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模拟及试验

热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模拟及试验
热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模拟及试验

管壳式换热器的有效设计外文翻译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原文题目:Effectively Design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 原文来源: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 February 1998 文章译名: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姓名:xxx 学号:62021703xx 指导教师(职称):王成刚(副教授)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03班 所在学院:机电学部

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为了充分利用换热器设计软件,我们需要了解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换热器组件、换热管布局、挡板、压降和平均温差。 管壳式换热器的热设计是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完成的。然而,为了有效使用该软件,需要很好地了解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文介绍了传热设计的基础,涵盖的主题有:管壳式换热器组件、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和使用范围、传热设计所需的数据、管程设计、壳程设计、换热管布局、挡板、壳程压降和平均温差。关于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热传导和压力降的基本方程已众所周知。在这里,我们将专注于换热器优化设计中的相关应用。后续文章是关于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前沿课题,例如管程和壳程流体的分配、多壳程的使用、重复设计以及浪费等预计将在下一期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组件 至关重要的是,设计者对管壳式换热器功能有良好的工作特性的认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换热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壳体 封头 换热管 管箱 管箱盖 管板 折流板 接管 其他组成部分包括拉杆和定距管、隔板、防冲挡板、纵向挡板、密封圈、支座和地基等。 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标准详细介绍了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 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三个部分:前端封头、壳体和后端封头。图1举例了各种结构可能的命名。换热器用字母编码描述三个部分,例如,BFL 型换热器有一个阀盖,双通的有纵向挡板的壳程和固定的管程后端封头。根据结构

总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与用途; 2、学习换热器的操作方法; 3、掌握传热系数k计算方法; 4、测定所给换热器的逆流传热系数k。 二、实验原理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传递,称为间壁式换热。间壁式换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部分组成。本实验热流体采用饱和蒸汽走壳程,冷流体为空气走管程。 当传热达到稳定时,总传热速率与冷流体的传热速率相等时, 而即为, 综上可得,其中。 T --- 热流体; t --- 冷流体; V --- 冷流体进口处流量计读数; ---冷流体平均温度下的对应的定压比热容; ρ --- 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下对应的密度. 三、实验设备及流程 1、实验设备

传热单元实验装置(换热器、风机、蒸汽发生器) ,整套实验装置的核心是一个套管式换热器,它的外管是一根不锈钢管,内管是一根紫铜管。根据紫铜管形状的不同,我们的实验装置配有两组换热器,一种是普通传热管换热器,另一种是强化传热管换热器,本实验以普通传热管换热器为例,介绍总传热系数的测定。 2、实验流程 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从换热器的右侧进入换热器的不锈钢管。而来自风机的冷空气从换热器的左侧进入换热器的紫铜管,冷热流体通过紫铜管的壁面进行传热。冷空气温度升高而水蒸汽温度降低,不凝气体和冷凝水通过疏水阀排出系统,而冷空气通过风机的右侧排出装置。 四、实验步骤 需测量水蒸气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冷空气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冷空气的体积流量以及紫铜管的长度及管径。前四项通过仪表读数可获得,冷空气进口温度可以由另外一块仪表盘读数计算可获得。紫铜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11-02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2)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3) 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5) 第四章工艺计算 (6) 4.1 物性参数的确定 (6) 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7) 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7) 4.2.2估算传热面积 (9) 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 (11) 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11) 5.2壳体内径的估算 (13) 5.3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14) 5.4折流板 (14) 第六章换热系数的计算 (20) 6.1管程换热系数 (20) 6.2 壳程换热系数 (20) 第七章需用传热面积 (23) 第八章流动阻力计算 (25) 8.1 管程阻力计算 (25) 8.2 壳程阻力计算 (26) 总结 (28)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

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 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 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优势地位。 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

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互联网+)

