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地球化学

烃源岩地球化学

烃源岩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成岩样物质和烃源岩间相互作用的地

质学科,它包括分析地球中潜在油气藏的构造环境,识别烃源岩特征,确定烃源岩来源及其形成机制,探讨烃源岩与油气藏相互作用机制等内容。

烃源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陆相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两类。前者是由于断裂或火山引起的流体熔融、蒸发、溶解等物理化学环境的作用,受油气成熟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碳酸盐、有机碳等成分组成。而后者则是海洋或湖泊环境中有机物的沉积而成的有机物分布以及产出的有机物的形成。

此外,烃源岩地球化学还应用有机碳和碳酸盐分析技术研究有机质组成和热演化度,进而确定油气藏构成、烃源岩形成机制、热综合作用等潜在油气构造环境,设计油气勘探方案。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也可用于识别放射性元素的地质背景,从而有助于发现和声明潜在的能源资源。

综上所述,烃源岩地球化学是一门重要地质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潜在油气藏的构造环境,而且可以分析烃源岩特征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技术,识别放射性等资源,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 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 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 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 1.有机质的丰度 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 1.1.1总有机碳(TOC,%) 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将有机碳的量转换为有机质的量,需要补偿其它有机元素的量,常用的方法是乘一校正系数K,即有机质=K·有机碳。不难理解,K值是随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而变化的量。Tissot等给出了经验的K值(表1.1)。 表1.1 由有机碳含量计算有机质含量的转换系数(据Tissot,1984) 从分析原理来看,有机碳既包括占岩石有机质大部分的干酪根中的碳,也包括可溶有机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 烃源岩定性评价 在第三~五篇中,已经分别介绍了有机质的产生、沉积及组成,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油气的组成、分类及蚀变。这些内容构成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不过,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油气地球化学必需落实到应用上,其生命力也将与应用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本篇将集中讨论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经典的油气地球化学以烃源岩为核心,它主要服务于油气勘探,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烃源岩评价,二是油源对比。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油源对比则主要回答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到哪里去了?或者,所发现的油气来自哪里?从而为明确有利勘探方向服务。现代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向油气藏转移,需要回答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历史、过程和组分的非均质性及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变化。它既可以服务于油气勘探,也可以服务于油气藏评价和油气田开发。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

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因此,本教材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由于这样便于“顾名思义”,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都在这样使用术语,但不少文章、专著、科研报告广泛存在沿用和混用的情况。 关于烃源岩,不同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Hunt(1979)认为,烃源岩指自然环境下,曾经生成并排出过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数量烃类的任一种细粒沉积物。而Tissot等(1978,1984)倾向于认为烃源岩系指已经生成、或有可能生成,或具有生成油气潜力的岩石。从原理上理解,Hunt的定义更为合理。因为任一岩石都会或多或少含有有机质,因而都会有生成或者具有生成一定数量油气的能力,但它们并不都是烃源岩,只有对成藏做出过贡献的才能成为烃源岩。但从应用上看,可能Tissot等的定义更为实用。因为商业性的油气藏本身是一个随油价及勘探开发技术而变化的概念。同时,当对一个新区进行早期地球化学研究时,人们往往事先并不知道某一地层是否已经生成并排出过商业性的油气,但仍然将这种研究称为烃源岩评价。后面将会看到,烃源岩评价的结果,某些地层可能会归入差(烃)源岩(生油岩)中。文献中常常会见到未成熟源岩的概念。显然,差源岩、未成熟源岩就不一定生成并排出过商业性的油气,但仍然被称为源岩。 我们推荐推荐的烃源岩定义为:已经生成、或有可能生成,或具有生成油气潜力的细粒岩石。这既包括泥、页岩,也包括碳酸盐岩,既包括油

