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去年在某论坛请教了一位学武术的前辈讲解了太极拳

的起源和由来。基本上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和拳理。一、太极拳早期历史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3、太极拳的招数,

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

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

禅的东西如出一辙。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杨露禅大惊。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李经纶字亦畲——百花山注)。从此,杨露禅系的太极拳,有了武禹襄传的拳谱。而杨班侯接受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练成。6、杨露禅本人还拥有一个拳谱,上面明确写明此拳来源于张三丰。这就是《杨家老谱》。这个拳谱从何而来不知道,反正他师父陈长兴没有传下去,是杨露禅自己所独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没有传下去,我们可以推断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认,自己的拳谱(好吧,我们姑且叫做《武谱》)来源于张三丰。杨露禅到北京后,就开始打,得到“杨无敌”称号。但是他与郭云深、董海川并未会面。然后得到了教拳的资格,开始靠教学吃饭。他的传授系统,称为杨氏流派。7、杨班侯学成后去北京帮助父亲教

拳。杨班侯性如烈火,好出手比武,而且下手也狠,所向无敌----因此也很结怨了一些人。他不像他父亲那样圆通。所以,最终杨班侯回到了家乡终老。杨班侯根据自己的心得也写成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以后被他晚年的徒弟传下去,在建国初期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书中基本公开。这个谱,姑且叫《班侯谱》。这个谱因为被公开,所以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他的《飞狐外传》中照抄此谱的两个口诀,就是赵半山传胡斐的那两个。这是真东西。8、杨露禅教过三个满族人,武功都很好。杨露禅把这三个人当作自己的徒孙,让他们拜在杨班侯门下。其中一个叫全佑,唯独他的拳传了下来。他教的最好的两个徒弟是山东掖县王茂斋和自己的儿子(当时全佑已经改汉姓,他的满洲姓叫吴福氏,所以他儿子姓吴,叫吴鉴泉)。这两个人传下的武艺,分别成为吴家北派(因为王茂斋在北京发展)和吴家南派(因为吴鉴泉以后在上海发展)。9、杨露禅有三个儿子,老大虽然得传,但年轻时候早死,老二是杨班侯,老三是杨健侯。这个老三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得杨露禅传授。因此他的拳与二哥的不太一样。他性格温和,所以继承了其父亲的教拳事业。他有两个儿子(应该是三个,老二杨兆元,赵斌的姥爷——百花山注),一个是杨少侯,另一个是杨澄甫。杨少侯性格像他二大爷,也是性如烈火,好动手,结怨多,50多岁就去世啦(杨少侯(1862-1930)享年68岁——百花山注)。杨澄甫则性格大

气、圆通,所以教拳事业大发展。为了教好拳,他把杨家的太极拳重新做了系统的定型,最终确定了太极拳的各种传授步骤。从此,“杨氏传统大架子太极拳”诞生。但是,杨家和吴家也是把《王宗岳太极拳谱》列为自己门派的最高指导文献。这个与武家是一致的。10、全佑算是杨家拳的传人而不算吴家的第一代。全佑这个人十分尊敬老师,因为杨家教拳为生,他就很少传人,免得砸杨家后人的饭碗。以后因为一个变故才开始教学生。他儿子吴鉴泉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高官。但是吴鉴泉牢记其父亲的话----绝不与杨家争学生,因此,一直跟杨家相处很好。以后民国迁都南京,杨澄甫也南下发展,吴鉴泉当时已经去了很长时间,立即与杨澄甫联系,约定绝不互相进行教学的恶性竞争。11、杨家和吴家的拳,同出一人(杨露禅),交流密切。全佑得到了全套杨家老谱和武谱。从我叙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杨澄甫和杨露禅的拳术架势是不太一样的。全佑的拳术则应该接近杨露禅的架势。而到了王茂斋和吴鉴泉时代,他们也同杨澄甫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吸收了杨澄甫大架子慢练的思路,分别修订了自己的架子。全佑原有的架子,就是现在吴氏南派的“快拳”,其实这架子在北派也是有流传的。王茂斋传杨禹廷,杨最出名的学生是王培生,拥有自己的心得,但未能独立一派。12、杨派和吴派,架子接近、理论完全相同。按理说,这两派没有必要分开。但是最终还是在习惯上被分开啦。但这绝不是杨吴

