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集体备课)

济南的冬天(集体备课)
济南的冬天(集体备课)

语文组集体备课

地点:会议室北排

参加人员:钟永战耿青素黄群王玲张莉种文华王春芳

主持:钟永战

主备人:

活动过程:

主备人展示初稿

济南的冬天(初稿)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臵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评议过程

钟永战:这次是由王春芳老师担任主备人,她备的是《济南的冬天》一课,下面就请她就这一课的备课思路先讲一遍,接着大家轮流看一下她所备的初稿的内容,然后进行评议。

耿青素:我主要说说案头,在前面应加上有效教学内容分析,在有效教学目标这一块应细化,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这样条理比较清楚。

种文华:就这一课她所备的环节齐全,但教案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我看在具体步骤方面应再详细些。比如:所讲知识点应在板书上有所体现。

黄群:内容多,容量大如果用多媒体上这节课,学生不但容易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完成设计的任务。

王玲:教学重点应该有两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2.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果环节太多突不出重点。

张莉:我觉得前面几位老师说的很详细,在课后应该附有作业、板书设计和教后反思这三个环节。

钟永战:就这一节课大家从各方面发表了自已的不同的看法,提的意见比较全面,如果把大家不同的建设性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一定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教案。

XXX:大家提的意见对我的启示很多,下来我就在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

钟永战:这次的集体备课到这儿就结束吧。

济南的冬天(终稿)

◆有效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形神兼备,次序井然,情景交融,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感受。把自己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地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有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积累生字词。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①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②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有效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有效教学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有效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有效媒体运用录音机、

◆有效课时安排两课时

◆有效课前准备

1.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准备好随堂练习。

◆有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有效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检查、落实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导入:从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我们了解到春天不仅带来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昂扬向上的希望和力量。那么冬天呢?(请同学描述此地冬天的感受) 冬天带给我们的似乎总是刺骨的寒冷,而北方的冬天就更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老师就会想到毛主席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济南的冬天呢?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1.请一同学给大家说一说本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老舍(1899—199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满族。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楷体部分为可能要教师补充的)

2.老舍于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

二、分段请学生朗读,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1.注音:济.(jǐ)南伦敦.(dūn)髻.(jì)澄.(chéng)清水藻.(zǎo)贮.(zhù)蓄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板书问题组):

1.济南的冬天天气有什么特点?

对比:北平(有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济南(响晴)

热带(日光毒)济南(温晴)

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说明济南是块宝地。从三个特点中挑选一个词来概括济南的冬天天气特点。同学们说哪个好:(温晴)

2.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

具体写: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小结:文中描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小雪,济南的水等。这些景物无不体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很好地照应了课文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种抓住景物特点,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常说,景因情动,情以景起。文章中没有一句是直接写作者感情的。但从写景的字里行间却能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讨论下,看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怎样?(喜爱赞美的深情)探究质疑:

1.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3.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4。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勾画出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

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景: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在此引导学生分析用竹篮好不好?分析出摇篮给人暖和舒适。)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侧面表现: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讲解时个别字词要点一下,比方说讲水的时候,“冒着点热气”中的“点”

用的非常讲究,正符合济南冬天“温”的特点,若“冒着热气”就显得热了。济南的水是暖的。

(5)在理清文章思路的时候,第三段薄雪覆盖下的山分析时,学生很可能出现争议为是作者在写小雪而不是山。这个地方就要点拨学生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并且找到作者的描写顺序是先整个写山,然后再写山尖再写山坡最后写山腰。这样分析的就会是透彻。

◆有效随堂练习(小黑板展示)

1.下列词语的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济.南jī一髻.jì儿镶.xiāng 薄.雪báo

B 觉得.dé真得.děi 看.护kān 看.吧kàn

C 着.落zháo 着.急zháo 伦敦.dūn 澄.清chéng

D 狭窄.zhǎi 宽敞.chàng 贮蓄

..zhù xù水藻.zǎo

2.填空.《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等。

3.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的特点;的山,突出其;,突出其;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的特点。

