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功能涂层:纳米陶瓷材料的高硬度和高抗磨性使其成为制备高质量
涂层的理想材料。
纳米陶瓷涂层可以应用于飞机、汽车、船舶等工程机械
设备的表面,提高其抗腐蚀性、耐磨性和耐高温性。
2.生物医学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纳米陶瓷颗粒可以用于制备人工骨髓和
骨折修复材料,其高强度和生物活性有助于骨骼再生。
此外,纳米陶瓷材
料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关节和牙科修复材料等。
3.电子器件:纳米陶瓷材料的高介电常数和热稳定性使其成为制备高
性能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
例如,纳米陶瓷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密度的电
子器件,提高电子器件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4.环境保护:纳米陶瓷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催化剂和吸附剂,用
于处理工业废水和废气等污染物。
纳米陶瓷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
可以提高催化剂和吸附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总之,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随着纳米
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纳米陶瓷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同时,纳米陶瓷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潜力
的领域。
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纳米材料应用技术是指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以下是一些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1. 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材料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2. 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方面。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环境保护领域: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潜力。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土壤修复等方面。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可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从而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4. 电子信息领域: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电子元件、传感器、显示器等方面。
通过使用纳米材料,可以提高电子元件的性能和可靠性,减小电子产品的尺寸和重量。
总之,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纳米材料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1。
生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 功能材料B
课程名称: 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程与应用前景 姓名:杨红梅学号:2010013 班 级:材料1004班 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程与应用前景 摘要:21世纪,随着纳米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纳米技术结合生物技术研发生物纳米材料,目前已涉及到多种不同的领域,并得到较大发展,如:医用领域、仿生领域等。对于这样一种带有生物与纳米特征的材料的研究,还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本文就生物纳米材料近年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做了一定的阐述,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探讨了生物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 twenty-first Centu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maturing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nanometer materials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people's life. Nanotechnology that combined bi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ed the bios-nanometer materials, which has been involved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such as medical field ,bionic field and so on.For the research of material with characteristic of biology and nanometer,it has much wider application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ios-nanometer materials that arose in recent years, and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bios-nanometer materi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关键词:生物纳米材料、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Key words:bios-nanometer materials;research progress;application prospect 前言: 随着人们对生命领域的认识不断加深,可以发现很多生物现象其实都发生在纳米水平,很多分子生物系统本身就是一些相对完美的纳米机器。在自然界,天然生物纳米材料其实早就存在,自然界的蛋白质就有许多纳米微孔,人类及兽类的牙齿也是由纳米级有机物质所构成,其中核酸与蛋白质是执行生命功能的重要纳米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作用编制了一个复杂而完美的生物世界。