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哲毛概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书本)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百度)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书本)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百度)

两个必然:又称“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或者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其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但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又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书本)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百度)

马克思主义: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书本)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百度)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力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并于1954年4月29日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以及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后来渐渐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与多国关系的处理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