◆有效课后作业1.背诵 2 、3自然段。

2.勾画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他的妙处。

◆有效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天气北平(有大风)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响晴“宝地”对比突出:温晴

热带(日光毒)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小摇篮)——暖和安适

山薄雪覆盖下的山(穿着带水纹的花衣)——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淡雅

水——绿暖清亮

◆教后反思:

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课堂教学注重方法的引导。通过对《济南的冬天》的阅读鉴赏,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散文的创作规律,有助于高效阅读和规范写作。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山水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济南的冬天》赏析: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

《济南的冬天》赏析: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小编寄语】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查字典语文小编为大家推荐《济南的冬天》赏析——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

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

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

《济南的冬天》备课教学资料汇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济南的冬天》备课教学资料汇编 一、描写冬天的诗篇 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子夜冬歌》唐·崔国辅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9、《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唐·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唐·贾岛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唐·裴夷直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唐·王勃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初冬偶作》唐·皮日休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6、《冬柳》唐·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17、《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18、《冬夜即事》唐·吕温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9、《冬日观早朝》唐·施肩吾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20、《初冬旅游》唐·王建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三、描写冬天的散文 冬天之美 叶落秋尽,缓缓流淌的时光似乎凝固了。进入冬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真实的凸现出来,如落尽叶子的树,纹理清晰、筋骨虬劲。风低低吹着,空旷的田野、干涸的泥土喑哑无声。小小的雀儿在枝头跳跃,翅羽间轻轻流淌着温和的阳光。越冬的麦子,用残留的几缕碧绿静静的和风说着什么。冬日的田野,麦子是一株唯一越冬的花,它用朴素的绿色给沉睡的村庄送去冬的问候。阳光如泥土清新,滴滴飘落小村的梦境里。一切都是那么沉寂,沉寂中一缕芳香的生机在千草万卉间储积,等待春日一场风雨来临,漫山遍野又流淌着喜人的朝气。 乡村的冬天之美,在万籁俱寂的夜。 一盏低低的灯火,几缕飘飘而逝的炊烟,热气缭绕中飘着农家饭菜的香甜。饭是粗粝的,但营养丰富;菜有些单一,但鲜绿可口。一个简陋的小桌,一室质朴的温馨。一家人围坐在饭菜周围,恬静的微笑里一缕知足常乐的闲适、幸福。土炕热热的,似一首乡村赞美诗,写满秋去冬来的静谧与祥和。夜半晕黄的灯光里传来母女低低细语,如梦呓,远远近近濡湿窗外月色和月色里乖巧的女儿慢慢长大的岁月。多美的乡村冬夜啊!每每想到它,我都会如雪夜归人欣喜的推开落雪的夜色,手捧“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融入到温暖宁静的乡村冬夜,静静的呼吸,静静的体味家带给我的如阳光般灿烂的暖意。 我喜欢在冬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漫步空旷的田野。衰草低伏,鸟雀在干枯的草影里跳跃觅食。远远的树如远古的哲人静静的思考着,又如顿悟的僧人微微的笑着。我喜欢冬日原野的空旷、辽远,喜欢暖暖湿润的泥土里储存的绿色与即将萌生生机的种子,喜欢在温暖的阳光里和冬席地而坐、促膝交谈,谈昨夜我梦到的雪,梦到的憨厚、可爱的胖雪人,梦到一只灵秀的白兔——从月宫的桂树影里走出——来到我的身边,伸出稚嫩的小手向我讨要糖果。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完美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设计者:湖北宜昌夷陵区:黄丽萍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景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晴的冬天之景。)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①放师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 ②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③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课后思考题一(生小声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 生:讨论交流③④。师归纳文章脉络: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写济南的山(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澈、透明) 2、师生同赏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说说用上它们的好处。(开放性题,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处: 拟人句:好处: 3、师生同议 ①分小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三、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友情链接 课后在网上查阅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点作品,把它摘下来。查阅描写冬景的文章,每人选择一篇下节课全班交流。 附: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完美版

