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教学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教学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教学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应用题作了较大的改革,对于克服原来应用题存在的诸多弊端,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最近几年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教材中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要求不太明确展开了讨论。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对数量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下面从三个方面与同行交流,祈求大家批评指正。

一、数量关系是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是从一类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联系。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基本数量关系;另一个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基本数量关系一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分为四类:部分数与总数关系,两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关系,倍数关系,其中再分加法两种、减法三种、乘法两种、除法四种共十一种,并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以此列出十一种简单应用题的名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这十一种基本数量关系分散在一、二年级各册,结合加、减、乘、除的意义中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表:

表中的十一种数量关系构成了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不仅成为思考解答简单应用题的依据,而且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依据,因为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种关系,无论应用题的内容怎样千变万化,但是在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中,每一步的关系都不会离开上述关系的某一种。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等数量关系式,实质上也是从其中有关的关系式上延伸拓展而来的,所以这十一种数量关系大家习惯上称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运用运算意义和基本数量关系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周围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再抽象概括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式,大家习惯上称这种数量关系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例如:原有数量与增加数量、现有数量之间的关系;原有数量与用去数量、剩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单价与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等等。

上述各种数量关系是小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中更多更复杂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基础。

二、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的核心。

数量关系为什么成为应用题教学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重要结构之一。应用题是数学表述与客观存在的中介,是去掉无关因素而只保留了数量关系的现实。所以,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都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事理,说的是怎么回事及其情节的发展变化;二是至少具备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事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但其中的数量关系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中特有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好像人的骨架一样支撑着人体。现在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变了,应用题的名称也变了,但应用题的结构没有变;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本质属性没有变;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没有变,所以,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2.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思考的目标;二是比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三是有序的推理步骤与方法。其中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关键。因为数量关系是应用题解答的重要模型之一,如果数量关系熟悉了,就能根据题中已知的两个数量,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如果根据要求的数量,就必须知道另外两个数量。即使比较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可以灵活运用题中的条件进行有效组合,可以逐步获得解题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在中低年级这个基础牢固了,又为以后判断正、反比例和方程中寻找等量关系式作了厚实的铺垫。

3.抓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的优良传统。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改革不是废弃传统,不是对原有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完全重砌炉灶,而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与完善。抓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不知多少代数学教师和专家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晶,绝对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大家可以回顾新教材实验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教育了我们。同样是面对教材的呈现形式,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数量关系的教学要求,但处理方式不同,其效果迥然不同。有些人在教学中“淡化”,“边缘化”;有些人适时渗透,有序概括,强化训练,却学生在分析推理、解题策略、数学思维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最近几年,数学教师对注重数量关系

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既反映了应用题教学的内在要求,更突出地反映了大家继承优良传统,注重数量关系教学的强烈愿望。

4.数量关系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数量关系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为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基本的数量关系,并把数量关系作为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最近几年全国在招收公务员的笔试中,“数量关系”作为必考内容之一,而且所占权重也不小。考查数量关系的内容有数与运算、空间图形、推理等,其中不少题是小学数学中的思考题,如速算题,用绳子测井深、较复杂的分数工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三、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的主线。

数量关系的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进行教学?是每个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从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数量关系的教学不是从中、高年级开始的,实际上是从一年级数的“分”与“合”和运算的意义教学就开始,是在大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漫长过程中逐步构建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着数量关系这根线进行着。针对目前数量关系教学的现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注意构建数量关系的阶段性。儿童少年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数量关系的构建,是在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下,经历渗透、感知、体验、积累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抽象概括,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概括的时机未到,造成死记硬背,机械照搬,不会运用;如果时机已到,不去归纳总结,老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认识不能得到升华。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运算意义并运用意义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有意识地进行分段概括。一般来说,低年级结合运算意义的教学,以基本数量关系为主;中年级以常用数量关系为主;高年级以灵活运用各种数量关系为主。对某一种具体数量关系,

也有一个构建的过程。例如,“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数量关系的建立,一般经过了以下五个过程:

一是渗透孕伏,在“2+2+2=6”等相同加数的计算中,教师有意识地说出3个2相加得6.

二是运算意义。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3×2=6”.

