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生的变化 The Changes Happened in China(大学英语作文)

中国发生的变化 The Changes Happened in China(大学英语作文)
中国发生的变化 The Changes Happened in China(大学英语作文)

中国发生的变化The Changes

Happened in China

大学英语作文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China developed so fast in the last decades. A lot of foreigners have witnessed its change. They speak highly of the great changes. When they talk about this big old countries, they no longer think about the poor situation, but the vitality impresses them.众所周知,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迅速,很多外国人都见证了它的变化。他们高度赞扬了这些变化。当他们谈论到这个古老的大国时,想到的不再是贫穷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有活力的印象。One of the most obvious changes is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standard. Many years ago, 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logan to aid the poor, then a lot of young talents worked in the countryside taught the poor people how to use technology to sell products. With the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 people’s life standard have made great improvement.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年前,政府就提出要帮助穷人脱贫的口号,所以很多青年才俊去农村工作,教贫困的人使用技术来销售产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

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Made in China was used to believed to be the bad quality, but now these three words present the products with low price and good quality. Since the popularity of Taobao, many foreigners feel like finding a door to another world, because the products they bought surprised them. They also surprised by the new online payment, Alipay and Wechat.中国制造过去被认为是质量不好的产品,但是现在这三个字的产品代表的是物美价廉。自从淘宝的流行,许多外国人都觉得找到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购买到的产品让他们让他们惊喜。他们也惊讶于新的在线支付方式——支付宝和微信。The changes show China is developing fast. Its influenc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nd many foreigners have been attracted by its charm.这些改变显示了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影响随处可见,而且许多外国人也已经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姓 名 某某某 学 号 0000000000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指导老师 某某某 提交日期 0000年00月00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某某某 班级:电子科学系08电科(1)班 指导老师:某某某教授 摘要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它经历了"康乾盛世",早已由盛到衰,危机四伏了。在清王朝每况愈下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却在殖民掠夺的腥风血雨中迅速发展,它把侵略、掠夺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早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觊觎的对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清王朝不平等条约影响

目录 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3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4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 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 . . . . . . . . . . 7 5、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 作者:胖虎发布人:楚风发布时间:2011-2-4 来源:鼎盛中华论坛点击次数: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而印度现在的铁路里程也才只有6万5千公里。也就是说印度在独立63年间只建设了1万公里的铁路。相比之下,可见中国进步的步伐。现在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8万6千公里。按增长速度的倍数来看,也不如前30年。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的粮食年产量就到达了3亿吨的水平。而印度在2009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2.2亿吨。并且在1978年时中国只有9亿人口,而现在的印度有12亿人口。 国家安全问题解决后的邓小平时代的中国的主要任务就理所当然地从国家安全建设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这两个问题上来。因此邓小平时代军事投资少、基础建设投资少、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少。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改善民生,主要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但物质生产没有跟上,因此在80年代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在改革前30年,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工农业总产值的2% (可能是2.6%左右)。而在改革后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只有0.6%。即使在中国一再强调技术进步、宣传科学春天的今天,这个数字也才勉强高于1%。中国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技术进步方面是很落后的。 中国在前30年的主要成就: 1、解决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完全独立。前30年的中国为解决民族独立、国家安全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中国在清朝末期陷入长期积弱。西方列强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侵略中国。使历史悠久、极其富有自尊心的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屈辱。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军队可以在中国横冲直撞,他们可以在中国成立国中之国,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处于次等民族的地位。 实现民族独立,让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掌握自己的民族命运是中国人近100多年的愿望。任何人能领导中国人实现这一愿望,都是一个功炳千秋民族功臣。

