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狗惧怕的寄生虫——蜱虫

宠物狗惧怕的寄生虫——蜱虫
宠物狗惧怕的寄生虫——蜱虫

蜱(pí)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携带病毒

在某些地区的蜱虫身上可能会携带一种汉坦病毒,此病毒的传染媒介可以是蚊媒、蜱媒、动物源性等。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virus,BC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Hill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

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肿、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多于发病后第6~9 天死亡。疾病种类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XX

和XX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XX、XX、XX、XX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XX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中国流行于XX,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中国XX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中国于1985年夏在XX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中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中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中国XX、内蒙、XX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

(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中国也从东北地区的羊和野鼠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9)红肉过敏症:在蜱的唾液中同样存在α-半乳糖。当蜱叮咬人类的时候,α-半乳糖会随着唾液进入血液并随即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将α-半乳糖视为入侵者的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殊抗体的方法将它“记录在案”。之后的某一天,被蜱咬过的人吃下的红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体内的特殊抗体“认”了出来,免疫系统误以为之前的那个入侵者又来了,于是一系列剧烈的免疫反应被启动,人体也就出现了红肉过敏的症状。

第一就是主人一定要细心观察,如果一旦发现狗狗的身上有类似蜱虫的话,一定要及时处理,蜱虫平时是黑的,一旦吸饱了血之后,肚子就变得特别大,体表变成灰色,而且蜱虫最可怕的地方是在它没有吸血的时候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体积很小,有可能就是一个小黑点,如果主人不注意的话就忽略掉了。只有当它们吸饱血的时候才能够被人发现。

发现蜱虫或者疑似蜱虫的话,主人不要用力的将蜱虫从狗狗的身上拽下来,因为这个时候很有可能蜱虫的头还在皮肤里面,如果一旦折断了身体将头留在皮肤内的话,会有可能发生感染,所以最明智的办法就应该是在蜱虫的身上喷撒上一些酒精,可以用小喷壶或者是棉棒都行,这样慢慢的蜱虫就会松动,这个时候再小心的把蜱虫取下来,如果发现狗狗身上被蜱虫叮过的地方有些红,应该去宠物医院处理一下,有的时候蜱虫不光在身上附着,还会留下虫卵,这些虫卵慢慢长大会寄生在宠物的身上也是特别可怕的,还有可能传染给家里的孩子,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即使是蜱虫已经被从狗狗身上取下来,也需要买一些驱虫的药物给狗狗再彻底处理一下,避免宠物或者家里人再被感染。

想要避免这样的困扰,最重要的不是发现狗狗身上的蜱虫,而是避免狗狗接触到有蜱虫的地方,到了春天或者夏天的时候,很多狗狗都爱去草丛或者树丛里面玩,这样的地方就特别容易有蜱虫,所以主人尽量不要让小狗去这些地方,当它们去了这些地方回到家里的时

候,主人也要看看它们的身上有没有类似蜱虫的小黑点,进行一下清理。

皮肤特别容易藏在狗狗的毛发下面或者是耳朵里面,这些都是比较难发现的地方,所以主人一定要细心一些,这样才能避免狗狗被蜱虫感染。如果自家的狗狗就是喜欢去草地里面玩,不打几个滚儿都不罢休的话,主人最好隔一段时间就去医院给它们进行一次专业的驱虫,这样才能保证狗狗的健康,而且这种专业的驱虫价格也不算贵,一般人都是可以承受的。

大概只有一二百块钱就可以做一次,用这么点小钱换来安心以及宠物和家人的健康,还是比较合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