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观察胃痞止痛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

观察胃痞止痛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

观察胃痞止痛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胃痞止痛方是一种中药方剂,被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该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木香、五味子、半夏、枳壳等。

这些中草药据说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痛、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1. 缓解胃痛:胃痞止痛方中的草药成分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胃痛症状。

患者在服用该方剂后,往往会感觉胃部不再难受,疼痛感有所减轻。

2. 促进胃肠蠕动:胃痞止痛方中的木香和五味子等成分据说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观察胃痞止痛方治疗的患者发现,他们通常有更好的食欲和消化功能,食物通过胃肠道的速度也加快了。

3. 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有胃胀气、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胃痞止痛方中的成分据说具有消除胃气、平衡胃酸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观察胃痞止痛方治疗的患者发现,他们胃胀气和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感也有所缓解。

4. 提高生活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感到身体不适,胃部不舒服,食欲不振。

胃痞止痛方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胃痛、胀气等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所改善,精神状态更好了,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交和工作。

胃痞止痛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是积极的。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具体的治疗效果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虽然胃痞止痛方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应确保患者正确服用剂量,并避免过量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也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配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 415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病 情 □无 □有,原因: 变 异 1. 记录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无 □有,原因: 1. 2.
读医书网 PDF 组制作 转载请保留
— 416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读医书网 PDF 组制作 转载请保留
— 410
读医书网整理制作 PDF 版 请记住我们的域名: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编码:BNP020;ICD-10编码:K30 02) 患
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
间:
年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 4-8 周
实际治疗时间:

年月
时 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 月日 年月 日
年月日
(第2-7天) (第8-14天)(第15-21天)

(第22-28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X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医辨证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罗马IV标准,符合上述症状中的至少一项,且病程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此外,还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
鉴别诊断方法
需要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
辅助检查手段
01 胃镜检查
可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情况,有助 于鉴别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认识
01 中医病名
归属于“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
02 病因病机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导致脾胃升降 失常,气机郁滞,运化失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 证。
03 辨证论治
根据症状、体征及舌脉象进行辨证分型,如肝郁 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等,针对不同 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
,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情绪调节
02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胃肠道
的影响。
戒烟限酒
03
戒烟限酒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降低消化不良的风险。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定时定量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 入,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预防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 医辨证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 中药方剂选用与加减变化 • 非药物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应
用 • 预防与康复策略建议
0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出现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 、反酸、恶心等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国家中医药的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通知

安卫字〔2011〕110号安康市卫生局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通知各县区卫生局、医院、中医院,市直各大医院: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淋等23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并按安卫字〔2011〕73号文件要求认真执行。

电子版请到安康市卫生局网站医政管理栏目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查询下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共计20个科目92个病种)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共计18个科目78个病种)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主题词: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通知抄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康市卫生局政办科2011年3月18日印发共印40份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目录(20个科目92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骨伤科(9个)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单纯性胸腰椎骨折3、附骨疽(慢性骨髓炎)4、骨蚀(股骨头坏死)5、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6、桡骨远端骨折7、锁骨骨折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踇外翻肛肠科(5个)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2、肛裂病(肛裂)3、脱肛病(直肠脱垂)4、痔(混合痔)5、肛漏病(肛瘘)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8个科目78个病种)肺病科(3个)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2、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3、哮病(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科(2个)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病毒性心肌炎针灸科(2个)1、面瘫(面神经炎)2、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急诊科(1个)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肿瘤科(1个)1、肺癌脾胃科(7个)2、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久痢(溃疡性结肠炎)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4、胃疡(消化性溃疡)5、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胃脘痛(慢性胃炎)7、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外科(6个)1、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3、蝮蛇咬伤4、臁疮(下肢溃疡)5、乳痈(急性乳腺炎)6、烧伤妇科(4个)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盆腔炎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传染科(3个)1、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2、手足口病(普通型)3、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肝病科(4个)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慢性乙型肝炎3、积聚(肝硬化)4、急性病毒性肝炎眼科(7个)1、白涩症(干眼病)2、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3、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青盲(视神经萎缩)5、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湿科(6个)1、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骨痹(骨关节病)3、痛风4、尪王痹(类风湿关节炎)5、燥痹(干燥综合征)6、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耳鼻喉科(5个)1、暴聋(突发性聋)2、鼻鼽(变应性鼻炎)3、耳鸣4、慢喉痹(慢性咽炎)5、慢喉瘖(慢性喉炎)皮肤科(4个)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2、粉刺(寻常性痤疮)3、蛇串疮(带状疱疹)4、湿疮(湿疹)肾病科(4个)1、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2、肾风(IgA肾病)3、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脑病科、精神科(8个)1、中风病(脑梗死)2、痴呆(血管性痴呆)3、郁病(抑郁症)4、肝豆状核变性5、头痛(偏头痛)6、假性延髓麻痹7、不寐(失眠)8、眩晕血液科(4个)1、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2、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紫癜风(过敏性紫癜)儿科(7个)1、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2、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3、肺炎喘嗽(肺炎)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6、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7、小儿肌性斜颈。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
摘要:
一、益胃汤的概述
二、胃痞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三、益胃汤治疗胃痞病的医案
四、益胃汤的组成和功效
五、益胃汤的现代适应症
六、结语
正文:
一、益胃汤的概述
益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阴不足型胃炎等疾病。

