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I69.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3.针灸治疗:多数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微波、超声、红外线等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7.康复训练:帮助指导合理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为:I69.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为:I69.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为:I69.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实用文档之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实用文档之"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8.早期康复;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3.抗菌药物;4.缓泻药;5.抑酸药物;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出血吸收,症状减轻。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

1010 个临床路径之康复临床路径名称发布时间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2016脑出血恢复期康复2016脑梗死恢复期康复20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2016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2016手外伤康复2016肢体骨折术后康复2016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2016周围神经损伤康复2016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2016颈椎病康复2016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住院流程是在临床诊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
一般来说,住院流程是指每个患者从诊断及入院检查开始,到住院诊断治疗、结算出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总称。
只有每一个流程都顺利,住院才会顺利进行。
住院病人标准流程:
1、患者入院
患者应遵循医院住院相关规定,应准备相关检查资料,按照要求向入院科室报到,做好入院登记、住院登记。
2、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要登记入住,进行入住检查,提供及注册资料,与护士商议病情及治疗内容,并签署病情诊断及治疗协议。
3、治疗过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及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医院安排的诊治,应配合诊治。
4、出院
在经过病情合理控制后,如患者情况好转,可当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根据规定填写通知出院表格,并交予护士站,实行出院手续。
5、结算
完成出院手续后,费用科应与患者沟通,了解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确定费用明细后,结算费用,完成结算程序,出院病人应领取结算单据并离开。
综上所述,住院标准流程包括入院、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治疗过程、出院、结算等内容,是一整套相互衔接、一定程序一定步骤的工作程序,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和管理,保证病人治疗质量及安全,以便确保病人在正常住院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常规治疗2.康复治疗(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 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 营养脑细胞4.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 防治癫痫。
6. 必要时外科手术。
7. 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
(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出血临床路径 文档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急性起病,2、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1、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CTA(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白蛋白和速尿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对上尿管的病人若在没有合并明显肺部感染及尿道感染的情况下可预防给予奎诺酮类(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若合并感染根据药敏情况选择用药。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控制良好、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4)心电图检查。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颅MRI,CTA、MRA或DSA,
(2)心、肺功能检查
(3)超声检查:心脏、血管、腹部等
(八)出院标准。
1.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功能已进入平台期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梗死或再出血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影响第一诊断者需退出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