两家人的本意。这两家人一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其实这期间有个问题。有个叫宋书铭的人,在袁世凯的总统府做事。他自己说练过太极拳,吴鉴泉等人就去拜访他。结果一动手,吴鉴泉等人都完全不是对手,就跟宋书铭学艺。宋传了他们一些拳法,这些拳法与杨家传的很接近,并传了他们一个拳谱(姑且叫《宋谱》)。这拳谱与《杨家老谱》《武谱》不同,但是理路一致。这个拳谱明确写出宋的拳术来源----来源于老子,逐渐传到张三丰,张三丰收徒七人,第一个是宋远桥,功夫最高的是俞莲舟。宋书铭是宋远桥的后人。这个拳谱的内容,以后被吴家后人吴公仪说给自己的朋友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听,金庸借此写出《倚天屠龙记》武当派的相关内容。因此,吴家独立,其实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同时是宋家的传人。宋书铭以后回到家乡,不知所终。杨派杨澄甫之后,杨家是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到香港传授拳术,在大陆上,傅钟文则因为被选来编写《杨式太极拳》一书而成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外孙子辈的亲属。杨澄甫和李景林交好,所以杨家大架太极拳就传到李景林手中。李景林传弟子李玉林,李玉林传子李天骥,李天骥建国后在体委武术司工作,受命编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李天骥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杨家太极拳,编订了一套24个姿势的太极拳,就是现在的简化太极拳。吴派,吴鉴泉的儿子吴公仪、吴公藻以后去了香港。大陆这边则因为吴鉴泉

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为代表人物。吴公仪去香港后,香港人多从学,这自然抢了别的武馆的生意。于是香港武术界与吴家多有冲突,在香港武术界则出了白鹤派陈克夫挑战吴家。陈克夫当时30多岁,吴公仪已经50多岁,因此陈挑战的是吴的下一辈。但是吴公仪却亲自迎战,并且通过各种公关,把挑战改作慈善比赛,在比赛中,打成了不胜不负不平之局。此战后,吴家在香港的传拳活动,得到香港武术界的容忍。以后,杨守中到香港,得吴家助力不少。吴公仪与武侠作家金庸交好。因此,吴公仪曾对金庸详细讲解了《武谱》的内容。相关内容,被金庸照抄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张三丰的“太极拳理论”,《倚天屠龙记》上的张三丰太极拳,就是吴氏南派太极拳的样子。13、话分两头。再说武禹襄这边。武禹襄传李经纶,李经纶传郝和。武禹襄是秀才、财主。李经纶是举人、财主。郝和是个卖菜的,小康。但是对武术爱好,就宁愿给李经纶送菜不要钱只要学太极拳,感动了李经纶。李经纶就传了他一些技术。以后李经纶发现郝和是个学武天才,就正式以他为徒弟,但有个条件----李家后人只要想学拳,郝和的传人必须无条件无保留的传授回来。----当时李家后人年龄都比较小----郝和答应,得传全套太极拳,并得到《武谱》。这个《武谱》在李经纶手中,被进行了重编,含有全部《武谱》内容,武禹襄及其兄弟和李经纶的一些心得,定名为《廉让堂(李家堂号)太

极拳谱》。(简称《李谱》。)后来,郝和果然把拳术全部回传给李家。而李家也保留着《李谱》和李经纶所尽力能传下的技术,进行参照,因此李家至今还是十分牛的一个太极世家。武家后人也得到李家、郝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武家的后人现在仍有掌握全部技术的。14、郝和在中年以后,听说杨家在北京教拳声名鹊起,也动了复制成功的念头,就进京去教拳。但是他把拉关系、打名声等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又没有得到杨家的全力帮助(想想是正常的,要是是武家后人,杨家后人尽力是可以的,武家传人嘛......还是隔了三辈的),因此就生病,在京城客栈病倒。当时是腹泻病,那个时代没有黄连素,腹泻是能死人的。形意八卦拳家孙禄堂和杨澄甫交好,想跟杨澄甫学太极拳。但是没能如愿。他听说这件事情,就很义气地去为郝和找医生治病,照料了一个月,直到郝和痊愈。郝和十分感激,就对孙说听说你想学太极拳,我把太极拳教你吧。孙本来就是大高手,对太极拳是一听就明白,因此一个月就学会了全部太极拳,并得传《李谱》。郝和在此事后,深感长安居大不易,就回到家乡河北永年传授武术。当时李家、武家都不对外传拳,因此,郝和的太极拳就传遍永年,被尊为“郝家太极拳”。但是郝和不忘本,自己依然称此拳传于武家,得于李家。15、孙禄堂得郝和传太极拳和《李谱》之后,参照自己的武艺和经验,写成《太极拳学》一书,公开发行。此书在尊《武谱》的基础上,对太极

拳理论多有发明,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因此,孙派自此独立。孙禄堂儿子孙传周,武艺高强,但是一直没有传人,建国后去世。孙禄堂女儿孙剑云还有孙传周的子女为其技术的主要传人。16、话分三头。前面说了杨、吴、武、孙四派。这四派的架势有不大的区别,但是练习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指导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四派以杨家为主流,在全国广泛传播。杨家,成为无可争议的太极拳泰斗世家。再说河南赵堡陈清平那一支。陈清平教人很多,最好的有和兆元、李景延两人。和兆元的拳,传到现在,称和氏太极拳,但是没有得到所有后代传人的一致认可。这些不认可的人,还有陈清平别的弟子的传人,依然把陈清平传下的拳称为“太极拳”,因为是在赵堡流传,所以现在叫赵堡太极拳。这也是赵堡太极拳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原因----人家的全名,就叫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外人给加的区别词,意思就是“赵堡那地方的太极拳”。他们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理论指针。李景延则根据师传,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叫“忽雷太极拳”。这种拳,把拳术练法分为13个阶段,以(记不得啦,是五个字的一本书)为直接指导理论。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陈清平的传人至今尚认为,王宗岳实有其人,并绘制出了王宗岳、蒋发到张彦、陈清平的传授路线。17、话分四头。陈家沟陈长兴的后人,据说是会练拳的。但是我们知道的,只有他曾孙

