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化学物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

(2)繁殖试验
凡受试物能引起生殖机能障碍,干扰配子的形 成或使生殖细胞受损,其结果除可影响受精卵或 孕卵的着床而导致不孕外,尚可影响胚胎的发生 及胎儿的发育,如胚胎死亡导致自然流产、胎儿 发育迟缓以及胎儿畸形。如果对母体造成不良影 响会出现妊娠、分娩和乳汁分泌的异常,亦可出 现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2)试验结果判定如下
①如LD50剂量或7天喂养试验后最小有作用剂量 (mg/kg·体重)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mg/ kg·体重)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
②如大于10倍者,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 ③凡是LD50在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
(4)短期喂养试验
30天喂养试验,如受试物需进行第三、四阶段毒 性试验者,可不进行这项试验。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
(3)致畸试验致畸机理 剂量较低:补偿
细胞毒性作用 一定范围:出现畸形 剂量较高:无法代偿,死亡
细胞分化过程某一特定阶段或环节受到干扰;
对母体及胎盘稳态的干扰
新化学物毒理学安全评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age 12
3、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毒理学发展提供良好 的机遇
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计划、乙基亚硝基脲小鼠突变筛 选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等的完成或进展,细胞凋亡和细胞 胀亡等细胞死亡模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调控和 细胞分化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在已进行的所有研究中,毒作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基因 改变,由于DNA的表达可作为毒性高度敏感的信息化标志物, 这为解决低剂量的毒性评价提供了可能;由于基因的同源性 (人的基因数为39000条,鼠仅比人少300条,约1%差异), 这为从基因水平解决毒作用的种属差异提供了可能,如现正 在研究的桥式生物标志物(bridging biomarker);生物芯片技术 可用于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快速 筛选毒物、筛选和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突变、进行安 全性评价等,从而为解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高通量的筛选 化学物、阐明毒作用机制等长期困扰毒理学的难题提供了可 能。 Page 13
Page 16
第四实验室
Page 11
2、新技术、新方法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持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包括基因 芯片或DNA微阵列或芯片实验室、蛋白芯片、组织芯 片、细胞芯片、表型芯片等的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 和knockout技术、报告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 或蛋白质差异表达检测技术、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and quantitative PCR)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平台、 代谢组技术平台、发光技术、荧光/比色、干细胞培养 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已经在毒理学研究中得到成功 应用,成为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这些方法 或技术建立了一些新的毒性测试方法、评价模型。
Page 7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13.课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15.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晟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三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第四节环境毒理学的开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第二节毒作用的分子机理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脸方法(3学时)第一节急性毒性实脸第二节蓄积毒性实脸第三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第四节致突变试验第五节致畸试验第六节致癌试验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1学时)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二节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工程第三节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现有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五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任务面临的挑战第七章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多环芳屋类第二节芳香胺类化合物第三节N-亚硝基化合物第四节烧化剂第五节黄曲霉毒素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汞第二节镉第三节铅第四节格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有机氯农药第二节有机磷农药第三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十章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特点及来源第二节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第三节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第四节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第十一章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第三节电磁辐射污染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学时)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第十三章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土塘污染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的生态学诊断第十四章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水体污染对生生生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水体中有机物魂晶安全评价⑵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开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2)致突变试验
① 目的:对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的可能性进 行筛选。
② 试验项目:包括体外试验与整体试验。体外试 验中Ames试验为必做项目。在整体试验中,可在 微核试验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中任选 一项;在显性致死试验和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 变分析试验中任选一项。
③ 结果判定:
如三项试验均为阳性,则表示受试物很可能具有
体外试验中Ames试验为必做项目。
订预防措施和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大于或等于3,则可进入以下的试验。
为慎重起见,凡LD50在1O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用两种性别大鼠和/或小鼠。
2、有关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LD50,联合Leabharlann 性毒性。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短期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必须考 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 、体内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
①细菌致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 体酶试验为首选试验,必要时可另选和加选其它 试验。
②小鼠骨髓微核率测定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
(3)凡属已知的化学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已公 布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同时申请单 位又有资料证明我国产品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 一致,则可先进行第一、第二阶段试验。如果产 品质量或试验结果与国外资料一致,一般不要求 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否则应进行第三阶段试 验。