烃源岩地球化学

显微组分组成 一、显微组分组成与有机质类型 根据源岩干酪根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源岩中的有机质被划分为腐泥型(Ⅰ型)、过渡型(Ⅱ型)和腐殖型(Ⅲ型)三种类型。这种有机质类型实际上是根据显微组分混合物的平均化学成分在van krevelen图解上的演化轨迹划分出来的。有机质类型的差别,实质上是显微组分的差别(表2-12),由于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和腐泥组构成了源岩有机质的绝大部分,所以也就是它们组成上的差别。 造成显微组分组成差别的原因,一是原始物源不同,二是沉积环境和微生物改造作用的差异。对于煤层而言,有机质都是原地堆积的,原始物源的差别是最主要的。而对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更明显,腐泥物质的形成往往与滞留缺氧的特定环境有关;惰性组、镜质组和壳质组等腐殖物质则是沉积物的碎屑成分,必然按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和抗磨蚀性被分选。像惰性组分脆易碎,抗磨性差,经过不长距离搬运便成为细小的碎屑,但有时盆地边缘森林火灾形成的丝质体也可能被风力送至比较远的地方还见棱见角,呈比较大的碎片出现。壳质组分比重小、性韧抗磨,其化学成分对地表地质营力的侵蚀破坏非常稳定,故而在煤岩学中也被称为稳定组分(liptinite),壳质组分很容易被水流、风力运送,散布在各种环境的沉积物中。镜质

组分的性质介于惰性组分和壳质组分之间。若镜质组分的先质是腐殖溶胶的话,则可能出现在沉积盆地的较深水相带。源岩形成于不同环境中,自然也就是有不同的显微组分组成。 1.Ⅰ型有机质(图版Ⅷ-1,2) Ⅰ型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组成简单。腐泥组含量60%以上,壳质组含量0—40%,镜质组+惰性组含量小于10%。常见的富集的Ⅰ型有机质,如各种腐泥煤(藻煤、烛藻煤等),主要的显微组分是藻类体和沥青质体,孢子体也是腐泥煤的常见组分。一般不存在惰性组分或偶尔见丝质体碎屑和惰屑体。沥青质体作为基质,而藻类体A和孢子体则是被基质“胶结”的形态分子。一些腐泥煤中,无结构镜质体含量可达15%左右,呈条带状、脉状出现。进入成熟阶段常见渗出沥青体和微粒体等次生显微组分,渗出沥青体充填于无结构镜质体的垂直楔形裂隙或孢子体的空腔中,微粒体分布在沥青质体中。 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质体是Ⅰ型有机质分散的源岩中占优势的组分,但也常见藻类体和孢子体。含煤岩系的油页岩一般都有比较多的无结构镜质体和镜屑体,当无结构镜质体和镜屑体含量超过20—30%时,有机质的类型就会发生变化,成为过渡型Ⅱ型有机质。 我们对海相源岩的研究还很少,海相源岩的显微组分研究仍然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目前研究过的少数海相源岩都属Ⅰ型有机质,显微组分几乎只有矿物沥青基质,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 引言是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开篇部分,通过简洁扼要地介绍研究主题、目的、方法和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于2019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文章,引言部分的概述将重点介绍烃源岩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重要。 烃源岩是地球上蕴含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而言,了解和评价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确定勘探区的潜力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评价,可以揭示烃源岩中油气生成的潜能和资源量,并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可以测定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母质类型等重要地质参数,从而判断烃源岩的潜力和优势区。除了经典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也应运而生,为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2019年最新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势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和天然气勘

探和开发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推动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概述部分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的文章结构和内容做好铺垫。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兴趣,并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旨在为烃源岩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内容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引言部分还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探索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烃源岩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涵盖了两种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1,包括其理论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论述了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2,探讨了该方法的优点、应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论部分对正文进行总结,回顾了本文所介绍的两种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总结中,强调了

烃源岩地球化学

烃源岩地球化学 烃源岩(hydrocarbonsourcerock)是一种多组分古生物残体碳氢化合物的特殊类型,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氢、氧、硫和氮,它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元素。烃源岩地球化学是研究烃源岩物质成因、结构及水热性质的重要课题。 烃源岩的成因是复杂多变的,它们源于已知的碳、水、氧、氮和硫等主要元素,这些元素可能来自固体地球的改造过程,也可能来自外部的来源。烃源岩的成因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有助于研究古环境的演变以及古生物的生存状态。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通过对其碳、氢、氧、氮和硫含量的测定来研究。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含有烃源岩的岩性组合,进而预测油气藏的潜力。例如,在陆上油气勘探中,通过识别有机质含量高的烃源岩,可以有效地预测和定位潜在的油气藏。 地球化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油气藏的演化、储集模式及古生物活动的演变历史进行推断。使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确定不同烃源岩类型之间的组分分布,并分析烃源岩的演化模式,以及油气藏的发育模式。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地球化学技术来识别和估算储层性质。对烃源岩中高分子质含量的测量,可以有效地评估油气藏的渗透性及粘稠度,从而可以估算储层的渗透性和油气的稳定性。 另外,地球化学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烃源岩油气资源的发育及其产出时间。烃源岩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碳、氢、氧和氮的含量

