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级硅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这些设备的主要能源,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日益受到重视。
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整体性能。
近年来,硅基负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放电平台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二、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一)原料选择与准备制备硅基负极材料,需要的主要原料包括硅源、导电剂和粘结剂等。
其中,硅源的选择对最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硅源有微米硅、纳米硅等。
此外,还需选择导电性能良好的导电剂和具有良好粘结性的粘结剂。
(二)制备方法目前,制备硅基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球磨法、溶胶凝胶法等。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进行制备。
该方法首先将硅源、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均匀,形成溶胶状混合物,然后通过热处理使混合物凝胶化,最后进行烧结得到硅基负极材料。
三、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一)材料结构与形貌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制备的硅基负极材料进行结构与形貌分析。
XRD可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SEM则可以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和颗粒大小。
(二)电化学性能测试采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法(CV)等手段对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
恒流充放电测试可以了解材料的比容量、首次效率、库伦效率等;CV曲线则可以反映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及电极反应的可逆性。
(三)性能对比分析将所制备的硅基负极材料与商业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性能对比分析。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测试,比较两者的比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
同时,分析硅基负极材料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一)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手段,得到了硅基负极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数据、电化学性能数据以及性能对比分析结果。
(二)结果讨论结合实验结果和前人研究,对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过程、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贝瑞特硅基负极材料

贝瑞特硅基负极材料一、贝瑞特硅基负极材料的背景贝瑞特硅基负极材料,说到这个名字,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点陌生。
其实啊,它就是一个超级牛的东西,用在电池里,特别是锂电池,能让你的手机、电动汽车跑得更远,充电也更快。
听着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不过别急,咱们慢慢来聊。
说到电池,大家都知道,电池的核心就是电极,而硅基负极就是其中的一位“大明星”。
说白了,它就是让电池更强、更耐用的那位幕后推手。
为什么说它是“硅基”的呢?这就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硅。
大家都知道,硅是地球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元素,咱们平时用的很多电子产品,比如电脑、手机,里面都有硅芯片。
那它怎么从芯片变成电池里的关键材料呢?其实啊,硅基负极材料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存储更多的电,简直是电池的“增压器”。
二、硅基负极材料的优势要说硅基负极材料有什么牛的地方,首先就是它能“存电”。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块普通的石头和一块硅放在一起,硅就像一颗吸电的“海绵”。
普通的碳基负极材料在充电时只能存储一定量的电,而硅呢,它能存储比碳多得多的电,理论上,它能提供大约10倍的电能密度。
就是说,拿硅来做负极材料,电池的续航能力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事儿,像电动汽车、手机这种大功率设备,电池一充就能跑得更远,不用老是抱怨电量不够用了!硅基负极的电池在充电速度上也很有优势。
普通电池充电慢、发热多,而用硅基材料的电池,不仅充电快,还能减少发热,简直是充电技术的一次革命。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那硅不就是能存电吗?是不是完美无缺?”其实啊,这东西也不是没有问题。
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会发生膨胀和收缩,这种“肚皮鼓起又瘪下”的现象会导致电池的材料逐渐老化,电池的使用寿命也会下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时充电的时候,电池就像是一个常常“跳跃”的小球,长期下来,就容易磨损。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硅基负极的优势就可能会打折扣。
所以,科学家们就在不断想办法,如何让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不那么“作”,而且保持稳定,才能把这项技术真正推向市场。
负极材料有哪些

负极材料有哪些
负极材料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硅、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常见的负极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首先,石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之一。
石墨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能够满足大部分电池的需求。
同时,石墨的成本较低,生产工艺成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各种类型的电池中。
其次,硅材料因其较高的比容量和丰富的资源而备受关注。
硅材料作为负极材料,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然而,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膨胀较大,导致电极材料的破裂和失活,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此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作为新型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被认为是未来电池材料的研究热点。
石墨烯具有二维结构,能够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快的离子传输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等领域。
而碳纳米管具有纳米尺度的孔隙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的离子嵌入和嵌出,因此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电池中。
综上所述,负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不同的负极材料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负极材料的涌现将为电池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同时,通过对负极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拓展。
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

