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高二选修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高二选修文言文复习

庖丁解牛》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庖丁解牛》 《项羽之死》 《阿

房宫赋》 知识导图 一、《过小孤山大孤山》

1、文化常识

作者介绍

陆游( 1125 年— 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 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 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 赐进士出身, 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敕令所删定官、 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 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 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 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 年( 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 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 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 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 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 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 刘克 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 85 卷,收 诗 9000 余首。又有《渭南文集》 50 卷(其中包括《入蜀记》 6 卷,词 2 卷)、《老学庵笔 记》 10 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2、背景资料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 1169),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 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 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 记。

3、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1 古今异义 1 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古义: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今义:治理 与江山相 发挥, 古义:辉映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一词多义 1

1) 过 过小孤山大孤山 经过 无乃尔是过欤 经过 过秦论 指出过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 错 今公子故过之 拜访

2) 幸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亏 幸可广问讯 希望 妇女无所幸 宠幸

3) 信 信造化之尤物也 确实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忠信 欲信大 义于天下 通“伸”,伸长

4) 临 三面临江, 倒影水中 接近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从高处向低处看 州司临门, 急于星 火 来到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词类活用 1

1) 如宝装屏风 名词作状语,用宝石

2)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名词作动词,下雨

3) 掠江东南去 名词作状语,往东南

4) 岸土赤而壁立 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地

5) 5) 上干云霄 名词作状语,向上

6) 晚泊沙夹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文言句式 1

1.

判断句 此山当是其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2.

状语后置句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3. 省略句 及抛江 (吾)过其下 复以小艇游 (于)庙中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今为定江军 (节度 ) 其间一日阻 ( 于)风不行

高二选修文言文复习

课程目标 1、学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

2、熟悉《过小孤山大孤山》

4.被动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基础巩固1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A.有俊鹘抟水禽(tu a n )

B.沙洲葭苇(ji a )

C.潦缩(li a o )

D.岸如赪(ch e ng )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 .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 .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 .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 .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A.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 然

(1 )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 )碧峰巉然孤起

B. 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之

(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

(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6.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参考答案

1. C

2.C

3.B

4. 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罢了;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5. (1)晚:名作状(2)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向上,名作状

(1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综合强化1

二、《庖丁解牛》

1 、文化常识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 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

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

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收起相关成语2、背景资料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

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知识点整理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古今异义2

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a. 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 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2

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词类活用2

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文言句式2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基础巩固2

综合强化2 三、《项羽之死》

1、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 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的《史记》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

项羽(公元前232 年―公元前202 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 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

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四面楚歌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1]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03 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峙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 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垓下之战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

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3、知识点整理通假字3

1、骑皆伏曰伏,通"服", 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古今异义3

1.期山东为三处山东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2.地方千里地方古:山地纵横今:某一区域

3.左右皆泣左右古:左右侍者今:左和右两方面

一词多义3 词类活用3

名词作动词

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作动词,西行、西征

4、期山东为三处,期, 名词作动词,约定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名词作状语

1.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文言句式3

(一)状语后置句

1、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饮帐中=饮(于)帐中,“(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

构译:在军帐中饮酒

2、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3、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二)定语后置句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译: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三)被动句

1、所当者破(被动句)译: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

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译: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

(四)判断句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五)固定结构

1、无以渡“无以”,固定结构。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成,没有用来... 的办法译:

没法渡过去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为什么。

基础巩固3

综合强化3

四、《阿房宫赋》

1、文化常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 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 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年)。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1][2][3] 。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15 平方公里。

1956年,阿房宫被陕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阿房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1991 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2、背景资料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3、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3

缦立远视缦,通“慢”,长久古今异义3

1、可怜古: 可惜今: 值得怜悯

2.精英古:收藏的金玉珍宝今:卓越人物,泛指在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

一词多义3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5、用心一也(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