教学创意是高校课堂之本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语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能把我们带入了银光素裹、白雪皑皑的冬的世界。想必在初冬季节,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经典美文《济南的冬天》,会有着别样的情调与韵味。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一起去他的第二故乡——济南走一遭,看看那里的冬天有着怎样独特的景致和魅力。 二、齐声朗读作者简介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三、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文意理解(读懂一篇) 2.美段细读(精读一段) 四、文意理解——读懂一篇 伴随班得瑞的一曲舒缓愉悦的《冬雪》,师生合读全文,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一个词或短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师生交流,明确:文意理解—抓“温晴” 1.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 2.第2段是全景写城、写山,第3、4段写雪中的山色,第5段写温暖的水,所以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的,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 五、美段细读——精读一段 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曼妙绝伦的画卷,其中写得最传神、最具魅力的当推文章第三段。下面让我们进入美段细读环节。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第三段,思考: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的一个字是哪一个? 明确: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妙 小组合作:美段细读——品味“妙” 1.朗读本段,体味一下:哪些字词亲切、自然,有助于表达真切的喜爱之情。(每组)2.给这段文字描述的画面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内容之“妙”)(1、2组) 3.这段文字中动词用得妙,试举两例说明。(3、4组) 4.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5、6组) 5.说说你发现的这段文字表现手法一个美妙之处。(7、8组) 要求:小组合作学习8分钟,推选发言人,组内试讲,准备全班展示。 全班交流,依组讲解,余组补充,教师点拨。 明确: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朗读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

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阳光朗照温静 冬天的山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设计思想: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一往深情。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一往情深。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冷!寒冷!会想到凛冽的刺骨寒风,茫茫的白雪,手脚的僵冷…… 师:是呀,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虽然身处江南水乡,但冬天给我们的感觉总是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板书: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师: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今天,就让老师带给头,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端起这杯清雅淡香的茶,掀开这瓶醇浓的酒,细细品味……. (教师带着自己的感悟范读课文,学生分别思考2、3、4、5段,用“冬天的济南像_______”,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冬天的济南像春天,摇篮,慈祥的老人,慈爱的母亲,秀美的图画,优美的山水画,美丽的少女,透明的蓝水晶。 (合并归纳一些类似的看法,集中为“摇篮,画,蓝水晶) 三、研读赏析(1)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针对感受最深的一、二种印象,自由组合,找出课文中描绘这种印象的语句,深入理解,细心品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品味“摇篮” 生:“摇篮”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温馨、舒适的,正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温暖。”济南的人们生活在济南城里,正如婴儿在摇篮里舒适的睡着。 生:这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更能表现冬天济南的暖和和安适。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从人们的表情也能看出摇篮的感觉。 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既然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可见今天的气温也是挺温暖的,或

《济南的冬天》教案(详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时序已经进入冬天。说到冬天,我们往往想到寒风呼啸,草木凋零,白雪皑皑,给人一派萧瑟,似乎没有什么美景可言。可是,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老舍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作者老舍先生在课文第一部分说,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真得算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济南是块宝地),济南的冬天天气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温晴)。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提到了两个地方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作了对比——北平和伦敦,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伦敦的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没风,有阳光,所以作者觉得舒适、温暖。(课件出示体现济南冬天总体印象的两幅图。) 济南是块宝地温暖 舒适 附:本节完整的板书: 第一部分(1)济南是块宝地 温 晴(对比)

济南的冬天备课资料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l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1936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作出积极贡献。l946年赴美讲学并进行创作。建国后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著作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有《老舍文集》行世。 2.关于本文的来历和写作时间 关于本文的写作年代,以前的统编教材注为“这篇作品约写在1934年前”,此说不确。1930年春天,赴英讲学达五六年之久的老舍,终于途经新加坡回到了祖国。他先在上海郑振铎处小住约半个月左右,完成了长篇小说的最后两万字,不久即回到北京。这时老舍一心想做职业作家,并不想到大学去任教。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固定的收入,经“好友们的谆谆