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
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其特点如下:
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可达4000mAh/g,远高于石墨负极的372mAh/g。
这使得硅基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有助于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
优秀的锂离子电导率: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良好的倍率性能:硅基负极材料能够适应大电流充放电,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可有效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良好的循环寿命: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可保证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稳定。
环保:硅基负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然而,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体积膨胀、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的形成以及首次充放电效率较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研究新型的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如纳米硅基材料、硅碳复合材料等。
总的来说,硅基锂电池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电池材料,未来有望在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半固态锂可充电液流电池实现纳米硅的原位合成和双功能化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半固态锂可充电液流电池实现纳米硅的原位合成和双功能化纳米硅因其优异的理论容量和合理的循环稳定性而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严重的副反应经常发生在LIB 中的纳米级硅/电解质界面处,其中关键的电化学特性如初始库仑效率 (ICE) 受到损害。
基于这一特点,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以一种简便、可扩展的方式合成纳米硅基颗粒,该颗粒具有预锂化和空气中储存稳定性的功能。
由于反复锂化/脱锂循环。
在液流电池中循环后,粒径成功地从1-4μm减小到约30 nm。
纳米硅的体功能化是通过不平衡的锂化/脱锂循环过程引入的,这赋予了 ANSBM 独特的预锂化能力,该能力普遍适用于不同的阳极系统,如纳米级 Si、SiOx 和石墨,显着改进的ICE 证明了这一点。
ANSBM 表现出卓越的空气稳定性(10% 相对湿度),这是由于由导电碳封装的稳定界面层进行的表面功能化。
这项工作的结果为合成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双功能化纳米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当它与其他典型的负极材料复合时,其容量和初始库仑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图 1. 本实验中应用的 SSFB 的结构示意图 (a) 和相应的实际设置(b) 以及电极反应器的各个组件的示意图 (c)。
图 2. ANSBM 合成的整个过程示意图及其在不同阳极系统(纳米硅、石墨和 SiOx)中的展示应用。
图 3. (a) 在 SSFB 中循环的μm Si/KB 样品的前 3 条 CV 曲线和(b) 前 10 条恒电流放电/充电曲线。
(b) 中的插图显示了μm Si/KB 样品的第 9 次和第 10 次循环的曲线。
图 4 μm Si∧KB 和 SSFB 反应器在 1 次循环、5 次循环、9 次循环和 10 次循环后的 X 射线衍射。
图 5. ANSBM 样本中选定区域的μm Si( a-c)、μm Si∧KB (d-f) 和 ANSBM (g-i) 的 SEM 图像和 EDS 结果 (j, k)。
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

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是材料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储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材料,具有高容量、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电源和储能等领域。
在硅碳负极材料中,粒径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材料的分散性和比表面积。
如果粒径过大,材料的储存容量会受到限制,因为大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电子传输速度变慢;如果粒径过小,材料可能会团聚形成块状结构,导致电化学性能下降。
因此,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
根据不同的研究报道,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范围在几纳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研究表明,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越小,其储存容量越高,但材料的合成难度也越大。
同时,粒径分布也会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如果粒径分布不均匀,可能会造成部分区域储存容量过高而其他区域较低的现象。
因此,控制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和粒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际应用中,硅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场景和要求各不相同。
对于电动汽车等大型动力电池,需要使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的材料,因此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其性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而对于移动电源和储能等领域,对硅碳负极材料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也需要考虑材料的粒径和分散性等因素。
总之,硅碳负极材料的粒径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需要控制材料的粒径在一定范围内,并保证粒径分布的均匀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合成工艺、表征方法和应用场景等因素,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得到充分保障。
未来随着硅碳负极材料研究的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相信其性能和稳定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电动汽车、移动电源和储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硅碳负极材料硅比例