对于现在这样一个生物工程发展的时代,生物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模仿生物系统的能力来转化和传输能量、合成专用有机化学品、生物生物质、储存信息、识别、感觉、信号发送、运动、自组装和复制代表着未来的巨大挑战,将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生物纳米技术不仅对探索生命本质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在很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这就需要人们对生物纳米技术不断研究与开发,提高对生物纳米材料的认识,让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文: 一、生物纳米材料概述 1.1生物纳米材料的起源 生物纳米材料很大程度是受到生物矿化的启发。生物矿化,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在生物体内形成矿物质的过程。它通过有机大分子和无机物离子在界面处的相 互作用,从分子水平控制无机物的析出,从而使生物矿化具有特殊的多级结构和组装方式。在此之中,由细胞分泌的自组装的有机物对无机物的形成起模板作用,使无机矿物具有一定的形状、尺寸、取向和结构。[1]正是因为生物矿化的这些特性,才成为了人类研究生物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 1.2生物纳米材料的定义 生物纳米材料是指用于对生物材料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纳米材料,是具有纳米量级的超微粒构成的固体物质,它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较高的物理强度,较好扩散和渗透能力、吸附能力和化学活性,以及良好生物降解性等特点。[2] 1.3生物纳米材料的分类 生物纳米材料有很多种,对此可进行不同的分类。过去人们按材料组成的不同可分为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无机纳米生物材料、金属纳米生物材料和纳米生物复合材料。若按用途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性而发展的新型纳米材料,它们可能不再被用于生物体、而被用于其他纳米技术或微制造;一类则是适合于生物体内应用的纳米材料,它本身既可以具有生物活性,也可以不具有生物活性,而仅仅易于被生物体接受,且不引起不良反应,对于这类纳米材料主要有高分子纳米微粒、无机纳米微粒及具有特异识别、定向诱导功能的组织工程纳米结构生物材料等等。[1] 而在现在的21世纪,人们已重新从功能上对生物纳米材料进行了分类,其中有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材料、高性能生物诊断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界面材料,以及智能纳米药物基因传递材料,这些对于21世纪来说将会是核心材料。[3] 1.4生物纳米技术国内外现状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已成为新的研究前沿。目前,生物纳米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最前沿的研发热点,并且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生物纳米技术列入其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尤其在生物医用领域,生物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国际上的生物纳米技术以研究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提高疗效为目标,主要涉及生物纳米材料、药物和转基因纳米载体、纳米生物相容性人工器官、生物纳米传感器和成像技术、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蛋白质和DNA的结构和功能等重要领域。对于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得到科研机构的支持,政府也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关注着生物纳米技术的发展。 目前,美国在纳米结构组装体系、高比表面积纳米颗粒制备与合成,以及纳米生物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将生物医药列为突破重点,如疾病早期检测和治疗、纳米药物运输、纳米仿生、人机通讯中的纳米技术等。此外,他们还用碳纳米管做成人工耳蜗式的听诊器、应用于组织工程的多肽分子自发组装形成的三维网状纳米纤维、单DNA分子马达、羟基磷石灰人工骨表面合成肽等。 事实上,日本世界上比较早就制定纳米科技计划的国家,是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微型机电系统的最大投资国,他们所实施的“纳米科技综合支援计划”,就希望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科研机关的潜在能力,促进纳米技术的研究发展,在医学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 对于中国在生物纳米技术这块的研究,在时间上可以说几乎是与国外同步的。在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两个字,这两个字还出现在了学生的课本上。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一大进步。近几年,中国在生物纳米技术方面发展的重点内容为: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纳米靶向药物载体、医用生物纳米材料、纳米肥料和农药等。[4] 各国不管做着什么样的生物纳米研究,总之都是为了人类未来幸福生活而做着不懈的努力,由此可见对于生物纳米材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二、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2.1生物纳米材料在医用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生物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重视,尤其在医用领域,生物纳米材料对医学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2.1.1纳米载体 (1)纳米药物载体 在医学上,医生们不免会用到纳米载体来运输药物,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的福音。它可以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给药途径中存在的问题,是原本只能注射的药物可以直接口服而不破坏疗效,大大简化用药途径,而且,它还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解决因药物半衰期短而需每天重复给药多次的麻烦,并可解决需长期乃至终生用药治疗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的用药问题,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主要有以下一些优点:①载药纳米粒作为异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肺、骨髓、淋巴等靶部位,以及连接有配基、抗体、酶底物所在的靶部位。②到达靶部位的载药纳米粒,可对载体材料的种类或配进行调整,控制释药速度。③由于纳米组装体的小尺寸易于跨越各层次的生物屏障,高表面积易于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组装的方式制备生物缔合的纳米微粒,提高了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实现了细胞和亚细胞层次的给药和治疗。