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周教案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少才高;善议政;太傅八年,对太子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著述较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关于太子教育的理论,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

1. 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2.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对太子的教育在其未出生前就要进行。“立而不跛bo,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3. “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赤子指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意指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予正统的教育。

4. 及早施教的重要性在于: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行习惯根深蒂固,就仿佛人的天性一般,不易改变。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既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气。“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二、选左右

1. 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三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方能充任。

“人性非甚相远也。”周成王圣明,秦二世暴戾便是典型的例证。

2. 特别关注太子的道德教育。“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

三、重儒术

1. 企望以儒家思想统摄皇太子的心,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2. 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3. 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使太子自幼形成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也即具备儒家理想人格者。

当太子“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时,此时,太保就应当进行劝谕。

4. 对太子传授“君国畜民”之道是绝不可少的。

5. 主张教养结合,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保负责健养其身体。

评析:只是针对太子提出早期教育的论述,列举的实施方法大多是综述文武三代之道,较少新意。但是,他毕竟是先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年-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yi,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

《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家教规范”。

一、固须早教

1. 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2. 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4. 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

1. 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 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 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 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

“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三、均爱勿偏

1. 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 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四、应世经务

1.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2. 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zhuo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

3. 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

1. 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

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2. 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

“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 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