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健康造成了重大负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气滞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候特点之一,本文将从中医的脾虚论治角度出发,探讨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的生成减少,SCFAs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以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缓解胰岛素抵抗。
肠道微生态失衡还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肠道内毒素和内源性细菌的渗透,激活免疫系统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加重胰岛素抵抗。
肠道微生态失衡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进一步诱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态进行调节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和病情。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改善肠道微生态,可以降低血糖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2型糖尿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2型糖尿病产生治疗作用,为中医脾虚论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中医脾虚论治2型糖尿病的机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持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对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虚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候特点。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是调理脾胃,改善水谷代谢,防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发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发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刘海龙;张维华;吴晓康【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近几十年以来全球范围发病率显著升高,对其预防和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T2DM的发生及其治疗有着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改善和治疗T2DM的新方向.该文就近年来T2DM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做一综述.%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a metabol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caused by multifactors.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s gradually increased.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testinal flora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recent years.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flo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testinal flora is expected to b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 this pap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2 diabetes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recent years,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04【总页数】4页(P157-159,164)【关键词】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作者】刘海龙;张维华;吴晓康【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 710004;陕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西安710068;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西安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446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又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约占糖尿病人数的90%以上。
肠道菌群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进展

经验交流71肠道菌群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进展张琳,姬新才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肠道菌群失调和糖代谢疾病具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和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短链脂肪酸,在释放肠道激素的同时能够减轻肠道免疫系统的破坏,并调节胆汁代谢。
肠道菌群、肠促胰素之间具有一定影响关系。
肠促胰素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本文通过对糖代谢异常、肠道菌群二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道菌群;糖代谢异常;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包含病菌、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
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
目前2型糖尿病(T2DM ) 人数不断增多,伴随的并发症相比之前更为严重,加速人体血管以及微血管出现病变。
糖尿病防控工作的难度相比之前也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找到高效、安全的预防策略。
1肠道菌群和T2DM糖尿病作为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症,主要是受血糖代谢异常的影响,从而导致出现身体异常。
从病因上可以分为1型、2型糖尿病。
根据近50年的调查数据,糖尿病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
1型糖尿病的增长人群在6岁以下,肥胖儿童相比之前明显增加。
当前人体肠道内存在约1000种菌群,这些菌群具有调节肠道淋巴系统、营养吸收等作用,同时与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明显相关。
人体的隐形器官即为肠道微生物,在疾病中发挥中重要作用 [1]。
肠道微生物失调和肥胖、糖尿病具有密切关系,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整体菌群浓度相对较高,在功能、结构上和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
人肠道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加氏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为致病菌群。
肠道微生物影响糖代谢主要是通过脂肪代谢、调控能量从而产生激素调节相关机制。
2018年的研究表明,通过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的新机制—丙酸咪唑的作用,从而阻断胰岛素的影响 [2]。
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和糖尿病的早期发病具有明显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肠道内起到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参与食物消化、维持肠道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其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其中包括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素功能受损。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差异,表现为多样性减少、优势菌种数量减少以及致病菌的过度增殖。
具体来说,以下是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1. 多样性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比健康人显著降低,即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少。
这可能与患者饮食结构的改变、胃肠道运动功能下降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
