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投资
试论新加坡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特点

[ 中图分 类 号 ]G 4 .3 . 6 9392 0
[ 文献 标识 码 ]A
On t eCh r c e it so eGo e n e t fS n a o e a a t rsi f h v r m n i g p r h c t o
一
② 袁彩 虹 :谈新 加坡 高 等教 育》 《 《 ,解放 军外 语 学 院学
报) 9 4年第 6 , 8 )9 1 期 第 6页。
方 面能够让 高校拥有 良好 的信誉并 降低 投资风
3 8
外, 如从 2 世纪 8 年代开始 , O O 政府就开始改革其高 等教育投资制度 ,采取诸如鼓励高校通过建立校企
东 南亚纵 横 AR v S U H A TA M 0 I O T E S 5 )
2 1. 01 9
试论新加坡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特点
曹 惠容 ※
摘要 : 本文主要探 讨新加坡高等教 育的经费来源主体是政府、 政府控制其教育投资规模及调控其运用等 特点。在此基础上 , 分析新加坡政府重视 高等教育投资以及改变与完善投 资模式的原 因。
高 教 总经 费来 源 的 8%以上 ② 0 。如南 洋 理 工 大 学 的
、
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 的主体
首先 , 新加 坡 高 等经 费 主要 来 源 于该 国 的财 政
年度经费为 3 4 . 亿新元 ,其 中 8 % 自政府拨款 。 7 7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 所需经费的数额越来越大。 世 界各 国也在积极探索高等教 育经费 的多种来 源途 径 ,以打破其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 。新加坡也不例
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探索

维普资讯
2 皿荐南教 2
20 年 筹2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5 。 留本基 金 收益 占 1 。 向大 学 捐 资 者 主 要 % %
是校 友 、 业 、 学 附 近的居 民 。 企 大
点 日本 有 着 家 庭 承 担 教 育 费 用 的 传 统 , 生 和 学
中在公 民 手 里 , 较 强 调 个 人 选 择 , 为 “ 政 比 认 小
府 ”比较 适 当 。 2 0世 纪 8 年 代 初 , 根 政 府 称 0 里 “ 等教 育 费 用 的首 要 来 源是 家 庭 和 学 生 , 不 高 而
是 联 邦 政 府 ”, 此 , 管 国 家 对 教 育 十 分 重 视 , 因 尽 但 教 育 费 用 占 中 央 政 府 总 支 出 的 比 重 ,9 一 1 9l 19 9 5年 比 1 8 一 l 9 9 1 9 O年 还 是 减 少 了 o 1个 百 分 .
维普资讯
禹等攀
2 1
【 摘
要 】 随着高等教育规 模的不斯扩大 , 大学的经 费 紧张 问题越 来越严 重 :本文 通过借 鉴 国外 大 学 多元化 经费 筹措
筹 资的经验 , 系我 国的现 实情 况 , 联 对我 国高教 投资多元化 的渠道进行 了探讨 。
降, 部分 发达 国家也 开始 下降
由于 高 等 教 育 对 经 济 发 展 和 公 民 自身 利 益 的
重 要 性 , 个 世 纪 以 来 , 论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还 是 发 半 无
大招 生规模 , 时 随着高 等教 育运 行成本 的上 升 , 同
大 学 的 财 政 状 况 并 没 有 好 转 , 为 从 大 学 的 经 费 因 来 源 来 看 , 府 拨 款 所 占 比重 在 不 同 程 度 地 下 降 。 政
高等教育的资本运营