分析;烃源岩的富集和析出分析;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和烃源岩有机成分的同位素比值分析;含油烃有机质分析;烃源岩热史分析等。 总之,烃源岩地球化学是烃源岩物质成因、结构及水热性质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研究烃源岩油气资源的发育、潜力、古环境演变及古生物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储层性质的估算等。烃源岩地球化学的研究,将为更好地开发油气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

第五章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源对比 第一节烃源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一、烃源岩岩性、岩相及厚度 1、岩性、岩相特征 柴北缘早侏罗世断陷盆地为碎屑岩沉积区,烃源岩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沼泽相暗色泥岩、页岩及炭质泥页岩,富含有机质。据研究,该地区烃源岩的主要岩相类型包括: (1)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 主要发育于湖西山组和小煤沟组,形成于湖水面相对较高、距物源区近、湖盆坡度相对较陡且受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的背景下,由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的特点是沉积厚度大,在剖面上常与厚层或透镜状的砂砾岩互层,二者之间多突变接触。前扇三角洲距河口近,有机质来源丰富,湖水较深,加上沉积速率较高、快速埋藏,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陆源高等植物输入较多,有机质以Ⅲ型为主。 (2)湖相暗色泥岩 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有机质既有陆源高等植物,也有湖相水生生物,其相对丰度取决于水体距物源的距离。冷西次凹的北部在早侏罗世处于较深湖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远,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减少,水生生物较发育,所形成的暗色泥岩中Ⅱ~Ⅰ型有机质较丰富。如石深7井下侏罗统深水湖底扇暗色泥岩厚度为136m,占地层厚度的38%,有机质类型较好。 (3)沼泽相炭质泥岩 沼泽相富含植物组分的炭质泥岩、页岩甚至煤层也是重要的烃源岩,但其生油潜力有限。 从现有资料看,下侏罗统最有利的烃源岩为湖泊相暗色泥岩;中侏罗统烃源岩除了J2d6-J2d7湖相泥岩、页岩和油页岩外,还有J2d5沼泽相煤系地层。 2、研究区的烃源岩厚度分布 青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和评价了生油岩的分布,编制了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图(见图5-1)。 下侏罗统具有多个生烃中心,其烃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烃源岩厚度变化规律与地层厚度类似。其中,昆特依断陷北部的鄂博梁次凹和冷西次凹发育了巨厚的烃源岩,厚度达600~1200米,冷湖四、五号一带烃源岩厚度也较大,为400~900米左右,昆北斜坡100~200米左右,昆1井附近为200~400米左右;昆特依断陷中部厚度多为200米左右(图5-1)。对冷湖一号至三号构成有意义的下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冷西次凹。