三是初步概括。每本书元数×本数=总共元数。

四是基本数量关系。每份数×份数=总价。

五是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其实,教材中也有不少练习题,为我们提供了归纳、概括数量关系的时机。例如,一年级上册有道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表格,联系生活概括出“原有数量-借出数量=还剩数量”的关系式。又如在二年级下册涉及到购物问题中求总价,三年级上册求总价和单价的问题,可以从中概括“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式。这样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学会把生活情境、运算意义、运算方法与基本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深刻,在学习和生活中迁移性更强,为后续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强化传统的分析数量关系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是分析已知量与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除了运用运算意义、基本数量关系和关键语句等方法之外,综合法、分析法和作图法等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两、三步应用题的基本而又有效的方法。当代数学教师应继承优良传统,努力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谓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两个必要条件,然后看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对这个未知条件,再去找能解决它的两个条件,直到这些条件都从题目中已知的条件中找到为止。一般来说,综合法适合于低学段,分析法适合于高学段,但实际运用中往往灵活地结合起来的。在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对此,在课改前的教材中有些思维训练方式是可以借鉴的。一是把画线段图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重要辅助手段。老教材情境图少,线段图多,新教材情境图多,线段图少,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题意和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词句学会画线段图。二是补充分析数量关系的专项训练。根据条件补问题,根据问题补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改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自编应用题等,帮助学生熟悉常用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数量关系的对应感,让学生能从已知的两个数量中判断出可以求到什么数量用什么方法;也可以从问题中,可以想到必须具备什么已知条件,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理解和运用特殊策略。关于特殊策略的内容在原来教材中很少出现,即使有也安排在思考题中,作为选学内容,或者在数学课外读物中,作为奥数辅导之用。苏教版新教材从第二学段起,每册都编写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能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枚举、列表、假设、转化等特殊策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运用策略的自觉性。在特殊策略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仍然是关键。特殊策略的教学不是原来有些人印象中的解题公式的教学,实际上还是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教学。

第二、注重常用方法与特殊策略的相互配合。策略教学的实践表明,特殊策略是常用策略的延伸与拓展,在常用策略与特殊策略的运用中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在新老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三、特殊策略的教学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深浅要适当,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从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中得知,特殊策略不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合理,而且符合实际的,因为现行教材中,一个策略一般只编排一个例题,而练习题的坡度较大,有的题数量关系复杂,有些学生还不一定全理解,有的为了应付考试,一二再、再二三的进行练习、复习,加重了学业负担。因此,特殊策略的教学要教好,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让其各得其所。

4.在说理训练中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理性是数学的根本,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讲理的过程。因为说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学生说理的内容一般包括解题的思路、方法及其依据,以及解题的收获、体会等。学生说理的形成,一般为个人独立思考先试着说,在小组、全班学生面前说,人家说了再评价、补充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说理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保持教路、学路与说理思路的一致性。教师在教学应用题中,应注重运用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的严谨性,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话语系统,让学生正确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得比较清晰的说理思路。例如,在一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时,应注意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式子。又如在两步以上应用题教学中,应根据“综合法”、“分析法”的思路,有根有据地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重点说。随着学生年齡的增长,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加宽广,方法更加多样。但有些方法不一定被大家所理解,成为思维的盲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深说透。例如,有些题往往可以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对其中有些个性化的解法,有些学生学生不一定理解。教师应让这些学生讲清每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使大家把解题思路与数量关系、运算意义等数学知识从纵向、横向沟通起来,让学生以结网成块的方式储存起来,既减少记忆负担,更重要的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第三、把数量关系与数学思想融合起来。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和方法中,并通过方法呈现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思想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即使有些老师讲了,但学生在说解题思路和方法中反映得不够充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应让学生在说理等过程中外显出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例如,有关分数的应用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根据数量关系找到了具体数量与分率相对应,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把分析数量关系与对应思想结合起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能使学生感到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策略更丰富,原来认为枯燥的数学散发出了理性之美,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内在的兴趣。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别的不说,就对应思想的有:在数量关系式中的两个量与第三个量对应;求平均数中总数量与总份数对应;在求面积中底与高相对应;数轴上的点与具体的数相对应等。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的教学,关键仍然是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获得解题方法。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量关系的感知、体验、总结、提炼并适当地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数量关系的学习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生活化”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在教材丰富的画面下迷失了方向,过分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目的就停留在解决课本涉及的具体问题上,完全否定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造成了应用题的教学较“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降(较九义教材的同年级),甚至对基本的数量关系都不能掌握运用,这也是违背课改初衷的。

[关键词]解决问题生活化数学化数量关系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习数量关系仍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让“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上升为一种数学模型,将数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真正解决学生身

边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述生活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题的导入、例题的呈现、练习的设计等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紧贴生活、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教材中,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目以图的形式呈现:左边一幅图为一池塘里有6只鸭,岸上向着池塘方向有3只鸭;右边一幅,池塘里有5只鸭,背着池塘有4只鸭。让学生列式。题的本意是6+3-4=5,但多数学生一脸的茫然,无从下手。或者乱列一通:9+9=18,6+5=11等。但如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池塘里原来有6只鸭,又来了3只;后来走了4只鸭,现在还有多少只鸭?这样列式就容易多了。

因此,用数学语言对生活情境和主题图进行表述就显得很重要了。此外,当学生完成解题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

二、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提炼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

出:“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能没有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式,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不断变换”的数学问题,形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数学模型。

其实,新课改并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摒弃了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强调学生通过大量的实物插图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反思总结,经历“学”数量关系的过程

“数量关系”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我们应该把人为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把数量关系放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改变教与学的呈现方式,变老师“教”数量关系为学生“学”数量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的表述了。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就可以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机械地告诉学生“每份数×份数=总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等这样的过死定论。但“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数量相互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归纳概括。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

