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作者:田小平张治国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7期田小平,张治国(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SWOT分析和陕西高校开展情况的实证调查,探寻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活动;科技创新;SWOT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649.2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100-03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挑战杯’平台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1BZ23)。

作者简介:田小平(1977-),男,江苏泰兴人,西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治国(1978-),男,山西介休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使这一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搭建有效培养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科学分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实际,总结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分析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面临的形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引入SWOT综合分析法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更清晰地确定其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研究解决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科技创新与普通工科院校教学思考

科技创新与普通工科院校教学思考

关于科技创新与普通工科院校教学的思考摘要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潮流,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但是我国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扬科技创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校教学定位一、引言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对高校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寄予厚望,使高校师生精神振奋、信心倍增。

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潮流,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是时代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从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以现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表现为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素质,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变成了应试的工具。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总量剧增,瞬息万变,新旧知识更替周期大大缩短。

要通晓全部知识已无可能,也无实际意义。

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则是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因此,国家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自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许多高等院校的领导干部和大学教师都很清楚创新型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但是多年来的执行却很少有重大进展。

其原因除去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外,一些院校在建设目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本科院校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向本科“升格”,而一些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有些刚刚升为高职专科,马上开始策划升本科,导致办学定位的错位。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低。

科技局关于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

科技局关于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

市科技局关于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前言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也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针对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市科技局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市科技局将继续强化对创新驱动的支持,全面推进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

具体包括:1.加强科技振兴的整体规划,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链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2.制定研究开发留成长计划,引进和孵化创新型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促进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

3.推进以人为本、以人才为载体的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人才流动,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市科技局将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提升科技发展水平。

具体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市、覆盖不同领域的平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落地。

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推动实现科技成果的“走出去”和集成化应用。

3.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积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强化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增强科技创新活力科技创新主体责任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市科技局将深化科技创新主体责任制度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1.加强与科技创新主体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帮助企业、高校等科技创新主体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地方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与发展策略选择

地方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与发展策略选择

③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 自身生存
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 , 即高校在学科设置 、 专业 结构 、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 。 … ㈣ 目 前, 我国由地方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 1 4 多 1 4 所, 占全 国高等学校 总数 的 9 % , 3 地方高校 的发展 直接关 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全局和发展的总体水 平 。因此 , 地方高校如何合理定位及科学选择发
理定位 的内涵包括 : 办学方 向和 目标的定位 。这 ①
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 观位置 的选择 , 即高
校在当代经济、 科技 、 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中如何确定 自 身的 目标和方向; ②办学类型和层次
的定位 。这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 择, 即高校对培养人才 的结构 、 规格和模式的定位 ;
位 ; 树 立科 学的发 展 现 , 应 打造特 色和 品 牌 , 办“ 区” 促进 学校 办学 水平 的整 体提 升 。 创 特 ,
关键词 : 地方高等学校 ; 定位 ; 发展 战略 中图分类号 :6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23 (06 0 -120 10 . 1 20 )3 4 - 7 0 4
1 办学方 向和发展目标与办学实际脱节 .
我 国的人均 G P刚刚突破 100美元 , D 0 高等教
育也刚刚走过百年历程 , 而数十所 大学要争着成为 “ 国际知名” “ 、 国际高水平 ” 数 以百计的大学要成 , 为“ 国内领先” 结果是几乎所有 的大学在一个发展 , 目标下, 按照一个模式办学 l 。对 于一般的地方 ( …
【 办学理念 】
地方高等学校 的合 理定 位与发展 策略选 择
惠泱河, 育峰 杜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 创新机制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概述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目录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与
展望
01
引言
02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含义与特点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通过资 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开展技术创 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活动
跨组织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 ,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i-u-r”协同创新的某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创新案例
总结词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详细描述
某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i-u-r” 协同创新模式,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做法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平 台、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推广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不 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有效地提 高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基于“i-u-r”协同创新的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聚合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某高校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i-u-r”协 同创新模式,聚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和 协作。具体做法包括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战略合作 ,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共享资源和技术等。这些措 施不仅提高了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效地推 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doc

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doc

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作者:沈召前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3期[摘要]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在目标定位上体现服务区域的目标定位、服务形式的目标定位、培养类型的目标定位。

在能力素质培养上要求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在培养对策上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继承发挥学科特色为基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完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为途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作者简介]沈召前(1966- ),男,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江苏南京 210042)[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学型高校培养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09SJB880037)[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044-03一、教学型高校的释义及其基本特征教学型高校是当前我国高校类别的一种。

我国很多教育专家根据办学条件层次、高校学科设置的特征、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校科研学术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因素将我国普通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高校三类。

基于以上分类,大学的基本使命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

当然也有不同侧重:研究型大学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兼顾研究使命的同时,关注教学工作;教学型高校则以教学为核心使命,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兼顾科学研究,但研究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

当前对于教学型高校含义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教学型高校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高校,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

也有学者认为:教学型高校就是以培养本、专科学生为主,以向受教育者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为己任,以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造就社会公民为目的的专门院校。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频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也逐渐备受重视。

在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新工科”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面临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问题二: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和更新速度慢,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在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三:实践教学环境不足。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影响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培养。

问题四: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提升。

关于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刘晓艳1,张银铃2,安宁1(1.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31;2.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070)摘要:“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将面临对协同创新的认识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滞后等困难。

地方高校应加强统筹规划,精心培育领军人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创新能力1引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对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贯彻这一讲话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15日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实施,是国内首个打破层级、类别限制的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既为国内一流高校提供了崭新的科技导向,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供了机遇[1]。

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分层规划、改革体制,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

2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目前,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有如下四个方面:2.1认识方面的问题①地方高校对协同创新认识不足。

部分地方高校将协同创新简单的理解为“找钱活动”,或者认为协同创新有益于学生就业,甚至还有部分高校认为协同创新有悖于“学术自由”的理念,导致参与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2]。

②地方高校对自身科研实力和企业需求认识不足。

地方高校出于对自身科研实力的担忧,认为自身科研成果难以满足大企业的需求,因此在选择协同创新伙伴的时候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从而造成大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不了解,会优先选择与国家重点高校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