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关键节点及政府支持研究

合集下载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及改善措施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及改善措施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及改善措施第一章绪论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流通方式对于农民的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信息不对称以及流通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探讨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以及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其问题2.1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一般有“生产—流通—消费”和“生产—零售—消费”两种模式。

这些模式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并且流通效率低。

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劳动力缺乏、流通成本高以及流通效率低等。

2.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农民收入低,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

同时,还存在着诸如信息不对称、流通成本高以及流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三章改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对策3.1 提升农产品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产品信息化水平是改善农产品流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农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了解,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更好的保障。

3.2 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如建立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开展电子商务流通、通过降低流通渠道中的规模和效率等等。

3.3 打造完善的农产品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可以解决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效率。

第四章结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的流通领域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劳动力缺乏、流通成本高以及流通效率低。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素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素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素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有几个关键要素需要特别重视,它们对于优化农产品供应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性对于农产品的有效配送和市场调控至关重要。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农产品生产、采购、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流畅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和产品定价,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二、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物流管理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环节。

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减少损耗和浪费,提高产品的保鲜期和质量。

同时,物流管理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配送效率,确保农产品能够准时到达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不可或缺的要素。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标准,可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产品的追溯体系,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和认可度。

四、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要素。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多个参与方的合作与协同,只有加强与各个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五、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和指导。

政策支持可以包括财政和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等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讨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完善的流通体系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导致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不畅,流通效率不高。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理论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实践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呈日益深化的趋势,但就我国鲜活农产品来说,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还很薄弱,因此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到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必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流通环节是鲜活农产品增值的主要环节,鲜活农产品的主要利润创造也集中在这个环节。

传统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主要是通过各类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来实现其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

以传统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主渠道的流通环节,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较高在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由于流通设施功能不全,缺乏对鲜活农产品的保鲜、储运、加工、包装、品级分类等商品化处理程序,导致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过大,流通成本过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在流通过程中能够把水果、蔬菜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尤其美国在这个环节的损失率仅为1%-2%,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的增加导致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万胜桥,李小胜,2003)。

(二)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流通之间的矛盾我国现阶段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主要是单个农户家庭,由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都非常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而鲜活农产品在销售渠道过长和农村市场发育不良的双重约束下,单个农户很难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给农户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大全五篇]第一篇: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2010.09.13每輪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引起各方對農產品流通的關注,而當市場價格平穩時,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又往往容易被忽視。

實際上,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有其固有的形式和特點,需要正確認識,客觀分析,不能將價格的波動片面的歸咎於流通環節。

同時,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搞活流通,提高流通效率。

一、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主要呈現“大規模流通、跨區域流通、多渠道流通、多環節流通”四大特點。

大規模流通。

我國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總量位列世界首位。

同時,農產品商品率高,流通規模大。

2009年,我國蔬菜產量達6.18億噸,占世界份額的50%;水果產量2.04億噸,占世界份額的18%;水產品產量512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40%;肉類產量765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28%。

以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計算,2009年我國蔬菜和水果的流通量分別達到5.56億噸和1.84億噸;以水產品和肉類產品商品化率70%計算, 水產品和肉類產品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584萬噸和5355萬噸。

農產品流通以原產品為主,占70%以上。

此外,農產品的一部分還用於出口,蔬菜、水果出口量占總產量的1%-2%,其中80%是初級產品。

跨區域流通。

受氣候條件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形成“區域集中生產、全國跨區流通”的局面,已形成“南品北運”、“北品南運”、“西品東運”的農產品流通格局,目前我國40%左右的農產品實現跨省流通。

蔬菜方面,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區”、“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區”、“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區”、“雲貴高原夏菜蔬菜區”、“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區”等5個重點蔬菜產區,這些產區重點縣的蔬菜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44%,位於5大產區的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蔬菜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6%。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及发展趋势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及发展趋势

A 农业展 望 园 2 1 年第 7 O 00 期
涉 及 的主 要 流 通 主体 包 括 产 地 经 纪 人 、产 地 批 发 市 场 经销 商 、运输 商 、销 地 批 发 市 场 经销 商 及 农 贸 市 场 经销 商 等 。从 横 向组 织 化 水 平 看 ,各 个 流 通 主 体
总体 呈 现 出 “ 销规 模小 、组织 化水 平 低 ”的 特点 。 经 整 个 流 通 链 条 中各 个 环 节 的 流通 主 体 以 “ 体 户 ” 个 为 主 ,规 范 的 企业 法 人 很 少 ,这 些模 式 严 重 影 响 了
关 键 词 :鲜 活 农 产 品 ;流 通链 条 ;批 发 市 场;农 贸 市场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人 民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新 鲜 蔬 菜 、瓜 果 等 鲜 活 农 产 品 的 市 场 需 求 量 日益 增 加 , 居 民质量 安 全 意识 不 断增 强 ,对鲜 活 农 产 品 的 品质 、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 及发展趋势
李 圣 军
( 中商流通 生 产 力促 进 中心 市场研 究部 北京 10 7 ) 0 8 1
摘 要 : 目前 ,中 国鲜 活 农 产 品 流 通 特 点 主要 是横 向 组 织 化 水 平 、纵 向 一 体 化 水 平 较 低 ,主 渠 道 是 经 由批 发 市 场
横 向组 织 化 水 平 、纵稿 日期 :2 1 — 6 7 0 0 0 —0
作 者 简 介 :李 圣 军 (9 1 ) 18 一 ,男 ,博 士 ,经 济 师 ,研 究 方 向 :农 业 政 策 分 析 及农 产 品 流通 。E ma ln n@s acr — i s dj i . n hj n o
目前 ,世 界 农 产 品 流 通 渠 道 主 要 有 三 种 模 式 :东 亚