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应重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同时,要告诉学生,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要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揭示问题的实质,逐渐地引导学生从无序、单向思维向有序、多向思维发展,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及数量关系的提示。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再用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学习过程。如二年级下册关于时间的计算,在学生通过多次合作探究学习后,给学生的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反思和总结在计算时间时的一般规律: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当然,不一定要用这么规范的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只要合理正确就行。通过反思总结,充分感受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与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不同解题方法的区别,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提高数学思想运用能力。

四、适当的分类学习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将较“散”的解决问题相对集中,适当的分类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教材解决问题内容的“散”不代表教学的“散”。新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利用,既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也可以将有关联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即适当的分类。如将行程问题中的求路程、求速度、求时间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把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火车问题等适当集中,让学生对比探究,找到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当然,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个体差异,不要求人人都会,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感悟,即强调“过程”,在鼓励解决方法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让学生领会哪一种策略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不应该一味地纵容学生不合理的“奇思妙想”。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的活用,鼓励课程的自我开发和课程的生成,但毕竟多数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养是有限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给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加强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功能和指导功能,如建议老师如何整合教材,如何进行练习题的选择和开发,如何实现例题的拓展和延伸,对开放性题目和争议性的命题进行指导等。

总之,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数学学习的归宿。要充分挖掘生活中

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体验,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不断地提高数学素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希望!

一、问题缘起

学龄前儿童凭借不多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解决贴近他们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但是,当儿童成为学生之后,有些原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反而显得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数学化”的进程不够通畅。

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化”就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进而“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小学阶段的“数学化”,就是从生活世界中的量,抽象为数概念,再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进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量的基本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事物,并注意到它的长短、大小、多少、轻重、快慢等,这些特征就是量。学生认识和掌握数概念就是认识和掌握数与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儿童认识数之前,一定要

让儿童认识和熟悉量,重点掌握量的可比性、守恒性和可分性。

量的可比性是指同类量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做出某量较多、某量较少或某些量同样多的判断。量的可比性是量的最基本的性质。儿童是怎样认识这一基本性质的呢?大家知道,一岁左右的孩子在挑选食品时,排除外观包装形态等方面的因素,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多的、大的。这就是所谓的量感在起作用,量感是人们对量的差别的感觉,是人们认识量的可比性的先决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量感是人们建立数概念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没有量感就没有数学。

儿童的量感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强化,并逐步建立长、短、多、少、同样多等概念。我们可以把长短不一的两根小棒呈现在儿童面前,让儿童取出长的一根,并指出剩下的一根是短的。进一步可以把更多的小棒呈现在儿童面前,要求儿童取出最长的和最短的一根,并在剩下的木棒中继续取出最长的和最短的。适当的时候可以要求儿童找出同样长的两根小棒。这样通过反复操作,就能逐步形成长、短、同样长的概念并知道长、短的相对意义。

“一一对应”是建立多、少、同样多概念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乘坐汽车时,可以向儿童提问:是人比座位多,还是座位比人多?当有座位空时,座位多;当有人站着无座位空时,人多;当每个人都有座而且无座位空时,人与座位同样多。我们也可以提供操作情境,如让儿童把茶杯盖上杯盖,然后比较茶杯与杯盖的多少。当儿童有了初步的多、少、同样多的概念后,可以让儿童把一些物体按大小次序排列起来,或者把长短不一的小棒按长短次序排列起来,以加深对量的

可比性的理解。

建立了多、少、同样多的概念后,认识量的守恒性才有可能。所谓量的守恒性,即量的多少不因空间或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形态、颜色的改变而改变。首先要对数量较少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如把一双筷子分开放,有没有变多,横着放是否比竖着放长一些?然后逐步增加物体的数量并改变物体的形态让儿童判断。如一把筷子捆在一起,然后散开,是否同样多?也可以将这把筷子明天取出来,看是否与今天同样多。这种训练要经常变换形式做,并结合量的可分性进行。

量的可分性,是指一个量作为整体可以分为若干个部分,其中每部分都小于整体,各部分合起来还是这个整体。我们可以将一副棋子分成很少的几堆,也可以分成较多的几堆。但不管怎样分,任何一堆总比一副棋子少。如果我们把分开的棋子合起来,还是一副棋子,又重新回到了量的守恒性。

儿童认识并熟悉量的可分性、守恒性和可分性,一般应当在学龄前完成,为入学后建立数概念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如果不充分,学生对数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形式的和计算的,无法在头脑中真正形成数概念,势必会影响到数量关系地建立。

三、数概念的形成

数概念是儿童入学后必须掌握的第一个数学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例如“3”这个数就是从3个苹果、3张桌子、3个玩具等凡是代表3个物体的许许多多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的概

念,它是精确的、抽象的量。学生理解、掌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观人类数概念的形成历史,早期的数概念是极端具体的。如英国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好几种不同的数字: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是用于数人的;一种是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的等。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才发现了一对飞鸟和两天同是数“2”的例子。可见,具体的东西总是在抽象的东西之先。我们至今也保持着这种具体的数。如“5”用一只手表示。学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只不过是人类数概念建立过程的一个缩影,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

