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书报告

一.关于书籍

(一)作者简介

作者杨元松,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语文教师,27个留守儿童的班主任。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本来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教学活动,但,在那一篇篇日记中,他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和烦恼,坚强和困惑,乐观和坦然,并深受感动。但他无能为力,于是决心把这些的故事,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们。

(二)书籍介绍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是第一部留守儿童日记,记录着时代的孤儿的微笑声。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人们温饱成难,但仍坦然接受,120千字便是贵州安龙显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26个平均9岁的留守儿童的日记,其中有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三)出版背景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出版缘起,源于2年前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的百年一遇的罕见旱灾。杨元松只是感觉“生活用水比往年困难一点”。和老乡们一样,他用自己的蛮干劲儿解决用水问题,丝毫没觉察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旱大战即将来临。但很快,杨元松发现,六年级的女孩杨海有点不对劲,每星期她总要请一、两天假,而假条上只笼统地说“家中有事”。两个星期后,他隐约觉得这孩子有什么难言之隐,于

是单独找她谈话,这才发现,原来她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为了满足自己和两个弟弟的生活用水,她得背着大水壶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双休日带回家的水只够用两天,只得在平时请假。

孩子反映的情况让杨元松深为震惊,为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也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他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日记写下来,结果,“这一摸就摸出了一大堆让人震撼的问题来。孩子们尤其是女孩,每天学习之余要做繁重的家务,早上天不亮和放学后要做两顿饭,要照顾弟妹,每天都要种玉米、种菜,到山中背柴、背水……

抱着半信半疑的念头,杨元松开始和同事连续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事实证明,现实比他们日记中记述的严重得多!随着日记的一篇篇累积,杨元松和同事们一次又一次为孩子们的坚强、自立、懂事感动,也开始萌生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大都市的孩子们看一看山区孩子们是怎么学习、生活的?他决定将日记整理出版。

二.关于内容

【篇章一】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第一章——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主要讲的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其中蕴含了他们的小小愿望,却也饱含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奈,其中有个孩子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真是不明白啊。

【篇章二】读书和生存,哪个更重要

第二章——读书和生存,哪个更重要。通过描述读书与生存之

间的矛盾来表达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今天政府的人又要运水到公路边发,每户人家都得按时间去领,错过了就没有了,我只好又不去上学了。”“吃完饭就要去背玉米,我的脚很痛,可我要是不去的话,那玉米就背不完了,再说如果今天不去背的话,明天就要请一天的假,就学不到知识了。”他们那里的生活主力军便是留守的孩子,不管是背玉米,领水,还是家中琐事,他们都会无怨的去做。

【篇章三】十几岁的孩子,正在怎样的思考

第三章——十几岁的孩子,正在怎样的思考。是通过孩子们的日记来探透他们的心里所想,那里的生活艰苦,有些孩子的母亲将其生下后便离往他地,抛下自己的骨肉,“你只生了我和弟弟,没有养育我们,你跟本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一个女孩这样感叹和发泄,但虽然会宣泄和怨恨,他们也不会自暴自弃,挑起生活的重担,努力的好好过活,“放心吧,就算你不来也没关系,我也一定会照顾好爷爷奶奶的,所以你不必担心的,因为有我和弟弟照顾爷爷。”

【篇章四】如果只看到这一章,孩子们是多么快乐

第四章——如果只看到这一章,孩子们是多么快乐。描写那里的孩子的玩乐,那里没有电脑,没有电子游戏,有的只是山水土地,田园,和所养的小狗小猫,那便是他们的一切玩乐。此外,他们关乎幸福的理解便是如这个孩子所说:“在我们这种乡村长大的孩子是很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我们眼中的幸福便是,在这里我们有自己的土地,生活在这种地方是无忧无虑的,多好啊,我们虽然苦,但是我们自己是活在幸福中的。

三.发现

读完整本书,我发现五点这些孩子和家庭的共性。

其一,这些孩子大都不是独生子女,家里至少有两个孩子,可能是父辈想多点希望,亦是为家里多添劳动力吧;

