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初中七年级看待中日关系的作文

初中七年级看待中日关系的作文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日关系。
你们知道吗,中日两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咱们可是老朋友了。
不过,最近这两年,中日关系有点小波折,咱们得好好说说这个事。
咱们得了解一下中日两国的基本情况。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高。
中国是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咱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日本呢,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他们的动漫、游戏、美食等等都很受全球人民的喜爱。
所以说,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也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
正如咱们俗话说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中日关系这出戏也是一样,有时候和睦相处,有时候又闹得不可开交。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冲突导致的。
比如说,钓鱼岛这个地方,明明是中国的领土,可日本非要说是他们的。
这就让中日关系陷入了一定的僵局。
不过,咱们得明白一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这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咱们要学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把它们化解掉。
就像咱们小时候吵架一样,过一会儿就好了。
中日关系也是一样,只要双方都能够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相信问题总能得到解决的。
其实,咱们民间对中日关系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
很多人喜欢去日本旅游,买日本的电子产品,看日本的电影动漫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咱们觉得日本的东西很好用、好看、好玩。
咱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优点。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很多世界级的企业。
比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等,都是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的存在。
所以说,咱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别人相处,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咱们要学会尊重彼此的历史和文化,理解彼此的利益诉求,共同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对待,就一定能够化解其中的矛盾,让友谊之花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解读中日关系》之心得

《解读中日关系》之心得在院党校学习期间,夏传海老师饱含激情的给我们讲解了中日关系。
在短短的两堂课中,我们深深的被其所吸引。
那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一直到现在, 双方的关系是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
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领城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两国的贸易额也在不断的上升, 两国都以对方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是, 两国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这些分歧严重影响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目前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等等。
针对目前中日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认识中日关系呢首先是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为指导, 严格遵守中日之间的三个政治性文件切实坚持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替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 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 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要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 以增进相互了解, 扩大共同利益, 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其次要借鉴历史上汉唐时期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和近代两国发生战争的史实, 真正认识到两国关系“和则两利, 争珍毖子札独上, 实现中日之旬的双布,格局。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
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
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
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国之间更多的是相互交流, 友好往来, 但也有兵戎相见的对抗, 特别是近代以来两国既有战场上血雨腥风的较, 也有“冷战”状态下的对峙。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当前中日关系学后感

当前中日关系学后感中国与日本,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在全球也是有分量的国家。
两国地理上隔海相望,血缘上十分相近,文化上渊源深厚,经济上互补性很强。
其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和高端产品;日本以贸易和技术立国,需要中国这样潜力巨大而又相距甚近的投资和贸易市场,还需要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日用品。
中国如果失去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其损失的一部分可以从欧美寻求替代,而一旦日本失去中国大市场,在世界其他市场接近饱和或尚未发育的情况下,其损失难以弥补。
其二,日本经济十多年来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这种鲜明对比决定了日本必须搭乘中国快车以寻求经济重振的外力和契机。
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日本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发展最快的是同中国的贸易,赚钱最多的是投资中国的企业;2002年,中日贸易首次出现中国大陆逆差的现象;在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中国拉动的部分接近一半,超过了美国;2003年,日本对中华经济圈的出口总额已达13.7057万亿日元,也超过了对美国出口(13.4130万亿日元)。
这些情况都说明,中日两国互有需求,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本对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情况还说明,一个繁荣发展的邻国会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
日本媒体也承认日本经济出现复苏征兆的背后,是中国的巨大身影若隐若现。
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主要责任在与日本,虽然现在有所缓和,但这件事给中日双方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日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日两国没有理由不搞好关系。
但遗憾的是,在两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同时,中日政治关系却不理想——两国民众相互之间好感在下降,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顺畅。
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日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日两国没有理由不搞好关系。
但遗憾的是,在两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同时,中日政治关系却不理想——两国民众相互之间好感在下降,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顺畅。
中日关系心得