学生对数的认识是建立在数表象基础上的。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我们应找到一个物化了的数表象,如5个苹果、5颗棋子、一只手5个指头,这三个集合的势(或称作基数)都是5。这种集合为“一般等价集合”,它的势,就反映了量的基本属性,而去除了那些与量的基本属性无关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形式。可以选择一般等价集中一个集合作为代表,来指明这一类集合的元素个数。如以上所说的集合中,许多民族都用一只手来表示“5”。学生的掰指计数,就是找到了一个物化了的数表象,把要数的物体与手指“一一对应”。在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中,与量感对应的数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数觉,就是不经过计数,立即知道物体的数目。有资料表明,人的数觉很少能超过四的。

通过计数的训练,对自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表象,即符号1、2、3、4、5、6、7……就不会感到是一个空洞无物

的,而是一个有丰富内容的音、形、义集于一体的数词。至于更大的数,则可以通过数的加法来实现。

在形成数表象的同时,量的基本性质映射到数概念中来。量的可比性,从5只苹果比3只苹果多,变换为5比3大,实现了数的可比性,造成了数的群体结构,即数有大小顺序。自然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差1,每一个自然数后面都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后继数,使加法成为可能。数的守恒性不只局限于通过计数来验证,而要知道为什么改变量的分布状态总数不变。数的可分性,造成了数的个体结构,即可以分解组合。比如8可以分成3和5,3和5都比8小,3和5合起来是8。

全面总结数量关系必考题型和常用公式及速答技巧(推荐)

写在前面的话:

数字推理是行测中很多人眼里的“难题”,面对题目时有人因为惧怕而格外重视,也有人因为不会做而彻底放弃。我自己同样很怕做数字推理题。想过放弃,

也想过题海战术,不过最后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有不切实际的地方。放

弃,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保证其他部分都做对,来补回放弃的这些分数。题海,也不科学。行测、申论,再加上法律加试,这么多类型中,数字推理只是一小部分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小部分题目上,只能是弊大于利了。所以我最终选择的是:掌握最基本的,保证基础题目不丢分。放弃有难度的,保证学习和做题有效率。当然,这种方法只适合我这样对数字没什么感觉的人了,如果你学有余力,完全可以精益求精。

(注:答案部分设置了隐藏需要大家回复查看,目的是给大家一个自己思考的过程)

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数列:

1、质数列:(质数—只有1和其本身两个约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

例1、1,1,2,3,4,7,()

A、4

B、6

C、10

D、12

答案解析选B 两两相加组成质数列

例2、3,7,22,45,()

A、58

B、73

C、94

D、116

答案解析:选

D 2^2-1 3^2-2 5^2-3 7^2-4 (11^2-5)

2、合数列:4、6、8、9、10、12、14、15、16、18、20……

这2个数列大家很容易忽视,论坛里好多帖子实际上就是因为忘记这2个数列所以才不会做。请大家注意。

众所周知,行测考试做题时间很关键。要做好行测尤其是数列部分是需要技巧的,这没人不同意吧。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基本功。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数列题就很快得出答案呢?我个人觉得是因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这里面有天赋的成分,但我相信刻苦训练也是可以锻炼出这种敏感的。所以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数列很重要。就拿指数数列来说吧,要求必须熟记1—10的平方、立方,2、3、4、5的N次方。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看到9时立刻想到9=3平方或9=2立方+1。对这几个数字,必须是熟记。5的立方算谁不会算?可是数列题不是叫你算5的立方是多少的,当4、28、16、126这样的数列放在你面前时,忽增忽减看似毫无规律,你还会想到这里有5的立方吗?所以必须熟记。熟到不能再熟。以下是我看过论坛上的一些题目之后,把大家最爱问的、经常不会做的题目整理在一起,总结的数列常见方法。

分组法:相邻项为一组,各组规律相同。或差为常数、或和为常数。例1:4,3,1,12,9,3,17,5

A12 B13 C14 D15

答案:(A)

例2、4.5,3.5,2.8,5.2,4.4,3.6,5.7

A.2.3 B.3.3 C.4.3 D.5.3

答案:( A)

拆分相加(乘)法

把一个多位数每个位上的数字分别相加或相乘(目前还没见过相减相除的)得到一个新数,再看规律。

小学数学常见应用题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应用题数量关系 从一年级开始,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明白,把类型分清楚,使学生清晰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中的数量关系,将是关键的一环。也是为今后解答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小学教学基本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可分为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 现分述如下: 一、加法的种类:(2种) 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求总数。 列式:8+4=12(只) 答:(略) 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 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和(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 列式:4+3=7(只) 答:(略) 二、减法的种类:(3种) 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 列式:12—8=4(只) 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 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养灰兔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 列式:8-3=5(只) 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 列式:8-5=3(只) 三、乘法的种类:(3种) 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 例:小利家养了6笼兔子,每笼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每份数(4只)和份数(6笼),求总数(一共养兔多少只?)也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4×6=24(只) 本类应用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学生分清份数与每份数两者关系,计算时一定不要列反题。不得改变两者关系。即:每份数×份数=总数。决不可以列式:份数×每份数=总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例: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灰兔有多少只? 想: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也就是说:灰兔有白兔只数两个那么多,就是求2个8只是多少? 列式:8×2=16(只) 四、除法的种类:(4种) 1.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例:小强有15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 想:已知总数(15个),份数(放3盘)。求每份数(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列式:15÷3=5(个) 2.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 例:小强有15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想:因为已知总数(15个苹果)和每份数(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也就是看25里面有几个5,就可以放几盘? 列式:15÷5=3(盘)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小勇有15个苹果,有5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想:看苹果的个数里面有几个梨的个数,就是梨的几倍。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列式:15÷5=34. 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最新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 关系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分数类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画线段图是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思考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利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中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能够轻松的根据分数乘除法意义的不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愉悦的学习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作用? 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