陈发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有人在北京教拳,他叫陈照丕。以后陈照丕要到南方去工作,就对学生说:我的拳是跟我三叔学的,我三叔叫陈发科,他可以教你们。他的学生就请陈发科来北京教拳。陈发科武功极高。陈发科的拳,和别的流派不同的是:第一,他没有理论。他根本就没听说过《武谱》《杨家老谱》的内容,更不要说遵循啦。第二,他的风格不同,不是慢练,而基本是快练入手。第三,他多一个外形近似少林拳的二路炮捶。因此,陈发科的拳,得到了当时太极拳界的广泛质疑。陈发科也没法分辨,只是用他是陈长兴的曾孙这个名义来教学。陈发科一共收过5个徒弟,以李经梧为首。陈发科的主要传人,有其侄子陈照丕、其子陈照奎、其女陈豫侠、其徒弟李经梧、其学生洪均生、冯志强、雷慕尼等等。陈发科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几个新招,加在架子里。这个,跟陈照丕传的早年架势不同,后人把陈照丕传的陈发科早年架势叫陈氏老架,把陈照奎、李经梧等传的晚年架势叫陈氏新架。陈发科的学生洪均生,把陈发科传授的架子动作的打法变化糅合在架子中,并取《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理论,创造《拳品》、《三字经》等新理论,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又叫“陈氏济南架”(洪均生为济南人)。洪均生在世时,弟子们有建议独立出来的。但洪均生不允许弟子们在他在世时独立成一派,却默许了死后弟子们独立的行为。在他去世后,其弟子有的主张独立成

一派,称为“洪式太极拳”,有的依然坚持师父在世时候的叫法,依然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的学生冯志强,

把自己的经验糅合进师传,引用胡耀贞传授的气功理论,并发明了新的理论,创造了“心意混元太极拳”。这派我不太熟悉,应该是和气功流派的结合。你提到的心意24式,就是

这派的入门拳法。陈照丕在建国初期回到陈家沟。当时,陈家沟已经基本没人会练拳,据说只有一个叫王彦的还会拳。也有说还有四个人会拳,其中一个是王彦。于是陈照丕就在家乡,开始教授拳术。现在陈家沟的太极拳,基本全是陈照丕传授。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家有陈品三,写成《太极

拳图画讲义》一书出版,其拳法与陈发科所传授有差异。我们现在把这拳叫“陈氏小架”,现在据说还有人会。陈品三明

确了陈家的拳叫太极拳,明确了陈家拳的最高技术为“缠法”,明确了相关理论。这一切,均与杨吴武孙赵堡五家的传授不合。18、话分五头。还有个李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第一个得传的是王兰亭。王兰亭将自己的太极拳传给盟弟李瑞东。李瑞东四处访友,得到甘凤池的后人甘淡然,少林派大师岳青山传授,结合三家武艺,创造出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跟原来的差不多,叫“太极五星捶”,也称“李派太极拳”。但是他们并不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派的传人,建国初期是高瑞周。还有个府内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有个叫富周的得传全

套太极拳,并传给了姓萧的。这派太极拳的套路和原来的差不多,但是却多了“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等等,反倒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描写的内家拳相合。这派我也不太了解。吴图南是杨少侯和吴鉴泉两个人的传人。他继承了两家的拳法后,对宋谱研究很深,在他的拳术体系中,宋谱被提到一个仅次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地位。因此把他拿出来单讲。但是,他也未能自成一派。他曾经在一次太极拳联谊会上当面给过陈发科和高瑞周难堪,说他们不遵守王宗岳太极拳论,练习的不能算太极拳。因此陈发科高瑞周只能作为列席代表。陈发科高瑞周没有多计较,就做了列席代表。这事情是网上说的,不知对不对。(不对别找我......)二、太极拳相关考证以及现代的发展简述1、太极拳的创始,是这样的----根据现代传人的叙述----陈发科说:太极拳祖宗就会,不知多久。陈品三说:太极拳传于陈家祖先陈卜。杨澄甫说:杨露禅告诉他,此拳创造于张三丰,传于王宗岳、蒋发、陈长兴为蒋发唯一弟子,陈长兴传杨露禅。李经纶说:太极拳不知传至何人,但是王宗岳是集大成者。宋书铭说:太极拳创于老子,历代都有传人,以后传到张三丰和他的七个弟子,他这一支是宋远桥的后人。李家后人说:李经纶当时最初记录的就是太极拳传于张三丰,后来在拳谱记录中删去啦,原因不知。赵堡传人说: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从王宗岳首传,下面是蒋发、邢喜怀......直到陈清平。吴、孙两派关于这个,