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一、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1. 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的采购、生产、配送和销售等环节,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其核心理念是将整个经营活动视为一个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交付给顾客的供应链,通过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协调、管理和优化,以实现全链条的高效运作。

在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的全程从种植养殖到终端零售,企业需要对整个流通过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

供应链管理在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的快速配送,保证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从而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和管理,降低废品率和损耗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而且,供应链管理还可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控制,通过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达标,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是由农民、批发市场和零售商构成的传统三级流通体系。

在该模式下,农产品由农民种植或养殖后,首先通过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进入批发市场,然后再由批发市场再分销给各个零售商,最终由零售商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这种模式下,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流通环节繁多、管理层级多等原因,导致了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易产生质量问题,同时也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在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应该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的一体化流通体系。

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可以通过直接配送的方式从生产基地送达物流中心,然后再由物流中心进行分拨,直接送达给各个零售商,最终由零售商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配送、品质保障和价格稳定。

1.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

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

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
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
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其发展情况涉及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物流运输等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对农产
品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些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1. 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出台支持农产品流通的政策法规,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
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流通,促进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2. 农产品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中的重要
环节,加工技术的提升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增加附加值,提
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产品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农产品流通产业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4. 物流运输,农产品的流通离不开高效的物流运输体系,包括
冷链物流、快速运输等,这些都对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效率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5. 产业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产品流通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例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需要关注农产品流通中的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确保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问题及建议【摘要】通过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出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组织化程度高的流通组织,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流通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商品流通;流通渠道1.引言鲜活农产品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商品,鲜活农产品流通状况的好坏影响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仍不十分完善,我国多地都出现了鲜活农产品“卖难”“买难”的现象,流通渠道存在不畅通的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2.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出现了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批发市场经营水平还不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交易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一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建立缺乏统一整体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经营方式和理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

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引导功能弱,虽然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

此外,市场中还存在着交易秩序不规范的问题。

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一些流通主体钻法律的空子,出现了一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 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专业行业协会等流通主体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生产为主,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

基础设施落后,车辆、质量检测设备、农业机械数量少,配备不齐全,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的使用需求。

服务水平也比较低,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多为兼职人员或退休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2012年3月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7No.2Mar.2012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关键节点及政府支持研究张喜才,杨谦(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0028)

摘要:分析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提出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最初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指出批发市场、冷鲜仓储、销地配送中心、社区零售商业是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提出了扶持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政策建议,即建立专项基金,向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倾斜;支持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关键节点设施建设;对关键节点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关键词: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流通关键节点中图分类号:F7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2--0044--05

收稿日期:2011--11--10作者简介:张喜才(1982—),男,河南中牟人,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产业链;杨谦(1957—),男,湖南衡山人,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合作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2009年以来,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最具鲜活农产品特点的蔬菜价格率先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则沿着其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交替出现,农民、经销商、市民等相关各方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政府究竟应该如何调控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是撒胡椒面还是重点支持主渠道?是广泛补贴还是抓住关键节点?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二、文献综述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正在发生变革:一是超级市场的扩张(Reardon等,2007、2010)。超市发端于价值链的中下游,然后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慢慢渗透至新鲜产品生产领域(MichaelBoehlje,1999;Chen等,2004)。二是社区农业正在迅速发展,美国大部分鲜活农产品都是当地当天供应本地市场(Giovannucci等,2010)。整个农产品物流价值链条是由小同的、独立利益的主体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因而博弈天然存在,价值利益分配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中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总体格局下,生鲜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一些变化: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的整个价值链条上,在普遍的依靠开放的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形式之外,正在逐渐形

成诸如联盟、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合同治理直至一体化等以密切主体之间联系为特征的各种联系形式(黄祖辉,2006)。然而,整体来看,在流通链条中超市、加工企业等环节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户处于被动地位(YoungLM等,2002;Reardon等,2009)。农户参与现代流通链条的最佳途径就是

通过产业集群和农业合作社的方式。Narrod等(2009)在研究中美洲小农户问题时对这个问题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Bell等,2009;Huang等,2009;Ruan等,2009;Giuliani等,2005;Mcdermott等,2009)已经证明农民通过参加这些经济组织而进入现代流通链条可以提高收入。然而,超市、加工企业等环节正通过投资冷鲜设施、信息技术等强化其对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控制,农户及其合作组织则因为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因素被排除在外(MohammadNasiruddin等,2011)。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博弈结果对利益分配产生了影响。农产品涨价的利润很大一部分都