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 2、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的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1、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2、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想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不出错,首先我们要让他们弄清楚基本的数量关系,只有将每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搞明白,他们解答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用自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一共有十一种:1.一已知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3、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4、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5、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6、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7、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8、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9、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11、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以上十一种数量关系,学生较难理解有:第2种、第4种、第10种。在教学这几部分时可多作讲解。 1.抓住关键词。每一个题目都存在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解题时抓住它们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为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突破口。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共、还有、剩下、同样多、还差、比……多、比……少、平均、几倍、增多、一半等字词展开思维。如:五年级数学课本的一道练习题:8个工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3200,这个工厂一共有工人210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多少台?问题:“这个工厂一共有工人210人,一年可以生产机器多少台?为此,启发学

生动脑思考,讨论应该求什么?从而抓住关键词,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 2.去掉多余条件。有时应用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比较繁杂,有的条件在求解时根本用不上,有时还会干扰学生解题思路,是多余的无用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要善于找关键词,对复杂的已知条件进行简化,敢于消去多余条件,使需要的条件更加明晰。如:二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奶奶今年63岁,孙子今年8岁。8年后,奶奶比孙子大多少岁?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求:“奶奶比孙子大多少岁?只需要知道:“奶奶和孙子现在的年龄”这个条件就可以了。题中“8年”是多余条件,是解题的干扰因素,应该不管它。 3.找出隐含条件。有时应用题中,看似所给的题目缺少已知条件,根本无法解答,其实是出题者故意将条件隐藏起来了,没有用数字明确地告知我们。如果我们细心一点,(教学论文 )认真地读题,找出隐藏的已知条件就可以解答了。如:五年级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五一班的男生人数占全班的,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多18人,问女生人数是多少?这道题中只告诉了我们男生人数占全班的,而没有告诉女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件找到隐含的条件,就是女生的人数占全班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对应的数量关系了。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为了使思路更清晰,常常采用画

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年级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xx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 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 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种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好解答应用题的准确解法,将是重要一环.在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讲明白,把类型分清楚,使学生清晰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中的数量关系,将是关键的一环。也是为今后解答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小学教学基本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中,可分为十一种:加法2种;减法3种;乘法2种;除法4种。现分述如下: 一、加法的种类:(2种) 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求总数。 列式:8 4=12(只)答:(略) 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 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和(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列式:4 3=7(只)答:(略) 二、减法有3种: 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列式:12—8=4(只) 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 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养灰兔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列式:8-3=5(只) 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列式:8-5=3(只) 三、乘法有2种: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11种基本数量关系与练习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11 种基本数量关系 加法的种类:(2种) 1. 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例:小明家养灰兔8 只,养白兔 4 只。一共养兔多少只?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 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 4 只)。求总数。列式:8+4=12(只) 2. 已知较小数和相差数,求较大数。例:小利家养白兔 4 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较小数(白兔 4 只)和相差数(灰兔比白兔多 3 只),求较大数(灰兔的只数)。列式:4+3=7 (只) 减法的种类:(3种) 1. 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例:小丽家养兔12 只,其中有白兔8 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想:已知总数(12 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 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的只数)。列式:12-8=4(只) 2. 已知较大数和相差数,求较小数。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

的白兔比灰兔多 3 只。养灰兔多少只?想:已知较大数(白兔8 只)和相 差数(白兔比灰兔多 3 只),求小数(灰兔的只数)。列式:8-3 =5(只) 3. 已知较大数和较小数,求相差数。例:小勇家养白兔8 只,灰兔 5 只。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想:已知较大数(白兔8 只)和较小数(灰兔 5 只),求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的只数)。列式:8-5=3(只) 乘法的种类:(2种) 1. 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例:小利家养了 6 笼兔子,每笼4 只。一共养兔多少只?想:已知每份数( 4 只)和份数( 6 笼),求总数(一共养兔的只数),也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4×6=24(只)本类应用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分清份数与每份数两者的关系,计算时一定不要列反,不得改变两者关系。即“每份数×份数=总数”。不可以列式“份数×每份数=总数”。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

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5×3024×2012×5 42×1060×50200×30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应用题数量关系强化