没有论述,吴派以杨传为准,至今尊奉张三丰。由于杨、吴两派是流传最广的派别,所以,在以前,张三丰创太极拳、王宗岳、蒋发传太极拳成为定论。2、上世纪30年代,唐豪先生开始对太极拳进行考证。唐豪给顾留馨的信中明确写道:唐豪直到晚年仍不会太极拳,打不下一个整套的套路。可见唐豪的考证,是属于外人的考证。唐豪的考证原则就是要推翻张三丰创始人地位(见唐豪文集)。唐豪发现了太极拳套路与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亲缘关系,然后到了陈家沟调查,发现陈家提供的家谱上写有陈王廷是陈家拳手刀枪创始之人的写法,遂确定陈家拳创始人为陈王廷。但是这样没法解决王宗岳和蒋发的问题。他自己说曾在北京得到一个本子,上面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一套阴符枪和一套陈家沟的刀法。阴符枪前面有一个序,说这个阴符枪是山右王先生所创造。根据这个,他推理----王宗岳太极拳论、阴符枪、陈家沟刀既然抄在一个本子上,所以说这个抄录者应该就是陈家沟的传人,同时这抄录者还创造了阴符枪,而枪既然是山右王先生创造的,而本子上又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以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王宗岳就是陈家沟的传人。根据那序言的落款,他确定了王宗岳就是乾隆时期人。王宗岳是如何得传的呢?不知道。好玩吧?然后是《武谱》的内容。《武谱》除王宗岳太极拳论外,还有几篇内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太极拳经。这几篇内容怎么办?经他考证这是

武禹襄所做,冒名张三丰。他又说,陈家很保守,绝对不学外来的拳。因此,可以推断,杨露禅学的拳,就是陈王廷创造的拳。所以,他推断,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上述内容,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唐豪文集》。3、顾留馨先生的身份我就不多罗嗦啦,大家可以去查。顾留馨先生在上海曾在杨澄甫(也有说是杨澄甫弟子陈微明)的太极训练班学过太极拳,时间大约在两年。顾留馨先生建国后曾跟陈发科先生学过陈氏太极拳,时间大约一个月,每天学4、5招(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顾留馨先生认可唐豪先生的考证,并与唐豪先生有密切的接触(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顾留馨先生多次给高层领导以及胡志明等外国友人教授太极拳(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建国后,顾留馨先生受命主持编写四式太极拳的书籍。他完成了这项工作,编出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书籍,以后又编了武式。《陈式太极拳》作者沈家桢、顾留馨,示范者陈照奎。但是,李经梧的后人说,这书的技术部分是李的东西,却没给人挂名,而理论部分,至少洪均生提出了很多疑问(蒋家骏相关回忆文章)。《杨式太极拳》作者傅钟文。傅钟文祖孙三人以后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嫡传练法》一书。这个我就不多说啦。《吴式太极拳》作者徐致一。《武式太极拳》作者郝少如。近年再版时,经过修订恢复了原稿附录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全文。《孙式太极

拳》作者孙剑云。这些书是套路+拳谱,拳谱均采用顾先生的考证后修订的拳谱。4、顾先生对现代太极拳提出了很多新理论。陈家太极拳陈品三的书重视缠法。顾先生把这个称为缠丝劲,认为这是所有派别太极拳的核心。这个理论引起了相当的争论。(洪均生的弟子们、李经梧的弟子们编订的文集以及顾留馨太极拳文集中,有此方面的记载)5、李天骥在编订简化太极拳后,对杨氏大架太极拳做了修订,以利推广。这就是88式太极拳。国家体委的武术专家们,在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编订了第三套推广性的太极拳,就是48式太极拳。这套拳依然以88式为基础,但是掺杂了一些陈、吴、孙式的动作,也允许参用它们的风格。国际武术比赛兴起后,为找出一个标准的竞赛套路,专家们沿袭48式的思路,编订了42式太极拳作为综合类的国际通用竞赛套路。同时,专家们还编订了陈、杨、吴、武、孙五种国际通用竞赛套路。自此,现代太极拳运动各套路基本形成。现代太极拳运动出发点是体育健身和竞技,讲究的是锻炼要规范和贴近大众,竞技要高新难美。6、从太极拳的流传看,近百年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杨家太极拳。太极拳当时也没有分派,都是一个名字----太极拳。杨家也从未否认拳法来自陈长兴。在陈发科到北京传拳时,杨家虽然没帮助,但是也绝对没捣乱。吴家和杨家一直关系不错,互相扶持。郝家在河北和上海传拳,发展不快,与杨家、吴家无冲