第四章 第一节 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特征

第四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及资源贡献 第一节优质烃源岩的分布特征 一、优质烃源岩的评价依据与地球化学特征 陆相泥质烃源岩一般都存在比较明显的非均质性,其中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的、已有生烃排烃过程的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别大、生烃潜力特别高的称为优质烃源岩(金强,2002)。也有人把有机质丰度与类型俱佳的烃源岩称为优质烃源岩,如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的优质烃源岩和塔里木盆地的优质气源岩等(周杰等,2004)。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实例也已证实,并非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生烃潜力就大,而部分薄层的优质烃源岩层段对油气成藏起决定性作用。对于陆相含油气盆地而言,优质烃源岩是指在生物勃发期和缺氧的湖相环境中形成的有机质特别富集,演化程度适中的烃源岩,常为薄层状(有时为纹层状)以某种生物为主的有机质富集层,以不规则状分布在有效烃源岩中。由于不同盆地优质烃源岩的成因不同,所以优质烃源岩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盆地优质烃源岩标准的制定要考虑该盆地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等因素。作为优质烃源岩,一般要求烃源岩中有机质相对富集,有机质丰度指标达到好-极好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较好(以I型或II1型为主),烃源岩中富含藻类体、壳质体等显微组分。 通过对溱潼凹陷优质烃源岩和非优质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对比,我们认为溱潼凹陷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为:TOC一般大于1.5%,S1+S2大于10mg/g,氢指数大于400mg/g,氯仿沥青“A”大于0.1%,Ph含量高(远高于Pr),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很高,伽马蜡烷含量很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以Ⅰ型或Ⅱ1型为主),烃源岩中富含藻类体、壳质体等显微组分。溱潼凹陷阜二段、阜四段、泰州组部分MA类烃源岩大部分已达到这一标准。这些烃源岩中TOC一般大于1.5%,S1+S2大于10mg/g,壳质体和矿物沥青质体含量较高,富含黄色层纹层状藻类体、黄色沥青及液态包体、亮绿黄色、团状小孢粉体,分布有黄色荧光—亮黄色孢粉体及动物沥青壳壁体和动物沥青。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可溶有机质中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相对含量较高,Pr/Ph一般小于1。沉积岩主要形成于相对咸化的还原环境,沉积有机质以低等水生生源输入为主。岩石类型以暗色泥岩或泥灰岩、灰质泥岩为主。进入成熟阶段,Ro大于0.7%的优质烃源岩为成熟优质烃源岩。 二、不同层位优质烃源岩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 溱潼凹陷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阜二段和阜四段,从苏153井、苏259井、苏169井、苏120井、苏241井等井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地化特征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阜二段优质烃源岩占总段烃源岩的45%左右,分布在阜二段中部;阜四段优质烃源岩占总段烃源岩的 119

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报告(全)