应用题数量关系强化 一、基本概念 甲和乙一共128 和的概念:甲+乙=128,甲与乙合起来一共是128,甲等于128减乙,乙等于128减甲 甲比乙多32 乙比甲少32 差的概念:甲和乙相差32,乙比甲少32 甲是乙的3倍 倍的概念:甲是3倍数,乙是1倍数,甲相当于3个乙,乙相当于甲的三分之一 二、基本数量关系练习(请你在每道题下面只列出等量关系式和画出图) 1、甲是120,比乙多25 2、乙是43比甲少76 3、甲是乙的4倍 4、甲是乙的3倍,甲和乙共108 5、甲是乙的3倍,甲比乙多64 6、甲是乙的3倍,甲给乙12,甲和乙就一样多了 7、甲是乙的3倍,甲给乙12,甲比乙还多10 8、甲是乙的3倍,甲给乙12,乙比甲还多10 9、甲把自己的一半还多5给了乙,甲还剩24 10、甲比乙的2倍还多5 11、甲比乙的2倍少5 12、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速度120米/分,乙速度110米/分,经过多长时间两人能够相遇?(不用画图) 13、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8,长是12,宽是多少?(不用画图) 1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宽是7,长是多少?(不用画图) 1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底角的2倍,顶角和底角分别是多少?

16、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也可以围成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体。(不用画图) 17、一个梯形的高是4米,面积21是平方米,它的上底是4.5米,下底是多少米?(不用画图) 18、图书馆原有568本新书,又买来120本,借出了一部分,还剩185本。 19、生产一批机床计划每天生产a千克,6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b千克,多少天完成?(不用画图) 三、列方程计算 1、一个数的3倍加上6与8的积,和是84,求这个数。 2、某数的4倍乘以10个2.5,积是500,某数是多少? 3、一个数比37.2与2.5的和的4倍大92.6,这个数是多少? 4、某数的一半减去18是6.5,求某数 6、某数的2.4倍比48的一半多3.6,某数是多少? 5、比一个数的2.8倍多4.2的数是8.4,这个数是多少? 6、4.5比一个数的6倍少0.9,这个数是多少? 7一个数的5.5倍比它的1.3倍多12.6,这个数是多少?

5年级下册数学(春季)-第4讲-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5年级数学下册(春季)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 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 题 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1.知道开平方、平方根的概念,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2.会求平方根,会进行开平方相关的混合运算; 3. 理解实数相关的相反数、绝对值,会进行相关运算; (以提问的形式回顾) 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困难的部分一般在于寻找等量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预习作业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 ,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 。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 此题中的等量关系就是:230猎豹的速度大象的速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点出找等量关系的关键句。 仿照上面找等量关系关键句的方法让学生再次练习,如有问题详细分析讲解,也可以让做的好的同学分享一下他的思考方法 例1. 写出下列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1) 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多少万平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妈妈今年的年龄儿子的3倍,妈妈比儿子大24岁。儿子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

(学生统一完成,互相批改,教师针对重难点详细讲解) 1.根据所设未知数,将下列问题中的数量用x表示: (1) 甲、乙两地的公路长285千米,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货车一共行________千米,客车一共行________千米。 (2) 水果店老板购进香蕉和苹果一共1039千克,其中香蕉比苹果的一半还多13千克。香蕉一共多少千克? 设香蕉有x千克,那么苹果有____________千克,一共有_________________千克。 答案:3x,135,2(x-13),x+2(x-13) 2.两个水池共蓄水50吨,甲池用去5吨,乙池又注入3吨后,这样甲池的水比乙池少3吨。原来两池各蓄水多少吨? 答案:甲池蓄水27.5吨,乙池蓄水22.5吨 3. 一个大人一顿饭能吃6个面包,一个幼儿一顿饭只吃一个面包,现有大人和幼儿共100人,一顿饭恰好吃150个面包,大人和幼儿分别有多少人? 答案:大人有10人,幼儿有90人 4. 甲袋大米重68千克,从甲袋倒出15千克到乙袋后,甲袋还比乙袋重5千克。求乙袋原有大米多少千克? 答案:乙袋原有大米33千克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寻找等量关系,会根据题中的条件设合理的未知数,能够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共11种(附例题)