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杨宝莹 摘 要: 热管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压缩热领域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理论研究热管技术在压缩热领域的应用外,设计出合适的换热设备对热管在压缩热领域的应用也及其重要。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其中热力设计计算大致可分为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和定壁温计算法。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器一般为气-气型换热器,文章主要针对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促进热管换热器在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热管 压缩热 热力计算 1 引言[1][2][4] 热管换热技术因其卓越的换热能力及其它换热设备所不具有的独特换热技术在航空,化工,石油,建材,轻纺,冶金,动力工程,电子电器工程,太阳能等领域已有很广泛的应用,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冷热流体温差小,因此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热管换热器对于空气压缩热利用领域来说也极为重要。 同常规换热器计算一样,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在这里主要对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做个介绍。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设计计算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定壁温计算法。常规计算法将整个热管换热器看成一块热阻很小的间壁,然后采用常规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离散计算法认为热量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传递不是通过壁面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若干热管进行传递,呈阶梯式变化,不是连续的。定壁温计算法是针对热管换热器在运行中易产生露点腐蚀和积灰而提出的,计算时将热管换热器的每排热管的壁温都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之上。从而避免露点腐蚀及因结露而形成的灰堵。 压缩热利用系统要处理的对象压缩机排气或吸干机排气,都属于气态介质,因此空气压缩热利用热管换热设备为气-气热管换热器。本文将对空气压缩热利用气-气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的热力计算做个简要介绍,文中的一次空气是压缩机排气,二次空气是吸干机排气。 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4] 2.1已知设计参数 一次空气质量流量M h , 进出口温度T 1,T 11,二次空气质量流量M c , 进出口温度T 2,T 21。一般六个已知量中,只要给定5个即可,另一个参数可由热平衡方程算出,如需要,还需给出一、二次空气的允许压降,二次空气出口温度未知时的计算过程为: ①一次空气定性温度 T h = 2 ' 11T T + (1) 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h p C 导热系数h λ粘度h μ 普兰德数h r P ②一次空气放出热量)(' 11T T C M Q h p h h -= (2)

气气热管换热器计算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1确定换热器工作参数 1.1确定烟气进出口温度ti,t3,烟气流量V,空气出口温度頁,饱和蒸汽压力 Pc?对于热管式换热器,ti范圉一般在250°C?600°C之间,对于普通水- 碳钢热管的工作温度应控制在300°C以下.t2的选定要避免烟气结露形成 灰堵及低温腐蚀,一般不低于180°C.空气入口温度的.所选取的各参数值如下: 2确定换热器结构参数 2.1确定所选用的热管类型 烟气定性温度:f 宇_4沁;2沁=310比 在工程上计算时,热管的工作温度一般由烟气温度与4倍冷却介质温度的和的 半均值所得出: 烟气入口处:q =如+営=420?c+严z = 18O°C 烟气出口处:. t2+tiX4 200°C+20°Cx4 l° 5 5 C 选取钢-水重力热管.其工作介质为水.工作温度为30OC~250°C?满足要求.其相容壳体材料:铜.碳钢(内壁经化学处理)。

2.2确定热管尺寸 对于管径的选择,由音速极限确定所需的管径 d v = 1.64 Qc t J厂9必)2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音速限功率参考范闱,取Qc=4kW,在 10 = 56吃启动时 p v = O.1113k^/7H3 p v = 0.165 X 105pa r = 2367.4幼/kg 因此d v = 1.64 I ! = 10.3 mm yr(p v p v)l 由携带极限确定所要求的管径 d _ I 1.78 X Qent P Ji (P L"1/4+P V~1/4)_2^(P L -Pv]1/4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携带限功率参考范围,取Q ent=4kw 管内工作温度t t = 180°C时 P L = 886.9kg/m3 pv = 5.160/c^/m3 r = 20\3kJ/kg J = 431.0xl0^N/m 178x4 因此 nx20L3x(8Q6.^i/4+SA6^i/4)-2 [gX431.0xl0-4(886.9-5.160)]1/4 =13.6nun 考虑到安全因素,最后选定热管的内径为 4 = 22111111 管売厚度计算由式 Pv4 20qcr] 式中,Pv按水钢热管的许用压力28.5kg /nmr选取,由对应的许用230°C來选 取管壳最大应力乐朋=14kg/nim2,而 [

传热学实验指导书

《传热学》 实验指导书工程热物理教研室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二00六年九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 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传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量方法,熟练使用相关的测量仪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科学与核工程 ⒊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⒋实验课时分配 ⒌实验环境(对实验室、机房、服务器、打印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配置及数量要求) 实验用器材及水电等齐全,布局合理,实验台满足2~3人一组,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在醒目的地方有实验原理的说明,便于教师讲解及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⒍实验总体要求 每一学期前两周下达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师按照实验任务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实验期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要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后按照规定格式写好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评定结果。 ⒎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 传热学实验的重点是非稳态(准稳态)法测量材料导热性能实验、强迫对流单管外放热系数测定试验、热管换热器实验,这三个实验都是综合性实验,涉及到传热学的导热基本理论,单相对流换热,热边界层理论,相变换热理论,相似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验仪器涉及到热电耦的使用及补偿方法,比托管的使用,电位差计的使用等等,需要学生对传热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清楚的了解。 难点是准稳态法测量材料的热性能实验时的测量时间不好把握,单管外放热系数实验中实验数据的整理中存在着一些技巧,另外如何调节热管的加热功率使之得到更好的热管性能曲线也存在一些技巧。 教学方法:学生提前预习,做实验之前老师提问;学生仔细观察指导教师的演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次没有做成功,或者想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的学生,可以跟指导教师预约时间另做。

