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常常被用来描述或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情感。然而,隐喻并不是仅仅在语言中存在的,它还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不同的文化对同一概念或情感可能有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例如,对于“时间”的隐喻,西方文化常用“时间是金钱”的隐喻,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使用“时间如水流”、“时间是一张网”等隐喻。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和价值观的不同。

隐喻还可以反映出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例如,对于“家庭”的隐喻,在古代中国常用“天下为公,而家为私”的隐喻,而现代社会则更倾向于使用“家是港湾”、“家是根”等隐喻。这反映了不同历史和传统背景下,对于家庭的看法和价值观的变化。

因此,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和文化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概念和情感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观。

- 1 -

浅谈文化负载词的隐喻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9174508.html, 浅谈文化负载词的隐喻意义 作者:张乐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7期 摘要在认知学领域,隐喻被认为是一个概念化过程,它构成了我们的思想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就是在隐喻式思考和联想中产生的。本文分类阐述了文化负载词汇的隐喻意义和隐喻理据,为词汇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文化负载词隐喻理据 隐喻体现着语言中的文化元素,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形式,更是 一种思考和行为的方式,人们的日常用语和行为都离不开隐喻,因此文化从很大程度来说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建立形成而成。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恰巧成为了传达文化信息的一个工具和方式。通过隐喻中的映射,让词汇具有了文化意义。因此,文化负载词与隐喻的联系不言而喻。 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在英语语言中,一个词通常包含多个意思。根据英语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的研究,语义被划分为七类:外延意义(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除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余五种统称为联想意义,因为他们都是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情绪反应,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专有项。 因此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将文化负载词认为是在特定语言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包含单词、谚语和习语。文化负载词汇的意义就是文化语义。 2文化负载词汇的隐喻意义 当人类祖先创造语言时,他们将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重新赋予其语言符号,而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扩展,很难也不可能为每一个新出现的事物赋予一个新的语言符号。那么人类是如何赋予新事物其语义特征呢?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答案就是隐喻。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视为是一种联想机制,它遵从人类认知的规律,即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从空间到时间。当了解一种新事物时,人们常会把己知的熟悉的特征转移到未知事物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显然,正是人类的共性创造出了隐喻的共有工作机制,不分地域限制。这也就是所谓的隐喻的普遍性。此外,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也体现了文化专有性。 以“head”为例,这个词的本义指人身体的一个部位,之后在隐喻的作用下,“head”用来指代其他事物的类似部位,并将其意义从具体实物映射到抽象领域。因此“head”一词意义丰富起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 3.1 词汇层面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变成一个贬义词,意指“胆小怕事的人”“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则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否则会笑话百出,贻笑大方。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意义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文 学作品中,常常会运用到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文化隐喻是指通过特定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来传递信息和意义。不同文化中的符 号和象征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因此,文化隐喻的运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常常会使用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来象征着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些符号和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它们的运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象征意义,作者 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代表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室的堕落和腐败被象征为一朵腐烂的玫瑰。这个象征意义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和对话得以体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 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更 重要的是为了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通过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作者可以借助读者对文化符号和象征的认知,使作品中的意义更加深刻和生动。同时,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增加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不同。在诗歌中,常 常会使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形象进行比喻,诗人可以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在小说中,常常会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绘,作者可以通过细节和情节来传达更加深刻和具体的意义。

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比较

英汉隐喻的文化内涵比较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反映思维, 语言表达了文化。 而文化内容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和表现(Chen & Starosta,2007:70) 。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之一, 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隐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被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描述抽象事物时,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但近数十年来, 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诸如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意义。 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思维方式, 一种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认知科学家说, 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Lakoff 和Johnson 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就对“隐喻”下了如下定义: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其中的“理解”过程是以两“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 通过类比而进行的。人们认识新生事物往往借助于大脑中已有的、现实的概念。