实验一:有机碳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强对反映烃源岩各种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指标的认识,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操作步骤及其地质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碳含量是指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将去除无机碳的样品,在1300℃~1500℃高温充分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灼烧45~90秒。有机碳被氧化为CO2、二价硫被氧化为SO2。生成SO2、CO2和CO气体,流经各种吸收管除去杂质。SO2进入硫红外池,检测出样品中硫元素的百分含量。CO2和CO进入催化炉,将CO转化为CO2,然后进入硫红外池,检测出样品中碳的百分含量。 三、实验步骤 1.样品的前处理 (1)碎样:将要分析的岩样洗去表面污物,在40~60℃的烘干箱内烘干后粉碎; (2)过筛:过100目标准筛,装入样品袋,放入干燥器待用; (3)称样:在万分之一天平称取0.5~1.0克岩样,放入透水瓷坩埚中; (4)酸化:(去除无机碳)将坩埚放入50ml烧杯中,加25ml 10%的盐酸溶液,浸 泡3~4小时后,将烧杯放在水浴锅上加热,温度控制在70℃,使烧杯中的液体慢 慢蒸发40分钟; (5)水洗:取出冷却到室温,将坩埚放在抽滤器上,用蒸馏水洗至中性; (6)烘干:取出盛样坩埚放在烘箱内60~80℃烘干,时间为6~8小时。取出放入干 燥器内准备分析测定。 2.样品上机测定 (1)开机稳定1个小时; (2)打开氧气、空气分压表,压力控制在36磅/平方英尺; (3)所有最初启动程序必须全部完成,正常操作为自动形式; (4)样品上机测定:从干燥机内将样品取出,在每一个样品中加铁助熔剂0.5克, 加铜助熔剂0.2克。输入样品编号和样品质量,然后将坩埚放入感应炉,按一下 分析开关,分析自动进行,结果显示于计算机上; (5)取出废坩埚,放入第二块样品,按上述步骤分析,依次进行下去; (6)空白实验:从某一分析结果中选取标准值,它的差异平均值是新的空白值。 四、实验试剂 10%盐酸溶液、无水高氯酸镁(分析纯)、烧碱石棉(分析纯)、铂硅胶、玻璃纤维、铁助熔剂、铜助熔剂、氧气(纯度不低于99.9%)、压缩空气或氮气(无油无水)、各种碳含量的仪器标定专用标样 五、注意事项 1.过滤样品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防止坩埚污染; 2.过滤时烧杯号与坩埚不能混乱,滤液不能满足坩埚;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 征及生烃潜力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中侏罗世晚期,即大煤沟组七段(J2d7)时演化至最大湖侵期,发育了一套湖相泥页岩.通过对区内鱼卡煤矿井下样品的实测分析,结合先前报道的研究成果,确认了这套湖相泥页岩为优质烃源岩,藻类体、角质体和孢子体是这套源岩的主要生烃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最好可达Ⅱ1型.热演化研究表明,该套源岩在不同构造单元处于差异热演化阶段,既可生油亦可生气.虽然J2d7段烃源岩在平面上不同凹陷区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但其生烃潜力,特别是在赛什腾—鱼卡凹陷地区,完全可与我国西北地区其它侏罗系优质烃源岩相媲美.长期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被认为是柴北缘地区的主要油气源,J2d7段优质烃源岩的确认,对于深化柴北缘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云田杨少勇胡凯曹剑边立曾汪立群陈琰 LIU Yun-tian YANG Shao-yong HU Kai CAO Jian BIAN Li-zeng WANG Li-qun CHEN Yan 作者单位:刘云田,LIU Yun-tian(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 杨少勇,汪立群,陈琰,YANG Shao-yong,WANG Li-qun,CHEN Yan(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 胡凯,曹剑,边立曾,HU Kai,CAO Jian,BIAN Li-zeng(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刊名:高校地质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年,卷(期):2007 13(4) 分类号:P593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 征 摘要:中原油田在拐子湖凹陷获得了工业油气突破,表明拐子湖凹陷具有良 好勘探前景。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认识拐子湖凹陷的烃源岩品质,为该区的油气 勘探奠定良好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富集规律提供支撑,以拐子湖凹陷 白垩系地层为研究目标,系统采集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岩心及岩屑样品,开展烃源 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生标特征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 巴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正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凹陷的 主要烃源层系。(2)烃源岩生标特征指示源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浅湖相的还 原环境,成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源输入的特征。 关键词:拐子湖凹陷;烃源岩 1.区域地质概况 银额盆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构造上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 伯利亚和华北四大板块的构造结合部位。拐子湖凹陷位于盆地内七大坳陷之一的 达古坳陷北部,东西方向上位于务桃亥坳陷和宗乃山隆起与苏红图坳陷之间,凹 陷空间范围约为2600km2,分为南凹、北凹与中凹。中凹具有东断西超的盆地格局,自东向西可进一步细分为陡坡带、洼陷带、斜坡带。从钻井的钻遇情况来看,凹陷内自上而上主要发育前中生界,白垩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银根组与 和白垩上统乌兰苏海组以及新生界地层。其中巴音戈壁组地层以湖相暗色泥岩为主,是拐子湖凹陷潜在的烃源岩层系。巴音戈壁组从下往上依据岩性组合特征, 可细分为两段,分别为巴一段(K 1b 1 )和巴二段(K 1 b 2 )。 2.烃源岩特征 2.1烃源岩展布特征

拐子湖凹陷为一单断箕状凹陷,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与凹陷东部的控凹断层一侧。巴一段暗色泥岩厚度主要分布在100~600m之间,由凹陷西部的缓坡带向东部的洼陷,厚度逐渐增大。巴二段暗色泥岩展布特征与巴一段类型,主要分布在100~500m之间,300m以上暗色泥岩厚度的展布空间较巴一段略小,厚度高值区仍位于凹陷东部的洼陷带内。 2.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拐子湖凹陷K 1b 1 和K 1 b 2 两个层段TOC分布频率显示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低。 K1b1烃源岩TOC分布范围在0.27~1.71%之间,平均为0.81%。主峰为0.2~0.4%,有机质丰度整体较低,局部发育较好烃源岩,TOC≥1.0%的样品占比32.9%,中等 丰度源岩样品占比29.6%。K 1b 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K 1 b 1 相比更低,TOC分布范围 仅在0.09~0.61%之间,平均仅为0.27%。主峰为0~0.2%,中等丰度源岩样品占比 20.4%,达到高丰度源岩的样品占比更少,仅4.2%,这一比例远低于K 1b 1 的32.9%。 因此,可以认为拐子湖凹陷K 1b 2 烃源岩品质整体较差,属差~中等源岩,K 1 b 1 烃源 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母质类型较好,可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 2.3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拐子湖凹陷K 1b 1 和K 1 b 2 两个层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查干凹陷相似。烃源岩 热解参数和干酪根碳同位素反映的有机质类型基本吻合,干酪根显微组分镜检反 映的有机质类型相对略差一些。K 1b 1 源岩干酪根δ13C分布范围都比较广,在- 32‰~-22‰之间,但大部分样品δ13C轻于-26‰,整体属于I~II 1型有机质。K 1 b 2 源岩干酪根δ13C分布范围在-28‰~-22‰之间,大部分样品δ13C重于-26‰,整 体属于II 2~III型有机质。干酪根显微组分镜检反映的有机质类型相对略差,K 1 b 1 源岩属II 1~II 2 型,K 1 b 2 源岩整体属于II 2 ~III型有机质,可以看出,显微组分镜 检的结果指示K 1b 1 源岩优于K 1 b 2 源岩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2.4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拐子湖凹陷烃源岩R o 测试结果显示,各井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埋深均大于3000m,整体都处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其中斜坡带部分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

