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共61页文档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μm宽约0.1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
•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需氧。
•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
•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疫区儿童亦易感染。
牛钩端螺旋体病诊断与防控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552020.15·0 引言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是一种纤细有螺旋结构的微生物,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似“J ”、“S ”“C ”状。
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种类较多,目前已知有18个血清群,近150个血清型。
引起家畜发病的有波摩那型、犬型、秋热型、出血黄疸型、澳洲型、猪型、流感伤寒型等,我国分出的菌体确定有39个血清型,其中以波摩那型最多。
1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猪、牛、羊、犬、猫、鸡等畜禽都可感染发病和带菌。
病畜和带菌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来源。
大多数动物感染本病后,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菌体能较长时间存在于这些动物体内(主要是肾脏),并可间歇地或连续地随尿向外排菌,污染外界环境。
该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虻、蝇等传播[1]。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多发生在夏秋季,以7—9月发病最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各种年龄的家畜都可发生,但以幼畜发病较多。
2 症状由于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毒力、感染数量及动物品种、外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该病潜伏期长短有差异,通常为2~20 d 。
如犊牛人工感染潜伏期为3 d ,而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可能要长些[2]。
(1)最急性型:该类型多见于犊牛,牛只突然发病,不食,体温升高至40 ℃以上,精神萎靡不振,反刍停止,呼吸加快,心跳增速,结膜发黄,贫血,排尿次数增多,尿呈黄红色或红色,腹泻。
红细胞数骤减至100万~300万/m 3,血色素下降至12%~15%,常于24 h 内死亡。
(2)急性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0.5~41 ℃,稽留数日,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可视粘膜发黄、贫血,同时出现血红蛋白尿。
鼻镜发干,甚至龟裂,流粘性鼻液。
口腔粘膜及耳部、头部、四肢内侧、乳房和外生殖器的皮肤上发生坏死。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吐、 颈强直等 脑膜 刺激 征 ; 出现不 同程度 的意识 障 或 碍、 抽搐 、 中抠性 呼吸衰 竭等表现 。
13 实验室 资料 .
13 1 血象 ..
或正 常。
自细胞 总 数 和 中性 粒 细胞 轻 度增 高 约 7 %的病 人尿 中有 轻 度 蛋 白、 0 可有 相应 的肝功 能、 肾功能 改 脑 膜 脑炎 型病 例 可表 现 为 压
皮肤及黏膜 广 泛 出血 。耀 度 黄疽 一 般预 后 较 差, 但 黄 疽深浅 与病情 严重 程度并无 绝对关 系 。肝功能 衰 竭 时常伴有 全身 广泛 出血及 肾功 能 衰竭 , 肝 功 能 但 衰 竭并不是 该 型病 倒死 亡的 主要原 因。黄 疽出 血型 钩体 病 以肾脏损 害最 为普遍 , 献 报道 约 9 %有 轻 文 0 重不 等 的 肾损 害 。 肾功 衰 竭 为本 型死 亡 的 主 要 原 因。黄疸 出血型 死亡病 例中, 急性 肾功能衰 竭 、 功 肝
能 衰 竭 及 严 重 出 血 分 别 占 6 .8 1 .8 及 8 5 %、 4 2 %
1 1 7. 4% 。
132 尿常 规 ..
自细胞 、 红细 胞或管 型发 现。 13 3 血生 化检查 .. 变。 134 脑脊 液检查 ..
力增 高, 白质增加 , 细胞一 般 小于 0 5x1 L 蛋 自 . 0/ -
一般 在 发病 后短 期 出现 。表
1 22 黄 疸 出血 型( .. 又名 We 病 ) 本 型 主要表 现 l l
现 为非化脓性 脑膜 炎或 脑炎的症 状 , 如剧烈头痛 、 呕
为在感染 中毒症 状 的基 础 上 出 现黄 疸 与 肝损 害 、 出 血、 肾损害 。 轻型病 例 仅 有黄 疸 , 在短 期 内恢 复 , 能 重 型病例常 因 肾功 能衰 竭 、 功 能 度苍 白或青灰 , 唇绀 、 心慌 、 烦 躁迅速加重 , 呼吸 、 率 显 著增 快 , 一 心音 减 弱 或 心 第 奔马律, 双肺 布 满湿 罗音 , 多数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咯血 , 偶有完全 不咯血 者, 垂 危期 : 度 烦躁 不 安, 志 @ 极 神 模糊 转入 昏迷 , 呼吸 不 规 则或 明 显缓 慢 , 度 发绀 , 极 继 而 口鼻 大量涌血 , 率减慢 , 后 呼吸、 心 最 心跳停 止 。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与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一、定义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重者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炎,甚至死亡。
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猪和犬等。
人体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带菌动物从尿排出钩体,污染周围环境,钩体通过皮肤和黏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
以青壮年、农民、渔民、屠宰工人发病为主。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钩体穿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症。
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和有关脏器的病变。
恢复期可由于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眼及中枢神经等后发损伤。
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各种菌型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各种临床类型可由多种菌型引起,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差别很大。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重者引起内脏病变。
其中以肝、肺、肾、心脏、脑、横纹肌、肾上腺等损害较严重。
三、临床表现钩体病的潜伏期为2~20天,一般为7~13天。
病情轻重不一,整个病程分为3期。
(1)早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张型,热程一般为4~7天。
头痛、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显著,腓肠肌压痛,拒按。
全身乏力,腿软,行走困难。
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群较常见。
一般为黄豆至蚕豆大小,呈软性隆起,伴压痛。
部分患者伴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可能有肝脾大及出血倾向。
(2)中期为症状明显期,常见临床类型如下。
①流感伤寒型:又称感染中毒型,即单纯败血症。
除初期表现外,无明显内脏损害,病程一般5~10天,发热渐退而愈。