该方剂由沙参、生地、石斛、玄参、麦冬、玉竹、川贝母等药材组成,具有养阴益胃、清热解毒等功效。

二、胃痞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胃痞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胀痛、反酸嗳气、疲乏无力等症状。

治疗胃痞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消炎类药物、胃丸、六君子丸等;生活调理方面需要注意饮食,禁烟酒咖啡茶,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餐。

三、益胃汤治疗胃痞病的医案
据报道,一名45 岁的男性患者,因胃痞病导致胸闷、胃痛、反酸等症状。

经医生诊断,患者被给予益胃汤加味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
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益胃汤的组成和功效
益胃汤主要由沙参、生地、石斛、玄参各15 克,麦冬、玉竹、川贝母各10 克,芦根20 克,蜂蜜30 克(药液冲服) 等药材组成。

加减:痛甚加槐花10 克,丹参15 克。

益胃汤具有益胃生津、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阴不足型胃炎等疾病。

五、益胃汤的现代适应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胃汤具有抗炎、抗氧化、调整肠道菌群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

六、结语
益胃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胃痞病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发布时间:2021-03-17T10:02:17.5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7期作者:王超六[导读]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王超六(雅安市石棉县中医医院;四川雅安625000)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通过调查和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内科患者总人数中所占据的比例超过了3%,而在消化系统中所占比例高达40%。

我国内肠胃科门诊中有超过1/3的患者都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饮食不规律,体弱多病或手术、外伤等创伤,还有精神因素等。

其中精神因素在中青年特别常见。

功能项消化不良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精神压力较大的脑力劳动者、睡眠治疗差的人群、饮食不规律人群;长期抽烟、喝浓茶、喝咖啡、喝酒或者食用含脂肪较高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

人在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就会导致胃部的运动与分泌情况改变。

在心情抑郁、焦虑的环境之下肠蠕动越来越缓慢,由此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而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具备一定的优势,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为;餐后饱胀、嗳气、上腹胀痛、早饱感等。

发病的过程较为缓慢,为持续性或重复性发作。

西医认为;引起功能性消化系统不良的主要原因就是胃和十二指肠功能出现紊乱,从而造成的非器质性病变。

目前,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所呈现出来的症状基本上和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一致。

通过对其他疾病的排除可以基本上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但是现阶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的机制一直未得到了明确,加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以及胃酸、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和神经激素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发生作用,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始终得不到明确的定论,只能推断诱发该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医辨证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医辨证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典型病例三: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出现胃痛绵绵、喜温喜按等症状。中医治疗以健脾 益气、温中散寒为原则,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剂,同时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使患者症状得到缓 解。
05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 效评估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根据症状分为 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 征两类。
症状与表现
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
表现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焦虑抑郁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可 能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屏障受损 、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 明确,可能与胃动力障碍、内脏高敏 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的治疗
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大便稀溏,肢 体乏力等。
治疗原则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常用中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 健脾益气,陈皮、半夏和胃降逆,茯 苓、薏苡仁渗湿健脾。
针灸治疗
取穴中脘、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调 中益胃。
04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案 例分析
典型病例一:肝气郁结型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 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结合 ,深入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 不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病机与证候 进一步深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病机与证候类型,为个体化治 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 409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
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
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 410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 X 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 或 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
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辨证取穴。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胃脘痞
胀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 411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 编码:BNP020;ICD-10 编码:K30 02) 患
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 进入路径时
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 4-8 周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间 (第 1 天) (第 2-7 天) (第 8-14 天) (第 15-21 天)

(第 22-28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中医四诊信 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 化 □根据病情变 □中医四诊信 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 化 □根据病情变 □中医四诊信
息 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

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 诊
信 息采集
□注意证 候变

□根据病 情变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化调整治疗方 化调整治疗方
化调整治 疗方

血糖、电解质 □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 检查 □心电图 □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主要 □腹部超声 诊疗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工作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钡条 X 线透视 □其他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 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外治法 □其他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 情及注意事项。 病情 □无 变异 □有,原因: 记录 1. 2. 案 □完成复诊记 录 □无 □有,原因: 1. 2. 案

□完成复诊记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

□制定随访计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案 □完成复 诊记 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 疗效 果 □制定随 访计 划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