换热器计算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传热过程计算 与换热器 日期:2005-12-28 18:04:55 来源:来自网络查看:[大中小] 作者:椴木杉热度: 944 在工程应用上,对换热器的计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设计型计算(或称为设计计算),即根据生产要求的传热速率和工艺条件,确定其所需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及其他有关尺寸,进而设计或选用换热器;另一类是操作型计算(或称为校核计算),即根据给定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及冷、热流体进入换热器的初始条件,通过计算判断一个换热器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或预测生产过程中某些参数(如流体的流量、初温等)的变化对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影响。两类计算所依据的基本方程都是热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计算方法有对数平均温差(LMTD)法和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e-NTU)法两种。 一、设计型计算 设计型计算一般是指根据给定的换热任务,通常已知冷、热流体的流量以及冷、热流体进出口端四个温度中的任意三个。当选定换热表面几何情况及流体的流动排布型式后计算传热面积,并进一步作结构设计,或者合理地选择换热器的型号。 对于设计型计算,既可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也可以采用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其计算一般步骤如表5-2所示。 表5-2 设计型计算的计算步骤

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P 、R ; 4. 由计算的P 、R 值以及流动排布型式,由j-P 、R 曲线确定温度修正系数j ;5.由热量衡算方程计算传热速率Q ,由端部温度计算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Δtm ; 6.由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 。 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e 、CR ; 4.由计算的e 、 CR 值确定NTU 。由选定的流动排布型式查取 e-NTU 算图。可能需由e-NTU 关系反复计算 NTU ;5.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 例5-4 一列管式换热器中,苯在换热器的管内流动,流量为 kg/s ,由80℃冷却至30℃;冷却水在管间与苯呈逆流流动,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0℃,出口温度不超过50℃。若已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为470 W/(m2·℃),苯的平均比热为1900 J/(kg·℃)。若忽略换热器的散热损失,试分别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法和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计算所需要的传热面积。 解 (1)对数平均温差法 由热量衡算方程,换热器的传热速率为 苯与冷却水之间的平均传热温差为 由传热速率方程,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 A = Q/KΔt m = = m 3 (2)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 苯侧 (m C ph ) = *1900 = 2375 W/℃ 冷却水侧 (m c C pc ) =(m h C ph )(t h1-t h2)/(t c1-t c2) =2375*(80-30)/(50-20)= W/℃ 因此, (m C p )min=(m h C ph )=2375 W/℃ 由式(5-29),可得

热管换热器实验

热管换热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工作原理; 2. 熟悉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3. 掌握热管换热器换热量Q和传热系数K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台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实验台由翅片管(整体绕制)、热段风道、冷段风道、冷段和热段风机、电加热器(Ⅰ—450W,Ⅱ—1000W)、工况选择 —测温元件 7—温度数显仪表8—工况选择开关9—琴键开关10—支架11—热段风机热段中的电加热器使空气加热,热风经热段风道时,通过翅片管进行换热和传递,从而使冷段风道的空气温度升高。利用风道中的热电偶对冷、热段的进出口温度进行测量,并用热球风速仪对冷、热段的出口风速进行测量,从而可以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和传热系数K。