鸦片战争给带来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带来的影响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社会人文 - 中国史 鸦片战争影响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外国军舰可以到中国沿海港口航行,损害了中国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损害了中国司法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这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的国家。 第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战后,英国输华棉纺织品猛增,外国廉价的棉布、棉纱,充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东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逐渐破产。手工棉纺织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手工业,小农业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造成耕与织开始分离,这是几千年来封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标志。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中国茶、丝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使中国茶、丝生产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中国国情及文化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国情词汇翻译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企业文化 corporate/entrepreneurial culture 企业形象 corporate image (Cl); enterprise image 跨国公司 cross-national corporation 创业精神 enterprising spirit; pioneering spirit 外资企业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猎头公司head-hunter 假日经济 holiday economy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航空和航天工业aerospace industry 飞机制造工业aircraft industry 电子工业 electronic industry 汽车制造工业 car industry 娱乐业 entertainment industry 信息产业 information industry 知识密集型产业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y 国有大中型企业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轻工业 light industry 博彩业 lottery industry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垄断行业 monopoly industries 市场多元化 market diversification 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市场监管 market supervision 购买力 purchasing power 熊市 bear market 牛市 bull market 城镇化 urbanization 房地产 real estate 首付 down-payment 业主 home owner 个人购房贷款 individual housing loan

关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

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化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使得素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战争的创痛与屈辱并没有使清政府就此走上改弦更张、图谋自强的道路。直到20年后再度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创痛,清政府才开始了图谋自强的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中国的近代化何以没有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而是延迟了20年之久?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与探究。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迄今尚无深入的研究,更无圆满的答案。一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万年合约”的签订,朝野复归恬嬉,无人再谈夷务,而传统的天朝观念与夷夏观念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重要羁绊。然而事实也许远非如此简单。仔细翻阅当时的一些档案资料,便可发现,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时,清朝决策层曾有过卧薪尝胆、图谋自强的意图,也曾对如何加强善后防务问题进行过严肃的讨论,曾经出现的美好设想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尽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是有限的,但是在沿海将帅与道光皇帝的心中,战争的创痛不可能轻易平复。而他们正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务的决策者。在西方炮火的震撼下,他们曾经产生过谋求自强、改进武器的想法,而广东甚至已经在改进武器、师夷长技的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讨论之后,广东的经验被否定,自强的意识逐步淡化,中国并没有就此走上武器革新的早期近代化之路。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界通常认为是“天朝观念”、“夷夏观念”根深蒂固的结果。然而,从战时或善后防务的讨论来看,这一论断却似是而非。 在当时决策者的观念中,天朝观念、夷夏观念并没有阻止其学习西方、改进船炮的努力与尝试。而道光帝等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倒是更有可能中断了诸多武器近代化的尝试。而恰这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谋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巨大转折。 关键词:鸦片;经济;文化;殖民地;条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 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 1政治上加强控制 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活动,迫使中国签订了 不平等的条约.强占和“租借”了大量的领土,与此同时还 在中国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在中国享有领事裁 判权,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政治控制 力一点也不乐观.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2经济上逐步渗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陆续侵入,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19 世纪末,中国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改变了,由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底半封建社会,从此之后便进入了中国近代史,人民大众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归根结底来说,它实质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当清王朝还在安于现状闭关锁国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他们来到了东方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当然国人并没有就此屈服于列强的胯下,而是不断得探索,经历一次一次的失败,从而找到救国的良方,不论是曾经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先人们,还是如今人人称颂的英雄们,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下一笔的。 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识之士,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改变了夜郎自大的态度,他们试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

路。然而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在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闭塞心理和狭隘守旧的状态,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神圣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向西方学习的自发状态和被动局面。维新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被诛失败告终。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破产。从此,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兴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他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民主义。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未能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面对袁世凯文化上的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一次最猛烈的冲击,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发展; 正文: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就是工业化的深入。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伴随而来的经济效率的提升。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转变,主要是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迅速提高,这是量的层面的变化; 二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即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这是质的层面的变化。 只有量和质两个层面的同步推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如果用“产业结构高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变化,它应该既