劝告”,他答应了齐鲁大学的邀请,于这年夏天暑假开学前来到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文学院新文学教授。不久即开始参加筹备和编辑出版该校的《齐大月刊》。《齐大月刊》是当时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医三院合办的一个综合性刊物。以刊登学术文章为主,也刊登一些新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校内动态、校际往来、校舍风景等。《齐大月刊》共出两卷,每卷八期。后改为季刊。老舍在编辑《齐大月刊》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曾先后在该刊上发表20多篇创作、论文和译著。老舍来济南后即开始写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就是首先在《齐大月刊》上发表的。《一些印象》是老舍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回国后最早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之一。从1930年夏秋至l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一万字左右,分七节连载,每节没有标题。现将每节的内容、出版日期分叙如下: ①写济南的马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年10月10日出版) ②写济南的洋车。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30年11月10日出版) ③写济南的大葱。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1年2月10日出版) ④写济南的秋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31年3月10日出版) ⑤写济南的冬天。载《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10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公开课 2、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查找老舍以及济南冬天山水或济南名胜风景 的相关资料 - 2、课前进行朗读预习,掌握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5、教师准备:1、搜索作者以及济南名胜风景的图片,选择本文的朗读素材。 2、教师自己也要多次跟着朗读素材进行训练。 3、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教学课题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出课题,突出事物或季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是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 4、文章始终抓住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三、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四篇文意和三首古诗词诵读欣赏,正好是对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一年四季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现代作家老舍在1931上任教济南齐鲁大学时写的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散文,编者把它编排在这一单元就是让我们在诵读的基础之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本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通过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这一特点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入手,从济南的地理特征,济南人的神情态度,济南的雪后景色以及水的绿与亮两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温睛。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教学重点:1、描写景物要紧扣的特点。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2、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文章的构思方法。 <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2、学习作品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 1、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春》,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对相关知识进行

《济南的冬天》教案(详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时序已经进入冬天。说到冬天,我们往往想到寒风呼啸,草木凋零,白雪皑皑,给人一派萧瑟,似乎没有什么美景可言。可是,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作者老舍先生在课文第一部分说,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真得算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济南是块宝地),济南的冬天天气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温晴)。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提到了两个地方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作了对比——北平和伦敦,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伦敦的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没风,有阳光,所以作者觉得舒适、温暖。(课件出示体现济南冬天总体印象的两幅图。) 附:本节完整的板书: 第一部分(1)济南是块宝地温晴(对比) 四、赏析济南的山水 导语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细细品味济南冬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济南,赏析济南的山水 (一)赏析济南的山 1.赏析济南阳光下的山景(投影出示阳光下的山景图) (1)指名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2)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特点? (3)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阳光下的小山:可爱(拟人) 2.赏析济南薄雪后的山景(投影出示薄雪后的山景图)。 (1)指名诵读第三自然段内容。 (2)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3)提问:济南雪后的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后小山的特点? (4)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拟人比喻) 3.赏析城外远山(投影出示城外远山图) (1)品读,理解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手法。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济南的冬天(集体备课)

语文组集体备课 地点:会议室北排 参加人员:钟永战耿青素黄群王玲张莉种文华王春芳 主持:钟永战 主备人: 活动过程: 主备人展示初稿 济南的冬天(初稿)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 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 )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 )着落(zhuó )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 特点,接着把济南与 _____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学习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并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泛读的指导。 2.尝试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握文章结构。 3.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说到北京的冬天,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

在北京,冬天可能是和冰糖葫芦、庙会、春节、滑冰等词语一起出现的,脑海中出现的应该是既寒冷又热烈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描述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不够丰富,不够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思考如何才能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进行还原。 (二)整体感知 第一遍阅读:初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1.重点字词。 给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响(xiǎng)晴着(zhuó)落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澄(chéng) 清 髻(jì)水藻(zǎo)狭(xiá)窄济(jǐ)南薄(bó)雪伦敦(dūn)镶(xiānɡ) 2.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但其实作者老舍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我们先来了解他。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小】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小】 一、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2. 学情分析 对于老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作品《猫》,对他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虽然说老舍对于孩子们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于作家本身知之甚少,所以通过本课学习,让孩子们对老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本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3.教学目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 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