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文化概论

姓氏称谓

一、姓氏称谓

(一)姓和氏的区别

1.姓是表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的标志,是一种族号。

姓用来区别不同的家族,百世而不变。最古老的姓:姜、姬、嬴、嫦、嫫、姞。

氏是姓的分支,用来区别一家族子孙的不同支系,一传而变也。

2.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

3.姓用来“别婚姻”,“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氏用来“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汉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通谓之姓,发展到今天,姓和氏已完全融为一体。

先秦如何称呼妇女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

出嫁以后,(1)在姓氏前加上所出自国的国名齐姜晋姬秦嬴

(2)在姓氏前加上国君或卿大夫的姓棠姜(棠公之妻)赵姬(赵衰之妻)

(3)死后,在姓上冠以本人或者配偶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敬嬴(鲁文公妃)

(二)姓氏的来源

①以氏为姓:姬、姒[sì] 、姜、任[rén]、姚等

②以国名为姓:齐、楚、赵、魏、宋、郑、吴、秦等

③以邑名为姓:苏、糜

④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帅、尉。

⑤以职业为姓:陶、卜、乐、屠

⑥以谥号为姓:文、武

⑦以图腾为姓:龙、牛、马、羊、熊、鹿、骆、鱼等

⑧以居地为姓:东门、西门、南宫、池、桥、井等

⑨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林、孔、高阳

⑩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

⑾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三)姓氏的演变与发展

①帝王赐姓②避讳改姓③因祸改姓④少数民族改姓。

二、名和字

名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字由名而生,一般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字最早见于周代。

别号:名和字是由长辈所定,号由本人自娶。

代称:地望、官爵、排行、祀号。

合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用的特称。

(一)名

小名(乳名、奶名):阿瞒、溪狗、寄奴、石三伢子。仅用于家族内部,偶尔也流行于亲戚或熟友之间。大名(学名、官名):纪昀、毛泽东

(Ⅰ)名的字数

三代、秦时代取名以单名为主:孔丘、孟轲、庄周

西汉,仍以单名为主,但双名开始流行:司马相如、霍去病、董仲舒

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双名之禁”: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

六朝后,双名又开始流行: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

(Ⅱ)取名方法

(1)以字辈命名

汉末开以行辈命名之风,明清时更以族谱辈次命名,且达到高蜂。双名取一字;单名取偏旁。

(2)长幼顺序命名

名中含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伯夷、叔齐

(3)五行命名

宋开始,以“五行相生”说来表示行辈的命名法。如:闰土

(4)出生时间命名如:嬴政

(5)地名命名如:石崇(齐奴)

(6)出生情形命名如:孔鲤

(7)生理特征命名如:孔丘

(8)数字命名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年龄命名。如:朱重八

(10)祝愿命名如:霍去病

(11)诗句命名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所以道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如: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故只有法名而无姓。如: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二)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同义互训如:班固字孟坚褚遂良字登善

2)反义相对如:晏殊字同叔韩愈字退之

3)近义联想如:屈原字原,由平而原苏轼字子瞻,倚轼而望

4)同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孟轲字子舆

5)古语活用如:赵云字子龙引《周易》“云从龙,风从虎”

6)名与字的字形结构相互关联如:赵佶字吉人刘侗字同人

(三)古人的称谓

1.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屈原,司马迁——司马子长,陶渊明——陶元亮,李白——李太白,杜甫——杜子美,韩愈——韩退之,柳宗元——柳子厚,欧阳修——欧阳永叔,司马光——司马君实,苏轼——苏子瞻,苏辙——苏子由。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

杜甫——少陵野老王安石——半山袁枚——随园老人辛弃疾——稼轩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陶渊明:靖节征士。欧阳修:欧阳文忠公。王安石:王文公。范仲淹:范文正公。

王翱:王忠肃公。左光斗:左忠毅公。史可法:史忠烈公。林则徐:林文忠公。

奸臣秦桧:缪丑,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万里——杨诚斋(斋名为诚斋)

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 (斋名为惜抱轩) 蒲松龄——聊斋先生; (斋名为聊斋)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室名为饮冰室) 谭嗣同——谭壮飞(斋名为壮飞楼)

6.称籍贯

孟浩然——孟襄阳;张九龄——张曲江;柳宗元——柳河东;王安石——王临川;

汤显祖——汤临川;顾炎武——顾亭林;康有为——康南海;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阮籍——阮步兵;嵇康——嵇中散;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白居易——白司马;刘禹锡——刘宾客;柳永——柳屯田;