④防止药物在胃呈酸性条件下水解,并能大大降低药物与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⑤改变膜运转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载体分子对环境敏感因素的引入则可以为实现人为或生物环境控释的材料提供可能。[5] 对于近年出现的纳米智能药物载体,它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这对于纳米药物载体来说又是 一大进步,使其在癌症治疗、疫苗辅剂、细胞内靶向给药、口服用药、眼科用药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2)纳米基因载体 目前,世界上的多数人群都患有基因遗传病,对于他们来说,遗传病能得到有效治疗是理想的。而此时在医学上的基因疗法对遗传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已取得很大进展。其中,基因载体成了关键因素。理想的基因载体应具有高效、稳定、无毒、靶向性好、容易控制等特点。基因导入载体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种,其中纳米基因载体则属于非病毒型基因导入载体的一类,它无具有免疫原性、低毒、装在容量大、且制备容易等特点。曾经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薛志刚等研究设计和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硅纳米颗粒,并通过用NaI、NCl修饰后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质粒DNA复合,在保持DNA完整的情况下,制成DNA硅纳米颗粒复合体转染细胞,复合体吸附在细胞膜上并进入细胞内,从而增加了进入细胞内DNA的量,提高了基因转染的效率(转染率达50%),同时转染的GFP基因能有效地表达。近年来用纳米颗粒作为反义寡核苷酸载体的研究也相当多。反义寡核苷酸与纳米颗粒结合后,可以不受酶的破坏,增加对细胞的通透性,并明显改变体内的分布特征,是在肝脏和肺的分布增加。[6] 在基因载体发展的近几年,高分子聚合物与DNA形成的纳米基因导入载体系统,由于具有安全、低毒、制备容易等优点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在改善其低转导效率和体内稳定性等问题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以后的未来,相信人们对非病毒型纳米载体的认识和研究会更加深入,结合病毒型载体,研发出更优异的基因载体。 2.1.2纳米生物器件 (1)纳米生物传感器 目前,对于疾病的检测大都采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它是一种探测单个活细胞的传感器,探头尺寸仅为纳米量级,当它插入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损伤。在这个传感器上装配所要探测的特制DNA序列,在此,DNA链是可以导电的,杂交的DNA所引起的删除或变化,均起阻碍电流的作用,通过测量电导的变化可以识别DNA的异常状态。除此之外,纳米生物传感器还可以探测基因表达和靶细胞的蛋白质生成用于筛选微量药物,以确定哪种药物能够最有效地阻止细胞内致病蛋白的活动。 对于生物传感器来说,就是使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在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在生物传感器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也相应的出现,包括通过细胞色素c`和荧光标记的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来检验氮氧化合物的纳米生物传感器,还有
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研究及其应用展望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研究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纳米尺度下,材料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变得非常大,表面效应也变得更加显著。
本文将探讨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
一、材料表面效应的定义和特点材料表面效应是指材料表面与体积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效应。
在微观尺度下,材料表面与体积之间的作用力对于材料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纳米尺度下的金属颗粒在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比例很高,因此表面效应对于颗粒的稳定性、形态和反应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表面效应还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光电性能和热学性能等方面。
例如,在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可能因表面效应而提高或降低。
此外,材料的光电性能、电子传输性能和热传输性能等方面也可能在表面效应下发生变化。
二、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的影响。
这些研究包括理论计算、实验分析和应用探索等方面。
理论计算方面,许多研究通过原子模拟或量子力学计算等方法,探讨了表面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发现,纳米晶的表面能对其形态和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些研究则探讨了表面能与强度、热稳定性等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实验方面,研究人员也通过各种手段来研究表面效应对材料的影响。
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一些表面分析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也可以研究表面成分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应用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表面效应在纳米材料合成、催化反应、能源转换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例如,表面修饰技术可以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提高反应效率。