突。孙家发展也不快,而且多和形意八卦一起传授,在传授人员的选择上,与其他各派有差异。赵堡诸派在河南和西北传授,与其他各派互不干涉。以上各派,都基本认可张三

丰的创始人地位,都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指针。近

年来,陈家拳得到广泛传授。陈家拳以唐豪考证为历史依据,以陈家沟为基地广泛传播,掀起了一个太极拳传授的高潮。

7、太极拳的器械与拳不同。太极拳的器械几乎全是以后加

入的。陈家拳的大枪,据说是从王堡学来的。花枪据说是杨家梨花枪二十四式。这些都是陈照丕所传。陈发科平生不用器械,也不对外传器械。其女儿陈豫侠会剑。杨家拳的剑,是杨澄甫与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李景林是武当剑正宗传人,为当时中国剑术的第一把好手。杨家从陈家学来的器械是大枪。吴派的剑,与杨家不同。吴派从杨家学的只有拳、刀、大枪,其余的都是外来的。武派从陈家学的也只是拳、枪。其余的都是外来。孙派只有剑,这剑是孙禄堂与其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但是与杨家完全不同。现在的32式太极剑是李天骥根据杨家剑简化的。42式太极剑作为42式太极拳的配套套路,以杨家剑为主,参杂了其他成分。但是这些器

械一旦进入太极拳体系,则被按照太极拳原理予以太极拳化。

三、认识太极拳

1、太极拳的核心思路

太极拳是一种格斗技术。

其核心在于寻找一个用小力量打大力量、用慢反应打快反应的方法。所以,太极拳起初设定的基础就建设在对抗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

正因为这种设定,太极拳并不是把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的(当然并不排斥这种提高),而是把技术放在第一位的。众所周知,想打到别人,不过两个要素----力气大、速度快。而在此种不平等的条件之下,太极拳想比人家快,只能缩短打到人家的距离;想比人家力气大,只能使用人家的力气。这就决定了太极拳的作战策略是:

第一,重视攻击----无休止的攻击(因为他无实力去防守);第二,重视造势,尽量让自己的攻击处于顺畅而让对方的攻击不顺畅(因为对方顺畅的话,你即使同样顺畅,也是输);第三,重视借助对方的错误或者把对方的进攻变成错误。

由于设定的太极拳手是弱者,因此,你不能用绝对力量取胜,不能用绝对速度取胜,也不能用技术动作的变化(招式)取胜。

那你用什么来取胜?

太极拳抓住了最重要、最无法变化的一个东西----力量!

任何攻击,必须有力量!这是攻击的绝对要素!

于是,太极拳就在力量上下功夫。

要让你的力量发挥不出来,首先,我要能感知你的力量,其次,我要能把你的力量为我所用。

力量的要素,不过就是一个大小、一个作用点、一个发出点、一个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

所以,太极拳的力量感知训练,就是训练对于对方力量大小、作用点和发出点以及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的感知。

而要了解这个,运用这个,也必须知道自己的发力相关要素。这叫“听劲”。

太极拳有两种听劲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感知,另一种是通过不接触感知(说白了就是猜测)。

从这个思路看,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最初采取缓慢的套路练习方式----就是为形成运动中周身协调的习惯,并在缓慢运动中探索自己的力量的相关要素。这就是“走架是知己功夫”的含义。

至于“知人”,太极拳通过推手来体会。“推手是知人功夫”。推手不是比赛,不求胜负,而是在互相推挽中摸索对方力量的各种要素。是一种训练方式。

推手起初的训练是十分缓慢的,随熟练程度日益加快。

由于这种技术掌握能力的不同,在推手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谁的技术好。这就是太极拳同门往往通过推手来比武的原因。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技术。

推手不是硬推,不是摔跤,不是擒拿。

任何没学过太极拳的,均无资格参与“太极拳推手”。

现代的“推手比赛”,因为要比出胜负,好争名声、得奖金,

就出现了一些情况,这个我不多说。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形意拳、八卦掌也把对对方力量的攻击作为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三种拳被称为内家拳,意思就是“放弃对外形研究而对内在要素研究的拳术”。只是三者思路

不同----太极拳重视引导对方力量走过头,八卦掌重视改变对方力量方向,形意拳重视打断对方力量的运行线。)

2、从核心思路看太极拳的体系。

太极拳把缩短到对方的距离和借助对方力量当作战胜对方

的工具,这就要求太极拳手必须对于发力有完整而敏感的掌握。

一个人,要想发力,就需要把自己当成一台最科学的机器,获得效率最高的发力结构和最稳固的发力支撑。

人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由于人的形态一致、关节运动范围是限定的,所以,人的发力动作跑不出那几十个结构和支撑----对啦,我说的就是站桩。

太极拳以正立----以后发展为浑元桩----为起手,就是此因。太极拳必须先让学者搭起一个合理的、静止的架子,在架子的基础上练习发力。这就是站桩。

太极拳的桩有多少?严格的说,一个也没有。----这是什么话?