也就是说, 人们认识一个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事物, 总是倾向于借助一个与其相似的, 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这样, 具有相似性的概念在人们的大脑中建立起联系, 隐喻充当了桥梁作用。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 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 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 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 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2.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共性语言是表达思想的, 思想是客观 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有时用相同的喻体表达同一的思想。尽管不同民族所采用喻体的语境不同, 传递的情感有异, 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 人们对这种隐喻的接受心理大体相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们往往借助熟知的概念来表达未知的或抽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利用隐喻这种方式去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时, 并不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 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 尽管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相异, 但有着共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基础, 因此, 英汉隐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 英美等西方国家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强,表达时间的匆匆使用“H ow time flies! ”, 同样,

拓展概念隐喻理论

拓展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的一种新的学术概念,即“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即将发表,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使用。它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是社会建构,它源自语言中隐藏的意义,比如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 “拓展概念隐喻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不同的文化使用隐喻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一种联系发生,并且它们是内在的,因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彼此的文化。例如,英语和日语之间的隐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联系,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政治,宗教等背景。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更大尺度和更抽象的文化间的隐喻,例如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中。 拓展概念隐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它建议文化之间的隐喻本身可以被拓展,从而实现多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说,当一个文化使用一个隐喻,另一个文化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从而使得两个文化之间建立联系。这一理论加强了我们关于不同文化之间语言学习和沟通的了解,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日常交流提供一种新的视觉和理解。 此外,拓展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跨文化教育,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概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当一个文化使用一个隐喻来描述一个概念时,另一个文化可以利用这一隐喻来理解它。从而,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理解,以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

总之,拓展概念隐喻理论旨在提高人们对文化之间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建立一个宽容的、包容的、开放的世界。它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进而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使用和沟通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洞察力。此外,通过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的贡献,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将会更加和谐,从而使我们越来越容易做到跨文化交流。

隐喻承载的大量民族文化内涵

隐喻承载的大量民族文化内涵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所以 各民族的隐喻方式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影响了特定的隐喻模式,特定的隐喻又以特定的模式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解释。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隐喻的民族性折射出其认知性特点,因而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深入阐释。 关键词:隐喻民族性认知关联理论 现在,人们不仅仅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段,还把它看做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认知手段。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方式,植根于语言的隐喻性质。他们认为隐喻建构的机制是:隐喻本质上就是将“始发域 ”(sourceddomain)的结构映射到“目的域”(targetdomain),用始发域的内在逻辑重新编排目的域的要素[1] 。也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由此可看出,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应该说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对于不便直接表达出的意义,运用隐喻就更容易被理解。 “平淡的言谈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精确。”[3]隐喻不仅能够传达表层信息,还能创造性地表达内在意蕴,酣畅淋漓地描述空灵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隐喻有着逻辑思维所不具备的优点和魅力: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喻诉诸想象,逻辑诉诸规则;隐喻追求独特和生动,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4]。 一、隐喻的民族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9174508.html,koff 和M.Johnson 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非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其概念隐喻却可保持活力[5]。 尽管不同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使人类对自身、对外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由于不同隐喻包含着人类相似的认知基础,不同文化的隐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在汉文化和英语文化中,“脸红”(turnredintheface)之中的红色(red)都可以用来表示“难为情”。英语中的“Strikewhiletheironis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更是惊人地一致――它们都选取了iron(铁)作为“始发域”。 但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说:“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之间的共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它们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6]。文化背景知识是创造隐喻思维活动丰富的源泉。在意象选取上,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偏好,因而意象基本一致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如英语中ascoolasacucumber( 像黄瓜一样镇静),worklikeahorse(像老黄牛一样地干活),Smokewaspouringoutofhisears(他愤怒了)等等就使用了不同于汉语的意象。 又如,whiteelephant 在英美文化中指“昂贵而无用、累赘的东西”,这是源自泰国的一个传统风俗。据说,几百年前,泰国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大象,而白象(whiteelephant)仅有几头,全部归国王所有。国王只用它们惩罚朝臣,制定了任何人不得让它们从事劳动的法律。如果某大臣冒犯了国王,他就会把一头白象作为礼品送给那个大臣。一头白象每天需要大量的食物,而大臣又不敢怠慢它,于是该大臣不久就会因此而倾家荡产。后来,人们就用whiteelephant 来比喻“无用而累赘的东西”、“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所使用的意象elephant,显然是汉语所不用的,正如汉语“吹牛”中的意象“牛”是英语talkhorse 中所不用的一样。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思维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成果也要依赖语言来表达。由于不同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表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往往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意象来反映同一事物或思想内容。例如: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Whatcanyouexpectfromapigbutagrunt(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害群之马处处有)。 Hecrieswineandsells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传统上把隐喻作为修辞研究的范围,无论是“对比论”,还是“替代论”都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隐喻热”时代,在这一时期,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激发起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诸多领域学者的浓厚兴趣。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尤为引人注目。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隐喻性思维的表层体现。而文化背景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是隐喻概念形成的源泉,是研究隐喻思维的沃土。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点出发,通过对比英汉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试图揭示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从跨文化 的角度来充实对隐喻的认识。之所以选择爱情隐喻作为对比内容,首先是因为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它 是一切情感中最普遍、最久远、最富神秘意味的情感,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很丰富;其次从本人查阅的近几年有关隐喻的资料来看,谈论空间,时间,喜、怒、哀、乐等情感隐喻的文章较多,而讨论爱情隐喻的文章相对较少,作者希望通过对中西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能进一步加深对隐喻的认识。研究发现在英汉语中两民族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运用了一些相同的隐喻,但同时也使用了不同的隐喻。这些不同的隐喻的产生主要是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较为明