小学数学基本应用题数量关系共11种(附例题).DOC 1.已知一部分数和另一部分数,求总数。 例:小明家养灰兔8只,养白兔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一部分数(灰兔8只)和另一部分数(白兔4只)。求总数。 列式:8+4=12(只) 答:(略) 2.已知小数和相差数,求大数。 例:小利家养白兔4只,灰兔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小数(白兔4只)和相差和(灰兔比白兔多3只),求大数。(灰兔的只数。)列式:4+3=7(只) 答:(略) 减法的种类:(3种) 1.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例:小丽家养兔12只,其中有白兔8只,其余的是灰兔,灰兔有多少只? 想:已知总数(12只),和其中一部分数(白兔8只),求另一部分数(灰兔有多少只?)列式:12—8=4(只) 2.已知大数和相差数,求小数。 例:小强家养白兔8只,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只。养灰兔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3只),求小数(灰兔有多少只?)列式:8-3=5(只) 3.已知大数和小数,求相差数。 例:小勇家养白兔8只,灰兔5只。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 想:已知大数(白兔8只)和小数(灰兔5只),求相差数。(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列式:8-5=3(只) 乘法的种类:(2种) 1.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 例:小利家养了6笼兔子,每笼4只。一共养兔多少只? 想:已知每份数(4只)和份数(6笼),求总数(一共养兔多少只?)也就是求6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4×6=24(只) 本类应用题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学生分清份数与每份数两者关系,计算时一定不要列反题。不得改变两者关系。即:每份数×份数=总数。决不可以列式:份数×每份数=总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例: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灰兔有多少只? 想:白兔有8只,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也就是说:灰兔有白兔只数两个那么多,就是求2个8只是多少?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3、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1)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第一讲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学习目标:熟悉有关工程问题和单价问题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二、基础知识: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 产量问题: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种数量关系。要完成的任务叫工作总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单价问题:购买物品一共需要的钱交总价,一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例题解析: 例1:去年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千克,一共产粮多少千克?今年退耕还林土地减少了5亩,由于采用了新的种子,每亩产量提高了50千克,问今年年产量比去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例2: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元,足球比排球每个多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练一练:学校买了18个篮球和20个足球,共付了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例3:商店以每双12元购进200双凉鞋,卖到还剩下10双时,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还获利260元,问:这批凉鞋的售价是多少元? 例4:一个筑路队要筑1680米长的路。已经筑了15天,平均每天筑60米。其余的12天筑完,余下的平均每天筑多少米? 例5:两工程队分别修同样长的一段路,甲队每天修680米,18天竣工;乙队每

天比甲队多修136米,多少天竣工? 练一练:锅炉房运进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50公斤,可烧90天;实际每天节约25公斤,实际烧了多少天? 例6:某工程队修路,36人8天可以完成1440米,照这样进度,45人修路1350米,需要多少天? 例7: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分析:两人共同完成,那么工作效率应该是两人工作效率之和,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例8:甲、乙两队同时开凿一条长770米的隧道。甲队从一端起,每天开凿10米;乙队从另一端起,每天比甲队多凿2米。两队距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 课后练习: 一:基本题 1、安装队要安装4140个座位,已经安装了12天,平均每天安装180个,其余的要在9天内安装完,余下每天平均至少要安装多少个才能按期完成任务? 2、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12米,2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20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基础知识: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 产量问题: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种数量关系。要完成的任务叫工作总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单价问题:购买物品一共需要的钱交总价,一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例题解析: 例1:去年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千克,一共产粮多少千克今年退耕还林土地减少了5亩,由于采用了新的种子,每亩产量提高了50千克,问今年年产量比去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例2: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元,足球比排球每个多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练一练:学校买了18个篮球和20个足球,共付了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例3:商店以每双12元购进200双凉鞋,卖到还剩下10双时,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还获利260元,问:这批凉鞋的售价是多少元 例4:一个筑路队要筑1680米长的路。已经筑了15天,平均每天筑60米。其余的12天筑完,余下的平均每天筑多少米 例5:两工程队分别修同样长的一段路,甲队每天修680米,18天竣工;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136米,多少天竣工

练一练:锅炉房运进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50公斤,可烧90天;实际每天节约25公斤,实际烧了多少天 例6:某工程队修路,36人8天可以完成1440米,照这样进度,45人修路1350米,需要多少天 例7: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分析:两人共同完成,那么工作效率应该是两人工作效率之和,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例8:甲、乙两队同时开凿一条长770米的隧道。甲队从一端起,每天开凿10米;乙队从另一端起,每天比甲队多凿2米。两队距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 课后练习: 一:基本题 1、安装队要安装4140个座位,已经安装了12天,平均每天安装180个,其余的要在9天内安装完,余下每天平均至少要安装多少个才能按期完成任务 2、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12米,2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20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常见数量关系练习(应用题)