这是因为:太极拳已经从身体的各种运动形态中,选取了所有发力顺畅的形态,组成了一系列桩,并进一步将其连接成为----套路!

吴图南先生学艺,是怎样学的?是一个一个动作教,每个动作拉开就不让动,需要呼吸多少次才能换下一动,累得想自杀,结果被杨少侯先生臭骂。

这个,就是太极拳的站桩。

在站桩获得发力结构、支撑“定式”的基础上,这个“桩”开始活动,你必须在活动中,保持全胜的协调,保持随时能发出顺畅流动的力量状态----你想想看,这起初能不能快?不能!----所以,套路的慢练开始啦。

在套路完全摆对,十分熟练之后,你该干啥啦?----对,快练,以求得在任何场合下自身不变形的能力!

再往下该如何啦?----对,发力,学会在动作中发力!

再往下该如何啦?----自己会发力,要在人家身上试验!对,推手开始啦!同时,通过架子的练习,知道发力的方法、路线、发力结构,你就该学习如何看人家的发力、如何破坏人家的发力、如何引导人家的发力----这是三层概念啊----这也需要推手!

再往下该如何啦?----对,加快速度!

再往下该如何啦?----对,让对方模拟真正的攻击!但是这个攻击起初是让你知道路线的,是做习题。

再往下呢?----对,是对方真正的自由攻击!你运用你体会到的对付力量的方式,去跟它对抗!

所以说,太极拳的体系,我们自己就能归纳出来:

1、站桩。这个桩,起初必须从正立入手,以架子的定式为本,体会发力结构的问题。

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

白树文:太极拳的历史来源。 一、河洛文化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二、武术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起源。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起源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在纷纭繁多的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个拳种能像太极拳推广的这样普及与众所周知。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使它老少皆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 有位外国朋友在学了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表现。所以有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如今,太极拳已走出国门,正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从这一点来说,太极拳已不再有国界与隔阂;它已超越了文化的范畴,而归于人之自然属性。 “太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最早见于《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太极演变而来。后汉郑玄说“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浊元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来源。如果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由于这个纯能量的质点大爆炸即产生形成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即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而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魏晋王弼把“太极”就解释为“无”。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有形的东西都具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究其渊源,当推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他是明末战将(约1600~1680年),明亡后隐居,晚年耕余造拳。陈王庭遗著《长短句》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 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 《黄庭》即《黄庭经》,是西晋魏华存所著;合道学与医学思想 为一体,被道家称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是历来修道之 士修身养性的经典著作。所以,陈王庭在创拳时以道家的哲学思想 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逐渐演变独具风格的太极拳种。归纳起来,陈王庭创拳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 博采众长,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太祖长拳等,创编了太 极拳套路。②应用了道家的吐纳导引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 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行气运动方法。③采纳了古 代的阴阳学说(太极两仪)和中医经络学说,使拳术与哲学、医学相 结合。 早期的陈氏太极还有“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至乾隆年间陈家沟失传,由门徒郭永福传于山西洪洞。1975~1976年陈立清两次亲往,从许方庆老师处觅回。因此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太极拳套路。陈氏太极拳原有五路和炮捶,可惜没有完整地继承下来。现仅存 “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一路和二路(炮捶) 和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锤、杆等各种器械套路。 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又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五派。为了适应更多更 广的人习练,后来又出现了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等。为 了便于比赛,统一规范,现今又出现了太极拳、剑等竞赛套路。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武术前辈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 去年在某论坛请教了一位学武术的前辈讲解了太极拳 的起源和由来。基本上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和拳理。一、太极拳早期历史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3、太极拳的招数, 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 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

禅的东西如出一辙。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杨露禅大惊。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李经纶字亦畲——百花山注)。从此,杨露禅系的太极拳,有了武禹襄传的拳谱。而杨班侯接受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练成。6、杨露禅本人还拥有一个拳谱,上面明确写明此拳来源于张三丰。这就是《杨家老谱》。这个拳谱从何而来不知道,反正他师父陈长兴没有传下去,是杨露禅自己所独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没有传下去,我们可以推断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认,自己的拳谱(好吧,我们姑且叫做《武谱》)来源于张三丰。杨露禅到北京后,就开始打,得到“杨无敌”称号。但是他与郭云深、董海川并未会面。然后得到了教拳的资格,开始靠教学吃饭。他的传授系统,称为杨氏流派。7、杨班侯学成后去北京帮助父亲教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一、有关太极拳的起源 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并代代相传改进。到了第十四式陈长兴,陈氏太极拳才定型为现在的一路、二路并开始外传,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杨、孙、吴、武、和等流派。 套路不同,但是拳理还是一致的。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和发劲其他太极拳保留不多。而现在有关太极拳是张三丰创造的说法,一是没有确证的历史资料,二是本来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在史书上就五花八门,但没有说明他和太极拳有关系。 如果拳友问我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可能是看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或有关影视剧多吧。 二、有关陈氏太极拳的套路 陈氏太极拳在创始之初,套路很多,陈氏家族本身就会拳法,陈王庭依据家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到了陈长兴,逐渐定型为现在的一路太极,二路炮锤,是为陈氏老架,还有陈家陈有本创的所谓新架,现叫小架。十七世陈发科在他晚年所创陈氏太极拳新架一、二路,这些是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到了解放后,国家体委规定了陈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那是融合了一路和二路传统的架子,现在为了普及陈氏太极拳,陈小旺创编了“三十八式太极拳”、陈正雷创