苏轼——苏学士;孙讨虏——孙权;文天祥——文少保;颜真卿——颜太师;

杜甫——杜拾遗,杜工部。

8.称爵名

诸葛亮——武侯;谢灵运——谢康乐;魏徵——魏郑公;郭子仪——郭汾阳;王安石——王荆公;

司马光——司马温公;

9.称郡望

韩愈——韩昌黎;苏轼——赵郡苏轼、苏赵郡

10.称官地

刘备——刘豫州;贾谊——贾长沙;孔融——孔北海;陶渊明——陶彭泽;骆宾王——骆临海;

岑参——岑嘉州;韦应物——韦苏州;柳宗元——柳柳州;贾岛——贾长江。

11.“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1)愚,鄙,敝,卑,窃,臣,仆。

(2)帝王的自谦词: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

(5)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6)其他自谦词有:在下;小子,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

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12.古代女子的称谓。

(一)自称

1.老年妇女:老身

2.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3.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4.寡居太后自称:哀家

5.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6.未婚女子自称奴家

7.已婚女子称妾

(二)对女子的称谓

1.“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2.“女士”指的是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

3.“女流”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4.“女郎”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5.“巾帼”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6.“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7.“裙钗”泛指女性。 8.“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9.“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10.“扫眉才女”指有文采的女子。

11.“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12.“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貌美女子。

15.美丽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16.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17.古代贵妇人的称谓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13.“敬称”“尊称”,表示尊敬客气,用于称呼他人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8)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

14.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二)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古代厨师)《师说》中的“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古代优伶)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4.年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牙牙:指开始学话的孩子。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童龀[chèn]: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九龄:为9岁。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幼学、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志学之年:指15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指30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杖家之年:指50岁。六九年:即54岁。

杖乡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指60岁。高龄、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耆[qí]艾:指六十岁的人。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喜寿: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米寿:指88岁。

上寿:指90岁以上。白寿:指99岁。

期颐之年:指100岁。茶寿:指108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万寿,大寿、高寿、遐龄等指得是长寿老人。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5、帝王称号

国号:即国家的名称。

年号:开国或继嗣君主即位时,为了区别前代皇帝而确立的纪年称号。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含有尊崇赞美之词的称号。

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权贵大臣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一种评判性称号。

庙号:已故帝王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1)年号:

年号是开国或继嗣君主即位时,为了区别于前代皇帝而确立的纪年称号。

从汉武帝开始设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封、元狩、元鼎。

2)尊号

帝王、帝后生前接受含有尊崇、赞美的称号。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臣(李斯)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唐玄宗——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慈禧的尊号:慈禧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

慈禧的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少数特殊人物有尊号: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3)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

“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周穆王齐桓公孝文帝孝景帝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明太祖洪武帝清世祖顺治帝

明成祖永乐帝清圣祖康熙帝

明神宗万历帝清世宗雍正帝

明思宗崇祯帝清高宗乾隆帝

4)庙号

已故帝王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最早见于商,但是直到西汉景帝才正式使用庙号。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

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

唐玄宗宋徽宗明成祖

☆注意事项

庙号通常加在谥号前面

刘邦——太祖高皇帝

死后称呼

《哨遍·高祖还乡》: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帝王称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使用重点。

从周代到隋代:古人对帝王都以谥号相称。周武王、汉武帝、隋炀帝

从唐代开始:对帝王主要称庙号。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宋徽宗

明清时期:对帝王一般称年号。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

(二)无需避讳的几种情况

1.讳名不讳姓,君前无私讳

2.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3.诗书不讳,临文不讳

4.庙中不讳,凡祭不讳

5.已祧不讳,大功小功不讳

6.妇讳不出门

(三)避讳的方法

1.改字

2.缺笔

3.改音

4.替代

5.空字或覆黄

(四)古人对“死”的讳称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1)帝王赐姓 2)避讳改姓

古代,对尊者、长者的名、字都不能直说、直写。籍——席王玉昆——黄玉昆

3)避祸改姓司马——同、冯

韩-韦

中国姓氏大全

中国古代复姓大全一、姓氏: 1.我国现存 的 复姓 有 81 个: 欧 阳、 太 史、 端 木、 上 官、 司马、东方、独 孤、南 宫、 万 俟、 闻人、夏 侯、 诸 葛、 尉迟、公羊、赫 连、澹 台、 皇 甫、 宗政、濮 阳、 公 冶、 太叔、申屠、公 孙、慕 容、 仲 孙、 钟离、长 孙、 宇 文、 城池、司徒、鲜 于、司 空、 闾 丘、 子车、亓 官、 司 寇、 巫马、公西、颛 孙、壤 驷、 公 良、 漆雕、乐 正、 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2.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 安陵安平安期安阳 b 白马百里柏侯鲍俎北宫北郭北门北山北唐奔水逼阳宾牟薄奚薄野 c 曹牟曹丘常涛长鱼车非成功成阳乘马叱卢丑门樗里穿封淳子 d 答禄达勃达步达奚淡台邓陵第五地连地伦东方东

