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优秀教案

17.壶口瀑布  优秀教案
17.壶口瀑布  优秀教案

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品位文章写景寄情的方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文章写景寄情的方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课文导入】

同学们见过黄河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你会用哪个词?那么当代作家梁衡站在壶口观看黄河的时候,他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的《壶口瀑布》,去一探究竟。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品位文章写景寄情的方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梁衡,山西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

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壶口瀑布》属于写景型游记。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6):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精读品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答案】“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答案】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阅读方法解密:动词连用作用分析法。

动词的连用,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此处连用……几个动词,写出……一系列的动作,准确而形象地描写了人物(景物或事物)……的特点,流露(刻画)出……的心情(性格)。

8.“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9.重难点小结

本段文字重点写第二次到壶口瀑布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写出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刚中带柔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雄浑、壮阔、猛烈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10.“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答案】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11.“……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2.结尾段有何深意?

【答案】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研读探究

1.【手法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答案】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难点探究】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忍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于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渺——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情味。如作者再访壶口,对龙槽壶口的描写中写道:“(它们)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里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突出其柔的一面。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新颖、形象,富有表现力。

(2)多感官写景。

在初识壶口时,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壶口瀑布。听觉,如: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如:“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把雨季中的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八、拓展延伸

名言拓展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

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的《旅望》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