·44·第27卷第2期张喜才,杨谦: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关键节点及政府支持研究被中间流通环节“截走”,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所获收益并不多(郑风田、孙谨,2008)。从利润分配的绝对量来看,农民>零售商>批发商;以成本利润率衡量,与农民相比,批发商的成本利润率要高出6~10倍,零售商的成本利润率高出5~7倍(孙侠、张闯,2008;文晓巍,2011)。流通链条中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农民常常不得不面对买方寡占力量,而在食品零售环节广大消费者又不得不面对零售商的卖方寡占力量(王秀清等,2007;李崇光,2010)。通过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改变农户的在流通链条的弱势地位(孔祥智,2010;纪良刚、刘东英,2011)。然而,无论是农户还是分散的合作社在流通链条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设施投入不足,且主要为利益集团所掌控,从而很难拥有更强的市场势力和定价权(张喜才等,2011)。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多位学者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的认识还存在差异,对于政府如何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也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本文通过广泛的实践调研,分析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并提出了政府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主要措施。三、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一)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分析鲜活农产品物流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鲜活农产品的储存、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搬运和物流信息管理等活动的综合。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一方面,鲜活农产品生产总体规模较大。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蔬菜产量6.77亿吨,蔬菜种植面积占世界蔬菜种植面积的3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另一方面,单位农户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小,同时需求结构复杂,消费者众多而且分散。所以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流通链条系统庞大,行为主体众多,各个主体从属于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环节多、线路长。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路线是生产者—批发—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消费者。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距离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较远,鲜活农产品破损率大。二是流通中介组织所从事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多采取地摊交易、集贸市场交易、批发市场交易等传统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存在着运输成本大的问题,它既包括农民的运输成本还包括批发商或零售商的运输成本,是双份的运输成本。三是交易次数多。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交易次数较多,多次装卸、搬运对脆弱的鲜活农产品破坏较大。农产品的损失就是农民利益的损失。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最初

一公里”是指鲜活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的产品变为市场上的商品的过程。“最初一公里”的最主要矛盾是产地经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者一次性出清的矛盾。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考虑时空结构问题,生产和消费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但由于其销售周期短、易腐性强,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且没有仓储,价格波动不易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也难以调控。“最初一公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鲜活

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产品结构多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农产品收购的成本较高,价格较低时甚至出现不收、拒收和克扣斤两的现象。二是与中间商、零售商相比,农户在定价中处于明显弱势。其原因在于,鲜活农产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储藏性,让农户难以在议价中占优势,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权,价格变化对后两者更为有利。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可以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中间商和零售商也可争取利润弥补成本。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使得处于劣势的农户的价格波动剧烈,尤其价格下跌时,价格放大效应更为明显。三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在仓储、冷库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解决鲜活农产品一次出清和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一车蔬菜从产地出发,经历千里颠簸,菜价可

·54·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谓“波澜不惊”,但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时候,却发生了大幅度上涨,这就是蔬菜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其问题表现在,一是“最后一公里”环节多配送难。蔬菜在“最后一公里”中,一般都经历了蔬菜批发市场的一级批发商,再转到二级批发商,最后进入农贸市场或超市这样至少三个环节。这其中不仅有蔬菜的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种费用:进场费、出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人工费和其他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最后都算到了蔬菜零售价格当中。所以有“最后一公里决定菜价”的说法。2011年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二是城市的销售终端不完善,对接消费者难。城市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流动摊贩等。现阶段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仍以集贸市场为主,全国约80%的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销售,北京和上海等东部城市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70%。一方面,鲜活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存在明目众多进店费、推广费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城区规划的提升,农贸市场正在不断远离消费市场。作为城市消费主体,社区商业缺乏鲜活农产品销售的设施和规划,面临着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总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现状决定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两头叫、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机制,消费者嫌贵,菜农又觉得便宜,利润都让物流环节赚取了。中间环节包括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商、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环节。蔬菜供应链就是连接菜农和消费者的纽带,由于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供销社等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销售比例正在不断减少,这些大动脉都掌握在利益集团的企业手里,而且外资开始兼并我国大型批发市场,试图遏制大动脉以谋取暴利,任由此事发生,就会造成我国蔬菜生产一旦出现因偶然因素叠加的剧烈波动,政府调控既无抓手也无手段的局面。(二)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1.批发市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估计,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经由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在大中

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以北京、上海、成都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

批发市场2010年交易量100亿公斤、交易额36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首都70%的蔬菜供应、80%的水果供应和90%以上的进口水果供应。上海、成都地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分别占到其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的75%、80%以上。张喜才等(2011)调查发现公路、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地建设者和经营者始终是收益最稳定的利益获得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收取摊位费等固定的费用,还可获得销售额5%~10%的收益,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作为公益性的批发市场等主体的公益性和市场的营利性产生了矛盾,必然导致中间费用的增加。因此应该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2.冷鲜仓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