里东南东宫东门东乡东丹东郭东陵东关东闾东阳东野东莱豆卢斗于都尉独孤端木段干多子 e 尔朱 f 方雷丰将封人封父夫蒙夫馀浮丘傅余 g 干已高车高陵高堂高阳高辛皋落哥舒盖楼庚桑梗阳宫孙公羊公良公孙公罔公西公冶公敛公梁公输公上公山公户公玉公仪公仲公坚公伯公祖公乘公晰公族姑布古口古龙古孙谷梁谷浑瓜田关龙鲑阳归海 h 函治韩馀罕井浩生浩星纥骨纥奚纥于贺拨贺兰贺楼赫连黑齿黑肱侯冈呼延壶丘呼衍斛律胡非胡母胡毋皇甫皇父 j 兀官吉白即墨季瓜季连季孙茄众蒋丘金齿晋楚京城泾阳九百九方睢鸠沮渠巨母k 勘阻渴侯渴单可汗空桐空相昆吾 l 老阳乐羊荔菲栎阳梁丘梁由梁馀梁垣陵阳伶舟冷沦令狐刘王柳下龙丘卢妃卢蒲鲁步陆费角里闾丘m 马矢麦丘茅夷弥牟密革密茅墨夷墨台万俊昌顿慕容木门木易 n 南宫南郭南门南荣 o 欧侯欧阳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2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 一、姓的起源 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 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 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也有本人就改氏的。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 三、姓氏的用法 姓还是用来“别婚姻”的。因此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顾炎武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乎?无有也。”而女子却必须称姓,顾炎武说:“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晋姬、郑姬、秦嬴、陈妫、国(氏)姜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1-8姓氏称谓

教案1-8 姓氏称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姓氏,以及名字号的意义; 2. 了解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 3. 了解避讳的含义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能看懂古代文献中简单的称谓方式; 2. 能合理运用姓氏称谓的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三、德育与情感目标 1. 培养“未来导游”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 理解古代姓氏称谓背后所隐藏的礼仪文化、宗法观念、民族情感; 3. 理解姓氏是中华民族的根系,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清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以及避讳的关系; 2. 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3. 中国古代“名”、“字”、“号”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按姓氏笔画分组:请按PPT提示的座位就座 问:这是什么标准的排列顺序?——该班共人,个姓氏 二、任务导入 1. 背景:2009年9月,嘉兴市旅游协会与台湾嘉义市观光协会正式签署旅游合作协议 2. 昨天(14日)接到任务:台湾寻根团濮姓族人(濮院濮凤后人)30人将于今年清明节来禾,90岁族长思梧公带团,行程为“嘉兴濮院——陕西——北京——台湾”,嘉兴三日。 3. 关于濮院濮氏的相关信息 ●始祖:姚散。 ●濮院濮氏始祖:南宋濮凤。为濮院开镇始祖。今尚存银杏两棵。 ●濮鉴:字明之,元代,建香海寺、翔云观。 ●濮振纪:号鼎堂,明末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嘉义濮氏迁始祖。 ●濮怀桐:字思梧,濮院濮氏第三十一代传人,嘉义濮氏族长。 【濮凤资料】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最容易读错的中国常见十大姓氏

最容易读错的中国常见十大姓氏 一、华姓 “华”姓,应读huà(化),不读作中华的华。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文革结束时接毛泽东班的华国锋,四十岁上下的人当不会忘记吧。 二、任姓 “任”姓,应读rén(人),不读作任务的任。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前几年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就是任姓的好儿女。 三、解姓 “解”姓,应读xiè(谢),不读作解放的解。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四、仇姓 “仇”姓,应读qiú(求),不可读作仇恨的仇。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子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南宫万之乱”。仇姓的祖先仇牧在这场内乱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忠君爱国精神。当时,宋国的卿士南宫万与宋闵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闵公没有下赢,恼羞成怒,就用语言羞辱南宫万。南宫万是一介武夫,力大无穷,在十分恼怒的情况下,拿起棋盘将宋闵公拍死。仇牧闻之,率军与南宫万战于公门。两人搏斗之中,仇牧“齿著门阖而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为姓氏。明代有大画家仇英等,现任江苏省副省长的仇和应是仇姓中最出镜的人了。 五、朴姓 “朴”姓,应读piáo(瓢),不读朴素的朴。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朝鲜人三大姓,李、金、朴。 六、查姓 “查”姓,应读zhā(扎),不读检查的查。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1.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50个姓氏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50个姓氏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50个姓氏 素材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1.杀猪专用姓:屠门 《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杜陵郡人屠门少,《风俗通·琴到》记述中有秦国屠门高。 2.烟民专用姓:烟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天竺郡。 3.酒鬼专用姓:酒 这个姓见于《姓苑》。《路史》说:是楚国国君同宗的后代。《姓考》说:是晋静公俱酒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江陵郡。 4.和尚专用姓:僧 这个姓见于《姓苑》。《晋书》记载中有僧涉,《南史》记载

