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 广播影视理论

887 广播影视理论
887 广播影视理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87] 考试科目名称:广播影视理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即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视听语言约75分

影视文化约7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视听语言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视听语言观念。

2、理解影像的构成元素,把握各构成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运用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和现代艺术理念来分析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考试内容:

一、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与影像的基本特征

(一)前期、实拍与后期的基本创作流程

(二)影像的美学特征与基本功能

二、场景

(一)场景的选择

(二)不同场景的拍摄要点

三、光的运用

(一)光线的类型

(二)光线的功能

(三)用光的理念

四、色彩的运用

(一)色彩的类型

(二)色彩的功能

(三)处理好色彩间的配合关系

五、构图与视角

(一)景框与构图规律

(二)景别的类型与功能

(三)角度与焦距

六、蒙太奇

(一)蒙太奇的概念与发展

(二)镜头组接的依据

(三)蒙太奇的类型

七、长镜头

(一)长镜头的概念与发展

(二)长镜头的功能

(三)长镜头拍摄的要点

八、场面调度

(一)场面调度的概念

(二)场面调度的类型

(三)场面调度的功能

九、声音

(一)声音的基本构成与类型

(二)人声语言

(三)音乐与音响

(四)声画结合

十、节奏

(一)节奏的概念

(二)节奏的应用

三、主要参考书目

陆绍阳著:《视听语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电视文化的观念

考试目标:

1、理解广播电视作为特有文化现象的发生机理、传播规律与审美特征。

2、系统掌握电视文化的形成、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电视文化与社会化、电视文化与意识形态、电视文化的雅俗之辨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建构对电视文化的完整认知体系。

考试内容:

一、电视文化的形成

(一)“文化”概念的含义

“文化”概念的起源;“文化”概念的内涵分析。

(二)媒介文化概说

传播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必然;媒介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倾向。

(三)电视文化概说

电视的诞生和发展;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电视文化。

二、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探源

(一)图像魅力和感性思维

感知图像的快乐;感性愉悦的奥秘。

(二)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长镜头;叙事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流动画面的抒情。

(三)声画互动的魅力

声音的魅力;声画组合的魔术。

三、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

(一)电视场的形成

作为社会文化概念的“场”;纪实和美学功能熔铸的电视场。

(二)电视经营体制对电视文化的影响

国家经营型的电视运营体制;公共机构型的电视运营体制;商业型的电视运营体制;国营与商业结合的中国电视经营体制。

(三)文化变迁对电视的巨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电视;21世纪开始的电视文化细分化。

四、电视文化和社会化

(一)社会化以及媒介的社会功能

社会化概说;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二)电视文化与社会化

电视文化与儿童的社会化;电视文化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表征;电视文化与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三)电视文化在社会化中的负面影响

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电视对成人的负面影响。

五、电视文化和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概说和电视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电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二)电视意识形态的运作

电视新闻中的意识形态表达;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的表达;电视广告和消费意

识形态。

(三)观众与电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互动

电视意识形态的编码与解码;电视意识形态解读的三种方式。

六、电视文化的雅俗之辨

(一)媒介文化的雅与俗

俗文化和雅文化;媒介文化的雅与俗;雅文化对媒介俗文化的批评。

(二)电视文化雅俗观念的辨析

电视媒介“俗文化”的表达;电视文化庸俗化的观众心理基础;电视文化品位的理想状态。

三、主要参考书目

祁林著:《电视文化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