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Jiangxi.doc

合集下载

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7.做出初步诊断
8.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病情、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
9.选择以下治疗方案
10.静脉溶栓治疗
适应症:①年龄18-75岁。
②发病在6小时以内。
③脑功能损害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评分7-22分)
④脑CT已排除脑出血或外伤(如骨折)证据。
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史,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有胃出血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有大型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史。
3可给予弹力袜的应用。
4可在床上或床边进行被动康复活动。
健康教育:
为患者讲解应用弹力袜与被动活动的重要性,减少废用综合症的发生。
变异
护士
医生
日期
住院第5天
住院第6天
住院第7天




1.主治医师查房。
2.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检查项目。
3.书写上级医师查房纪录。
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
1出院带药服用指导。
2特殊护理指导。
3交代复诊时间和地点。
变异
护士
医生
变异情况
合并症□
并发症□
1高血压□
2糖尿病□
3高脂血症□
4冠心病□
1感染□
呼吸道□
尿道□
肠道□
2急性胃黏膜病变伴消化道出血□
检查及治疗□
(用药1~3种,静脉用药限于一种)
检查及治疗□
1高血压
降压药(名称:剂量*天)
1)
2)
3)
2糖尿病
OGTT试验□次
快测血糖□次
3降糖药(名称:剂量*天)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

(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___房间膈缺损___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_房间膈缺损_______________ (ICD10: _Q21.102__):诊断依据:根据__ ____________1.症状2.体征:心脏杂音性质3.心脏彩超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_______________1.缺损大小2.经济状况3.患者及家属意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_10-12____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___ Q21.102______________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4.术前准备__3__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三大常规2. 肝肾功、电解质3. 输血四项4. 胸片5.心脏彩超6.心电图选择用药:抗生素_第二代头孢_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_1-2_天手术日为入院第_3-4___天麻醉方式:_气管插管复合静脉_手术材料:_体外循环、补片__术中用药: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_8-10___天必须复检查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2.电解质3. 心脏彩超4. EKG5.胸片术后用药:抗生素___头孢二代_ 类,用药时间_5-7___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胸片正常2.无明显胸闷、心悸、气喘3.伤口愈合Ⅰ/甲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__ __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ASD(VSD)___(ICD10:____ )拟行_ASD(VSD)修补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__ __临床路径__ __临床路径3 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4 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ICD-10:K74.608+/K70.3+/K71.7+,K92.204)(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1.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2.内镜检查确诊为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

3.明确肝硬化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1.一般治疗:纠正低血容量休克、防止胃肠道出血相关并发症、恢复血容量。

2.药物治疗: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及抗生素。

3.内镜治疗:控制肝硬化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尽可能使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以防止其再出血。

4.三腔二囊压迫止血:药物控制出血无效及无急诊内镜或无TIPS治疗条件下使用。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6.外科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度怀疑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编码ICD-10:K74.608+/K70.3+/ K71.7+和K92.204)。

2.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和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和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ICD10—Z47.003)行内固定拆除术(ICD10—CM—78。

6002)(二)诊断依据.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

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ICD10—Z47。

003);2。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3。

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住院流程是在临床诊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

一般来说,住院流程是指每个患者从诊断及入院检查开始,到住院诊断治疗、结算出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总称。

只有每一个流程都顺利,住院才会顺利进行。

住院病人标准流程:
1、患者入院
患者应遵循医院住院相关规定,应准备相关检查资料,按照要求向入院科室报到,做好入院登记、住院登记。

2、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要登记入住,进行入住检查,提供及注册资料,与护士商议病情及治疗内容,并签署病情诊断及治疗协议。

3、治疗过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及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医院安排的诊治,应配合诊治。

4、出院
在经过病情合理控制后,如患者情况好转,可当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根据规定填写通知出院表格,并交予护士站,实行出院手续。

5、结算
完成出院手续后,费用科应与患者沟通,了解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确定费用明细后,结算费用,完成结算程序,出院病人应领取结算单据并离开。

综上所述,住院标准流程包括入院、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治疗过程、出院、结算等内容,是一整套相互衔接、一定程序一定步骤的工作程序,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和管理,保证病人治疗质量及安全,以便确保病人在正常住院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住院流程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住院流程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住院患者。

一、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病(TCD编码:BNF01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2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2.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患者病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患者出现持续发热,咳嗽剧烈影响工作休息、或伴有喘息,院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3.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中医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的特点,注意观察证候的动态演变及其规律;注意区分外感内伤咳嗽的不同。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病原学、感染性疾病筛查、X线胸片和/或CT、心电图。

(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二、诊断依据: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硝酸甘油不缓解(NIG);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等国内、外治疗指南1.直接PCI;2.静脉溶栓治疗;3.一般治疗;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再灌治疗目标:1.急诊PCl目标:从急诊室到血管开通(door-to ballon time)<90分钟;2.溶栓目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4 天六、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ICD10:I21疾病编码;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同时存在合并症.并发症者;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ECG;2. 心电监护;3. 血常规+血型;4. 凝血项;5. 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6. 肝、肾功能、离子、血糖;7. D-Dimer;8. 感染筛查血样采集(免疫四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 血脂、ProBNP;2. 尿、便常规+OB、酮体;3. 血气分析;4. 胸片;5. 心脏彩超;6. 冠脉CT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试行)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
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 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BNP(心衰标记物)、凝血四项、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核抗体;
(4)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心脏彩超;
(2)腹部超声;
(3)下肢血管超声;
(4)呼出一氧化氮检查
(5)血型、输血前四项(梅毒、HIV、乙肝、丙肝);
(6)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 控制性氧疗;
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止咳祛痰;
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
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

1. 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改善24-72小时;
2. 患者能进食和睡眠,睡眠不因呼吸困难而唤醒;
3.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得到改善;炎症指标(血常规、CRP等)改善;
4. 患者能理解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考虑为变异因素,如并发症严重需要专科治疗则退出路径;
2. 出现治疗不良反应,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3. 病情加重,达到需要有创机械通气需要退出临床路径。

4.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住院期间病情发生变化,需要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需要退出临床路径。

5.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但因为患者原因拒绝出院者退出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肿临床路径参考费用为1-1.5元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