硅碳负极材料硅比例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能源存储设备中。
硅碳负极材料的硅比例对其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硅比例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硅碳材料是由碳和硅组成的复合材料,并且硅中包含了多种形态。
硅碳负极材料中硅的比例一般是指硅的含量占整个材料质量的百分比。
硅的含量越高,其比容量越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体积膨胀率大、容量衰减快等。
一方面,硅的比例对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有明显的影响。
硅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达到了4200mAh/g,远高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的372mAh/g。
因此,通过增加硅的比例,可以提高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
研究表明,当硅的比例超过30%时,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就会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低电流密度下,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以达到2000mAh/g甚至更高,远超过了传统负极材料的容量。
另一方面,硅的比例也对硅碳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产生影响。
硅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循环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硅的体积膨胀率大,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构破坏和容量衰减。
随着硅比例的增加,硅碳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逐渐变差。
因此,在设计硅碳负极材料时,需要在硅的比例和循环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
为了解决硅比例对硅碳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
一种常用的策略是通过合成方法和材料设计来调控硅的比例。
例如,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碳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控制硅源的用量和沉积条件,来调节硅的比例。
此外,还可以利用硅基前驱体和碳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硅和碳的比例。
例如,通过在硅基前驱体中引入具有高碳含量的预体,然后通过高温处理使其转化为硅碳负极材料。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控制硅和碳的比例,还可以调节硅的形态和大小,从而改善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导电剂来改善硅碳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制备致密包覆的硅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的制作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备致密包覆的硅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热等离子法制备球形的纳米硅;根据软、硬碳和硅的硬度特性,利用球磨法将等离子法所制备的纳米硅和软、硬碳材料进行球磨得到碳包覆性较高的硅碳负极材料。本技术引入了材料的硬度特性,利用不同硬度的材料在球磨过程的作用力的不同,制备一种致密的锂电池负极的硅碳复合材料。其复合材料明显减缓了硅的巨大体积膨胀的影响,形成较稳定的SEI膜,拓宽了离子和电子的输送通道,具有更优质的电化学性能。
技术要求1.一种制备致密包覆的硅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以微米硅粉为原料利用热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纳米硅粉;
(2)将纳米硅粉与软碳或硬碳材料混合后球磨;
(3)将球磨后的产物筛分、收集得到致密包覆的硅碳纳米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热等离子体制备纳米硅粉的具体
过程如下:
选取市售的微米级硅粉,在惰性气体载气的输送作用下,微米级的原料进入等离子体弧中,在等离子体弧的高温区原料被加热并瞬间气化生成硅蒸汽,离开等离子体弧后,由于温度骤降形成过饱和蒸汽,过饱和蒸汽在气体携带向下运输过程中发生形核和长大成为纳米硅粒子,最终在反应器沉淀得到纳米硅粉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软碳或硬碳材料包括碳黑、焦炭
和中间相碳微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球磨时纳米硅粉与软碳或硬碳材料的
质量比为1∶5~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球磨时采用的磨球为碳化硅磨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球磨在惰性气体保护气氛下进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球磨时碳材料选取近似微米级的碳材
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球磨转速100-500rpm,球磨时间1-24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硅基材料由于具有 脱/嵌锂体积变化 大,循环性能不理 想的缺点,但是硅 基材料仍然具有较 大的应用潜能,关 键在于提高其循环 稳定性。
2
纳米级别的硅电极 材料是目前广泛研 究并且效果比较理 想的方法。鉴于其 独特结构和优异的 性能,有望将其应 用于商业化锂离子 电池中。
3
通过研究各种纳米硅 的制备方法,进一步 优化材料制备工艺, 深入探讨纳米硅基材 料的电化学嵌脱锂机 制,实现具有更高容 量和优良循环性能的 纳米硅基材料的低成 本高效制备。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硅纳米线在倍率为20C时容量与循环次数的散点图 Company Logo
纳米硅薄膜
制备方法 及研究
硅薄膜具有无定 形结构而不是晶 体结构 ,在循环 中允许均质化的 膨胀-收缩,能 够更加有效地适 应锂的嵌入和脱 嵌过程。
Company Logo
化学气相沉积 法、物理气相 沉积法、磁控 溅射法等。
Company Logo
硅纳米线的研究
纳米线
制备成纳米线,电子传导 在1D方向进行,所有硅得 到利用,纳米线之间缝隙, 预留了膨胀空间,有效的 改善了材料的循环性能
Company Logo
通过实验比较可知 ,使用硅纳米线可 以提高锂离子电池 的容量,并且硅纳 米线能达到硅阳极 的理论充电容量, 可以保持在理论值 的75%左右,在循 环过程中衰减量很 小。
Company
LOGO
纳米级硅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目录
一、研究应用
二、阳极材料的研究
三、纳米级硅负极材料
四、各种纳米级硅材料存在的缺点
五、总结
Company Logo
一、研究应用
石墨类碳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但 其理论比容量只有372 mAh/g, 因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 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 的高能量便携式移动电源的需求 , 并且碳材料存在充放电容量低, 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差,在电解质 中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四、各种纳米级硅材料存在的缺点
纳米硅 颗粒
纳米硅 薄膜
硅纳米线 硅纳米管
粒度小表 面能大, 容易发生 团聚
薄膜厚度 不能提供 足够的活 性材料使 其商业化
所采用的 集流体质 量远大于 活性物质 硅的质量
Company Logo
五、总结
硅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硅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 (4200mAh/g)及较低的脱嵌 锂电压(对锂电压<0.5V)而备受 瞩目。
Company Logo
二料 其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 g ,因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比能 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高能量便携式移动电源 的需求,并且碳材料存在充放电容量低,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差, 在电解质中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2 硅材料 其理论容量达4200mAh/ g ,在目前研究的各种合金中理论容量 最高。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Li2Si 合金的可逆生成与分解伴随 着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引起合金的机械分裂(产生裂缝与粉化) , 导致材料结构的崩塌和电极材料的剥落而使电极材料失去电接 触,从而造成电极的循环性能急剧下降,最后导致电极失效。
Company Logo
三、纳米级硅负极材料
纳米硅颗粒 纳米硅薄膜
硅纳米线及硅纳米管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Company Logo
纳米硅颗粒的研究
纳米硅 当合金材料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充放电过 程中的体积膨胀会大大减轻,性能也会有所 提高,但是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容易 发生团聚,反而会使充放电效率降低并加快 容量的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