另一方面,表面改性也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三、纳米尺度下材料表面效应的应用展望随着纳米科技应用的不断扩大,纳米材料的制备、催化反应、生物医学、能源转换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纳米材料在防腐蚀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在防腐蚀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引言:腐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问题,它会导致金属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完全失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防腐蚀技术和材料。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防腐蚀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材料在防腐蚀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纳米材料在防腐蚀领域的优势1.增强防护层性能:纳米颗粒可以增加涂层的致密性和硬度,提高防护层的耐磨、耐蚀性能。
2.提高抗腐蚀性能:纳米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能,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有效抑制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减缓金属腐蚀的速率。
3.调控物理与化学性质:通过调整纳米材料的组成、形貌和尺寸等特征,可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对防腐蚀行为的调控。
二、纳米涂层在防腐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纳米复合涂层:将纳米颗粒与基础涂层材料复合,通过纳米颗粒的增强作用提高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研究表明,纳米复合涂层能够显著延缓金属腐蚀的进程,提高涂层的耐久性。
2.纳米二氧化硅涂层:二氧化硅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二氧化硅涂层能够有效减缓金属腐蚀的速率,提高材料的耐蚀性。
3.纳米氧化铝涂层:氧化铝是一种常见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研究表明,纳米氧化铝涂层能够显著提高金属的抗腐蚀性能,延缓腐蚀的发展。
三、纳米颗粒在防腐蚀涂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纳米金属颗粒:纳米金属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氧化还原反应位点,可以有效阻止金属的腐蚀反应,延缓腐蚀的发展。
研究发现,纳米金属颗粒可以与涂层基质形成复合结构,大大提高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2.纳米陶瓷颗粒:纳米陶瓷颗粒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耐磨、耐腐蚀性能。
研究表明,纳米陶瓷颗粒可以均匀分布在涂层中,形成致密的保护层,提高金属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3.纳米复合颗粒: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成分和比例,可以实现对涂层防腐蚀性能的调控。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已成为热门话题,各国科学家也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的进展。
一、纳米材料研究进展1.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纳米粒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它的独特性质在医学、光电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控制金属纳米粒子的形状和尺寸,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质。
例如,长轴为50纳米的椭球形金属纳米粒子比球形金属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光学特性。
因此,在未来的应用中,控制纳米粒子形状和尺寸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2.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是基于化学反应合成的新型材料。
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因此,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碳基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是一类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纳米材料。
它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
在纳米材料领域,碳基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高强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
因此,碳基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能源存储、生物医学和电子器件等领域。
二、纳米技术研究进展1.纳米电子学纳米电子学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学。
在这个领域,科学家们研究如何使用纳米器件来替代传统电子器件,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容量。
同时,纳米电子学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纳米机械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2.纳米材料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能源存储技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和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纳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因此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使用纳米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装置。
3.纳米药物学纳米药物学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药物纳米粒子,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纳米金粒子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金粒子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纳米技术在21 世纪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未来纳米器件、微型机器、分子计算机制造的最可能的途径之一。
纳米材料学作为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会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科学家们利用纳米颗粒作为结构和功能单元,可以组装具有特殊功能如特殊敏感性和光、电、化学性能的纳米器件。