浅析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浅析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主要分析了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石炭系烃源岩的标志性地球化学特征是:①重的碳同位素组成;②饱和烃呈单峰分布且无β胡萝卜烷;③规则甾烷以C27显著优势的”V”型分布。 标签:石炭系地球化学烃源岩评价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 1石炭系烃源岩的发育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沉积环境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下石炭统以海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为主,上石炭统发育火山岩、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组合。纵向上看,东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主要发育于下统滴水泉组(C1d)、上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浅滩组(C2sh)。由于地层同时异相的特征明显,导致不同地层分区具有不同的命名。 克拉美丽断裂带以南的C1d是目前研究程度较高的一套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在准噶尔盆地广泛分布。C1d烃源岩在滴水泉剖面出露厚约800m的暗色泥岩、含碳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陆东一五彩湾一带的钻井揭露该组烃源岩厚度在0~345m之间。克拉美丽断裂带以北同时代的C1j烃源岩,露头出露较好,在东北缘扎河坝一带为暗色泥岩,厚度一般为40~80m,在沙尔布拉克剖面为约700m厚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在恰库尔图剖面暗色泥岩厚度为100m左右,在伦6井北剖面暗色泥岩厚度可达290m。 2石炭系烃源岩潜力特征 2.1有机质丰度 對准噶尔盆地周缘14个露头剖面的97个样品进行地化分析,总的有机质丰度特征是:有机碳(TOC)丰度高,氯仿“A”含量和生烃潜量低。w(TOC)>0.5% 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72.8%,41.1%的样品W(TOC)>1.0%。除滴水泉剖面和扎河坝剖面外,其他样品的氯仿“A”质量分数均小于0.015%。而已被证实的三塘湖盆地烃源岩,露头样品的TOC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在0.2% ~0.6%,最好的姜巴斯套组TOC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氯仿“A”介于0.003% ~0.020%之间。仅从露头样品看,准噶尔盆地TOC含量高于三塘湖盆地,氯仿“A”含量和生烃潜量与三塘湖盆地相当。可见,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应该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 2.2有机质类型 前人主要根据干酪根镜检和干酪根同位素划分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以Ⅲ型有机质为主,混有少量Ⅱ型有机质。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证据是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C1d为-27.50‰~-21.98‰,C2b为-26.32‰~- 21.00‰,根据碳同位素值重于-25‰为偏腐殖型有机质的划分标准,

准噶尔盆地中I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准噶尔盆地中I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准噶尔盆地中I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借助油气评价仪、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机岩石学特征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几个方面资料,综合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I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在不同地区质量存在差别,庄1井区为中等-好烃源岩,沙1和征1井属于差-非烃源岩;②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Ⅲ干酪根,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③烃源岩沉积环境为淡水湖相和湖沼相沉积,生源母质多为陆源高等植物,但仍有相当量的低等水生生物源的贡献,样品间在母质来源上可能存在差异;④根据地球化学资料和沉积相资料综合分析,准噶尔盆地中I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作者:袁东山张枝焕韩立国李伟朱雷YUAN Dong-shan ZHANG Zhi-huan HAN Li-guo LI Wei ZHU Lei 作者单位:袁东山,YUAN Dong-shan(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江苏,南京,210093) 张枝焕,李伟,朱雷,ZHANG Zhi-huan,LI Wei,ZHU Lei(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韩立国,HAN Li-guo(中石化胜利油田股份公司地质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刊名:新疆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XINJIANG GEOLOGY 年,卷(期):2007 25(4) 分类号:P593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烃源岩侏罗系地球化学

