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合集下载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中美中苏关系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

第一阶段( 2 0世纪50年代中期~6 0年代初期)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美国敌视中国,遏制中国;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6 0年代初,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

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

第二阶段(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时,在亚洲大肆扩张,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挑起边界武装冲突,造成中苏关系紧张。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尼克松总统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拉拢中国以牵制苏联。

第三阶段( 2 0世纪80年代) ,美国凭借高新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中美关系则忽冷忽热,时好时坏;苏联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不...。

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亚洲各国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其他各洲
邮资(元)
0.32 0.48 0.48 0.80 0.80
航空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目的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发展友好关系。 经过 : 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提出。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 总理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2011年江苏单科 · 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 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示意图,分析60年代中国面 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其主要原则同革命运动实践及解决的问 题密切联系,三大政策更表现了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与苏联结盟。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 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例题】 (2010·广东文综 ) 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 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随着中俄关系和中非关系的发展,高考加大了对上述问题的考 查,考查角度主要是分析中俄、中非关系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中国的外交深受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 响,很多高考试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求回答外交现象背后的 其他因素,考查考生横向综合能力。

冷战期间的中苏、中美关系

冷战期间的中苏、中美关系

冷战期间的中苏、中美关系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苏是盟友伙伴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倒向苏联,用苏联来对抗美国。

从古巴导弹危机来看,苏联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劣势),中美是对立的;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中苏对立 1961年中苏关系彻底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建设的全部专家项目,这也是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

1963年7月间,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苏军开始进驻蒙古,不断在中苏、中蒙边界增兵。

目的显然是要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69年苏联武装入侵中国黑龙江省珍宝岛,我边防部队进行了自卫反击(缺少反坦克武器,就用白布袋装入地雷,伪装成雪疙瘩),史称珍宝岛事件(90年归还中国)。

此后,中苏两国在中国的东北、西北边境地区冲突不断,并且苏联制订了针对中国的核打击计划。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领导人对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判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
中美关系倒是逐渐破冰,主要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困境不可自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这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结果,中国感到苏联的威胁。

通过结交美国来牵制苏联);
8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中苏开始恢复外交(中国继续改革开放,苏联内外交困,只能和中国修好。

美国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拖跨了苏联,占绝对主动权);。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热点专题(一) 和平共处 和谐外交——中日、中美、中俄关系

热点专题(一)  和平共处  和谐外交——中日、中美、中俄关系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①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 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 助于平衡来自苏联的压力。②对美国而言,中国的实力逐渐增强,美国的 孤立外交政策失败;美苏两国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守势,陷入了越南战 争的泥潭等。于是,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 机。 ( 2 )意义:①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建交后,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不断得到发展;②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③促进了中国同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④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
造成两国长达 20 余年的敌对状 态,不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
中美关系 逐渐正常 化 (1972 年至 今) 中美关系 发展特点 中美关系 核心问题 对中美关系 发展的认识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 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正常化的轨道,今天中美关系虽然不是一帆风顺, 但友好发展是主流,双方存在着摩擦和分歧,在曲折中发展 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中国领土主权不容分割。“和平统一,一国两 制”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一切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巩固和扩 大经贸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地区安全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安全 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 等相待,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50 年代 的外交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中美关系正 常化 70 年代 的外交 恢 复在联 合 国的合法席 位 中日建交 启示

亚太安全中的四大国关系

亚太安全中的四大国关系

亚太安全中的四大国关系苏格外交学院2012-8-13 15:31:30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1996年10期内容提要:亚太经济发展令人瞩目。

然而,亚太地区安全环境中,存在着相对日益明显的美、日、中、俄四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发展和演变可能会对亚太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旨在对该问题作一客观的分析。

文章包括下列四部分:1.冷战后亚太安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2.四大国安全战略及其利益的融会与冲突;3.双重“三角关系”的平衡与制约;4.建立面向21世纪的区域安全机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亚太地区发生了若干震撼世界的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强国地位的确立;日本经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等的出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其中,尤以亚洲特别是东北亚的变化最为令人瞩目。

亚太地区具有四个“相对”: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相对良好的投资环境,相对高速增长的经济和相对蓬勃发展的贸易。

然而,亚太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另一个“相对”,这就是该地区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相对日益明显的美、日、中、俄四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对亚太地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冷战后亚太安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一)经济相互依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发生了若干重大的变化。

概括起来,就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失效、两德统一。

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世界和亚洲各国一般均对本身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发展。

和平的外部环境和高效的现代信息手段等诸多因素,使得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增强,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成分增多。

(二)战略安全均衡在分析“区域国际关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说明:一是由于国际间各国综合国力的不平衡,一些本身并非本区域的国家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在该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美国和俄国在“亚洲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亚太地区曾经存在多种盟友或敌对的关系:中美、中日、中苏、日美、日俄、美俄之间都发生过历史的纠葛。

近现代中美、中日和中俄

近现代中美、中日和中俄

(5)1945-1949年,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 战结束后,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 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 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1949-1972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 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 封锁,致使中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 局面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 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 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 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近现代中美、中 日和中俄关系
中美关系
1、发展历程: (1)1840年前后: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 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 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 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 权。 (2)1899年,"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 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 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 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 扩大。
(7)1972至今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 路,一波三折。 2、当今世界中的中美关系表现:相互谅 解,友好合作是主流。但相互之间在一些问 题上也摩擦不断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 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2)中美双方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 分歧。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 的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中美关系
·1843年,以武力逼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取得《南京条约》以及其附件的特权。

·1858年,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

·19世纪90年代,支持日本侵略清朝。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朝签订不平定条约《辛丑条约》。

·一战期间,支持袁世凯复辟王朝。

·1921-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支持日本从中国手中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使得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分割的局面。

·1927年,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美国推出“绥靖政策”,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英美的支持下,南京国民政府抗战。

·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宣布日本占领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1945年,中美英发表《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权。

·194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民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政策,扼杀新中国。

·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干涉我国解放军解放台湾,将战火烧到中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英勇斗争,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遏止(威胁)”中国。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二十年对抗。

·1978年,签订《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
·19世纪中期,通过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强迫清朝签订《中俄天津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1904~1905年,俄国同日本争夺辽东半岛爆发中俄战争。

·1921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

·1945年,苏联遵守承诺,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949年,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派技术人员支持中国建设。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俄成为战略伙伴。

中日关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订以侵略朝鲜。

中国为核心的“大陆计划”。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1904~1905年,为争夺辽东半岛挑起日俄战争。

·一战中,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1915年,对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以强占中国。

·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在英美的压力下,签订中日协定,归还山东权益。

《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额,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事件,即华北事变,进一步激化中日民族矛盾。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5年,日本投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