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历史性跨越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人均GDP 终于走出了“下中等收入”组,进入“上中等收入”组。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节点,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更高台阶,社会进步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同时也意味着,33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未来几十年也将面临一些新的严峻挑战。

编者: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好登上“上中等收入”新台阶,这是继2001年“从低收入”进入“下中等收入”行列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在仔细甄别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经济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顺序之后,作者对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点进行了比较,并将亚洲新兴市场分别跨越“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时点作为参照系,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前三个阶段和未来将要跨越的第四个阶段的增长驱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所言可资思考。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为三组,即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并每年公布新调整的标准。

根据2010年8月的最新调整,低收入的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195美元,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其中,在中等收入标准中,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下简称“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下简称“上中等收入”),前者的标准为996-3945美元,后者为3946-12195美元。

根据这个标准,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213个经济体中,低收入组有40个经济体,中等收入104个,高收入69个。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有56个经济体,上中等收入48个。国民总收入(GNI)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再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即GNI=GDP+(国外的要素收入-国外的要素支出);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即人均GNI与人均GDP大致相当。出于获取数据资料便利和国内表达习惯等方面的考虑,本文在衡量收入水平时使用人均GDP替代人均GNI。

在2009年全世界创造的58.141万亿美元GDP中,低收入经济体创造的仅为0.430万亿,占0.08%;中等收入为16.117万亿,占27.73%;高收入41.589万亿,占71.53%。在中等收入组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创造的GDP大约各占一半,前者为8.812万亿,后者为7.297万亿美元。不同收入组GDP的增长变化如图所示。

不同收入组GDP增长变化(时价,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多年来,由于非洲大部分国家长期徘徊在年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人们常用“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或“贫困陷阱”来形容非洲等地区的低收入经济体。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这个概念是由世界银行于2006年首次提出并使用,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总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2007年4月,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题为《金融危机10年之后-东亚城市边缘可持续发展特别专号》的《东亚太平洋》中,对东亚金融危机10年后的经济形势做了全面总结。报告认为,东亚经济形势从总体上看,比以往更加富有了,贫困人口减少了,在全球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尤其是,在中国强劲增长的带动下,正在崛起的东亚地区的总产出已达5万亿美元,比1997-1998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翻了一番,人均实际收入提高了75%,每天低于2美元的贫困率从50%下降到今天的29%。

该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将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越南最早将于2010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年人均收入900美元),东亚10个国家中就有9个都生活在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但是,当这个地区在欢呼其经济复苏时,新的挑战将不期而至,如处理不当,将会降低或影响增长,届时,这些经济体会发现他们正身陷‘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水平的挣扎之中。历史显示,很多经济体可以很快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少却能够走出来,因为必要的政策改革和制度变迁更为复杂,在技术、政治和社会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2010年11月,世界银行在其出版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复苏强劲,风险上升》中,对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面临的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再次做了论述,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致使形势更为明朗,那就是,东亚中等收入国家急需结构性改革,加速转型,从拥挤的中等工业发展经济体中脱颖而出,作为高收入经济体而崛起。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紧接着,该报告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进一步做出如下阐述:“几十年来,拉美和中东的很多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综上,“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成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GDP水平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他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陷入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在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较长时期滞留在下中等收入阶段而难以自拔,有些则较快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但却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不前。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际案例分析比较

在世界银行的划分中,高收入组有69个经济体,其中还可分为OECD成员国构成的高收入组(2009年人均GDP38581美元)、OECD成员国组(2009年33650美元)、OECD非成员国构成的高收入组(2008年26197美元)。

中等收入组有104个经济体,2009年人均GDP是3348美元,而1960年仅为159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7%;其中,下中等收入组56个经济体,1960年人均GDP为96美元,到2009年提高到2312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08%,上中等收入组48个经济体,2009年人均GDP为7284美元,而1960年是340美元,年均增长率3.70%。

低收入组有40个经济体,2009年人均GDP是508美元,1960年是105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3%。

低收入组经济体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国家人均GDP长期以来没有突破人均1000美元,被认为是“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该地区达1214美元,虽然2009年又滑落到1127美元,但标志着撒哈拉以南非洲整体上已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南亚人均GDP始终低于1000美元,2009年首次达到1040美元,有望于2010年进入下中等收入行列。换言之,在未来几年里,除一些经济体意外,上述两个地区在整体上进入中等收入组已无悬念。

剔除上述两个“迟到者”,中等收入组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即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下简称“拉美”)、欧洲与中亚、东亚与太平洋、中东与北非。其中,“欧洲与中亚”主要为转型经济体,其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较短,但近年来发展较快,人均GDP从1989年的2278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6412美元。

俄罗斯是典型的资源立国的个案,虽然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波动幅度很大:2005年人均GDP为5337美元,2008年曾一度冲到11743美元,翻了一番多,2009年又大幅回落到8684美元。此外,“中东与北非”在世界银行的统计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上的含义,包括所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二是仅包括发展中国家即本文使用的发展上的含义,2009年人均GDP为3211美元。

几年来,世界银行在讨论“中等收入陷阱”案例国家时,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拉美、东亚、中东这三个地区。

拉美是中等收入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其33个经济体中,中等收入就高达28个,其中,下中等收入是9个,上中等收入是19个。近年来,拉美之所以经常被提及并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案例国家,除几乎全部为中等收入国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拉美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就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

例如,智利于1971年人均GDP达1097美元,乌拉圭1973年就达1405美元,到2009年分别是9645和9420美元,据预测,这两个国家2011年将进入高收入行列;墨西哥1974年(1255美元)和巴西1975年(1144美元)也分别达到中等收入水平,2009年分别是8144和8121美元;哥伦比亚1979年人均GDP达1063美元,2009年为5126美元。阿根廷是中等收入资格最老的国家,早在1962年人均GDP就达1145美元,但2009年仅为7666美元,不仅大大低于后起之秀智利和乌拉圭,也低于墨西哥和巴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