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和原因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
在这个时期,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9)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越南对抗中国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正常化开启阶段(1969-1982)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两国领导人开始进行高层互访和会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此外,两国还恢复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科技等领域。
四、成熟稳定阶段(1982-2001)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和接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此外,两国还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更好地推进中苏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中苏关系,这段历史可真是跌宕起伏,像电视剧一样精彩。
中苏关系从建交初期的“亲如兄弟”,到后来互相嫌弃,甚至剑拔弩张,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2. 建交初期:兄弟情深2.1 友谊的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就像一个“大哥”,对我们给予了不少支持。
别说,那个时候的中苏关系真是如胶似漆,双方合作得可谓风生水起。
那时候的中国需要经济援助、技术支持,苏联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建了很多基础设施。
可以说,没有那个时候的“大哥”,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2.2 共同的意识形态当时中苏两国都信奉社会主义,大家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深厚的共鸣。
就像两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讨论怎么改变世界。
毛主席和斯大林,几乎成了“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讨论的内容从革命理念到国家建设,真是聊得不亦乐乎。
不过,尽管当时的氛围非常和谐,很多事情却埋下了隐患。
3. 冷战时期:裂痕初显3.1 逐渐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的阴影逐渐笼罩下来,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起初,两国在一些上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对待美国的问题上。
中方希望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来摆脱孤立,而苏联则偏向于强硬手段。
这就像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彼此越来越难以理解。
3.2 意识形态的冲突到了60年代,意识形态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中国开始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不断的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而苏联则认为这种做法太极端,害得不少人受到牵连。
这时的两国关系就像是“水火不容”,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4. 冲突与对抗:撕裂的关系4.1 中苏边界问题进入70年代,边界问题成了火上加油的导火索。
中苏在边界上的争执,时常引发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大家都不甘示弱,像两个愤怒的小鸟,随时可能打起来。
那种紧张的气氛,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4.2 结局的转折不过,万事皆有转机。
在7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渐转向与西方国家接触。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一、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1949-195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联对新中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帮助中国重建国家经济和基础设施。
此时期,中苏两国关系可谓友好融洽,密切合作。
二、中苏友好关系的巩固与深化(1956-1969年)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分歧。
苏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有所不同。
中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也开始分歧加大。
尽管如此,中苏两国仍然保持着合作的关系,继续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1969-1989年)1969年,中苏两国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使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对中国的支持逐渐减少,甚至开始支持中国的敌对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的立场越来越对立。
198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所不同,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最终,在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四、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991年至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继承国,中俄关系逐渐开始改善。
199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邻国友好与合作的条约》。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双方还建立了定期高级别会晤机制,加强了战略协作。
总结:中国苏联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友好合作、巩固深化、恶化破裂和友好发展等阶段。
尽管中苏关系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但两国在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以及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中俄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_免费下载

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最曲折的道路可以说是与苏联的关系。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和苏联的关系正是如此,经历了联合、反对、抑制再到正常化的外交关系。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中苏关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
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
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人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自然而然得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前苏联便是我党、我国依靠和学习的对象,加之,当时社会主义阵营还不是很强大,想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中苏需要联合。
此时,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政策,“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的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该方针,我国与苏联、东欧以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会议。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非洲各国的联系。
中苏关系演变及其原因

1960-1979年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1960-1979中苏关系演变的大致脉络是:两党关系由意识形态分歧公开化到关系破裂,同盟关系由瓦解走向敌对。
随着1958-1959年中苏两党在中共对外政策(炮击金门、中印冲突)和对内政策(大跃进、人民公社)方面分歧的产生和发展,谁能成为这个运动的领袖问题,俞益突出出来。
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两党的政治命运、两党领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到了一起。
而当意识形态问题与政治命运、就预示了两党分歧最终公开化的前景。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大召开。
中苏关系友好、缓和的局面由此结束。
进入1962年后中苏关系中大事不断,新疆中国边民族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的认识,影响了两党两国继续务实的寻求具体的共同利益,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
但是,促使中共迈出破裂与苏共关系步伐的关键,还不是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而是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估计的变化,启动了中国外交政策“左”转的行程,中苏两党一场意识形态大论战,从思想和感情上斩断了这对兄弟之间保存的最后一丝情谊。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大论战,造成了两党关系实质上已经破裂的现实。
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事实上以党际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决定了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也必将走向破裂。
这种状况,使得1964年中期成为毛泽东思考调整中国对外防御战略,改变国内经济政治方针的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苏联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假想敌,中国则被视为觊觎苏联领土的扩张主义者,双方都开始加强对对方的军事防御。
敌友角色的这种质的变换,彻底扭转了中苏关系的发展方向。
进入1965年后,中苏两党围绕莫斯科三月会议和援助越南问题展开了新的冲突。
斗争的中心,前者涉及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问题,以此次会以为标志,国际共运正式分裂。
中苏两党关系藕断丝连,到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组织关系中断。
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精选课件