2. 优势菌种减少:相比健康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中一些有益的优势菌种数量明显减少,如双歧杆菌、梭菌等。
这些优势菌种在肠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参与食物消化、产生短链脂肪酸等,其减少可能导致肠道营养吸收和代谢的异常。
3. 致病菌增多: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中,一些致病菌的数量明显增多,如肠球菌、克雷伯杆菌等。
这些致病菌在肠道内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如内毒素、胆固醇等,可导致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4. 菌群代谢功能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谱的变化还伴随着其代谢功能的改变。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一些代谢物的生成和代谢紊乱相关,如短链脂肪酸、胆固醇等。
这些代谢紊乱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论著·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田 硕1,毋建华2*,高会萍3*(1.莲湖区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5;2.西安大兴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陕西 西安 710014;3.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卫生局,陕西 西安 710002)[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
此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人在生命的各阶段均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微生物能够与宿主共同构成“共生功能体”。
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可能引起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
多种中医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等)对肠道菌群均有正向调节的作用。
采用中医疗法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可治疗2型糖尿病。
本文主要是总结采用中医药疗法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8-0001-03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IAN Shuo1,WU Jianhua2*,GAO Huiping3*(1. Lianhu District Beig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Xi 'an 710015, Shaanxi, China;2.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i 'anDaxing New District, Xi 'an 710014, China;3. Lianh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Xi 'an, Shaanxi Province, Xi 'an 710002, China)[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is disea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residents. Human be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metabolites at all stages of life, and microorganisms can form “symbiotic functions” with their hosts.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microbe and the host, and when this dynamic equilibrium is disturbed, it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type 2 diabetes.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cupunctur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etc.) have positive regulation effect on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n be treated by adjusting intestinal flora with TCM therapy.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using TCM therapy to regulate intestinal flora.[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 flora;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新发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血糖稳态及肠道菌群差异分析PPT演示课件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血糖稳态检测结果及分析
血糖水平
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患者空 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显著高 于健康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胰岛素水平
气阴两虚证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 显著高于脾虚痰湿证患者和健康 对照组,而脾虚痰湿证患者空腹 胰岛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 差异。
胰岛素抵抗指数
06
创新点与展望
创新点总结
01
证候分类与血糖稳态关联研究
首次将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与血糖稳态进行关联分析,
揭示了不同证候类型在血糖稳态方面的差异。
02
肠道菌群与证候类型关系探讨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证候类型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了肠道菌群与2型糖
尿病不同证候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03
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样本处理
血液样本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等指标;粪便样本在冰上解冻 后,按照1:10比例加入PBS缓冲液,充分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用于肠道菌群DNA提
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
血糖稳态检测指标及方法
检测指标
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 白(HbA1c)。
探索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基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 具体证候类型和肠道菌群特征,开发针对性的个 体化精准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 量。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通过收集更多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和 完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的血糖稳 态及肠道菌群差异分析结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同行加强合作与交 流,共同推动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 合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断改变,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也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为人体健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参与食物消化、补充营养、产生维生素等功能。
此外,它们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荷尔蒙系统的功能调节以及消化道黏膜的稳态维护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二、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一)肥胖症肥胖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与饮食结构、运动、代谢和一些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关。
由于不同微生物菌属的代谢能力不同,会导致多余的热量在肠道内得以消化,并加重肥胖症的发生风险。