三、实验台参数 1.冷段出口内径:D=180mm 2.热段出口内径:D=180mm 3.冷段传热表面参数: 翅片管长280mm 钢管直径21mm 翅片直径40mm 翅片个数104个 4.热段传热表面参数: 翅片管长280mm 钢管直径21mm 翅片直径40mm 翅片个数104个 四、实验步骤 1.连接电位差计和冷热端热电偶(如无冰水条件,可不连接冷段热电偶,而将冷段热电偶的接线柱短路。这样,测出的温度应加上室温); 2.接通电源; 3.将工况开关按在“工况Ⅰ”位置(Ⅰ-450W),此时电加热器和风机开始工作; 4.用热球风速仪在冷、热段出口的测孔中测量风速(为使测量工作在风道温度不超过40℃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开机后立即测量)。风速仪使用方法,请参阅该仪器说明书; 5.待工况稳定后(约20分钟后),按下琴键开关,切换测温点,逐点测量工况I的冷热段进口温度(参看实验台结构图); 6.将工况开关按在“工况Ⅱ”位置(Ⅱ-1000w),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工况Ⅱ的冷热段进口温度; 7.验结束后,切断所有电源。 五、实验数据处理 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表1 [附]将实验所用的仪器名称、规格、编号及实验日期、室温等填入上表中的备注栏。 计算换热量、传热系数及热平衡误差: 1.工况Ⅰ(Ⅰ-450W) 冷段换热量 Q L =ρL ___ L v·F L·C PL(t L2-t L1) [W]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 (1) 1.1设计题目:满液式蒸发器 (1) 1.2设计参数: (1) 2设计计算 (1) 2.1热力计算 (1) 2.1.1制冷剂的流量 (1) 2.1.2冷媒水流量 (1) 2.2传热计算 (2) 2.2.1选管 (2) 2.2.2污垢热阻确定 (2) 2.2.3管内换热系数的计算 (2) 2.2.4管外换热系数的计算 (3) 2.2.5传热系数 K计算 (3) 2.2.6传热面积和管长确定 (4) 2.3流动阻力计算 (4) 3.结构计算 (5) 3.1换热管布置设计 (5) 3.2壳体设计计算 (5) 3.3校验换热管管与管板结构合理性 (5) 3.4零部件结构尺寸设计 (6) 3.4.1管板尺寸设计 (6) 3.4.2端盖 (6) 3.4.3分程隔板 (7) 3.4.4支座 (7) 3.4.5支撑板与拉杆 (7) 3.4.6垫片的选取 (7) 3.4.7螺栓 (8) 3.4.8连接管 (9) 4.换热器总体结构讨论分析 (10) 5.设计心得体会 (10) 6.参考文献 (10)

1.设计题目及设计参数 1.1设计题目:105KW 满液式蒸发器 1.2设计参数: 蒸发器的换热量Q 0=105KW ; 给定制冷剂:R22; 蒸发温度:t 0=2℃,t k =40℃, 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 进口1t '=12℃; 出口1 t " =7℃。 2设计计算 2.1热力计算 2.1.1制冷剂的流量 根据资料【1】,制冷剂的lgp-h 图:P 0=0.4MPa ,h 1=405KJ/Kg ,h 2=433KJ/Kg , P K =1.5MPa ,h 3=h 4=250KJ/Kg ,kg m 04427.0v 3 1=,kg m v 3 400078.0= 图2-1 R22的lgP-h 图 制冷剂流量s kg s kg h h Q q m 667 .0250 4051054 10=-= -= 2.1.2冷媒水流量 水的定性温度t s =(12+7)/2℃=9.5℃,根据资料【2】附录9,ρ=999.71kg/m 3 ,c p =4.192KJ/(Kg ·K)

传热学实验

《传热学》 实验指导书与报告 工程热物理教研室 传热学实验室编 班级: 姓名: 学号: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目录 (一)非稳态(准稳态)法测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 . . . . . . . . . . . .2 (二)强迫对流单管管外放热系数测定实验. . . . . . . . . . . . . . . .9 (三)热管换热器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附:铜—康铜热电偶温度与毫伏对照表

实验一非稳态(准稳态)法测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量绝热材料(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和比热、掌握其测试原理和方法; 2.掌握使用热电偶测量温差的方法。 二.实验装置(图2和图3) 按上述理论及物理模型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说明如下: (1)试件 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δ,共四块,尺寸完全相同,δ=10~16mm。每块试件上下面要平齐,表面要平整。 (2)加热器 采用高电阻康铜箔平面加热器,康铜箔厚度仅为20μm,加上保护箔的绝缘薄膜,总共只有70μm。其电阻值稳定,在0—100℃范围内几乎不变。加热器的面积和试件的端面积相同,也是100㎜×100㎜的正方形。两个加热器的电阻值应尽量相同,相差应在0.1%以内。 (3)绝热层 用导热系数比试件小的材料作绝热层,力求减少热量通过,使试件1。4与绝热层的接触面接近绝热。这样,可假定式(4)中的热量q c等于加热器发出热量的0.5倍。

