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路径说明

合集下载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 议,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防止 晕针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03
疗效评估
评估指标
01
02
03
症状改善率
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 改善情况,如胃痛、胃胀 、反酸、嗳气等。
生命质量评分
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包 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 等方面。
复发率
评估治疗后患者的复发情 况。
呕吐、食欲不振等。
体征
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 活跃。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 常规正常,或存在胃液
分析异常。
纳入标准
符合胃痞病的诊断标 准;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研究。
年龄在18-65岁之间 ;
排除标准
存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等器质性病变;
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 ;
02
01 03
谢谢您的观看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生活质量等情况。
病例分析
选取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治疗效果的具 体情况。
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 等治疗方法的合理搭配。
患者依从性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是否按时服药、是否配 合饮食调理等。
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减少 ≥70%。
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症状评分减少 ≥30%。
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症状评分 减少不足30%。
04
不良反应与处理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与处理
皮疹
中药汤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 过敏反应,如皮疹。应立即停止 使用汤剂,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盐城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临床路径.doc

盐城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临床路径.doc

盐城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A1期、A2期的患者。

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K26.901、K27.901)。

一()二)诊断依据1适.疾病诊断用(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2009年)。

象(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 2008年,黄山)。

2.疾病分期中(1)A1期:胃镜下见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 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 周围潮红医,充血水肿明显。

诊(2)A2期:胃镜下见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断(3)H1期:胃镜下见溃疡处于愈合中期 , 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 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第(4)H2期:胃镜下见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一 (5)S1期:胃镜下见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诊(6)S2期:胃镜下见溃疡的新生黏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 断别,称白色瘢痕期。

为3.证候诊断胃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 疡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西脾胃气虚证医脾胃虚寒证 诊 断 : 第 一 诊 断 为 消 化 性溃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疡(消化性溃疡)。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疡和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编码:K25.901、K26.901、K27.9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 A1期、A2期的患者。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痛的门诊患者一、功能性腹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ICD-10编码:F45.4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中虚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功能性腹痛协作组制定的“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功能性腹痛的患者。

2.慢性腹痛、反复发作、除外器质性腹痛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等引起的腹痛,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3)血脂、血糖、电解质;(4)腹部X线检查;(5)电子肠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6)心电图;(7)腹部超声;(8)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9)血尿淀粉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腹部CT或MRI、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胶囊内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疗效评估指标
临床治愈率
治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总有效率
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显效率
显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中医证候积分
根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评分, 以评估疗效。
07
变异处理
变异分类
疾病进展
病情自然变化而需要住院治疗。
合并症
伴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 要住院观察。
针对不同证型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制定相应的 中医诊疗方案,包括针灸、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多种 治疗方式。
针对病情的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急性期 、缓解期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 案的通知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通知,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和完 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
治疗周期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路径名称
胃痞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汤剂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及西医药物治疗
疗效评估指标
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 情况、复发率等
内科疗法联合中医特色疗法临床路径
路径名称
胃痞病内科疗法联合中医特色疗法
适用对象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与胃食管反流病鉴别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和反流症状,常伴有胸骨后疼痛,进食后加重,平卧时减 轻等症状,而胃痞病患者多表现为腹部胀满,进食后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伴有反酸、嗳 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04
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内科疗法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疗为胃癌,有肿瘤病灶的住院患者。

一、胃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第一诊疗为胃恶性肿瘤(ICD-10 编码:C16.902)。

(二) 诊疗依照1.疾病诊疗和分期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 年版)》。

分期:参照AJCC/UICC 胃癌 TNM 分期系统(2010 年第 7 版)。

2.证候诊疗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拟定的《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胃癌临床常有证候:性情虚证胃阴虚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热毒证痰湿证血瘀证肝胃不和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拟定的《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疗明确,第一诊疗为胃癌,并且有肿瘤病灶的患者。

2.患者合适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疗吻合胃恶性肿瘤的患者。

2.有肿瘤病灶的患者。

3.患者因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合适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

4.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老例、尿老例、便老例+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出凝血时间+D 二聚体;(3)肿瘤标志物;(4)心电图;(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照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胃镜及病理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基本证型的治则用药以下述;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的治则用药有机组合。

(1)性情虚证:健脾益气。

(2)胃阴虚证:养阴生津。

(3)血虚证:补血益气。

(4)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5)热毒证:清热解毒。

(6)痰湿证:化痰利湿。

(7)血瘀证:活血化瘀。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

胃癌中医临床路径胃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胃癌,有肿瘤病灶的住院患者。

一、胃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恶性肿瘤(ICD-10编码:C16.902)。

(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和分期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分期:参照AJCC/UICC胃癌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7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胃癌临床常见证候: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热毒证痰湿证血瘀证肝胃不和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癌,并且有肿瘤病灶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胃恶性肿瘤的患者。

2.有肿瘤病灶的患者。

3.患者因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3)肿瘤标志物;(4)心电图;(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胃镜及病理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基本证型的治则用药如下述;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的治则用药有机组合。

(1)脾气虚证:健脾益气。

(2)胃阴虚证:养阴生津。

(3)血虚证:补血益气。

(4)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5)热毒证:清热解毒。

(6)痰湿证:化痰利湿。

(7)血瘀证:活血化瘀。

脾胃病科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脾胃病科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胃下垂的住院患者。

一、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缓(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下垂(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贝政平,蔡映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胃缓(胃下垂)协作组制定的“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胃缓(胃下垂)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陷证脾虚阴损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胃缓(胃下垂)协作组制定的“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缓(胃下垂)。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缓(胃下垂)的患者。

2.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上消化道钡餐;(5)心电图、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血清肿瘤标志物;(9)营养不良相关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胃动力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脾虚气陷证:补气升陷。

(2)脾虚阴损证:补脾益胃。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针灸疗法(1)体针(2)耳针(3)穴位注射3.特色疗法(1)药物贴敷疗法(2)穴位埋线疗法(3)推拿疗法4.其他疗法5.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脘腹痞满或坠胀,嗳气不舒,纳差,乏力等主症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附件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性消化不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日≤21天
实际治疗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7 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 分级护理
□ 分级护理
□ 普食(清淡软食)
□ 普食(清淡软食)
□ 中医辨证
□ 中医辨证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口服中药汤剂 □ 口服中成药
□ 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疗法
□ 推拿疗法
□ 外治法
□ 外治法
□ 其他治疗
□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附件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 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12:832-834)”。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 完善入院检查
□ 完善入院检查
□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 对症处理

□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
解质
□ 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 心电图
□ 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 腹部超声
□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 钡条 X 透视
□ 其他检查
□做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54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 X 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 或 MRI、上消化道造影、 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根据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推拿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不同的推拿疗法。 4.外治法: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不同的中医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 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 进行辅助检查 □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治疗效果评估和诊疗
方案调整或补充 □ 完善入院检查
□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 饮食指导
□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 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病情 变异 记录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56
附件三、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 诊疗共识意见(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 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消化杂志,2007;12:832-834)”。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 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