优化投资结构
在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 排各项支出比例,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 设的投入,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高等教育 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合法合规,降低财务风 险。
加强风险管理
通过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评估和监 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科学、全面、客观的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加强数据采集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为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
强化监督和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 会监督;同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高等教育机构,促使其改进 工作。
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明确各级责任分工,确保风险管理的 有效实施。
制定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防范与监控、 应对等环节,确保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 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高等院校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授、 副教授和讲师人数等来表明高校教师素质 、 水平的指标。 ( 2) 物力投入指标 。高等院校物力投入主要表现在一些长期使用的资 产, 主要是 固定资产和低值 易耗 品。这里主要是用固定资产总值 、 图书馆藏书量 、 教学和实验仪器科研设备总值 、 重点实验室数量和 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衡量。( ) 3 财力投入指标 。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经 历 了三个阶段 。14 年~ 9 9 99 17 年是第一阶段 , 单一依靠财政拨款 ; 18 9 0年- 98年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筹资和高校教育办学机构 19 自筹为辅 ;9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以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自筹和社 19 会筹资为主, 财政拨款为辅。具体的划分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 主
确 的方向和 目标发展 ,这是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予 以充分
注意 的问题 。
( ) 五 通用可比原 则 评价不仅是对同一单位在不同时期的比 较, 更重要 的是用于不同单位的比较 , 因此 ,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 有通用性 、 可比性 。 如何使不同的教育单位使用 同一指标体系进行
M2
评价并可作横 向比较, 主要是找 出它们的共同点。 不同的高等院校 尽管各有特点 , 但其投入都是指 人力 、 物力和财力 , 产出都是指培 养的人才 、 科研成果等。科学 、 合理地将其共 同点加以抽象 、 归纳 、 量化 , 这是使评价指标体系通用 、 比必须解决的问题 。 可
三 、 价 指标 体 系 内容 评
产 品及 科 研 成 果 的数 量 和 质量 。这 里设 计 的 指标 主要 是 以投 入 的 教师 数 量 为 主 , 之 以教 师 中 两 院院 士 、 江 学者 、 士 生 导师 、 辅 长 博 教
( ) 择要 点 指 标 的选 择 除 要 根据 评 估 目的 和客 体 实 际情 二 选 况 以外 , 考虑 指 标本 身 的 因素 。从 已有 的 研究 成 果 和研 究 经验 还要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的指标体系构成探讨

识 取得一 致 , 而有可 能获得一致 的评 价信息 。通 过指标 的分 析使人 们 获得 各种有 关 高等教育 效果 的评 价信 进
息 , 进和更好 地推动我 国高等教 育事 业的发展 。 促 关键词 : 高等 教育 ; 资规模 ; 投 指标体 系; 成 构 中图分 类号 : 4 6 G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7 (0 1 — 1 5 0 10 - 4 72 1)0 0 6 - 3 0
( ely , R at)有效性 ( d dt)应用性 ( t ztn 等几 个特点 。 i V ii 、 y U la o ) i i i
其 中可靠性 反映 了评价结论与评价 对象真实情况之 间的一
致性程度。可靠性好说 明评价结果是稳定 可靠 的, 否则评价
的一致性较差 , 其可靠程 度就 不高。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可从 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 一是 内部 一致性 。即指标项 目与评价 内 容、 指标与指标之间应具 有较好 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者与被 评价者的一致性。 即评价者之 间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 间应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三是信息来 源的一致 。 即信息 收集和量
湖 北社 会科 学 2 0年 第 1 01 0期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的指标体系构成探讨
明 洪 盛
(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 经济管理学 院,湖北 武汉 400 ) 3 2 5
摘要 : 高等教 育发展 指标体 系是 通过一 系列有 关指 标 , 来全 面地衡 量 高等教 育的发展 水 平和教 学质 量 的
一
、
前 言
国内外高等教育投入比较研究