编了“精要十八式”等简化的套路。本人还是喜欢传统老架子。 三、陈氏太极拳的发展 在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不能不提以下三个人,即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三位宗师。陈王庭创编了太极拳,陈长兴定型了太极拳,他主要的功劳就是教了杨露禅这个徒弟,这才有了以后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到了近代,陈发科的功绩不可估量。 19世纪50年代,学拳于陈家沟的杨露禅来京传播太极拳。在其子杨班侯与杨健侯、其孙杨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北京已经相当流行。但是发源于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却不为人所知。 当年武术诗人杨敞曾有诗云: 当初谁知太极拳, 谭公疗疾始流传。 公令推行太极拳, 而今武术莫能先。 谁知豫北陈家技, 却赖冀南杨氏传。 此诗后二句点明了太极拳虽然是“陈家技”,在北京却是由杨氏家族传播的。 陈发科到北京后,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高超技艺,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脚。从此,闻名拜访前

太极拳的历史

太极拳的历史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元素的汉族文化形态。太极拳流派众多,大致可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历史。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历史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关于太极拳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说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无他证。宋张三峰为武当丹士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史料可据。黄黎洲于清初为明遗民内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铭》,系据高辰四所写王征南言行而成,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其言荒诞不足信。明代内家拉扯宋徽宗时代有所谓武当丹士张三峰为祖师爷,原与清初创造的太极拳无关。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王宗与王宗岳是两个时代的人。据现有资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著有《太极拳论》。关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详述。 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凭借着其养生、强身、治病、防御的 功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推崇。然而,太极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受欢迎,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一、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明朝末年,传统起源地位于中国山东省的陵县。相传,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张三丰,他得到了天地之灵感悟,创立了太极拳,即“太极图”的动作和思想。太极拳起初是为了道士修炼内功而创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身体素质,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发展 在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武术跨足民间传统文化的 角度看,太极拳最早成熟时期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太极拳开始向公众普及,并融入了华人谷场的生产文化和雄厚的自然基础。在清朝末年,武术逐渐衰落,太极拳也因为受到排斥和打压而逐渐淡出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成为武术推广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太极拳因其“资产阶级嗜好”的特点而再次遭到了打压和边缘化。直到改革开放后,太极拳才重新得到扶持和发展,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今,太极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欢。太极拳不再仅仅是一种 武术技巧,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一种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不断演化的同时,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太极拳强调的“以柔 克刚”的原则蕴含着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谨慎、放松的思想。太极拳的动作中,

手臂在前两节扭转的过程中,便蕴含着人的机体与天地间原子微观有着同步运动的奥妙。而推手则更是将我们如何在迎难而上的挫折面前发挥“道中强国”所体现的意义。太极拳强调的“内功修炼”和“意境呼吸”等传统理论也是太极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都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相信太极拳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 解它的历史和发展。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 展成今日的形式。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 极拳”。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 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 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 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 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 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 推手、太极形意拳等。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太极拳的影响 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 多国家。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 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太极拳的技术和 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

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 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 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 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和传承。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 在纷纭繁多的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个拳种能像太极拳推广的这样普及与众所周知。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使它老少皆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有位外国朋友在学了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表现。所以有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如今,太极拳已走出国门,正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从这一点来说,太极拳已不再有国界与隔阂;它已超越了文化的范畴,而归于人之自然属性。 “太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最早见于《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太极演变而来。后汉郑玄说“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浊元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来源。如果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由于这个纯能量的质点大爆炸即产生形成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即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而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魏晋王弼把“太极”就解释为“无”。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有形的东西都具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并没有多大的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 (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太极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之后相继出现了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等太极拳。虽然太极拳流派很多,且风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其拳里、动作要领、运动特点和健身作用是基本相同的,简化太极拳由于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又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很快就普及各地,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法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 的哲学思想,经过积淀、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身体运 动和武术技巧的独特拳术。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广泛传播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张三丰。传说张三丰是道教的传 承者,他在长期的修炼中领悟到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武术技 巧中。他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哲学为基础的拳法,这就是太极拳的起源。由 于张三丰的修炼不追求肌肉力量,而是注重意念、气息和身体力量的调和,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拳术形式。 太极拳在明朝末年的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起来。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 乱世的时期,民间武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很多武术家开始将太极 拳作为自己修炼的对象,并将其与其他武术技巧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 的太极拳派别。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这些派别在技巧和形式上略有差异,但都保留了太极拳的核心精神。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极拳开始传入海外。当时中国正处于危 机四伏的社会时期,很多人通过太极拳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太极 拳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他们将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方式,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中。最著名的是陈鑫和杨露禅的太极 拳演绎,他们在国际间安利了中国的太极拳。 当代,太极拳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 他国家,太极拳都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动作和