打开古老烃源岩的“神秘之窗”——访我国著名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

打开古老烃源岩的“神秘之窗”——访我国著名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 作者:王大锐 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4期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 深层和古老地层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范围的油气勘探的新战场。世界范围内的中新元古代地 层已发现大量原生油气藏,并得到工业性开发。四川盆地震旦系气藏和华北元古代地层大量油 苗的发现,证实了我国元古代地层的油气勘探潜力。为使更多读者认识距今大约8亿到14亿年前发育的中元古代可能含有的潜在油气资源,我采访了我国著名的油气地球化学专家张水昌教授。张教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烃源岩的形成过程。 答:烃源岩的形成经历了有机质生产、沉积、埋藏、成岩、变质等多个过程。有机质的生 产直接体现了表层海水中生烃母质生物的丰度和分异度,有机质的沉积是生物体残骸在沉积物 上层水体中的氧化降解过程,有机质的埋藏则与水—岩界面的氧化还原条件密不可分。海洋环 境的转化和有机质的成岩变质作用又受控于地质运动。因此,烃源岩发育的规模及质量受到生 烃母质、海洋化学和地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就海相高有机质丰度沉积地层 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存在“保存条件”与“生产力”两方面的争论,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 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但通过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保存条件及氧 化还原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 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它们归根到底都受控于天文旋回,关于旋回我们在2015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详细阐述过,感兴趣的可以下载阅读。 问:请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元古代的地质背景。 答:距今大约8亿到10多亿年前的元古代处于地球环境从低氧到富氧、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转化期,并存在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大陆拼合—开裂的旋回变化。 中元古代是地球演化史上最安静、也是最乏味的一个时代,2014年美国著名学者Lyons在《nature》等刊物上仍然发文认为,中元古代氧气含量不到现在氧气的0.1%,不适合生物生存。而近些年研究发现,中元古代的海洋结构远不是那么简单,是在动态变化的,已经出现了表层 有氧、底层也有氧、中部厌氧的最低氧化带海洋。顺着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弱氧化海底环境条件,根据与现在海洋沉降速率等参数对比,建立氧消耗模型,计算出当时大气氧气含量已高达 现在的4%。这么高的氧气含量足以使得动物生存,真核生物更可能大量存在,这项成果我们已 经发表在2016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轰动。总体而言,中元古代不但不是死气沉沉的生物世界,而是地球历史上菌藻类蓬勃发展的时期,以硫细菌、蓝细菌数量急剧 增多和疑源类、真核宏观藻类的大量出现最为特征,是早期地球生物群落的重大转折期。 问:世界各国目前对元古代甚至显生宙之前的油气勘探现状如何? 答:过去的几十年,前寒武系油气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且尚未开发的资源受到广 泛关注。俄罗斯及阿曼等国已发现这一事实并对这一时期的大型油气田进行了开采,证实了前 寒武纪具有油气勘探的潜力。俄罗斯发现了硬沥青沉积,特征为高密度、黑色、无定形、不透

烃源岩

(五)证实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 (1)烃源岩地质特征 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稳定型、活动型两类沉积地层。在柴北缘欧龙布鲁克地区稳定型沉积地层中,发育震旦系全吉群上部、下古生界两套烃源岩。在柴达木盆地其它地区活动型下古生界沉积地层中,发育滩间山群a段、铁石达斯群A段烃源岩。 在柴北缘全吉山-欧龙布鲁克一带,震旦系-下古生界为稳定型沉积。震旦系全吉群下部为一套紫红色砾岩沉积,中部为一套纯净的石英砂岩沉积部,上部发育灰黑色-黑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碎屑岩总厚度为1179.44m,其中暗色页岩厚度为185.06m。下古生界寒武系为一套台型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956.47m。下奥陶统多泉山组下部亮晶灰岩与亮晶白云岩互层段,上部岩性以灰色-深灰色泥晶灰岩、细晶灰岩为主,厚度1187.44m。石灰沟组发育厚层黑色页岩,厚度280m。中奥陶统大头羊沟组为一套砾岩-含砾砂岩-砂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灰岩组成的滨海-浅海相沉积建造。 柴达木盆地其它地区下古生界为活动型沉积,在柴北缘为滩间山群,在柴南缘为铁石达斯群。 滩间山群、铁石达斯群是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类复理石)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弧后火山-浅海沉积建造,由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火山岩组成。滩间山群分为五个岩段,包括b.d两个火山岩段以及a.c.e三个沉积岩段。a岩段为泥岩夹结晶灰岩段,c.e都为砾岩段,c岩段中发育火山碎屑沉积且c岩段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 滩间山群a段(O3tn a)、铁石达斯群A段发育黑色泥岩,部分已变质成千枚

