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羊群行为案例
羊群效应实验的启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要随波逐流

羊群效应实验的启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要随波逐流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羊群是一种散乱无序的组织,众多的羊待在一起,总是闹哄哄地左冲右撞。
有趣的是,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不管前面是鲜美的青草还是凶恶的狼。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用来概括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羊群效应是不好意思的心理根源之一。
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人们为了避免犯错,往往选择“随大流”。
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只好跟着别人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敢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以免被孤立。
这就造就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不加分辨,盲目跟从某种思想或行为,从而导致谬误、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写过一段十分形象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行为: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虽然已经迟到很久了。
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
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这段文字虽然是虚构的,却形象地反映了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并非文学家的凭空捏造,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都是大学生,他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7人,让同一个小组坐成一排。
在这7人当中,有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是真的被试者身份。
羊群效应概念

羊群效应概念
羊群效应是195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狄恩彼得森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当一群人彼此分离时,有时会突然集体做出相同的决定,而不是基于任何理性的逻辑考虑。
它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羊群行为,比如一只绵羊在一个羊群里跑,它们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汇聚到一起,集体寻求安全。
羊群效应也可以发生在人类社会中,比如说,当一群人受到同样的责骂时,他们会有一种共同的反应抵触、抗议或是威胁。
因为他们受到相同压力,所以他们更容易形成群体性行为。
羊群效应也可以出现在社会经济中,投资者的行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就拿股市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可能会受到同一种信息的影响,例如一支股票的价格下跌,这就会导致大家都想要卖掉自己的股票,最终形成一种集体行为而不是基于具体的投资分析。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信息热潮”或“潮流”,当一个话题在社会中流行起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跟风,比如某个社会热点话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讨论,或者某部新电影的口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去看电影,也就是羊群效应的最佳例子。
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众心理,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对财经投资分析以及一些社会行为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它也会使社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以色列前总理朱利安内塔尼亚胡的领导下,以色列出现了一种狂热的集体行为那就是迫使所有以色列人都支持他的政府,甚至不考虑思想上的差异。
但是如果能
够正确的利用羊群效应,就能够让一个社会更加紧密团结,达到一种协作的效果,这也是大多数社会必须达到的理想境界。
总之,羊群效应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及投资行为中出现的现象,它蕴含着人类社会中深远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中不同行为的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第六章.doc