而且,肥胖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会导致身体对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异常,进而加重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 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加重2型糖尿病的病情。
而且,肠道菌群与食物的摄入有密切关系,不同菌属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分解的效率不同,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一些微生物会合成胆固醇清除的酶,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而另一部分微生物则会增加肠道的渗透性,导致肠内脂肪转化为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四)心血管疾病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以导致慢性低炎症,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
而某些菌群的存在可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从而起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17世纪中后期,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 首次在从不刷牙老人的牙垢里发现了微生物,经过4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直至2008年全球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通过对人体内所有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人们才渐渐揭开了微生物世界神秘的面纱。
人类肠道中存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其数量约为100万亿,种类多达1000多种,人体中微生物总重量可达2 kg,肠道菌群包括细菌、古生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其中细菌在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99%)。
Rothschild等研究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组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遗传因素仅导致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组差异的2%。
而肠道的深度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学揭示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126个外源性和内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种疾病、31个内在因素、19个药物组、60个饮食因素、4个吸烟类别。
而早在肠道菌群作为疾病相关性因素走进人们视线之前,2型糖尿病(T2DM)就因发病率逐年增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5年,糖尿病将从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至低收入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七大死因。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估计,至2040年,全世界被诊断患有T2DM的人数将从目前的4.15亿增至6.4亿。
除了T2DM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伴随的并发症更严重,T2DM会导致加速血管老化相关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脑、肾、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找到其发病机制及相应的高效、安全的预防或治疗策略。
01肠道菌群与T2DM随着人们研究微生物的手段、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隐形器官”,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均与胃肠道微生物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以T2DM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委 。 《中 国 实 用 内科 杂 志》、 《 药 品评 价 》 常务编 :
委, 《 中华 医 学杂 志 》 英 文 版、 《 中 国药 理 学通 报 》特
占到菌群 总数 的9 9 . 0 % ~9 9 . 9 % ,如 征等慢 性疾 病 。 双 歧杆 菌 、乳杆 菌 等 ;②与宿 主 共
东省科技一 等奖主要完成人 。
双 歧 杆 菌 、乳 酸 杆 菌 等) 数 量 肠道菌群利用人体消化的食物残 益 菌 (
渣和 胃肠道作为肠道 菌群 生存的条件 减 少 ; 药 物 治 疗 后 ,血 糖 值 降 低
8 药品评价 2 o 1 筇】 . 0 卷第2 l 期
( <1 4 mmo l / L,小 鼠) ,有 益 菌 数量 增 加 ,从 而表 现 出 程 度 较 高者更 容易 增 加体 重 。 由此 可见 ,肥 胖 不仅 与
题导读 G u i d e d R e a d i n g
Gu t mi c r o b i o t a a n d t y pe 2 d i a b e t e s
肠道菌群 与2 型糖尿病
中 山大学孙 逸仙 纪念 医院 内分泌科
中图分 类号 R 5 8 7 . 1 文献 标识码 A
功能变化可促进肥胖的发生I ] “ ] 。常规培养的小 鼠比无 发 现那 些 接受 双 胞 胎 中肥胖 者 的 微生 物群 的小 鼠( O B
菌小 鼠体 脂含量 高4 0 %, 性 腺脂 肪含量 高4 7 %。将 常规 小 鼠) 会 比那 些 接 受 双胞 胎 中消 瘦者 的微 生 物群 的小 小 鼠的肠道 菌群移居 至无 菌小 鼠 ,2 周 内无菌小 鼠 的脂 鼠( L N/ J ' , 鼠) 增 加更 多 的脂肪 。这 提 示肥胖 等 代谢 特征 肪 量上升 约6 0 %,并 发生胰 岛素抵抗 ] 。肠 道菌 群 改变 可 以通 过肠 道 菌群 进行 传播 … 。在另 一 临床研 究 中 ,
栖 的 条件 致病 菌 ,也称 中 间菌 。该 肠道菌群失调与2 型糖尿病 类 细 菌为 肠道 非优 势 菌群 ,如肠 球 是无 害 的 ,在 特定 的条件 下具有 侵
袭性 ;③病 原菌 ,也称有 害菌 。 J 。
约 审稿人 , 《 中华 内 分泌 代
谢杂志》、 《 中 国糖 尿 病 杂 志》、 《中 国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国 际 糖 尿 病 》 编
饮食结构、运动 、抗生索使用 、 压力 、甚 至分娩方 式和进餐次数等各
肠 道菌群 概述
种 引起人体所处 的外环 境或体 内环境
人 体是 最 大 的微生 物 系统 ,其 发生改变 的因素均 会导致肠道菌群谱 中大量 定 植在 人 体 消化 道 内的微 生 发生 相应 变 化 ,促 使有 害菌 成 为影 。肠 道 菌 群 物 成为 肠 道 菌群 。根据 与 宿主 的 关 响人体 健康 的致 病菌 ’
系 ,肠 道 菌群 可 分 为 3大 类 :①与 失调 不 仅会 产 生多 种 胃肠 道 疾病 如
广 东 医 师 协 会 内 分 泌 代 谢
科 分会 副 主任 委 员,广 东省
医学会 糖 尿 病 分会 常委 ,
广 东省 医 学 会 内 分 泌 分 会
பைடு நூலகம்
宿 主共 生 的 生理 性 细菌 ,也称 共 生 腹泻 、便 秘 、肠 炎 等 ,还 会 诱 发肥 菌 、有 益 菌 ,是 肠 道 的优 势菌 群 , 胖 、心血 管 病 、糖 尿病 和 代 谢 综合
2 型糖 尿病 是 以胰 岛 素 抵 抗 和 和环境 ;另… 一 方面肠道菌群可通过 多 胰 岛素 分泌 不 足为 病 理生 理基 础 的 种机制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 ,并为 人 内分 泌 代谢 性 疾病 ,但其 病 因及 发 体提供 着各种维生素 、必需氨基 酸和 病机 制 尚未 完 全 阐 明。近 年 来 的研
微 生 态 学 研 究 发 现 , 肠 道
菌 、肠杆 菌 ,在肠 道 微生 态 平衡 时 菌 群 数 量 与 糖 尿 病 的 发 生 发 腱 有
一
定 的 关 系 。 当 血 糖 值 偏 高 时
( > 2 0 mmo l / L,小 鼠) ,肠 道 内 的有
委 。2 0 0 6 年教 育部、2 0 0 7 年广
肠道菌群的数量变化与血糖值变化呈负相关。 2 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即为胰岛素抵抗 ,
肠道 菌群 的数 量和 种类 有 关 ,与其 丰 富程 度亦存 在一 定 的负相 关” 。一 项新 的研 究通 过 将来 自胖 瘦不 一 的
而肥胖是产 生胰岛素抵抗 的重要 因素 。肠道菌群结 构和 双 胞胎 的肠 道 微生 物移 植 到无 菌小 鼠 的肠 道 内,结果
。 J 。 发展 以及 长期 的能量 稳 态调 节 中具 分化 、炎症 反应等
中 山 大 学 附属 第二 医院 内 分 泌科 副 主任 。 中华 医学会 内
分 泌 分会 中青年 委 员会 副主 任 委 员, 中 国医 师协会 内 分
泌 代谢 科 医师 分会 委 员,
有重 要作 用 。
胡星 云 李 焱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2 1 — 0 0 0 8 — 0 4
文章编号
摘要 肠道 菌群与人体 和外部环境保持 着动态平衡 .对人体 健康起着重 要作用。而 当平 衡一旦被 打破 .形成肠道菌群 失调 可能通 过引起肥胖 、慢性炎症等途径参 与2 型糖 尿病的发生 发展。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肥胖 炎症 2 型糖 尿病
一
些抗菌素与多肽 ,分解体 内一些有
李 焱 中 山 医 学 院 博
士 ,德 国埃 森 大学 博士 后 ,
究显 示 ,肠 道 菌群 与 肥胖 、胰 岛素 毒和 有害 物质( 如亚硝 胺 、硫化 氢和 抵 抗 密 切 相 关 ,在 2 型 糖 尿 病 发 生 乳酸 等) ,参 与人体 肠上 皮 的生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