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袁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芀一、指导思想

芇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肂二、总体目标

蚀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莀三、临床路径实施

莄(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螄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葿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葿主任:

螅副主任:

节成员:

蒂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蕿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膆组长:

羄副组长:

芁成员:

虿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薇(1)针灸推拿科:

莂组长:

羀成员:.

蝿(2)内一科:

羈组长:

膄成员:

肃(3)外一科:

衿组长:

膅成员:

袅(4)妇产科:

螂组长:

衿成员:

薅(5)内三科:

芃组长:

薀成员:

罿工作职责:

羆1、领导小组职责:

羅(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荿(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聿(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莇(4)组织人员培训。

蒃(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莂(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膈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蒄(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膅(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膁(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芈(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袅3、实施小组职责:

蚃小组职责:

袀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莈医生职责:

芆(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莅(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羃(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蒈(4)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蚇(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螃护士职责:

蚂(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蒈(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肈(3)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薄(4)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蒀(5)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薈(6)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膄(7)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羂(8)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艿(9)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蚈药剂科的职责:

薅(1)监测合理用药。

蚄(2)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节(3)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

螈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1)

(2)羆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

膂(2)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肁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径。医务部、护理部负责临床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信息科(和病案室)负责相关病案信息收集、统计工作,财务部和医保办负责收费的实时监控。

袇(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莇1、内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袄2、外科:胆囊炎.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妇产科: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袀3

羇4.针灸推拿科: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螈5.内2科:眩晕病.胸痹中医临床路径

节四、临床路径的实施

袃(一)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羇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羅(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肄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临床路径的顺序进行。

蚂(三)培训

肇实施之前召开专题会议,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

技及其他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另外采取院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莆(四)试行

螆时间:2015年1月1日起。

莁病种:各科室按我院确定的9个病种试行。

膇要求:通过临床试行对临床路径进行检测,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逐步完善。

螇(五)追踪与评价

膃实施临床路径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每次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实施后,都要对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通报。

腿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要点

芇(一)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严格遵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

原则》、《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办法》等执行,改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状况。

膇(二)按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强化院内感染管理。

羅(三)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危重病人报告、重大手术术前讨论、审批等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莀(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薄六、临床路径管理的保障措施

蒂(一)加强学习

薁各相关科室务必认真学习临床路径知识,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确定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日常督查,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腿(二)强化监管

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院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对试点病种进行有计划的综合质量检查,了解病种的费用变

动情况,定期考核入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品费用、检查项目所占比例、治疗有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病人满意度、临床工作人员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路径管理效果评价。定期对药品进行筛选,降低药品费用;定期对临床路径管理效果进行通报。

袃(三)严格考核

芃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同劳务分配直接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羈(四)积极探索、总结提高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国内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很少,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医疗治疗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管理制度]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办法

【最新卓越管理方案您可自由编辑】 (管理制度)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办 20XX年XX 寥年的企业咨询顾问经验,经过实战验证可以落地$丸行的卓毬管碎方案,嘀得您下戟拥肓

英xx 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壹、临床路径管理组织机构:临床路径组织机构由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组成。 (壹)、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二)、管理委员会职责: 1、制订适合我院临床路径实施的规划和关联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关联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负责人)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关联科室人员为成员。 1、负责临床路径关联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和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和分析,且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五)、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职责: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住院总医师或科室副主任担任。 1、负责实施小组和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4 、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且向实施小组方案。 二、临床路径的开展和制订 (壹)、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我院实际,参照卫生部已经制定的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分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完整版)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卫生部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

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领导的领导下,科室内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质控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

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六、高度重视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细化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完成单病种每例诊疗后要对病例进行登

(管理制度)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办法

英xx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临床路径管理组织机构: 临床路径组织机构由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组成。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指导评价小组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二)、管理委员会职责: 1、制订适合我院临床路径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负责人)任组长,该临床

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五)、实施小组个案管理员职责: 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住院总医师或科室副主任担任。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二、临床路径的开展与制订 (一)、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我院实际,参照卫生部已经制定的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分类: 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1、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工作开展是在医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试点工作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科室主任为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二、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三、领导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四、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领导小组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五、临床路径管理表单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六、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本科室护理组。 七、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八、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临床路径表单中,并对变异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通过科内讨论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讨论情况应写入病程记录;对于较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上报临床路径领导管理小组进行重点讨论。 九、对于因各种情况必须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应进行告知,根据病人情况,按相关诊疗常规实施后续治疗,病人退出情况应有记录并定期分析总结。 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要建立相应的临床路径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进入、离开临床路径的时间,离开原因等相关信息; 十一、临床路径管理病人出院时应填写《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满意度调查表》,科内留档。 十二、奖罚 1.对临床路径开展比较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医院每半年组织一次评估,根据科室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数量进行奖励;每一年组织一次院内评估,评选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好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奖励。

2018年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附表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腰痹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 (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 (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 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 肝肾亏虚证 寒湿侵袭证 血瘀气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的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 M51.20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尿酸、风湿免疫系列。 (3)心电图。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

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第一章制度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原则。 第二条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指导原则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我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 第四条委员会由院长和有关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制订我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第五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原则或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第六条各临床科室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

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七条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我院应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一)常见病、多发病; (二)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三)结合我院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第九条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3—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4—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试行) 医院各科室: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

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医务科、药学、护理、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五)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二、临床路径的制订 (一)实施小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本院实际,优先考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