(4)农药、食品添加剂、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 、辐照食品、食品工具及设备用清洗消毒剂的安 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13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药品的非临床(临床前)研究:主要指在实验室 进行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药理、药效学评价 (包括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GLP的范围:覆盖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实验 室研究工作,并有进一步向与整个环境和生物圈 有关的实验室研究工作扩展的趋势。
(一)国内外GLP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国外GLP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972年,美国颁布《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 Federal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 FIFRA)。 ★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于1982年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了解较长期反复染毒受试化学物后对动 物的毒作用性质和靶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 害,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设 计提供参考依据。
★致畸试验用于确定受试物的胚胎毒作用以及对胎仔的致畸作 用。
★生殖试验一般要求进行两代,以判断受试物对生殖过程的影 响。 ★代谢试验是了解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点,有 无蓄积性以及毒作用的可能靶器官和组织。
1.3 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
一、国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
★美国于1906年颁布了第一部管理化学品危害的联邦 法律《食品和药品法》(Food and Drug Act)。 ★1938年美国又颁布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 Act),并在其后进行了多次修订。
2001年6月发布《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资质认证工作程序》 和《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资质认证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颁布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化学 品测试合格实验室导则》。 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相继开展了药品 和其他相关产品、毒物的GLP研究和实施工作。 1993年12月以国家科委主任令形式发布《药品非临床研究 管理规定(试行)》,经几年试用和修订后于1999年10月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4号令发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 量管理规范》(试行),并已开展对全国GLP实验室的认 证工作。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三)5.1.1 急性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测定LD50,为进一步举行毒性实验的剂量和毒性观看指标的挑选提供依据,并按照LD50举行急性毒性剂量分级。
5.1.2 遗传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以及筛查受试物的潜在致癌作用和细胞致突变性。
5.1.3 28天经口毒性实验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受试物毒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可能的靶器官,得到28天经口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初步评价受试物的平安性,并为下一步较长久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剂量、观看指标、毒性尽头的挑选提供依据。
5.1.4 90天经口毒性实验观看受试物以不同剂量水平经较长久喂养后对试验动物的毒作用性质、剂量-反应关系和靶器官,得到90天经口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为慢性毒性实验剂量挑选和初步制定人群平安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1.5 致畸实验了解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和发育毒性,并可得到致畸作用和发育毒性的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
5.1.6 生殖毒性实验和生殖发育毒性实验了解受试物对试验动物繁殖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如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妊娠、分娩、哺乳和断乳以及子代的生长发育等。
得到受试物的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水平,为初步制定人群平安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1.7 毒物动力学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汲取、分布和排泄速度等相关信息;为挑选慢性毒性实验的合适试验动物种(species),系(Strain)提供依据;了解代谢产物的形成状况。
5.1.8 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了解经长久接触受试物后浮现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确定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的终于评价和制定健康指导值提供依据。
5.2 各项毒理学实验结果的判定 5.2.1 急性毒性实验如LD50小于人的推举(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则普通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举行其他毒理学实验。
危化品的安全评价方法(2篇)

危化品的安全评价方法危险化学品(Dangerous Goods)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危害性、频繁使用或运输时对人、财产和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物质。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评价是指对这些物质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对人体、财产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的方法。
一、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是指根据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的危险类别。
各国根据各自的法规标准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一般包括物理危险类、化学危险类和生物危险类。
物理危险类主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等;化学危险类主要包括毒性品、腐蚀品、感染性物质等;生物危险类主要包括病原体、生物制品等。
危险化学品的标识是指通过图标、标志、标签和说明文字等方式,将其危险性质和相关信息传达给使用、运输、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人员。
各国采用不同的标识体系,常见的有联合国危险品标志、欧盟化学品标识规定(EU CLP)等。
这些标识一般包括:危险品标志、警示标签、安全数据表、危险品包装标志等。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的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使用方式,综合考虑人体健康、环境、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对其进行评估。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安全评价方法:1. 危险性鉴定法危险性鉴定法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进行评价,确定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半定量评估法、重金属含量评估法、毒理学评价法等。
2. 危险性分级法危险性分级法是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潜在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或类别。
各国根据各自的法规标准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
例如,欧盟根据化学品零售标签规定(EU CLP)将化学品分为5个危险类别,分别是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和腐蚀性物质。
3. 安全性评估法安全性评估法是对使用、储存和运输危险化学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和灾害进行评估的方法。
毒理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 U 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 LD50 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