(4)热电偶 利用热电偶测量试件2两面的温差及试件2、3接触面中心处的温生速率,热电偶由0.1㎜的康铜丝制成。 实验时,将四个试件齐迭放在一起,分别在试件1和2及试件3和4之间放入加热器1和2,试件和加热器要对齐。热电偶的放置如图3,热电偶测温头要放在试件中心部位。放好绝热层后,适当加以压力,以保持各试件之间接触良好。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根据第二类边界条件,无限大平板的导热问题来设计的。设平板厚度为2δ,初始温度为t 0,平板两面受恒定的热流密度qc 均匀加热(见图1)。求任何瞬间沿平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t(x ,τ)。导热微分方程式、初始条件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如下: ),(x t =??ττ0=τ时, x=0处,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讲解

目录 任务书 (2) 摘要 (4) 说明书正文 (5) 一、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 (5) 1.原始数据 (5) 2.设计题目 (5) 二、结构计算 (5) 三、传热计算 (7) 四、阻力计算 (8) 五、强度计算 (9) 1.冷却水水管 (9) 2.制冷剂进出口管径 (9) 3.管板 (10) 4支座 (10) 5.密封垫片 (10) 6.螺钉 (10) 6.1螺钉载荷 (10) 6.2螺钉面积 (10) 6.3螺钉的设计载荷 (10) 7.端盖 (11) 六、实习心得 (11) 七、参考文献 (12) 八、附图

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名称 35KW 壳管冷凝器 学生学院 材料与能源学院 专业班级 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xx 班 姓 名 xx 学 号 xxxx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设计一台如题目名称所示的换热器。给定原始参数: 1. 换热器的换热量Q= 35 kw; 2. 给定制冷剂 R22 ; 3. 制冷剂温度 t k =40℃ 4. 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 '0132t C =" 0136t C =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1)学生独立完成设计。 2)换热器设计要结构合理,设计计算正确。(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面积计 算, 换热器的结构布置, 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分明,符号国家标准,尺寸标注规范,使用计算机绘图。 4)说明书要求: 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层次分明,用计算机打印。 格式要求: (1)课程设计封面;(2)任务书;(3)摘要;(4)目录;(5)正文,包括设计的主要参数、热力计算、传热计算、换热器结构尺寸计算布置及阻力计算等设计过程;对所设计的换热器总体结构的讨论分析;正文数据和公式要有文献来源编号、心得体会等;(6)参考文献。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按照设计计算结果,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1份; 2)绘制换热器的装配图1张,拆画关键部件零件图1~2张。

192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全文

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西安工程大学 王晓杰 黄翔 武俊梅 郑久军 摘 要: 热管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空调领域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理论研究热管技术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外,设计出合适的换热设备对热管在空调领域的应用也及其重要。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其中热力设计计算大致可分为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和定壁温计算法。空调用热管换热器一般为气-气型换热器,文章主要针对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个具体实例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促进热管换热器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热管 空调 热力计算 1 引言[1][2][4] 热管换热技术因其卓越的换热能力及其它换热设备所不具有的独特换热技术在航空,化工,石油,建材,轻纺,冶金,动力工程,电子电器工程,太阳能等领域已有很广泛的应用,制冷空调领域冷冷热流体温差小,因此热管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热管换热器对于空调领域来说也极为重要。 同常规换热器计算一样,热管换热器的计算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校核计算。在这里主要对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做个介绍。热管换热器的热力设计计算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常规计算法,离散计算法,定壁温计算法。常规计算法将整个热管换热器看成一块热阻很小的间壁,然后采用常规间壁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离散计算法认为热量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传递不是通过壁面连续进行的,而是通过若干热管进行传递,呈阶梯式变化,不是连续的。定壁温计算法是针对热管换热器在运行中易产生露点腐蚀和积灰而提出的,计算时将热管换热器的每排热管的壁温都控制在烟气露点温度之上。从而避免露点腐蚀及因结露而形成的灰堵。 空调系统要处理的对象一般为室外新风或是室内排风,都属于气态介质,因此空调用热管换热设备为气-气热管换热器。本文将对空调用气-气热管换热器的常规计算法的热力计算做个简要介绍,文中的一次空气是待处理室外新风,二次空气可以是室内排风或室外新风。 2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3][4] 2.1已知设计参数 一次空气质量流量M h , 进出口温度T 1,T 1’,二次空气质量流量M c , 进出口温度T 2,T 2’。一般六个已知量中,只要给定5个即可,另一个参数可由热平衡方程算出,如需要,还需给出一、二次空气的允许压降,二次空气出口温度未知时的计算过程为: ①一次空气定性温度T h =2 ' 11T T + (1) 查定性温度下的一次空气物性参数:定压比密度h p C 导热系数h λ粘度h μ 普兰德数h r P ②一次空气放出热量)(' 11T T C M Q h p h h -= (2)

