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发表时间:2018-12-17T11:35:33.5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李华

[导读] 摘要:电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力的优化是受益大众的社会和市场行为。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朔州供电公司

摘要:电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力的优化是受益大众的社会和市场行为。智能电网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向精益化的管理理念迈进。本人对智能电网和人力资源精益化进行了简述,对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策略。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

精益管理是由1985年丰田生产方式调研的精益生产管理哲学衍生的。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应用精益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却很少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应用上。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人力资源并不是给企业创造直接利益的环节,企业普遍对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的重视不高。实际上,人力资源精益化的良好运用,企业利益结构将会得到很大的优化。[1]

一、智能电网和人力资源精益化简述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电电力),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精益人力资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精益管理思想的结合体,它通过拉动式管理、新用工方式、U型业务模式和精益化六西格玛等方法和工具,实现企业最少用工人数、最短加班时间、最少招聘和遣散成本的最低劳资风险。[2]

二、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挑战和机遇

(一)电力环境和智能电网人资管理新理念

挑战。智能电网相较于传统电力,在产业引领上,以发展清洁能源和促进低碳生活为发展方向。智能电网背景下,国家对电力企业二氧化碳的排放标准和规范进行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基于国家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目标,督促电力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发展清洁能源和促进低碳生活)的重大挑战,同时也为打破传统管理理念(计划经济体制的惰性思想)开辟了新思路。

机遇。新常态下,生态保护观念抬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社会责任要求,是智能电网运行管理的新契机。同时,人资管理新理念也迎合了智能化的电力运行模式。

(二)企业技术素质和人员专业素养

挑战。企业技术素质和人员素质缺乏,对智能电网系统健康运行的影响很大,新常态下,加大技术和人员管理精细化投入,提升电力企业智能化下,技术素质和人员素养成为新系统运行的重大挑战。

机遇。智能电网系统体系构建,对技术素质(包括:传感技术、高级电力设施技术、高级电力控制系统技术的要求)要求和人力资源精细化诉求极大,这是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变革和健全人力资源储备体系的重要动力。对传统企业突破技术困境和优化技术人员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

(三)资源管理调整和精化

挑战。智能电网的全面升级,预示着企业在管理上,将面临整合资源、优化重组的调整和精化任务。企业智能化经济发展背景,对市场服务的要求增加,为迎合市场需求,在广宽阔的市场中,个性用电方案的研究成为企业将面临的极大挑战。

机遇。企业运营特点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成为优化资源的有效方式,将引导企业组织机构面向扁平化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化整合,将使企业贴近市场诉求。服务于市场,将是促使利润增加的亮点。

三、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对策

(一)电力企业组织结构精益化对策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组织结构精益化建设,应以柔性化为管理优化契机。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转移了企业大量劳动力资源的前提下,对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加大。在此态势下,应注重组织结构调整中,对职能管理的放权尺度调整,以期给职能部门扩大职能管理空间。同时,组织结构改革可选用流程再造管理方法,以智能电网运行诉求为基础,进行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再造过程应包括:检查组织的人力资源情况;检查技术结构和能力情况;设计新的组织形式;重新定义岗位,培训员工;组织转岗;建立健全新的技术基础结构和技术应用等等。[4]

(二)电力企业岗位管理精益化对策

传统电力企业岗位冗余现象突出。在智能电网下,人力资源管理时,应以强化人力集约化管理为主要变革内容。具体变革内容应以岗位评价调整和岗位新责说明为主。具体对策包括: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在生产规模、设备设置和岗位设置确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管理标准,促使企业人员劳动结构平衡。例如:在总人数定额基础上,控制部门人数,做到精益化岗位设定;对退休和新入人员进行有效的岗位调整等。另外,可进行区域集中管理。将人员分散作业向集中作业转型,通过岗位规范减少人力成本。同时,规范岗位流程操作,使岗位人员具备基于数据信息的科学决策能力。例如:培养岗位人员对流程操作应用可视化——系统仿真决策模拟,可有效地进行决策处理。

(三)电力企业薪酬管理精益化对策

在相应2018年5月25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策下,实现电力企业薪酬管理精益化。该政策对工资总额和人员总额关系进行了规范。基于《意见》进行企业薪酬管理精益化对策包括:其一,应在岗位价值评估上进行薪酬改革。其中,岗位价值评价工具可选用北大纵横28因素法,利用针对性、一致性和就事性衡量岗位间的相对价值,实现智能电网下的岗位最优化和人员价值最大化。其二,薪酬结构建设的优化,进行电力企业人员岗位分类和分级系统构建,同时调整岗位薪酬水平,建立薪酬水平标准体系,确定固定部分与绩效浮动部分比例以及工龄工资各种补贴等其他工资构成部分。使薪酬结构合理化。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