《中医临床路径》word版

皮肤科 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67)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路径 (272)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78)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8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266 —白(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患者。 一、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 编 码:BWR1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性银 屑病(ICD-10 编码:L4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 床常见证候:血热证 血燥证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 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 编码为:BWR170)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 编码为:L40.00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 (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2017临床路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礼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医院各科室: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国卫医发〔2017〕49号《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建立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主要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科室质控人员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的选择要求: 1.常见病、多发病; 2.诊断治疗方案明确,技术成熟,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较少; 3.优先选择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已经印发临床路径的病种。 (二)拟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先进行入径评估,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进入临床路径: 1.诊断明确; 2.无严重的并发症或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预期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三)实施过程控制变异,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36483 8E83 躃22280 5708 圈25405 633D 挽38185 9529 锩~td 1.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需改变原治疗方案的; 2.患者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实施的; 3.对入院第一诊断进行修正的; 4.因合并症或检查发现其他疾病,需转科治疗的; 5.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ICD-10:M47.1+G99.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具有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出现颈椎病相应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以及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各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姿势固定或特定姿势症状仍反复。 (3)康复期: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基本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可伴有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等表现。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沉重,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沉重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大小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1.目的: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负担。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合我院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方法。 2.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 3.定义:临床路径及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该模式罗列了计划提供的治疗项目,相应的治疗结果,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进度表。 4.权责 4.1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职责 4.1.1制订我院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4.1.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1.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1.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4.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4.2.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4.2.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4.2.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2.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4.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 4.3.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4.3.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4.3.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3.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5.制度内容 5.1临床路径及指南的开发与制定 5.1.1临床科室根据卫生部印发的病种临床路径及指南病种,选择适合的病种。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医院各项检查可满足路径规定及指南的要求,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5.1.2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的本专业病种,医务部会同科室及相关部门审议,最后确定该专业临床路径及指南文本,由医务部汇总后编制我院临床路径及实施文本。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计委以及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对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将临床科室提交的临床路径及指南模板进行审核。 5.2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5.2.1经治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XXXXX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院内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二、设立组织,加强督导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医务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三、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实施方案 (一)病种选择:各科室在卫生部已经公布的临床路径病种中,选择两个以上病种,对其文本资料进行科内集体讨论、制定出符合我 院实际情况的该病种临床路径文本资料,然后报医疗管理办公室。经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医教部签字后方可实施 (二)科室管理: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入科室管理文档,纳入科室 医疗质量管理中,应包括以下项目:

1、基本资料:科室实施小组人员名单、各级人员分工及职责;医教部签字认可的所选病种的临床路径文本资料;科内管理方案(包括奖惩细则)。 2、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3、临床路径实施记录:包括实施病例的详细资料,有每一例病人的详细登记,变异分析、退出原因分析;各种培训记录及培训材料;满意度调查原始表(护士长保存备查)。 4、临床路径月小结、半年度总结、年度总结。 5、其它内容:发表的临床路径文章,国内会议发言稿等。四、实施要求: 1、所有符合临床路径入径标准的病例,均应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2、临床路径实行月报告制度,将科室实施情况在每月5号前向医疗管理办公室报告(四张表:整体报表、变异报表、退出报表、完成病例报表,内容见附件)。上报数据仅包括该月内出院病人,在院病人不上报。科内自行留存登记了各种数据的报表。 3、对已经实施了临床路径信息化的科室,必须应用信息化系统 进行管理;未实施临床路径信息化的科室,暂时实行手工管理程序,各科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提高工作效率。 4、各辅助科室及麻醉科、手术室,必须根据临床路径的需求,调整工作流程,及时完成临床路径病例的检查、手术,无法完成者,应书面提出理由并在医教部备案,科室同时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 5、对临床路径评价小组的整改意见,各科室应及时整改。 6、鼓励各科室积极增加临床路径病种、鼓励管理创新、鼓励撰写临床路径相关论文。

【2020实用】医院制度-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定的管理制度

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定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我院应按以下条件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一)常见病、多发病; (二)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三)结合医疗机构实际,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第九条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以及组织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非医嘱类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第十条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和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格,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任务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向患者告知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三)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变异记录单是用于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情况 的表单。 实用医院制度 加强制度完善,冲刺等级评审 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水平 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全力迎接“三甲”医院复审。 创“三甲”是每一个人的事,重在全院参与。 以“创三甲”为契机,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人人都是得分手,“三甲”复审作贡献。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争创“三甲”医院称号。 热烈欢迎三甲评审工作组莅临检查指导 全院参与,共创“三甲”。 加班加点只争朝夕时不我待誓过三甲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转以评促管 三甲目标困难大,创建要靠你我他。 争创三甲院,全员齐努力。 树岗位新风,争“三甲”荣誉。 加强细节管理,推进学科建设。 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院。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517)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511 —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512 —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西医 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 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 证候: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肾 阳虚证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 B 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40 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 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 (2)妇科检查 (3)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B超、TCT、骨密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肝郁证:补肾疏肝。 (2)心肾不交证:滋肾宁心。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4)肾阴虚证:滋肾养阴。 (5)肾阳虚证:温肾扶阳。 (6)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 2.中医情志治疗:出现情志异常者在辨证使用中药同时配合中医情志治疗。 3.针灸治疗 (1)耳穴贴压 (2)体针 (3)灸法 4.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烘热汗出、情志异常等临床症状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