鲁滨逊漂流记第六章可是,我一连跑去挤了两三天奶,什么也没有看到,我的胆子稍稍大了一点。
我想,其实没有什么事情,都是我的想象罢了。
但我还不能使自己确信那一定是自己的脚印,除非我再到海边去一趟,亲自看看那个脚印,用自己的脚去比一比,看看是不是一样大;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信那是我自己的脚樱不料,我一到那边,首先发现的是,当初我停放小船时,绝不可能在那儿上岸;其次,当我用自己的脚去比那脚印时,发现我的脚小得多。
这两个情况又使我马上胡思乱想起来,并使我忧心忡忡,忐忑不安。
结果我吓得浑身颤抖,好像发疟疾一样。
我马上跑回家里,深信至少一个人或一些人上过岸。
总之,岛上已经有人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对我进行突然袭击,使我措手不及。
至于我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卫,却仍毫无头绪。
唉!人在恐惧中所作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心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
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那些围墙拆掉,把所有围地中的羊放回树林,任凭它们变成野羊,免得敌人发现之后,为了掠夺更多的羊而经常上岛骚扰;其次,我又打算索性把那两块谷物田也挖掉,免得他们在那里发现这种谷物后,再常常到岛上来劫掠。
最后,我甚至想把乡间茅舍和海边住所的帐篷都通通毁掉,免得他们会发现住人的痕迹,从而会进行搜索,找出住在这里的人。
这些都是我第二次从发现脚印的海边回家之后在晚上想到的种种问题。
那时候,我又像第一次发现脚印后那样,惊魂不定,心里充满疑虑,心情忧郁低落。
由此可见,对危险的恐惧比看到危险本身更可怕千百倍;而焦虑不安给人的思想负担又大大超过我们所真正担忧的坏事。
更糟糕的是,我以前总能听天由命,从中获得安慰;而现在祸到临头,却不能使自己听从天命了,因而也无法获得任何安慰。
我觉得我像《圣经》里的扫罗,不仅埋怨非利士人攻击他,并且埋怨上帝离弃了他。
①因为我现在没有用应有的办法来安定自己的心情,没有在危难中大声向上帝呼吁,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安全和解救完全交托给上帝,听凭上帝的旨意。
汉谟拉比法典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一部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法典共282条,内容涵盖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多个方面。
本案例选取了汉谟拉比法典中的一起盗马案,旨在探讨法典对古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影响。
二、案情简介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某地区发生了一起盗马案。
案发时,受害人甲发现其饲养的马匹被盗,于是向当地官府报案。
经调查,官府发现盗马者为乙,乙承认了盗窃事实。
然而,乙辩称,其之所以盗窃甲的马匹,是因为甲曾欠其债务,乙此举是为了偿还债务。
三、案件审理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盗马案属于盗窃罪,应由官府审理。
以下是案件审理过程:1. 调查取证官府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人员对案件进行侦查。
经过调查,证实了甲的马匹确实被盗,并找到了嫌疑人乙。
2. 证据审查官府对乙的辩解进行了审查,发现乙的辩解存在矛盾之处。
首先,乙承认盗窃甲的马匹,但又辩称是为了偿还债务。
其次,乙未能提供甲欠其债务的证据。
3. 判决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第25条的规定:“凡盗马者,处死刑;盗牛者,处死刑;盗羊者,处死刑。
”由此可见,盗窃罪在古巴比伦社会中被视为严重罪行,盗马者将被处以死刑。
综合以上证据,官府判定乙犯有盗窃罪,依法判处其死刑。
四、案例分析1. 汉谟拉比法典对盗窃罪的规定汉谟拉比法典对盗窃罪的规定十分严格,不论盗窃物的大小,都一律处以死刑。
这体现了古巴比伦社会对盗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盗窃行为不仅侵犯了私人财产,还破坏了社会秩序,因此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打击。
2. 法典对债务问题的关注在上述案件中,乙辩称盗窃甲的马匹是为了偿还债务。
这反映出古巴比伦社会对债务问题的关注。
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多条关于债务的规定,如第25条规定:“凡欠债者,应按期偿还;逾期不还者,加倍偿还。
”这表明古巴比伦社会注重债务的履行,同时也为债权人提供了法律保障。
3. 法典对证据的重视在审理过程中,官府对乙的辩解进行了审查,并要求其提供证据。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做决策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的学科,它是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行为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投资、健康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人们在缺乏信息或者面临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
在金融投资领域,羊群行为表现为当市场出现投资热点时,投资者会纷纷跟风,导致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最终造成投资泡沫的破裂。
在生活中,羊群行为也普遍存在。
比如在购物时,人们往往会受他人的推荐或者广告的影响,而做出跟随他人的购买决定。
羊群行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是人类天生的从众心理。
当人们看到他人做出某种决定并且对自己有好处时,就会倾向于跟随,以降低风险和增加收益。
羊群行为也会导致心理上的负担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生活中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羊群行为,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决策。
2.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样数额的收益的敏感程度。
在投资领域,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更倾向于避免风险,并且宁愿承受较小的损失,也不愿意承担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在生活中,损失厌恶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决策行为中。
比如在购物时,人们更容易受到“限时优惠”、“折扣促销”等营销手段的影响,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机会而导致损失。
损失厌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心理。
在古代,人们面临损失可能代表着失去生存资源,甚至生命,因此对损失产生了更为敏感的心理。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过分夸大了损失的影响,导致在决策时过于保守。
合理的认识和调整损失厌恶心理,对于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试图通过与他人建立共同体验和情感相互联系来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行为经济学中,社会认同经常被用来解释人们的消费行为。
羊群效应与德育工作策略

教育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事物,不轻易接受表 面现象或权威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勇气和判断 力。
培养创新意识
在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 励他们勇于尝试、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个 人和社会的发展。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价值观
德育工作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心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个人和社会 和谐发展。
详细描述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强化个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克服羊群效应中的盲从和跟风心理。
案例二: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总结词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 怀。
详细描述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举办知识竞赛 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培养道德品质和家国 情怀,增强对羊群效应的理性认识和抵制能力。
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环境的营造
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通过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降低羊 群效应的消极影响。
研究社会环境对羊群效应的影响,积极营 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 的健康成长。
THANKS
感谢观看
强化道德认知
通过德育工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强化道 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平。
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
04
德育工作中应对羊群效应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新时代的英雄观教育
总结词
培养学生正确的英雄观,强化个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加强道德判断力培养
羊群效应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 现象: •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看到一个 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上 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 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 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 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现在做公务员 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 公务员……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 现象: • 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 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 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 割仓卖出。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 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 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 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股市的“羊群行为”
羊群效应
范宏旭 张宁 于晓莹 邓嘉禾
•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
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 的意义。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 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 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 盲从,而盲从往往会 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 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 ——股市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 开端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 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 到整体的非理性。当股市炒作过度时,就 出现了“非理性繁荣”。
股市的“羊群行为”
• 启示:炒股应避免羊群效应 • 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 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 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 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 标。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 启示: •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 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热门”的职业 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 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 • 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 所存在的潜藏危机,要有危机意识。
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6章第二节动物的行为教案

教案
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课前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丰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认识;教师收集动物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
2)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探究动物行为方式及其意义。
2、科学知识与技能
了解动物的几种主要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迁徙和洄游行为等。
认同动物的这几种主要的行为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进行资料分析,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会列举实例并通过具体实例区分动物的几种不同的行为及与这些行为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反馈练习:将以下左右相对应的选项用线联系起来
A.繁殖行为①白蚁群中的蚁王、雄蚁、工蚁和兵蚁有不同的职能
B.攻击行为②豹将杀死的羚羊挂在高高的大树上
C.社群行为③乌贼受到敌害攻击而释放墨汁
D.防御行为④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
E.觅食行为. ⑤雄蛙求偶会鼓起鸣曩发出洪亮的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