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今天也看到媒体关于陕西咸阳兴平市15岁孩子被活埋的报道,等等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原生态家庭教育及其不正常。大家看这个犯罪嫌疑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带微笑,书生气息很足,不少民众接受这就是杀人魔鬼。

我从以下角度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首先这位犯罪嫌疑人的原生家庭肯定是出了严重的问题,很多犯罪份子他并不是坏到哪儿,而是一步一步发展到危险的时候,在那个过程当中,他没有反应。没有反应,为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讲,不知道该怎么做。什么生命...,他没有这种观念。这位犯罪份子就是这样,因为人格健全期的不正确引导,导致孩子已经形成了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完美的东西他都想破坏,包括生命。而你杀人是很大的事情,他没有这种概念,这就属于他认为杀人是很简单的事。观念就是,比如一个孩子掉水里了,有人跳下去救他,你问他为什么救他,他说,我也没想,我看他掉下去,我就得救啊,这就是他有观念的。

所以说从小给孩子观念意识培养特别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念呢?观念,观念实际上是行为的底线,什么是观?什么是念?它不是通过学习过程得来的一个知识,它就是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观是什么呢?比如,你刚才一句话,对我一生都有影响。这个话是随时而就的,并不是为了教育我的。所以观念它可以在饭桌上发生,在生活当中父母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等。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凡是缺少观念的东西,往往就是他在成长过程中,

他的亲子关系其实是有问题的。最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养育过程中可能言语交流是非常少的。

二、这里我引深讲一个知识点,什么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属于变态心理学或精神医学的术语,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道德白痴”“悖德狂”的称谓,他们被描述为“从不安分,肆意妄为,从不被别人的爱和真诚所感动,也很难通过司法矫治回归正常行为的犯罪人”,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谓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1)异常表现始于早年;

(2) 家庭青景基本正常;(3)缺乏自然情感力;(4)聪明且善于谋划;(5)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6)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发生犯罪行为方面县有较高的发案率和重新犯罪率,以及犯罪行为的极端残暴性,无道德性,使得其成为犯罪学家以及人格刑法学家关注的对象。

需要强调的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反复出现犯罪行为,似乎是不能自控的。其实他们绝不是智障者,他们有正常的认知能力甚至比一般人更聪明。其犯罪行为的“习惯性”特征,是由于情感缺陷使他们“难以自控”,或者是由于“有案在身”使他们“不控制”。“情感缺陷”是这类人的突出特征,他们缺乏自然情感力,没有正常人的亲情、爱心乃至孝心。“凶狠、嫉妒、可怕的自负、傲慢、敏感和过分地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

三、这里面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原生态家庭,什么是原生态家庭?基本上,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原生态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

原生态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态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态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态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甚至谈恋爱时,总是不自觉看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受到原生态家庭不同背景的影响。所以,所谓原生态家庭就是子女还没有走进婚姻的家庭。

原生态家庭亲子教育,比如有些父母,他话很多,唠叨。这个唠叨比如他会说,你这样做,咱们家人绝对不能干这种事,人活脸,树活皮,人要有尊严。这样的孩子,他长大以后,对于尊严特别当回事。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孩子有教养,他的父母一定有教养。孩子从小听父母的委屈、牢骚与抱怨,长大

后往往会成为相似的人。

四、开场我提起原生家庭中要重视的孩子六岁之前的人格培养,那么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什么时间?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最佳期)是6岁之前,潜伏期是12岁之前,也就是12岁之前都是可以的。也就说6岁之前要给孩子说不行。这就是原生态家庭的心理抚养,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其中的很多问题和孩子6岁以前的家庭心理抚养有关。

孩子的6岁之前(最迟不能超过10岁)就要给孩子立规矩,这就是性格培养,这个非常重要。立规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6岁之前是非常依恋家长的,只要是你亲自养的,他是很顺从你的。

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培养什么样的性格呢?我认为是控制自我、能够自律,能够抵制诱惑,能够吃苦耐劳,这个吃苦耐劳是很重要的品质,尤其情商不高的时候,这孩子一定要能吃苦耐劳才能找到合法养活自己的途径,否则,就是能力不高,还怕吃苦,还怕受委屈,这种人谁也挽救不了。

五、这里我和大家在聊一个未成年犯罪的心态问题,根据有关报道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正频频示警,不断挑动公众脆弱的神经。事实上,近些年,犯罪低龄化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校园霸凌现象频繁发生,相关报道比比皆是。而且,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侵财犯罪、暴力犯罪和妨碍社会秩序罪占多数;作案动机单纯、盲目跟随;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那么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我告诉大家就是两个字:任性!任性是什么呢?任性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不听人家的管,不听人家的劝,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那么这个人,其社会发展是有问题的,也就是他的社会行为方式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这个孩子家庭正常,爸妈也管,却都管不了呢?而且他们说这种情况很多见,有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在他的人格形成关键期6岁之前没有给他立好规矩。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其中的很多问题和孩子6岁以前的家庭心理抚养有关。

什么叫心理抚养?它跟平时的抚养不一样。心理抚养主要指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为目标,对其未来发展影响很大。这个,我以前讲过儿童心理实际心理发展是有程序的,首先我们看这个心理台阶,我把心理的发展有四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是情感,第二是性格,第三是能力,第四个是自我实现,那么我们知道情感他从0岁开始。也就是说呢,老天造人呢,他有大自然的智慧。

6岁前,家长定要和孩子之间建立一对一的情感依恋关系,情感依恋的培养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抚养不仅是物质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