计算热管换热器

1. 《热工学》,《传热学》里面有计算公式和公式推导 2. 各种手册里有更为直接的工程计算方法和参数列表,比如机械类手册,热工类手册、暖通类手册,压力容器类手册。 3. 计算热管换热系数可以采用有限元方法,ansys 、abaqus 都可以,如果有流固耦合,也可以用fluent 和cfx ,甚至是基于workbench 的多物理场联合仿真。另外还有流程类仿真计算软件,如aspen 之类的,这个软件一般应用在石化领域, 计算换热器比较有优势。 热管换热器设计 一台锅炉排烟温度为160℃,要求设计一台热管换热器,用烟气余热加热进气以提高锅炉效率。已知参数:锅炉排烟量f V =189000m 3/h ,迎风面风速=f u 2.9m/s ,排烟温度=1f t 160℃,设定出口烟气温度=2f t 118℃。需要空气的流量V l =120000m 3/h ,进气温度℃251=l t ,空气风速为s m v f /9.2= 选取圆片翅片强化换热。翅片管材料选择碳钢(w C =1%)。热管参数:热管蒸发段长取l 0=3.16m ,管外径d 0=34mm ,管内径d i =29mm ,壁厚δ0=2.5mm , 翅片高度H=12mm ,翅片厚度δ=2mm ,翅片间距mm s f 4.6=,那么翅片的节距 mm s s f f 4.8'=+=δ,每根管肋片数为n f =3160/8.4=376片。管排选用叉排布置, 迎面横向管子距离设定为m S T 115.0=,翅片管纵向距离m S S T L 115.0==。由于烟气和空气的物性很相近,取相同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结构参数。 1. 总换热量计算 定性温度t fm=℃1392 118 1602 t 21 =+= +f f t 查物性得: ) /(10473.3/10931.25682.0Pr )/(0793.1/8712.02 2 6 3 K m W s m K kg kJ c m kg f f f p f ??=?==?==--λνρ,,,,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doc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 篇一:热管换热器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翻译 学生姓名:季天宇学号:P3501120509 所在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1XXNm3指导教师:许辉 XX年3月10日 热管换热器余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W. Srimuang, P. Amatachaya 摘要 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种公认的可以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用于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特别是对传统热管、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和振荡热管换热器的节能和增强效率的问题进行总结。相关的论文被分为三大类,并且对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这些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总结出传统热管(CHP)、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和振荡热管(OHP)换热器的效率参数。本文也提供了用于热回收系统中的热管热交换器的设计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热管回收效率气-气 目录

1. 引言 2. 热管换热器的类型 3. 热管在热回收方面的应用 4. 气-气热管换热器及试验台 5. 气-气热管换热器效率的影响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1.引言 利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个对于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极佳手段。热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气-气热回收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与工业生产中。热管换热器之所以能成为最佳的选择,是因为废气与供给空气之间不会有交叉泄漏。它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结构紧凑,没有可动部件,较轻的重量,相对经济,空气侧较小的压降,热流体与冷流体完全分离,安全可靠。热管换热 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能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的废热回收系统。热管换热器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从锅炉的废热中回收热量。图1显示的是传统锅炉与加装了热管换热器的锅炉的比较。在传统锅炉中(图1a),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使用热管换热器(图1b)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保护了环境。无论如何,对于使用热管进行热回收,特别是关于节约能源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管壳式水-水换热器 姓名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2课程设计任务书 (2) 3课程设计说明书 (3) 3.1确定设计方案 (3) 3.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3) 3.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3) 3.2确定物性数据 (3) 3.3换热器热力计算 (4) 3.3.1热流量 (4) 3.3.2平均传热温度差 (4) 3.3.3循环冷却水用量 (4) 3.3.4总传热系数K (5) 3.3.4计算传热面积 (6) 3.4工艺结构尺寸 (6) 3.4.1管径和管内流速 (6) 3.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6) 3.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 3.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7) 3.4.5壳体内径 (7) 3.4.6折流板 (8) 3.4.7接管 (8) 3.5换热器核算 (8) 3.5.1热量核算 (8) 3.5.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2) 3 .6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计算结果 (13) 3.7换热器示意图、管子草图、折流板图 (14) 4设计总结 (15) 5参考文献 (16)