3.从两党关系破裂到两国关系的恶化
• 中苏两党分歧的公开化 • 中苏大论战 • 中苏边界争端与边界冲突 • 中苏关系的全面对抗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三、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改善的背景
➢ 苏联
➢ 中国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
➢ 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三大障碍 ➢ 中苏边界谈判 ➢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晤
1.苏共20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 苏共20大路线及其实质 •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由来 • 苏共20大队中苏关系的影响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12页
2.50年代中苏关系的主要分歧
• 苏联大规模援华及中苏分歧 • 苏联队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与限制 • 共产党莫斯科会议及中苏分歧 • 联合舰队、炮击金门及中苏对外政策分歧 •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12页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12页
1964年,苏联:曾提出停止争论;毛泽东:“打打笔墨官司有什么了不起呢?天不会塌 下来;山上草木照样长;女人照样生孩子;河里的鱼照样游。这场争论要进行一万年。”
文革爆发,中苏关系更趋恶化。1969年,珍宝岛事件,边界武装冲突, 战争边缘
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美联合对付苏联;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 百万。1979年,中国照会苏联,《条约》不再延长,同盟被送进历史坟墓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二、中苏关系由盟友到敌人
(一) 导致中苏关系破
裂的基本因素
历史因素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2页
战略因素
意识形态因素
国家利益因素
(最重要、最根本动因)
长波电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中苏正常化

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苏关系的演变一波三折,有结盟,有蜜月,有分歧,有争论,有破裂,有冲突,也有后来的正常化。
当然,在之前中苏同盟破裂的分析中谈到中苏激烈的对抗关系实际上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过程,而现在要谈论的正常化也不是一跃而成的,而是同样经历了1980年到1991年约十年的过渡期。
在这十年期间,双方为实现正常化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中苏关系能在80年代起逐步迈向正常化,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由于随着两国的发展,中苏双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历史时机。
从国际地位方面分析: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陆续与美、日等大国建立起新的关系,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与此同时,苏联经济日渐恶化,国际地位渐渐削弱和,勃列日涅夫去世,这些为扭转中苏对抗局面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70年代末,社会上出现了认为苏联虽有错误但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主张改善中苏关系的呼声。
苏方也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传递希望改善关系的信息。
中方也希望双方能先搞些民间来往作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开端。
1978年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致信中方人大常委会,提议派议会代表团互访。
这是苏方主动表示希望改善两国关系的一次重要表态。
虽然由于当时种种复杂情况,中方没有同意,但是,双方舆论的调子还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关于两国关系和对外政策问题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意识形态上的大辩论已经淡化以至消逝,中苏都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改善彼此关系的政治需要和舆论环境也己逐步形成。
从历史时机方面分析:一是条约问题。
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为期3O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0年就要到期了,期满前一年,若无任何缔约方提出终止,条约将自动延长五年。
考虑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起过历史作用和具有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意义,中苏双方都对此问题比较慎重。
但又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关系己正常化,中美也已建交,中苏条约的军事同盟性质过时,中苏双方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就两国关系问题举行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和原因
材料学院 5100519073 谢余发生从1985年开始,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正常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两国领导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特别是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举行的会谈才标志着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的正常化。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并非一蹴而就,也有一个过程。
从时间上看,这一过程开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才算最终实现。
下面就对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做个小总结。
1. 冷战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即将结束的前夜,中国与苏联在1989年5月18日签署《中苏联合公报》,实现了与苏联关系的正常化。
以中苏关系正常化为标志,中国超然于冷战的外交态势基本形成。
中国是因为和苏联结盟,而与美国长期对抗,然后四十年后,又通过同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彻底退出冷战。
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
中国提出“独立自主的不加盟的和平外交”,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在冷战时期,中国扮演的是美苏角逐中的活跃角色。
那段时间里,中国在东西方对抗中的地位的认识--或者是“非杨即墨”,或者是“两个拳头打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一方结合,反对另一方,“两个拳头打人”的状况在80年代以前只持续了四五年。
1990年初,冷战随着东欧国家发生巨变和苏联解体而突然结束。
中国在经历了内政外交方面遇到的巨大困难,并且平稳度过以后,形成了一种超然世界格局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
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开始在世界大舞台上,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
2.中国内政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那段时间,中共中央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以改革开放为方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中国对外政策的各个领域开始相继发生变化,包括中苏关系。
中国国内工作的主要重心,就放在了经济建设。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简而言之,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
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对外政策在时间上是同十年“文革”的极左外交相连接的。
如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政治路线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要在各个领域拨乱反正一样,在对外政策领域也必须清除此前极左外交的影响,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新的政策。
实际情况表明,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是缓慢实现的,落后于中国国内政治的剧烈变化,相关认知框架的变化更为缓慢,而对苏政策的转变可能是其中最为滞后的。
3.国际形势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随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新发展,中国领导人在一定时期对涉及对外政策的重大问题的思考。
其中,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主题的思想。
这是中国领导人在认识“时代”问题上的一次巨大变化,它彻底否定了中共在所谓“时代问题”上长期坚持的主要观点。
与此相联系的是,继1983年军队精简机构之后,中国决策层大致从1984年春夏开始,酝酿实施规模达百万人之众的大裁军。
中国看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景。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百万裁军方案和精简后的军队改革和编制。
这样内容和规模的会议,不大可能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
这次会议做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考虑其轻重缓急;实行百万人大裁军;在对外政策方面,彻底放弃反苏国际统一战线的方针,并确定不再以“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为基础,设计中国的对外政策。
差不多从这个时候起,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频繁地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已经放弃以反苏国际统一战线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基调,并希望在建立多元世界政治秩序的认知基础上,推进中苏关系正常化。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就是中苏关系的延续。
中俄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两国正在积极发展一种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