常见数量关系练习 姓名: 1.学校建校舍计划投资45万元,实际投资 40万元。实际投资节约了多少钱几? 2.学校五月份计划用电480度,实际少用 60度。实际用电多少度? 3.某厂计划三月份生产电视机400台,实际 上半个月生产了250xx,下半个月生产了 230xx,实际超额完成多少xx? 4.新光小学书画班有75人,舞蹈班有48 人,书画班人数比舞蹈班多几人? 5.为灾区捐款,xx捐 4."2元,xx多捐了 0."4元,xx捐了多少钱? 6.食堂运来600千克大米,已经吃了4天, 每天吃5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7."在采集树种的活动中,某校四年级5个班每班采集树种20千克,五年级3个班共采集60千克,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8.大桥乡修一条长2100米的水渠,已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还余下多少千米没修? 9.小明到商店买了3个小型足球付出80元,找回2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10."王华买《趣味数学》和《故事大王》各5本,一共用了70元。每本《趣味数学》5元,每本《故事大王》多少元? 1 0."小明4分钟打了80个字,照这样计算,他要打200个字需要几分钟? 1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75块手表, 12天完成任务。实际10天完成任务,实 际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块? 1 2."一台织布机7小时织布105米,照这样 的速度,再织8小时,一共可以织布多少 米? 1 3."一辆汽车3小时行135千米,照这样计 算,8小时行多少千米? 1 4."育民小学校办厂,原计划12天装订 36000本练习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装订 100本。实际完成生产任务用了多少天? 1 5."小青看一本260页的故事书,前3天每天 看了20页,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完?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练习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练习一 1、篮球相当于足球的2 3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2、一本书已看了3 4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3、火车速度比汽车快1 3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4、一桶油用去一些后还剩2 7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5、水稻比小麦增产2 9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6、合唱组的 5 9 是女生。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7、电视机降价了 2 11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8、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 3 5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9、已经加工了 1 9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10、4次运了一批货物的 1 3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练习二 1、一桶油用去2 5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2、足球个数比篮球多1 3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3、降价 3 11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4、增产2 5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5、白兔只数的4 3 相当于黑兔只数。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6、剩下的长度是用去的 1 2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7、一条水渠已经修了 3 7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8、实际用电量比原计划节约 3 8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9、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10 9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10、柳树有28棵,相当于杨树的 4 7 。单位“1”是(), 线段图: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六册。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等术语的含义,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解答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老师念题,同学们听完后列出算式: ①学校买了12盒乒乓球,每盒30元,一共多少元? ②水果店有20筐苹果,每筐25千克,一共多少千克? ③第一小组有13人,每人栽10棵树,一共栽多少棵树? 2.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看到同学们听得都很专心,并且也知道大家对最基本的数量间的关系掌握的也很熟练。 (二)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有几个实际问题,请大家帮忙来算一算。 2.出示一组题。 ①食堂每天烧煤5千克,3天烧煤多少千克? ②食堂现有15千克煤,没天烧煤5千克,可以烧几天? ③食堂有15千克煤,3天正好用完,每天烧几千克? 3.教师读题目指明学生列出算式,并板书: 5×3=15千克 15÷5=3天 15÷3=5千克 4.总结引入。 我们看到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发生了变化。第①小题要求的问题是:3天烧煤多少千克?也就是3天烧煤的总重量;第②小题要求的问题是可以烧几天?也就是求天数;第③小题要求的问题是每天烧几千克?也就是求每天烧煤的重量。我们把3天烧煤的重量、天数、每天烧煤的重量都叫做数量。这些数量在应用题中有时候可以是条件,有时候可以是问题。也就是说不论是条件还是问题都是数量。比如:3天烧煤的重量15千克在第①小题中是问题,在②③小题中变成了条件,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三)讲授新课 1.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 ①出示例1: A.铅笔每支5角,买3支用多少钱? B.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元? C.鲜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元? ②指名回答并板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说课讲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把“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解决问题时学生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数量关系要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而新教材中应用题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充斥课堂教学的是学生一味地根据情境讲故事,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大量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因而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数学思考的发展没有深度。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是否还应强调数量关系?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还管用吗? 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的后续学习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我们学校经过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通过研究,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与意图,正视和反思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现状。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寻求出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 2、学生形成对数量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形成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应用题中常见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每份数×份数=总数 路程÷时间=速度总数÷份数=每份数 路程÷速度=时间总数÷每份数=份数 加数+加数=和因数×因数=积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 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 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除数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1倍数×倍数=几倍数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几倍数÷1倍数=倍数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几倍数÷倍数=1倍数

数学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一、单位换算的进率 1、长度 4、重量 5. 金钱 6、时间 二、年月季度

1年有12个月,其中大月是1、3、5、7、8、10、12月有31天;小月是4、6、9、11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1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第一季度1、2、3月; 第二季度4、 5、6月;第三季度7、8、9月;第四季度10、11、12月。 三、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四、计算法则

五、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六、解方程的依据 七、运算定律 八、常见分数、小数互化表 1、熟练的掌握常见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对于提升运算速度,增强数感,有 着很好的协助。 2、记忆方法: (1)能够用一张卡片盖住左边的分数,看着小数说出与相等的分数,再交 换。 (2)C列分数化小数的记法:分子乘5,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D、E两列分数化小数的记法:分子乘4,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9、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总数÷份数=每份数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2、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3、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数量=周长=边长×4 C=4a 总价÷单价=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课题: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教学过程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根据24 X 6= 144,列两 个除法算式.144*6= 24, 144*24= 6 根据230*5= 46, 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X 5= 230, 230*46= 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出示:被乘数X乘数=积积*乘数=被乘数积 *被乘数=乘数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板书: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单产量X数量= 总产量工效X时间=工作总量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 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 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

示叙述题意.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每个98 元, 一共需要多少元?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X数量=总价98X 8= 784 (元)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 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每个98 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2)学校鼓乐队要买8 个鼓,一共需要784 元,每个鼓多少元?(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 元,每个98 元,一共可以买几个?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2)784-8= 98(元)(3)784+ 98= 8 (个)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 意,推出数量关系式.(1)观察98X 8= 784 (元)784+8 =98 (元)784 + 98= 8 (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 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 =单价、总价+单价=数量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 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 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问:根据“工效 x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学 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全课小结.1.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