1前言 在工程中,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成为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极为普遍,例如动力工业中锅炉设备的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测器,电厂热力系统中的凝汽器、除氧器、给水加热器、冷水塔;冶金工业中高炉的热风炉,炼钢和轧钢生产工艺中的空气和煤气预热;制冷工业中蒸汽压缩式制冷机或吸收式制冷机中的蒸发器、冷凝器;制糖工业和造纸工业的糖液蒸发器和纸浆蒸发器,都是热交换器的应用实例。在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热交换器的场合更是不胜枚举。在航空航天工业中,为了及时取出发动机及辅助动力装置在运行时产生的大量热量;热交换器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 根据热交换器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应满足多种多样的要求。一般来说,对其基本要求有: (1)满足工艺过程所提出的要求。热交换强度高,热损失少。在有利的平均温度下工作。 (2)要有与温度和压力条件相适应的不易遭到破坏的工艺结构,制造简单,装修方便,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3)设备紧凑。这对大型企业,航空航天、新能源开发和余热回收装置更有重要意义。 (4)保证低的流动阻力,以减少热交换器的消耗。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它包括: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 型管壳式换热器、带膨胀节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分段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管壳式换热器由管箱、壳体、管束等主要元件构成。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的核心,其中换热管作为导热元件,决定换热器的热力性能。另一个对换热器热力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基本元件是折流板(或折流杆)。管箱和壳体主要决定管壳式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及操作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热管换热器计算书

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1 确定换热器工作参数 1.1 确定烟气进出口温度t 1,t 2,烟气流量V ,空气出口温度 ,饱和蒸汽压力 p c .对于热管式换热器,t 1范围一般在250C ~600C 之间,对于普通水-碳钢热管的工作温度应控制在300C 以下.t 2的选定要避免烟气结露形成 灰堵及低温腐蚀,一般不低于180C .空气入口温度 .所选取的各参数值 如下: 2 确定换热器结构参数 2.1 确定所选用的热管类型 烟气定性温度: = = 在工程上计算时,热管的工作温度一般由烟气温度与4倍冷却介质温度的和的平均值所得出: 烟气入口处: 烟气出口处: 选取钢-水重力热管,其工作介质为水,工作温度为30C ~250C ,满足要求,其相容壳体材料:铜、碳钢(内壁经化学处理)。

2.2 确定热管尺寸 对于管径的选择,由音速极限确定所需的管径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音速限功率参考范围,取C Q 4kW =,在 启动时 因此 由携带极限确定所要求的管径 根据参考文献《热管技能技术》,携带限功率参考范围,取4Q ent =kw 管内工作温度 时 4431.010/N m δ-=? 因此 考虑到安全因素,最后选定热管的内径为 m m 22d i = 管壳厚度计算由式 ] [200d P S i V σ= 式中,V P 按水钢热管的许用压力228.5/kg mm 选取,由对应的许用230C 来选取管壳最大应力2MAX 14kg/mm σ=,而 2MAX 1 [] 3.5/4 kg mm σσ==

故 0.896mm 3.5 2000.022 28.5S =??= 考虑安全因素,取 1.5S mm =,管壳外径:m m 25.51222S 2d d i f =?+=+=. 通常热管外径为25~38mm 时,翅片高度选10~17mm (一般为热管外径的一半),厚度选在0.3~1.2mm 为宜,应保证翅片效率在0.8以上为好.翅片间距对干净气流取2.5~4mm ;积灰严重时取6~12mm ,并配装吹灰装置.综上所述,热管参数如下: 翅片节距:'415f f f S S mm δ=+=+= 每米热管长的翅片数:' 10001000 200/5 f f n m S === 肋化系数的计算: 每米长翅片热管翅片表面积 22 [2()]14 f f o f f f A d d d n π πδ=? ?-+???? 每米长翅片热管翅片之间光管面积 (1)r o f f A d n πδ=??-? 每米长翅片热管光管外表面积 o o A d π=? 肋化系数:22[2()]1(1) 4 f o f f f o f f f r o o d d d n d n A A A d π πδπδβπ??-+????+??-?+= = ? 22[0.5(0.050.025)0.050.001]2000.025(10.2) 8.70.025 ?-+??+?-= =