是各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同时也是各产业的经济效率的衡量。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度量本质上必须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才能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真实性。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以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逐渐得到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多年来,按照国家统计局现在估算的数据,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一速度虽远低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但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实际发展并没有数据上表现得这么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了更大的关注。表现为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在计划体制下生存得很好的国有企业甚至进入了困境,使得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供给决定的计划经济向需求拉动的市场经济转型。 二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高度仿佛是下降的,即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增加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一产业产值从1978年的28.2%上升至33.2%,但由于这种结构适应了社会本身的需求,它反而是一种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浅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011级历史教育2班蔡亚平 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鸦片战争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另一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使小农经济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本文就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鸦片战争,近代化,双重作用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迅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正在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仍旧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危害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道光帝命林则徐禁烟,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对中国使用了坚船利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鸦片战争动摇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环境又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鸦片战争看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 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 年和1837 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 ,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 年 6 月 3 日至21 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 年2 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 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 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 年8 月29 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 年水深火热的日子!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0 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 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 年12 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 年5 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 年 6 月26、27 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 月8 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 年 6 月20 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年级2009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吴邪 任课教师姜岩 完成时间2011年4月10日 成绩 (报告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 课程实践报告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2011年4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党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纯收入提高了,老百姓看病就医也方便了。另外,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农村,综合国力 30年弹指一挥,30年沧海桑田。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改革实现开放,以开放实现改革,改革与开放形成了发展中的“双轮驱动”,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不仅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生活面貌,解决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进步,并成为一个在解决诸多全球问题时不可被忽略的且在当今世界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一、从身边的生活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的概括。之所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顾名思义,它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百姓为本,这符合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长期以来,我们的党不断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当中,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利、谋发展。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就认真的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精神,现在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变化可以从百姓生活变化中看出来,科学发展体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收入水平、教育文化、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历程中看出来,可以说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感慨万千。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的童年开始在安徽西北部的农村。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是通过煤油灯或是蜡烛来照明,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自行车是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当时的农村温饱问题已经不再问题了,家家户户每年上交完公粮后都能剩下一年的粮食。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欠发展。麦收季节时,每家每户所有能拿镰刀的人全员出动,争分夺秒的抢收成熟的小麦,生怕天有不如人愿;春季耕种时,有牛的人家靠牛耕地,没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其合理性。 答:一方面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走上世界近代史舞台的契机。政治上,这场战争打碎了当时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让人们认识到了西方人当时发展的程度,让当时的一些人明白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这就促使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有识人士的改革运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及封建体制的衰落。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来到中国,让中国开始与世界融合,它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屈辱的开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辱权丧国,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近代文明,是以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牺牲为代价的。 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存在的,有坏的一面必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片面的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计科B131 钟鹤立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鸦片战争,英军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四千多年封建帝国,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一直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帝国从梦中醒来,让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的与世界相连。 鸦片战争除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情的战争,使中华百姓深受战火屠戮之余,鸦片战争还使当时的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由此中国社会被迫的受到了从本质上的变化。 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王朝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这就使中国领海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侵略,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样积弱不堪的中国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倾销商品的目标。之后,洋人和中国百姓的通商交流越来越多,当时的中国百姓的礼仪,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的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洋货大量涌入,使当时中国手工业受到影响,产生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买办”阶级,领土问题中突出的影响是被迫割让英国的香港岛,这样,香港岛就成为了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开放口岸,通商越来越多,因为《南京条约》进出口关税的损失和巨额赔款,使得清朝廷流失了大量的白银,使得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受到了冲击,这样,中国大量的农民成为了清朝廷的剥削对象,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也为之后的太平天国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埋下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白银大量外流,国民积弱加深,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中华名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的开端,它使得与世隔绝的中国与世界相连,但是之后,由于英国成功的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抽取关税,割地赔款,这就开了一个给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例子,这使得之后西方列强狼狈为奸,侵略中国,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屈辱的时代。中国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倾销影响,农民受到通商口岸,赔款的影响,鸦片的影响,使得中国越加积弱,让中国四万万民众走向一个屈辱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