显的中英文化特征。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隐喻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的观点。隐喻无处不在,人类语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对隐喻进行专门研究有很多现实和理论意义。此研究对揭示和论证现代认知语言学隐喻观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深层了解爱情概念的认知和思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深入了解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思维的关系,进而了解人类认知过程有一定意义。作者希望该文章从隐喻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能够对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论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 翻译是一种复杂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工作。1.A.理查兹声称(1953),翻译很 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两 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表面上看,翻译是语际间的转换,实际上却是跨文化传达。 这点在译界早己达成共识,人们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而隐喻不仅仅 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工具。由于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异同, 因而其所使用的隐喻性语言必然蕴藏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纽马克,2001)。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隐喻的 翻译。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简要回顾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 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当前翻译向文化转向的理论动态。隐喻性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探讨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翻译的角度探讨隐喻的问题,包括隐喻的定义和类型等,并提出从文 化角度划分隐喻类型的重要性。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比较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 和个性,从而有利于寻找适当的翻译方法。 第二章主要分析比较了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和个性。阐明英汉隐喻中喻体和 喻义之间存在着四种对应关系,即(1)相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2)相同的喻体, 不同的喻义;(3)不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4)喻体和喻义的缺失。其中第一种关系对应文化内涵的 共性,第二、三、四种关系则体现文化内涵的个性。 第三章探讨了隐喻翻译中文化传译的两种基本原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译入语文 化为归宿,即外国化和国内化。在实际翻译中,两者交替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考 虑外国化,以促进文化交流。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章详细探讨了处理隐喻中文化因素的一 些具体翻译技巧:(1)保留原文的意象和喻义;(2)转换成译入语文化中的意象:(3)保留原 文的意象+文内外补偿;(4)放弃原文的意象,直接揭示其喻义;(5) 放弃原文的意象和喻义。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作灵活的选择,不宜按图索骥。文章最后重申,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是使源语文化能为译入语读者理解的问题。隐喻的翻译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译者选择任何 翻译技巧时都必须着眼于隐喻的文化内涵, 力图克服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比性所造 成的不可译性,真正让翻译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关键词:隐喻:翻译;文化内涵:喻体:喻义 Abstract