其二,这些孩子,即使小到4、5岁,都会去田里劳作,扛重物,上山,会做饭,洗衣服,操持家里家外。

其三,这些孩子中,姐姐即为母,兄长即为父,他们都热爱学习,并富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热爱动物富有爱心,但时常会因家务而耽置学习;

其四,这些孩子都有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小狗,他们还喜欢的动物是鱼;

最后一点是,这些孩子们眼中的幸福就是和爸爸妈妈永远在一起,拥有一个尽管不富裕却足够温暖的家。

四.阅读领悟

(一)作者观点

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

(二)自我感想

留守儿童的话题就是这样一种现实的矛盾,我们既不能阻止它的出现,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个坚硬而柔韧的刺,扎进这个日益富足的国度,扎在一个个繁华的城市边缘,甚至乡村和山陵,一丝丝地让人生疼,终有一天会让城市中的你我产生巨大的痛感。这

本书,封皮为红色,配上黑色的楷体,是有种震惊的,我不知晓里面的文字是过于稚嫩还是早早的充满对现实的抱怨,抑或是对社会的不满。之后我懂得了,即使是被印成正楷出版,流露的感情也是无法减少或者说无从减少。他们不是中国留守儿童之痛的旁观者、俯瞰者、恻隐者,他们是当事人、亲历者,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上关爱留守儿童的大众或者是教育机构,甚或是政府机关,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直面、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窗口。该书出版后,迅速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了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刘东华等名人的支持。

关于这本书,更多的是共鸣吧,因为生活在农村,那些故事也曾是我的一部分童年,当我沉浸在回忆的时候,也在暗自同情他们为生活所担的责,扛的累,熬得苦,生活与学习,似乎他们生命中只有这两件事,而对于学习一如追求或信仰,弱小的孩童需要生存,所以必须去面对所有的困难与生活之不易,哪怕是放弃掉学业,因此,他们的肩上多了几十斤的水,多了几大匡罗的玉米,他们的手上可能很少会握着渴盼的笔,更多的是锅勺,是铁锹,他们的心脏若真如拳头般大小,却需要装载下自己的弟妹,自家的水缺和田地,年迈的爷爷奶奶,远方的父母,门前的小狗,以及自己的学习,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曾近的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可我不需要担心水的不足,田里麦的收割,家里饭的煮烧,我可以一心向着学习也可以一心向着玩,相较之下,当时的我是否可以多一点的心境来坦然接受,积极面对,以

欣赏之态观看生活。

看完整本书,虽然心酸但未曾落泪,不是未生感动,而是感叹更多,十几岁的孩子似是明白了很多十八岁的我们并未明白的道理,理解了很多二十八岁的人还未理解的社会现象,我不知道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喜还是悲哀,但更多的是坚定了内心支教的愿望,只有亲身体验并付之行动,才能插足他们的人生,只希望填空内心的空白,他们的也是我的。而面对现在的他们,作者所说的“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令我认同,我的想法是:不必太急切地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是一定要为他们探讨寻找美好明天的做法和意义,让坚强的人认识更坚强的人,让处境相近的人相互激励,把苦难当财富享受!不能让他们认为有爱心人士在就万事大吉。去福利院看望孩子的时候,或许也应该这样……

(三)反悟

由作者的角度,出版这本书是希望孩子们的精神能够感动同龄人,使曾经娇生惯养的孩子能够更加独立、坚强,少些依赖。希望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能够升温,关注的方式并不需要怜悯,更多的是互相牵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鼓励这批孩子们,希望全社会可以改变帮助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多的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寻找到人生新的目标与方向。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

曲,部分甚至成为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原因,也是我们帮助他们的一个方法选择点,是否需要加入更多的心理干扰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成长健全的人格。

而我所真正担心的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是否愿意这样暴露,暴露在大众传媒之下,暴露在社会各层人士的眼中,他们的心能否接纳不同人不同的眼光,他们过早的便承受青春的疼痛,等到真正青春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变了样子,不管怎样,希望他们可以一如现在,虽然艰苦却不失心境与阳光,保持内心的坚守,坦然接受发生的一切,微笑,如此,才算安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