口
/
/
G
上 丑
~ 20 0%
艟
是长期 以来面 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投入 不
足 同样 也 成 为制 约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瓶 颈 。我 国有 着 巨大 的教 育 需 求 ,新 中 国成
聋
10 0%
O O 0 %
年份
立后 , 国高等教育事业取 得了巨大成就 , 我
的 教 育 发 展现 状 不 容 乐 观 。 一 方 面 ,从 教
发 现 我 国 高等教 育投 入 总量 持 续增 加 , 财 政 支 出在 高等 教 育 投 资 中的 地 位 正 在 发 生 变化 , 而 高 校 生 均 事 业 经 费 却 呈 现 明显 负增 长 。这 一 事 实表 明 ,我 国 高等 教 育 经 费 总 量 需 求增 加 与 总投 入 严 重 不 足 存 在 矛 盾 , 高等 教 育 经 费 存 在 短 缺 状 况 。 然后 采 用 国 际横 截 面 数 据 , 与部 分 有 代 表 性 的发 达 国 家 对 高 等 教 育 的 投 入 进 行 比 较 ,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我 国教 育 投 入 在 相 对 量 上 仍 维 持 在较 低 水 平 。最后 结 合我 国 国情 ,提 出 了我 国政 府 加 大 高 等 教 育投 入 的 对 策 建议 :拓 宽 高等 教 育投入 渠道 ;优 化 高 等 教 育投 入 结 构 ;加 强 高 等 教 育 投 入
左右 ,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 占总财
政 性 教 育 经 费 的 2 % 左 右 。而 我 国 财 政 性 0 教 育 经 费 占国 民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例 远 没达 到 4 的 目标 , 比之 下 , 仅 低 于 发 达 国 家 % 相 不
高等教育投资问题浅析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马强(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伴随高校扩招而出现了高校债务积累,未来也将存在持续增长的高等教育投资压力,公共产品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表明,国家、社会及受教育者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受益者,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格局下,需要通过提高财政性高等教育支出水平、发行特种教育国债,设立教育银行.发行教育彩票等保证高等教育投资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拓展社会投资来源。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特种教育国债;教育彩票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09)05-0078—02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5%增加到23%。
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来源于政府的投资增长有限,其他投资来源缺乏,与扩招相随m现了高校债务的快速积累。
《2007年中目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面临规模继续扩张的较大内部压力和内涵质量快速提升的巨大外部压力,而如何取得稳定增长的高等教育投资资金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条件。
一、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资金需求1.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张与资金需求。
2008年,中国人均G D P已超过3200美元。
国际比较分析表明,当人均G D P 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一般处于‘慵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8%一15%;当人均G D P为1000美元一3000美元之间时,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毛入学率为15%~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一般都是发达的高收入国家(易定红,2008)。
《中目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2003)提出,),J k2011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40%。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仍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张,从而要求有适度规模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年9月第10卷 第3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09Vol .10 No .3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彭文峰(湖南商学院财务处,湖南长沙410205)摘 要:阐述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存在的投资总额短缺、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效益欠佳、法制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即加大财政对高校的拨款力度,拓宽筹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财政拨款;投资效益;法制建设;筹资渠道 我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要形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筹资渠道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提到人才强国、民族振兴的高度,并且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
但在实际运行中,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下面就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谈谈一管之见。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家统包教育经费的办法,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正逐渐形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单位、个人和社会团体等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新体制。
这种体制化解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中的一些矛盾,但仍存在以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严重短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政府教育投入规定:教育经费要以财政拨款为主,政府支付的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统计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另外还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 DP 的比例不低于4%。
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投入与G DP 的增长不相协调,据报道2003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仅占G DP 的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投资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作,不但需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政策
法规,更需要大批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素养,善于按市场经
济规律实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类专门人才,还需要有源源持续的
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输入和高智力的有力支持,而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更
是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培
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技文化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事业将左右我国新
历史使命的实现。当前我国的高教事业则远不能适合发展需要,无论
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
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
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对应的资源
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
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
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当前高教经费
不但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
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
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所以,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
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使多渠
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具备与其他社
会部门实行劳动交换的法人地位,高校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科研
成果和社会服务,也就是提供了劳动,接受其劳动的部门以及个人会
所以而增加收入和得到其他利益。它们之间可用社会必要劳动的确定
为准绳实行等价交换,学校通过提供各种劳动成果与社会不同的部门、
单位以及人员实行交换获取经费,这就使多渠道筹措经费成为可能。
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以
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
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
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二、“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投资体制的性质、
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主与多”的性质与内涵
各个渠道的性质和它们的职、权、利是不同的,具体说来:
(1)政府拨款为主--主渠道。“为主”的含意,应该是指政府的
拨款投资在整个国家高教经费的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是主要部份。它反
映在办学体制上则体现为高校是公办为主,非分办为辅;反映在公办
大学的经费投入中,应该是国家政府的拨款投入为主,当然在这个为
主的投资中除政府直接拨款外也应包括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的、政策的
以及法律的手段支持高教的间接性投入(如免税等)的部分。
因为政府拨款为主渠道,所以政府不但通过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资的
主体地位来调控影响高等教育的行为以保证办学方向、教育方针贯彻
等的实现,最终就是确保教育的行为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是关于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及其与投资客体关系
的变革,以及它们的职、权、利的重新划分,其目的是要使教育资源
能合理配置,从而能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它
关系到谁来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以及如何办学的根本问题,因而教育
投资体制的改革将与办学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
制度改革,以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紧密相联。因为教育经费就是办
教育的资源,任何教育工作活动没有相对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都将成
为泡影,所以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是整个
教育体制改革体系中的基础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将制约着其它一系列
改革,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准确理解和把握好教育投资体
制的改革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可能性,
新体制的性质、内涵与互相关系以及如何落实新体制等作些分析,以
求教于大家,并吁请政府和社会各界加紧贯彻实施,期求及早缓解教
育经费严重短缺之困难。
高等教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