中有宋国的僧真宝,《唐书》记载中有僧信诚。 5.牙医专用姓:牙(ya)《风俗通》说:是周朝大司徒君牙的后代。《姓考说:是齐国公子牙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6.养猫专用姓:猫 这个姓载于《姓氏急就篇》。大约是三苗部族的后人。 7.种瓜农户专用姓:瓜田《汉书·王莽传》记载中有盗贼瓜田仪。 8.当官专用姓:官 《姓源》说:周朝大夫刘定公任官师,因以职名为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东阳即郡。朱熹《石鼓书院记》中有宋代人官镒。 9.警察专用姓:条 据《左传》记载,商代七姓贵族之—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安定郡。《魏书》记载中有武威太守条茂,《后赵录》记载中有司空条枚。 10.卖菜大嫂专用姓:斤 《姓解》说:古帝喾的儿子叫亡斤。后入人因以前人名为姓,《姓考》说:是少数民族人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代郡。 11.渔民专用姓:船 这个姓载于《姓苑》。《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京兆郡。

12.厨师专用姓:厨 《姓源》说:宋国大夫的食邑在厨地,因以地名为姓,《左传注》“厨人濮”条说:厨,是宋的地名。《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 13.没着落的姓:悬 《路史》说:悬是卫国一位大夫的食邑,后因以地名为姓。 14.奥运金牌得主专用姓:冠军 《姓考》说:是霍叔的后代。《晋书》记载中有大傅参军冠军夷燕。 15.最令热嫉妒的姓:成功 《姓源》说:大禹治水,大获成功,他的后代便以成功为姓。《汉书》记载个有营陵令成功恢。 16.直接带军衔的姓:将军 《世本》说:卫公子的儿子公孙弥牟姓将军,即《礼记》记载中的将军文子。 17.够惨的姓:爬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定襄郡。 18.最没尊严的姓:跪 《姓源》说:是周大夫原伯跪寻的后代 19.城府最深的姓:忍 古代少数民族的姓。《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西平郡。20.打架专用姓:刕(lí)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姓氏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由女、生二字合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就说明了这一点。氏是姓后来的分支。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族分为若支,散居到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记号作志,这样就产生了氏。可以这样说姓就是旧有族号,氏是后起族号。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 中国姓氏的具体来源比较繁杂,大至有:①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②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③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④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⑤少数民族姓氏音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古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等。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字以表德”,即字是名的阐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如孔丘仲尼、曹操孟德。 号,又叫别号、表号、别字,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特点在于往往加上显示身份的一层意思,带“道人”、“楼主”、“居士”等字眼。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袁枚号随园老人。 有人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也有称籍贯的,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古人称谓常识