论英汉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

论英汉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 作者:岳喜华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年第12期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化的常规隐喻。隐喻与文化密切相连,不仅反映民族文化,而且其喻体和隐喻意义又受到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同时,英汉语中大量频繁使用的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谚语、格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和委婉语等)大都是以隐喻方式表达的,并且其喻体多是动物、植物、人体、颜色及其他人们熟悉的物体和自然现象。人们发现,尽管英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仍呈现出一些隐喻的喻体取象模式和隐喻意义的一致性,反映了英汉隐喻的一定的文化重合性。英汉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具有相似的心理认知过程、语义投射特征及趋于一致的话语解读意义,它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利于国际跨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文化重合 隐喻的文化重合是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同一隐喻具有相同的喻体取象模式、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英汉隐喻的文化重合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隐喻的认知基础与工作机制在各种语言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模式是产生隐喻的依据。在隐喻结构中,两种并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在人类的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最终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其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具有相似的赖以生存的客观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论任何民族,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甚至社会的文化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使人类对大局的认识基本相同;第三,尽管各民族种族肤色不同.但人类拥有共同的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都要经历生儿育女、生老病死。因此,共同的认识规律、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促使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语义概念具有一定的共质性,这种共质性不仅表现在词语的外延意义上,而且表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从而促成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隐喻可以折射和传递文化共性,体现出英汉隐喻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重合现象。 二、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重合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情感隐喻认知与文化教学 作者:罗依娜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2期 罗依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理 解隐喻不能脱离所处的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爱情”作为研究对象, 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情感隐喻认知在文化教 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爱情,;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58-02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认知手段,传承着浓厚的文化信息。现代隐喻理论也认为,隐喻是认知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且蕴育着丰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 文化,在隐喻的抽象概念和语言的表达中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差异[1]。而所谓的情感说的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类自身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感情之一[2]。 一、英汉“爱情”隐喻认知共性分析 1986 年,Kovecses 在《愤怒、骄傲和爱情隐喻》一书中,通过大量分析,形成了爱情隐 喻的概念体系,提出采用原型理论分析和研究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因素。爱情是一种心理活动, 而且是埋藏于心底的一种抽象概念,是一种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不可言传只可 意会。人类的爱情之所以变得如此美丽,就是借助了隐喻。虽然英汉语言有差异,但人类的思 维是有共性的,看待爱情的角度是相似的,这样就有了相似的隐喻表达。 1.爱情是战争。这个隐喻把爱人比喻成战争中的战斗者,把一方追求一方比喻成在战斗中 攻打堡垒。追求者这一方可以像打战一样攻打、包围、征服直至占领被追求者这一方。“She fought for him,but his mistress won out.He is gainingground with him.”可以翻译成“她一定会成为我的俘虏。所有的情敌都败在他的手下”。 2.爱情是旅途。“爱情是旅途”这个隐喻,把爱人比喻为旅行者,把爱情为旅行工具,把爱情中遇到的挫折比喻为旅途中的困难,把爱人的共同目标比喻为旅行目标。这表示爱人必须 一起克服旅途中的各种困难,向爱情的目的地前进,否则就无法维持这种爱人的关系。“We will have to goour separate way.It’s being a long bumpy road.”可以翻译成“我们的 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们分道扬镳了”。 3.爱情是容器。英汉两个民族都把人的身体看做是容器,把爱情看做为容器里的东西。因 为我们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所以人们用人的身体这个有形的具体实体来比喻抽象无 形的概念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既然人的身体被比喻成一个容器,它有里有外,爱情就可 以像液体一样充满容器,溢出容器,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就有了“爱情是容器里的东西”的表达[3]。“She was filled with love.He pouredout his affection on her.”可以翻译成“他 对她一往情深。他们很快陷入爱河”。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以“爱情隐喻”和“死亡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从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使教师们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隐喻教学。隐喻文化差异语言教学 一、引言 隐喻普遍存在,对隐喻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性质及功能的阐释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同时,隐喻与文化研究、隐喻的语篇作用以及专业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 二、隐喻与文化 若要真正理解隐喻与文化的构成关系,首先应该探讨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中,而且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存储在心理词典中。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范畴中。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涉及文化经验的一些方面,其中有些是同体验经历相联系的;第二,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某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负担,表明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重要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它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中去。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文化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化模式,即主体间共享的文化图式,在经验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指导人在各个领域中的行动,包括事件、典章制度、生理的及心理的对象等。构成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人在不同的文化场合将不同的文化意义赋予各种生理过程(如呼吸、生育、脸红、哭泣等),给予身体排泄物(如血液、汗水、泪水、唾液等)以不同的价值。因此,与体验有关的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了解。 1.爱情隐喻 中英文中有关爱情的隐喻中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张爱玲的《十八春》中顾曼桢对沈世钧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表达: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 隐喻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曾指出:英语语

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一波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2.英汉语中的隐喻对比 美国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隐喻概念系统”(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汉英概念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理论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换言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