舒缓的感觉,被认为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总结起来,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哲学精神和身体运动形式,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在即将到来的未来,太极拳有望继续发展,并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任务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的悬案。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宝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他佐证,也难以确立。 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流传开展,名师辈出,尤以温县陈家沟和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是陈王廷和蒋发。 综上所述,有关太极拳的起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定。 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拜陈家沟陈长兴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主要有:

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首创。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陈式太极拳: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吴式太极拳:为杨式传人吴鉴全创编。特点是细腻柔和,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干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作为武术重点项目,得到了更大的普及与开展。太极拳不仅列入了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有全国和地区的太极拳竞赛活动,而且广泛流传至五大洲,吸引了大批外国朋友。太极拳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 (二)太极拳的名称 在汉语中“太”是最高、最大的意思。“极”是最后、最终的界限。“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古书《周易》,其内容分“经”和“传”两部分。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武术,起源于明朝。其源流渊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对太极拳进行探究。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起源时间有诸多不同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明代武术家陈王庭的大师父张三丰所创,其它说法则认为太极拳源于五祖拳和八卦掌等武术。无论是哪种说法,太极拳的起源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李文正的化名,他是道教方士,以修道为主要目的,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武术,并将自己的修道理念融入了武术的实践中,将武术和养生相结合。太极拳的创立,源于张三丰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将道家学说与实际的武术技巧相结合而成。他提倡以柔制刚,以意领气,走“虚静思动”的道路,以此实现养生强身的目的。这些思想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可并传承下来,因此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太极拳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和热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不仅涵盖了武术技巧的方方面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将就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一讲解。 1. 智慧与哲学 太极拳的武术技巧中,蕴含了大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其中,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心领气”等为代表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倡以智慧和谋略来达成目的。太极拳通过武术的实践和训练,追求以最少的力量

达到最高的效果,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同时,太极拳也表达了深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体、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 艺术和美感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其动作刚柔相济,意境优美,婉转、悠长、自然流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太极拳强调姿势的整洁美观、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呼吸的配合和声音的控制,将武术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艺术含义的武术形式。 3. 文化和传统 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和传统,在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太极拳的 流传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太极拳中的武术技巧、哲学理念、艺术表现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精髓与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 4. 养生保健 太极拳作为一种集养生、健身、保健于一体的身体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太极拳所追求的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调节身心,保持健康。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带有一定的舒展性,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活力、提高免疫力、预防老年病等。 综上所述,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身体运动视野和生活方式。太极拳无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发扬光大,它将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授,都是先教桩法和步法。当年杨禄禅先师入宫府、旗营教拳,亦是先桩步后拳法。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杨式太极拳起源及形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杨式太极拳起源 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年)所创。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改定型。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发展 有许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朋友们,不知道如何入门,因为大家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发展并不了解。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由来,希望你们喜欢。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在群众健身运动中,是一项普及得最为广泛,开展得最为持久的,普遍受到国内外人士喜爱的活动。凡是接触过太极拳的人,无不知道有一趟“简化太极拳”(后又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 1954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对武术工作,提出“挖掘、整理、研究、提高”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从太极拳着手,统一编写教材,推广武术运动。为此,邀请吴图南、陈发科、李天骥、唐豪等专家,以太极拳各流派的典型动作,组成“精简太极拳”,但是因不够简明,推广困难。>>>太极拳24式视频跟我一起体会太极拳精髓因此,在1955年以后,由国家体委武术科(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李经梧等领导和专家,改为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本着简练明确、易学易懂原则,选择主要内容,删去重复和复杂的动作,由易到难,重新编排。 并适当增加部分主要拳式的左右对称动作,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格,突出太极拳的健身性和群众性。经多次讨论研究,至1956年基本形成比较符合设想方案,由二十四个动作(分八个组)组成的“简化太极拳”。 顾留馨先生则在上海出版了《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书中详细指导了怎样学习和继续提高太极拳的方法。书后,首次绘制了“简化太极拳的进退路线图”,图中以脚印的形式,详细规定了每式动作脚步进退的运行路线、落点和方位,对学习者帮助很大。当时应越南政府邀请,顾老师还被我国派遣到河内教授胡志明主席练太极拳,内容就是“简化太极拳”,这也是“简化太极拳”第一次跨出国门。 国内还有许多领导,包括当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内,都曾向他学过太极拳,教的大多也是这路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