先秦姓 “因生而姓”:“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sì);禼(即契(xiè))母吞燕卵而生禼,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以动植物等自然物为姓: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 母系氏族社会就已有姓,不少古姓带有“女”旁,本质是氏族称号。 《春秋》所载:黄帝是姬姓(周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嬴姓(秦姓); 妫(guī)、姒(sì)、姚、芈、偃yan、隗(huai)、允、子、风、归、曼。 古书常说的“百姓”一词,最早可能指众多的氏族。 周人是黄帝后裔,姬姓不变。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陈国的陈完以陈为氏,出奔齐国后便由陈氏改为田氏。 先秦:同姓不可通婚;对人称呼时不称姓。 先秦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联系密切。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1诸侯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楚、秦。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分封姬姓国53个,其子孙多以国邑名或父祖字为氏。 贵族以嫡长子继承其位,称为大宗;其余儿子称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之子称王孙,统称王族。 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统称公族。 王族、公族可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另外命氏:齐文公的儿子叫公子高,孙子叫高傒(xi)。 2卿大夫以封邑为氏:知罃、羊舌赤、解狐。 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姬同承位为庄公,是大宗;余三子庆父、叔牙、季友为小宗,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就是“三桓”。庆父儿子公孙敖承位,庶子或以“孟”为氏,或以“仲”为氏(实际排行老二)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读书学习 10-05 1339 :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我们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 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如:原野。《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韩愈,字退之。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辛弃疾,字幼安。张衡,字平子。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苏轼,字子瞻。“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渔,号笠翁。姜夔,号白石道人。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 称谓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三)(2007-11-0105:50:05)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①皇帝王侯自称:寡人、孤、朕、不谷(古代诸侯自称)。 ②臣自称:臣。 ③一般人自称:臣、愚、某、鄙人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蔺列传》)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另有:仆、不才、不佞、牛马走、敝人、小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或在长辈前自称,属谦称。有时表轻蔑的称呼)。 ④女子自称:妾、臣妾。 ⑤与别人谈话、写文章时,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平辈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严(父),家慈(母),家兄等。

称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等。有时也加“愚”字。如:愚兄、愚弟。 称别人的父母、子侄等,加“令”字。如:令尊(父),令堂(母),令夫人(妻),令郎(子),令爱(女)。所以,有“家大舍小另外人”的说法。 2、敬称。 除上文谈到的称字、号、谥号、官爵名、籍贯等属敬称外,还有一些敬称。 ①称君王。:陛下、大王、皇上、上等。已死的皇帝称庙号或年号。 ②称师:子、夫子、师、先生。 ③称朋友、尊长。公、君、足下、吾子、丈、丈人、大人。 ④加“太”,表示长一辈。太公:祖父;太母:祖母。 ⑤加“先”,表示已逝去的尊长。先考、先君子:(已故的父亲);先妣(已故的母亲);先祖父(已故的祖辈、父辈)。 ⑥加“尊”,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亲属:尊祖、尊兄。 ⑦加“贤”,称比自己年龄小或辈份低的人的亲属,有时和自己的晚辈谈话时称呼前也加“贤”:“贤弟”、“贤侄”等。

中国古代姓氏起源

上古八大姓,皆从女出;秦晋之好,两世联姻 ——古代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姓,源于母系社会,由于当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同一个姓是代表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1] 。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以地名为姓,就因此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姬、姞本为同盟。姬姓,起源于黄帝。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有熊氏、轩辕氏、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而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当做是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4]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妘姓,起源于祝融氏。 嬴姓,起源于皋陶,皋陶生于曲阜,因而以嬴为姓。 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姒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赐大禹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于禹,因姓姒。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己本出自嬴姓,少昊德衰,颛顼兴起,固己姓复为颛顼所统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

中国最稀有姓氏知识大全(完全版) 桃李斋主整理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 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 个。 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除常见姓氏外,还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姓氏。少见,自然就多怪。 四川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多年自费到全国各地收集了10129个中国姓氏,并整理成《中国姓氏书法大辞典》出版,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研究员异常兴奋,将自己毕生收集的姓氏成果不计报酬地送给了陈历甫。3年中,陈历甫又收集了9860个姓氏,加上第一次收集的,总共姓氏已接近2万个了。 器官名称有:头、骨、心、肾、肠、手、爪。 动物名称有:鸭、鸽、羔、狼、鸡、猴、狗、蛇。 气象名词有:雪、风。 日常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盐、茶。 性别名词有:雌、男、嫂。 数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兆都是姓,拼音“H(读he‘和’)”、“T(读yuan‘园’)也是姓。 动词有:笑、揉、猜、拣。 色彩名词: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中常见的13种颜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称: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这些稀有姓氏,最多也几十人,最少的只有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姓”本身也成为一个姓氏,而罪、癣、哑、冢、脏、孬、骚、屎、尿、厕、粪、尸等在常人看来有点“问题”的字,竟然也都被人用作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还有“妻、妾、骂、邪、嫖”等姓。 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冚”(读密),浙江省有此姓氏。““¤杏”(读绵),郑州大学一学生的姓氏。四个繁写的马“”字(读驷),是河南某 地区的姓氏。 “妇”姓。具有军事才能并统率1万3000名将士的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姓“妇”。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除了上述这些罕见的姓之外,我觉得,还有五个既非常罕见,又“望而生畏”。 (一)死 据说是倒数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避讳这种事情,不愿意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以此为姓,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 (二)难 有人统计过,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姓。但是,我以为,一家之言,并不一定准确。毕竟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