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在量子物理,信息存储,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金纳米粒子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其独特的光学、催化特性而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这主要是因为:金是一种惰性元素,其化学稳定性良好;金和硫元素之间可以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的键合作用,这有利于在其表面组装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单分子层。
由于纳米金粒子这些特有的化学性能以及独特的光、电性能,自上世纪80 年代至今,化学界对纳米金粒子的应用及其功能化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金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金粒子的制备方法一.化学还原法制备法超细金粉制备原理:将金化合物的适当溶液通过化学还原而得到单质金粉.1.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生产超细金粉工艺①王水溶金将黄金用去离子水冲洗,在置于稀硝酸中煮洗5~10min后,适当加热以启动反应,当反应较为平缓后,可再加入少量王水,直至大部分尽快获金粉溶解.反映结束时应保证体系中有少量未反应的黄金存在,即在投料时必须保证黄金的过量.②浓缩,赶硝将溶金液倾入另一烧杯中,用水洗净未反应的金块或金粉,转入下一循环使用。
洗液并入溶金液。
加热并在此过程中滴加浓盐酸以赶尽氮氧化物,过滤,滤液转入旋转蒸发皿进行浓缩结晶,然后配成适当浓度的水溶液。
③还原将抗坏血酸配成饱和溶液,在不断搅拌下,将氯金酸溶液滴加到抗坏血酸溶液中,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静置沉降。
④清洗、干燥和筛分将上层清液倾出,用水和乙醇以倾析法清洗金粉。
所得金粉置于真空干燥。
冷却后,将金粉过筛分级,得到不同粒度的球形金粉末。
2.Na3C6H5O7 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制得纳米金颗粒粒径在15-20nm 之间Na3C6H5O7 为还原剂时,柠檬酸钠与氯金酸的摩尔比为1.5:1 时最佳;采用HAuCl4 溶液加入到加热的Na3C6H5O7 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混合溶液Na3C6H5O7 溶液加入到室温的NaBH4 与PVP 混合溶液制得的纳米金溶胶的颗粒分散性好,粒径小且更均一。
纳米材料及应用

1993年后,我国科学家先后操纵原子写出“中国”、“原 子”、绘出中国轮廓图。
• 1994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 真空物理室利用 STM在单晶硅表面上通过提走 硅原子的方法,获得了(线宽2 nm)硅原子的 “毛泽东”。在石墨表面刻出线宽 10 nm 的 “中国”字符。汉字的大小只有几个纳米 • 白春礼院士 • 1988年4月12日, •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 • 控制的STM研制成功。
军事方面的应用
• 吸波:纳米ZnO对 雷达电磁波具有 很强的吸收能力, 所以可以做隐形 飞机的重要涂料。
防弹衣
• 因纳米碳管既轻又强度极高,是钢的10—100 倍,用它来作防弹衣就像用羽绒做成的防寒服 一样,既可折来叠去,又能抵御强大的子弹的 冲击力。
三、各国纳米技术发展现状
• 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会议 • 1990 年 7 月,在美国巴尔德摩召开了国际第一 届纳米科学技术会议,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 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介于宏观物质和 微观原子、分子的中间领域。 •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Nanobiology, Nanotechnology • 1992 年 9 月,在墨西哥 CauCan 城召开了第一届 纳米结构材料会议。张志焜和崔作林参加 • 80年代以来,各国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 纳米超微粒的研究,如美国、日本。
汽车尾气的处理:加入纳米级的 复合稀土氧化物后,对尾气的净 化特别明显,尾气中的CO、NOx 几乎完全转化。
2.拯救水资源
• • 特种半导体纳米材料使海水淡化; 纳米TiO2可以用来降解有机磷,降解毛纺染整废 水,降解石油 ……
• 利用具有半导体特性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如 Fe2O3、TiO2、ZnO等做成涂料,由于具有较高 的导电特性,因而能起到静电屏蔽作用。 • 将纳米TiO2粉体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化妆品中, 则可以有效地遮蔽紫外线。一般认为,其体系 中只需含纳米二氧化钛0.5~1%,即可充分屏蔽 紫外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 学号:************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2.2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机械剥离法是利用物体与石墨烯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得到石墨烯薄层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石墨烯通常保持着完整的晶体结构,但是得到的片层小,生产效率低。 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将石墨氧化,增大石墨层之间的间距,再通过物理方法将其分离,最后通过化学法还原,得到石墨烯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产量高,但是产品质量较低。 SiC外延法是通过在超高真空的高温环境下,使硅原子升华脱离材料,剩下的C原子通过自组形式重构,从而得到基于SiC衬底的石墨烯。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石墨烯,但是这种方法对设备要求较高。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制备高质量、大面积石墨烯的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面积大和质量高的特点,但现阶段成本较高,工艺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2.3石墨烯的性质 1、电子效应 石墨烯一经发现,研究热潮接踵而至。在石墨烯领域,研究最深的是石墨烯的电性质。原因应该是石墨烯无与伦比的高电子迁移率。最先分离出石墨烯,来自曼彻斯特的小组测量了他们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烯分子的电子迁移率,发现电荷在石墨烯中的迁移速率达到10000cm2/vs,这个测量结果还是在未除去杂质与衬底,保持室温的条件下进行。相比之下,现代晶体管的主要材料硅的电子迁移率不过1400 cm2/vs。当然,这个数据记录并没有保持多久,在2008年,由Geim和他同事领导的小组声称电子在石墨烯中迁移速率可以到达前所未有的200000 cm2/vs。