岩,主要出露在滩间山、石棉矿和纳赤台地区,其中滩间山地区黑色泥岩厚约70.01m,为好的烃源岩。 (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①有机质丰度 A、欧龙布鲁克剖面: 全吉群的黑色页岩TOC值为0.02~0.55%,平均值为0.27%;氯仿沥青“A”范围为0.001%~0.0041%,平均值为0.002%(图2-24);生烃潜量S1+S2范围为0.01mg/g~0.05mg/g,平均值为0.02mg/g。 图2-24 全吉群氯仿沥青“A”与TOC分布图 寒武系的页岩TOC范围为0.01%~0.11%,平均值为0.05%;氯仿沥青“A”范围为0.0012%~0.0043%,平均值为0.0023%(图2-25);生烃潜量S1+S2范围为0.02mg/g~0.03mg/g,平均值为0.02 mg/g。 寒武系的灰岩TOC范围为0.02%~0.08%,平均值为0.04%;氯仿沥青“A”范围为0.0016~0.0032%,平均值为0.0022%;生烃潜量S1+S2范围为0.01mg/g~0.15mg/g,平均值为0.065 mg/g。 下奥陶统的多泉山组灰岩TOC值为0.01%~0.19%,平均值为0.05%;氯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 球化学意义 朱扬明;李颖;郝芳;邹华耀;郭旭升 【摘要】Over 500 kerogens as well selected saturate and aromatic fractions and n-alkanes from various age source rocks in the Sichuan basin were analyzed using MS and GC-ir-MS forδ13 C ratios, to characterize the age-trend in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ediments and their thermal evolution during over-mature stage. Moreover, different kind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with respect to their biological organic sources were distinguished using carbon isotop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alytic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kerogens from marine sediments in Sinian Dengying to middle Triassic Leikoupo Formations in this basin show a trend toward i-sotopically heavy values with decreasing age, possibly due to biological evolution. Whereas, a reversal isotopic-age trend for the terrigenous organic carbon is observed in upper Triassic Xujiahe to middle Jurassic Qingfoyan Formations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dependent of biological source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organic inputs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cannot be differentiated using the carbon isotopic ratios of kerogen, however,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byδ13 C values of saturated and aromatic fractions and CV values. The marine and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with different facies are of obviously varying δ13 C values of kerogens, thus the isotopic ratio, combined with additional re-late-source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冯娟萍;丁雪峰;欧阳征健 【摘要】In order to probe into whether the good source rocks in the Meso-Neoproterozoic could become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eservoir forming,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thin-section,TOC,rock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nd Chloroform pitch"A"group,the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bundance,types and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of source rocks are researched on Meso-proterozoic Erathem Changchengian system in the south margins of Ordos basin. It was shown that the source rocks which a set of lagoon facies dark mudston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top of the Gaos-hanhe formation of Changchengian system. There are 44. 8% source rocks in dark mudstones,in which the source rocks,poor,better and the best source rocks are 25. 9%,15. 5% and 3. 4%,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shown that 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is I kerogen,and the second is II kerogen,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is high,and is in the mature stage,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formation of dry ga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the source rocks of the Changchengian system have certain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apacity,there have formed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self generated and self storage typ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Meso-Neoproterozoic Erathem.%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是否发育较好的烃源岩,综合利用野外地质实地考察、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长城系烃源岩野外地质特征和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进行了研究.该套烃源岩主要发育于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