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血常规正常值

小鼠血常规正常值
小鼠血常规正常值

小鼠血常规正常值:

红细胞计数(RBC)平均数:10.5 x 106/mm3标准差:0.46 1E6/μL 红细胞体积(MCV)平均数:41.3 fL 标准差:2.78 fL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数:17.95 %CV 标准差:2.9 %CV 红细胞压积(HCT)平均数:43.2 % 标准差:1.98 %

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数:13.7 pg 标准差:0.46 pg

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数:33.35 g/L 标准差:1.66 g/L

白细胞计数(WBC)平均数:7.91 ×103/mm3标准差:1.61 1E3/μl 嗜中性白细胞(NE)百分比:18.0 % 标准差:3.04 %

嗜酸性白细胞(EO)百分比:2.7 % 标准差:1.37 %

嗜碱性白细胞(BA)百分比:1.85 % 标准差:0.71 %

淋巴细胞(LY)百分比:74.35 % 标准差:3.68 %

单核细胞(MO)百分比:2.64 % 标准差:0.62 %

血小板计数(PLT)平均数:770.5 ×103/mm3标准差:191.0 1E3/μl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平均数:5.97 fL 标准差:1.77 f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生化检查介绍和意义

血生化检查介绍和意义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通过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及形态分布,来判断是否患有相关疾病。而血生化检查是测定液体部分中的各种元素值,来推测身体健康程度的方法,可测定的值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离子、淀粉酶、心肌酶等。下面心贝亲子网小编将为大家一一阐述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意义。 1.血清酶类 1)谷丙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顾名思义是谷氨酸和丙酮酸之间的转氨酶,是衡量肝脏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液检查中,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15-40U/L。 值增高:可为肝炎,脂肪肝,肝脏肿瘤,肝硬化,溶血性疾病,心肌梗塞,肌肉病变。 2)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碱性磷酸酶的正常参考值为:女性50- 135U/L,男性45-125U/L。 值增高:可为阻塞性黄疸,肝炎,肝癌,畸型性骨炎,佝偻病,软骨病,骨转移癌。 3)酸性磷酸酶 正常人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来源于骨、肝、肾、脾、胰等组织,故不论男女老幼,其含量大致相同。而前列腺患者以及出现肝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红血球病变等疾病时,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的活力都会升高。酸性磷酸酶的正常参考值为:2.4-5.0U/L。 值增高:可由前列腺癌,骨转移或有肝转移的恶性肿瘤,骨肿瘤,畸形性骨炎,多发性骨髓瘤,血液系统疾病,肾脏感染引起。 4)血清胰淀粉酶 胰淀粉酶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水解酶,测定血清胰淀粉酶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正常情况,血清胰淀粉酶的参考值为8-32U/L。 值增高:可由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肝炎,胆道及胆囊疾病,消化道溃疡穿孔,腹部外伤,腮腺炎引起。 2.血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类 1)钠(Na) 正常参考值:134-143mmol/L。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 A/G 1—2.5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5-18.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 5.1-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 1.7-6.8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0-40u/L 增高: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

常规生化和血常规项目缩写及临床意义(北方生科)

一、简介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 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二、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缩写

三、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缓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 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0.1)×10*9/L 淋巴细胞(0.8~4.0)×10*9/L 单核细胞(0.12~0.8)×10*9/L 血细胞比容(Hct): 微量法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 温氏法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手工法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 11.5%~14.5%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检查各项目的正常值范围。 红细胞(RBC) 男性:4.0--5.5 X 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mm的3次方); 女性:3.5—5.0 X 10的12次方/ L(350万—500万/mm的3次方);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1.男性:120~160g/L(12-16g/dl); 2.女性:110—150g/L(11-15g/dl); 3.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压积:男性:42%--49%;女性:37%--48%; 2.红细胞平均直径(MCD):7.33土0.29μm; 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94fl (80—94μm的3次方);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32pg;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350g/L; 6.细胞生存时间:110—130天; 7.红细胞半生存时间:26—34天; 8.循环红细胞量:29.1--30.3ml/kg体重; 9.网织红细胞数:0.5%~1.5%,24--84X 10的9次方/L (2.4万—8.4万/mm的3次方)。 白细胞(WBC)总数 正常参考值 1.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的3次方); 2.儿童:5.0—12X10的9次方/L(5000—12000/mm的3次方); 3.新生儿:15—20X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的3次方)。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1.中性粒细胞:50%-70%(0.50—0.70);杆状核:1%—5%(0.01—0.05);分叶核:50%—70%(0.50~0.70); 2.嗜酸粒细胞:0.5%—3%(0.005--0.03); 3.嗜碱粒细胞:0%—0.75%(0--0.0075); 4.淋巴细胞:20%--40%(0.40--0.60); 5.单核细胞:1%--8%(0.01--0.08); 6.嗜酸粒细胞计数:0.05—0.25 X 10的9次方/L(50—250/mm的3次方)。

血常规正常值

血液常规检验参考正常值 RBC 红细胞计数男:4.0Xl2一5.5 X1012/L 女:3.8X1012一5.0X1012/L HGB(Hb) 血红蛋白男:120~160 g/L (血色素) 女:110一150g/L HCT 红细胞比积男:40一50% (PCV) 女:35一45%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80一94fl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32pg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0一350g/L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GLU 血糖3.6~6.2mmol/L CHO 总胆固醇2.3~6.0mmol/L TG 甘油三酯O.2~1.7mmol/L 尿常规参考正常值 PRO 蛋白质neg(阴性) GLU 葡萄糖norm(正常) KET 酮体neg UBG尿胆原norm BIL 胆红素neg NIT 亚硝酸盐neg LEU 白细胞neg ERY 红细胞neg SG 比重1.003~1.030 PH 酸碱度4.5~9.O VTC 维生素C <0.6mmol/d ERY 红细胞阴性(镜检0~3)个/H LEU 白细胞镜检0~3个/HP 脉搏参考正常值 60--100下/每分钟 血压参考正常值 140/90(成年女性往往略低),脉压差为30--40 骨密度参考正常值