②肺出血型:病程3~4天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型表现为咳嗽与痰中带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的抗菌治疗较易痊愈;肺弥漫性出血型表现为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面色改变,由潮红转为苍白或青灰,继之在口唇、甲床、鼻尖等处出现发绀,这往往是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病情严重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严重缺氧的一个标志。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疗与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疗与护理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本病散发或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一、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pm宽约01p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镀银染色易查见。
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可看见钩体沿长轴旋转运动。
有较强的穿透力。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钩体需氧,常用含兔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用幼龄豚鼠腹腔内接种分离,可显著提高分离阳性率。
钩体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极易被稀盐酸、70%乙醇、含氯石灰、苯酚和肥皂水所灭活。
但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鼠感染钩体后带菌率高,带菌时间长,甚至终生带菌,由尿排出钩体污染水、土壤及食物。
鼠类所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其次为波摩那群、犬群和流感伤寒群。
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带菌率高,排菌时间长和排菌量大,与人接触密切,易引起洪水型或雨水型流行。
猪带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其次是犬群和黄疸出血群。
犬的带菌率也较高,由于犬的活动范围大,因而污染面广,是造成雨水型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传染病学:钩 端 螺 旋 体 病

赫氏反应
表现:
(Jarisch-Herxheimer)
青霉素首剂注射后2-4h出现突发畏寒、寒战、 发热、出汗、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厥冷。
机理: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内毒素。
预防:小剂量与分次给药:
首剂5U万,4h后5U万,4h后20-40U万,Q6-8h。
处理:
降温、镇静、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呼吸兴奋剂。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治疗要点
原则:“三早一就”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1青霉素:首选 首剂:40U万肌注,重者:2h后追加40U 万 Q6-8h,160-240U万/日,至退热后3天。 注意赫氏反应
2其他抗生素: 庆大霉素: 8U万,Q8h,肌注。 四环素: 0.5g,每日4次,连用5-7天。
肺出血先兆
胸闷气促心不安, 面色苍白唇发绀, 脉搏呼吸渐消失, 湿性罗音满肺间。
钩体病肺出血型
钩 体
病
:
双
肺
广
泛
性
大
片
阴
影
黄疸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4-8天后: ①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功能异常。
②出血倾向:
③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钩体巩膜黄染
钩体病肝细胞损害性黄疸
2 特异性检查: ⑴钩体分离:血、尿液培养,20-70%(+),一周 ⑵血清学检查:
①显凝试验:第7-8天出现阳性,恢复期 >4倍。
②ELISA法: ⑶肺部X线:肺出血型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点状、片 状融合性阴影。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确诊:特异性抗体(+),培养(+)。
钩体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5—1995前言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的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它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本病危害严重。
由于钩端螺旋体侵犯人的多种脏器,所以临床表现复杂。
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人普遍对本病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自从5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钩端死菌苗,加强了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改善,本病呈下降趋势,由于本病的宿主动物多,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存在潜在流行的危险。
我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要求本病发病率下降40%,为此制定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对保证人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华西医科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曼华、于恩庶、戴保民、梁中兴。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处理。
2 诊断原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人普遍易感。
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农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且非典型病例亦较多。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分离钩端螺旋体和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d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3.2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3.2.1 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
短期内体温可高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

痛 , 以腓肠肌 疼痛并 以压痛 为特征 , 尤 腹股 沟淋 巴结肿 , 并有
蛋 白尿及 不同 的黄 疸皮肤 黏膜 出血 等症 状 。 的病例 出现上 有 呼吸道感染 类流行性感 冒症 状。 也表现 为咯 血或脑膜炎症状 。
4 剖 检 变 化
色或棕 褐 色 。 端 螺旋 体 抵抗 力 不强 , 目光 、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2 2期
钩端 螺旋 体 病 的诊治
张 东
( 北 省 建始 县 畜 牧 兽 医局 , 北 建 始 4 5 0 ) 湖 湖 4 30
摘要
介绍 了钩 端螺旋体 病 的病原 、 传播 流行特 点、 临床 症状 、 剖检 变化 以及 防制措 施 , 以期 为钧 端 螺旋体痛 的 防治提供 参考 。
畜致 病 ; 是 双 弯钩 端螺 旋体 , 病原 性 。 据抗 原 结构 成 二 无 根 分, 以凝 集 溶解 反映可 将 本 菌区 分 为黄 疸 出血 、 哇犬 、 爪 秋
季 、 洲 、 摩 那 、 感伤 寒 、 日热等 1 澳 波 流 七 9个 血 清 型 。 以 再
贫血 , 不同程度 黄疸 。 尿呈 黄红色 , 在 l ~ 4h发 生痉 挛死 常 2 2
常 用 消毒 药 剂 、 、 等 都 很敏 感 ,0℃ 3 n或 6 酸 碱 5 0mi 0℃ l 0 mi n即可 杀死 。%漂 白粉 、0 1 7 %酒 精 、%碘 酊 均可 在 短 时 间 5
内迅 速 将 其 杀 死 。 青 霉 素 、 霉 素 、 环 素 族 抗 生 素 敏 感 。 对 链 四 2 传 播 流 行 特 点 病 畜及 带 菌 动物 为 主要 传染 源 。 中 以猪 和 鼠 类 为该 其
疫源 性传 染 病口 在 家 畜 中以 猪 、 、 、 的带 菌率 和发 病 1 。 牛 羊 犬 率较 高 , 床 表现 形 式 多样 , 要 有 发 热 、 疸 、 红 蛋 白 临 主 黄 血 尿、 出血 性 素质 、 流产 、 皮肤 和黏膜 坏死 、 肿等 。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