而不久之后,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Kirill Bolotin将这个数值提高到250000 cm2/vs,超过硅100倍以上。石墨烯在电子迁移率上另一个优异性质是它的迁移率大小几乎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电子迁移率之所以受温度影响,是因为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受晶体晶格震动的散射作用,导致电子迁移率降低,而晶格震动的强度与温度成正比。即温度越高,电子迁移率越低。然而石墨烯的晶格震动对电子散射很少,几乎不受温度变化影响,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50K和500K之间测量了单层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发现无论温度如何变化,电子迁移率大约都是15000 cm2/vs。 石墨烯的超强导电性与它特殊的量子隧道效应有关。量子隧道效应允许相对论的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比自身能量高的势垒。而在石墨烯中,量子隧道效应被发挥到极致,科学家们在石墨烯晶体上施加一个电压(相当于一个势垒),然后测定石墨烯的电导率。一般认为,增加了额外的势垒,部分电子不能越过势垒,使得电导率下降。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粒子都发生了量子隧道效应,通过率达100%。这是石墨烯极高载流速率的来源。 与光子类似,石墨烯中的电子没有静止质量。二者另外一个相似之处是它们的速度与动能无关,均为常数。没有静止质量也导致石墨烯中的电子行为符合相对论化的狄拉克电子方程,而薛定谔方程对其则不适用。石墨烯还呈现出量子霍尔效应,并且与众不同的是,石墨烯的量子霍尔效应能在室温下被观测到。 2.非电子效应 除了特殊的电子效应,石墨烯的非电子效应也同样值得关注。石墨烯的导热能力出众,达到了5000W/(m·k),是金刚石的五倍。而在石墨烯发现以前,金刚石是已知自然界中热导率最高的。同时石墨烯还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最为坚固的材料,在石墨烯样品微粒开始碎裂前,其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达到约2.9微牛。这一结果相当于,施加55牛顿的压力才能使1米长的石墨烯断裂。除了强度高,石墨烯还同时展现出高柔韧性与脆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性质,这一点史无前例,同样前无古人的发现是石墨烯不容许任何气体通过,可以说是隔绝气体的优良材料。不过关于非电子效应,我们甚至不知道石墨烯的熔点,也不知道它如何熔化的,这源于石墨烯极小的尺寸。 3.化学性质 石墨烯的电子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却一直无人问津,我们至今关于石墨烯化学知道的是:类似石墨表面,石墨烯可以吸附和脱附各种原子和分子(例如:二氧化氮,氨,钾)。这些吸附物往往作为给体或受体并导致载流子浓度的变化,石墨烯本身仍然是高导电。其他的吸附物,如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则会导致导电性很差的衍生物,但这些都不是新的化合物,只是石墨烯装饰不同吸附物而已。从表面化学的角度来看,石墨烯的性质类似于石墨,可利用石墨来推测石墨烯的性质。第一个功能化石墨烯的例子是graphane:它由二维的碳氢化合物的一个氢原子连接到石墨烯的每个六边形格而成。除了氢原子,许多其他功能化机团也不失为寻找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选择。“石墨纸”是一个受人瞩目的例子:由未功能化的石墨烯薄片产生的石墨纸多孔、非常脆弱;然而,由致密氧化的石墨烯产生的石墨纸则坚硬强韧。除功能化外,石墨烯化学可能有许多潜在的应用,然而要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得到广泛关注有一个不得不克服的障碍:缺乏适用于传统化学方法的样品。这一点未得到解决,研究石墨烯化学将面临重重困难。
2.4石墨烯的应用 石墨烯对物理学基础研究有着特殊意义,它使一些此前只能纸上谈兵的量子效应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电子无视障碍、实现幽灵一般的穿越。但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它那许多“极端”性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只有一层原子,电子的运动被限制在一个平面上,石墨烯也有着全新的电学属性。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电子在其中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1/300,远远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 在塑料里掺入百分之一的石墨烯,就能使塑料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加入千分之一的石墨烯,能使塑料的抗热性能提高30摄氏度。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制出薄、轻、拉伸性好和超强韧新型材料,用于制造汽车、飞机和卫星。
随着批量化生产以及大尺寸等难题的逐步突破,石墨烯的产业化应用步伐正在加快,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领域可能会是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领域。
消费电子展上可弯曲屏幕备受瞩目,成为未来移动设备显示屏的发展趋势。柔性显示未来市场广阔,作为基础材料的石墨烯前景也被看好。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对手机触摸屏的需求量大概在9.65亿片。到2015年,平板电脑对大尺寸触摸屏的需求也将达到2.3亿片,为石墨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韩国三星公司的研究人员也已制造出由多层石墨烯等材料组成的透明可弯曲显示屏,相信大规模商用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池也是石墨烯最早商用的一大重要领域。之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成功研制出表面附有石墨烯纳米涂层的柔性光伏电池板,可极大降低制造透明可变形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这种电池有可能在夜视镜、相机等小型数码设备中应用。另外,石墨烯超级电池的成功研发,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容量不足以及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极大加速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石墨烯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应用铺就了道路。
由于高导电性、高强度、超轻薄等特性,石墨烯在航天军工领域的应用优势也是极为突出的。前不久美国NASA开发出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就能很好的对地球高空大气层的微量元素、航天器上的结构性缺陷等进行检测。而石墨烯在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潜在应用上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