血常规检查正常值

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正常值 ------------------------------------------------------------------- (2009-8-4) (一).一般检查: 总血量65~90毫升/公斤体重 比重全血男性1.054~1.062;女性1.048~1.059 血浆 1.024~1.029 血红蛋白男性127~153克/L 平均140克/L;女性113~136克/ L 平均125克/L 红细胞数男性4.29~5.38×10 12平均4.83 ×10 12; 女性3.83~4.838×10 12平均4.33 ×10 12 网织红细胞 0.5~1.5﹪ 红细胞压积男性42.0~49.0﹪平均45.6﹪;女性37.0~43.0 ﹪平均40.0﹪ 红细胞平均体积 82~92立方毫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微微克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克/L 红细胞直径 7.0~7.6微米平均7.33微米 平均红细胞厚度 2微米 饱和指数 0.85~1.15 血色指数 1(0.9~1.1) 体积指数 0.9~1.1 红细胞沉降率短管法(Culter法)男性 0~8毫米/1小时女性0~10毫米/1小时 长管法(Westergren法)男性0~15毫米/1小时女性0~10毫米/1小时 白细胞总数 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平均66﹪ 嗜酸粒细胞 0.5~3﹪平均1.5﹪ 嗜硷粒细胞 0~0.75﹪平均0.5﹪ 淋巴细胞 20~30﹪平均26﹪ 单核细胞 1~8﹪平均6﹪ 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 50~300/毫米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出血时间 Duke法 1~3分钟 Lvy法 0.5~6分钟 凝血酶原时间(Quick_期法)11~13秒 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秒为消耗正常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5.7±7.1秒 再钙化时间﹤3分钟

儿童血常规参考值

小儿时期血液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造血功能、血液组成、生理变化等均与成人有许多差异,两者的血常规参考标准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1、小儿分年龄段,不分性别;成人分性别,不分年龄段。血细胞数参考值,小儿各年龄段有差异,成人无。 (1)红细胞数:刚出生时最高,其后迅速减少,2~4个月时达最低值,4~6月时稍增加,此后又减少,1岁以后逐渐上升。当血红蛋白第二次低水平时(8~12个月)红细胞数并不减少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成人红细胞数男女恒定在一个稳定范围。具体见附表。 (2)血红蛋白:刚出生时较高,第二天更高,以后逐渐下降,约2~4周时达到与成人的男性同等水平,以后再度减少,至2~4个月时达到第一次低水平,然后逐渐上升;到7~8个月又开始下降,8~12个月时达到第二次低水平,以后又增多,到儿童期接近成人水平;成人男女血红蛋白恒定在一个稳定范围。具体见附表。 (3)白细胞:①白细胞总数,出生时最高,幼儿期生理性波动显著,主要由淋巴细胞的增减所引起。白细胞平均值,初生时20G/L~30G/L,2~3天后降至10G/L~12G/L;婴儿期保持在原地的水平,1岁以后又逐渐下降;4岁时降至8~10G/L,以后达成人水平;成人白细胞数恒定在一个稳定范围。 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出生时中性粒细胞占多数(75%左右)淋巴细胞占少数。以后中性粒细胞迅速减少,淋巴细胞绝对数是虽无显著变动,但其百分数增高。生后4~7天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量相等,出现第一次交叉;以后淋巴细胞继续增多,中性粒细胞继续减少。4~6个月时,淋巴细胞比例达最高值(70%左右),以后逐渐减少,3~5岁时,由于淋巴细胞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增多而出现第二次交叉,6岁以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达到成人正常值,并持续终生。 ③嗜酸粒细胞,出生时稍少,数日后增加可达白细胞总数的5%左右,以后逐渐减少,维持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 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 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 2.结果分析: 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 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 或 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小板(PLT) (100-300)% 红细胞(RBC)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血常规、血生化知识

血常规的检查意义 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常规生化和血常规项目缩写及临床意义(北方生科)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 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 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 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二、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缩写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TB total bilirubi n 总胆红素 DB direct bilirub in 直接胆红素 TP total protein 总蛋白 ALB albumin 白蛋白 GLOB globulin 球蛋白 介 简 、 一

UREA urea 尿素 CREA creati nine 肌肝 UA uric acid 尿酸 GLU glucose 血糖 ALT ala nine amiotra nsferas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partate aminotran sferase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 Y glutamyl tran speptadase 谷氨酰转肽酶 CK creati ne kin ase 肌酸肌酶 CK-MB creat ine ki nase-MB 肌酸肌酶同工酶LDH lactate dehydroge nase 乳酸脱氢酶 a-HBD a-hydroxybutyric dehydroge nase a-羟丁酸脱氢酶AMY serum amylase 血淀粉酶 TG triglyceride 甘油三脂 CHOL cholesterol 胆固醇 HDL-c high-de nsity lipoprote in cholester ol 高密度脂蛋白 LDL-c low-de 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 ol 低密度脂蛋白 VLDL very low-de nsity lipoprote in 极低密度脂蛋白 Ca serum calcium 钙 Mg serum magn esium 镁 IP inorganic phosphate 无机磷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的正常值 一、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Hb)介绍: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值: 男性120~160g/L(12.0-16.0g/dl); 女性110~150g/L(11.0-15.0g/dl); 新生儿170~200g/L(18.0-19.0g/dl)。 血红蛋白浓度(Hb)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少: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二、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RBC)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d)慢性一氧化碳中毒;e)肾癌,肾上腺肿瘤;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