热管实验报告

《空气热回收测试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学生: 学号: 日期: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一、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已超过一次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一,采暖和空调能耗占到了50%以上。由于空调系统能耗所占比例较大,也就同时具备了较大的节能潜力。新风负荷占空调总负荷的20%~30%,采用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的能量,对于减小建筑能耗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验目的 学生分别对模拟冬夏两季的空气热回收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增强对热回收技术的整体认识、对热回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立即,初步掌握空气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一般设计过程,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的主要部件由新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排风模块(水系统、管式换热器、风机、风道)、直流电源、温度传感器、风速测试仪器、风压测试仪器、数据采集装置等组成。其具体组成与测点分布如下图所示。 测点分布 4.5.6 1.2.3 10.11.12 7.8.9 图1 实验装置与测点分布 四、实验步骤 根据设计标准,室内最小新风量是30m3/(h·人),针对2~5个人的新风量对换热器进行了测试。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前期工作:按照所设计的实验系统将实验设备连接好,做好准备工作;热管换热器的准备,利用真空泵将热管换热器抽到所需的真空值,并灌入所需的充液量,最后将管口封死;将换热器装入实验台内,启动风机,通过调节直流电源的电压控制风机的转速,从而控制风速,找出所需要的风速对应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值。测出热管换热器两侧的压力损失;通过风机使风量达到一定值,保持风速恒定; (2)通过调节恒温水浴来控制通过换热器空气的温度,测量新风的温度; (3)调节恒温水浴的温度,测量排风的温度;

TEMA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原则

TEMA规格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原则 ——摘引自《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 1999》 设计中的一般考虑 流程的选择在选择一台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流程时,会采用某些通则。管程的流体的腐蚀性较强,或是较脏、压力较高。壳程则会是高粘度流体或某种气体。当管/壳程流体中的

某一种要用到合金结构时,“碳钢壳体+合金管侧部件”比之“接触壳程流体部件全用合金+碳钢管箱”的方案要较为节省费用。 清洗管子的内部较之清洗其外部要更为容易。 假如两侧流体中有表压超过2068KPa(300 Psig)的,较为节约的结构形式是将高压流体安排在管侧。 对于给定的压降,壳侧的传热系数较管侧的要高。 换热器的停运最通常的原因是结垢、腐蚀和磨蚀。 建造规则“压力容器建造规则,第一册”也就是《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Section VIII , Division 1》, 用作换热器的建造规则时提供了最低标准。一般此标准的最新版每3年出版发行一次。期间的修改以附录形式每半年出一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地方,遵循ASME 规则上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最初这一系列规范并不是准备用于换热器制造的。但现在已包含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管板与壳体间焊接接头的有关规定,并且还包含了一个非强制性的有关管子-管板接头的附件。目前ASME 正在开发用于换热器的其他规则。 列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标准, 第6版., 1978 (通常引称为TEMA 标准*), 用在除套管式换热器而外的所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中,对ASME规则的补充和说明。TEMA “R级”设计就是“用于石油及相关加工应用的一般性苛刻要求。按本标准制造的设备,设计目的在于在此类应用时严苛的保养和维修条件下的安全性、持久性。”TEMA “C级”设计是“用于商用及通用加工用途的一般性适度要求。”而TEMA“B级”是“用于化学加工用途” *译者注:这已经不是最新版的,现在已经出到1999年第8版 3种建造标准的机械设计要求都是一样的。各TEMA级别之间的差异很小,并已由Rubin 在Hydrocarbon Process., 59, 92 (June 1980) 上做了归列。 TEMA标准所讨论的主题是:命名原则、制造公差、检验、保证、管子、壳体、折流板和支撑板,浮头、垫片、管板、管箱、管嘴、法兰连接端及紧固件、材料规范以及抗结垢问题。 API Standard 660, 4th ed., 1982*,一般炼油用途的管壳式换热器是由美国炼油协会出版的,以补充TEMA标准和ASME规范。很多从事化学和石油加工的公司都有其自己的标准以对以上各种要求作出补充。关于规范、标准和个客户的规定之间的关系已由F. L. Rubin编辑结集,由ASME 在1979年出版了(参见佩里化学工程师手册第6章关于压力容器规则的讨论)。 *译者注:这已经不是最新版的,现在已经出到2001年第6版 换热器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通常在确定时都在预计的工作条件上又给了一个安全裕量。一般设计压力比操作中的预计最高压力或关泵时的最高压力要高大约172KPa(25 Psi);而设计温度则通常较最高工作温度高14°C (25°F)。 管束振动随着折流板换热器被设计用于流量和压降越来越高的场合,由管子振动带来的损 标准分享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784484.html, 免费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