中日关系心得
安赔是日右翼顽固分子的代表,安赔政府上台以来,日本“近邻外交”陷入困境。
众所周知,日本外交的重心在亚太地区,然而安倍却高调推行的“地球仪外交”,对身边的中国等近邻装作视而不见。
实际上安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牵制中国,另一方面更是在为渐显颓势的日本造势,避免日本被国际社会所忽视。
但结果是,安倍非但达不到牵制中国的目的,在对朝和对俄关系上,日本也未取得重大进展。
此外,日本还担心东北亚的“中美日合作”被“中美韩合作”所取代,使日本陷入边缘化和孤立的境地。
近日围绕中日首脑会谈的举行,中方要求日方在钓鱼岛及安倍“拜鬼”问题上做出态度,而日方则希望无条件举行会谈,双方态度一直强硬。
中日双方7日发表有关“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文件,对于一向认定“钓鱼岛不存在主权问题”的日本政府而言,这可以看作是向中方让步的内容,但安赔在7日晚参加日本BS电视台节目时称,“这并不代表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姿态发生了变化”。
日本政府人士依旧认为“日方仅承认了中日在东海地区的紧张状态”。
因此,个人认为:日从政府到大部分国民连侵华战争历史罪行都不承认,这次日“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之说仅是在中国日益强大、领导核心拥有战略自信、老佰姓对日藐视背景
下,安赔内阁迫于内外交困压力的政客策略,日谋我之心不死,说不定向中国讨点便宜转身又会否认,过去的教训太多了
连美国前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说过:“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
”,我们希望和平,但是连一个对自己历史罪过都不承认的民族,保持警惕之心勿忘国耻,忘战必危。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有关中日关系的心得体会文化决定命运中日关系感悟收获求求求中日两国关系,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近一二百年恩怨情仇纠结不清.其实中日关系,就相当于公共厕所,凡是进去的人先要表明态度,才说明你是成年男或女,男女各自的动作形态对方全然知晓,本无可保密,但是出于谁也解释不清的原因,中间非要设立一堵严密的高墙,表示界限分明,偶有违规者,轻者遭到责骂,暴打,重者可获牢狱之灾.强行闯入者属于性侵,性质就严重了.是男是女,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自己能决定的就是遵守世界公德,不要走错门,不要说错话.通过中日关系的波折变化,你的感想是什么1、弱国无外交,被动就要挨打。
振兴中华,才能赢得列强的尊重。
2、日本-正视历史,中日关系顺利;日本-否定历史,中日关系逆转。
责任在日本。
3、日本-军国主义野心不改,这种情况应当引起中国有关部门的警惕。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形势教育作文500字还没来得急感受秋天,冬天就接踵而来,两场雨后,气温一下降低了许多。
霜降刚过,天气突然就冷了起来。
树叶纷纷落下,人们不得不纷纷关门闭窗、打开制热空调,添衣御寒。
冷飕飕的初冬真的来了。
唐代诗人杜甫在《初冬》中这样描述,“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
大意是初冬季节,城里的大姑娘、小丫头最知温暖,春夏是她们最早换上诱人的绣裙,初冬,是她们最先披上斑斓的风衣,围上迷人的丝巾,留给城市一道道、一缕缕靓丽的风景线。
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不知冷暖,单衣单衫单长裤,要风度不要温度。
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惹的多少年老者眼热,年轻多好。
公园里晨练的老人逐渐减少,个个包得严严实实,生怕中了风寒。
于是家家户户试水压、通暖气,生炉取暖,准备过冬,成了普通人家寻常事。
初冬的乡村,田野麦苗青青,一望无际,树上叶子一片金黄,在冬日的暖阳照耀下,光芒四射。
面对此景,多少农家少男少女,无不思绪万千,生活有限,宇宙无穷,外面未知的世界才最精彩。
如今的农村,大部分盖成楼房,使用上了电褥子、电暖气或风斗烤火,已不在较多呈现土炕柴烧,炊烟袅袅的旧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到极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到1972年,中日之间才恢复邦交正常化,但近三十年中日关系依然曲折反复。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1989年,中日双方的关系一直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90年开始,双方关系一直曲折反复,直到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出现“政冷经热的现象”。
这是自双方7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于13日后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正是他承认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才使安倍晋三的访华成为了可能,打破了总日关系僵化的局面,将中日关系的定位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互惠关系”。
而之后温总理访问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应邀访华以及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极大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胡锦涛主席更是在他的“暖春之旅”中,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六点建议: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加强战略互信三、深化互利合作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虽然之后的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但无论是麻生太郎还是鸠山由纪夫都在上任之后积极访华,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正确对待的。
下面就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就以下简要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日本侵华战争二、台湾问题: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而且台湾海峡至今仍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三、东海问题:中日双方就东海的划分问题差异较大四、钓鱼岛的归属问题。
影响中日关系的其他问题:一、日本扩军问题二、慰安妇和在华遗留毒气弹问题三、日本右倾化问题四、战争赔偿问题五、修改和平宪法问题六、日本“入常”问题。
对于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持积极的态度。
正确处理中美日三方关系,推动中日关系友好合作的发展;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友好合作是基本走向。
下面对于中日关系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也做一个简述:中日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2、中日间卓有成效的经济合作作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历史文化上的相通为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日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关于台湾问题;关于领土的问题等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现在,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共同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
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篇二: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
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
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
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
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
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
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3)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
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国方面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改变。
就日本而言,它根本不满足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试图借助美国的支持,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及世界的国际事务、加入安理会等方式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
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朝着军事大国的方面迈进。
对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
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
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知道甚么是威胁,甚么是安全;甚么是可取,甚么是不可取.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国人都在爱国,因为爱国最起码的就是让自己对我的国家有作用,不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的负担.只要是对自己的国家前进有实际意义的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是爱国的表现,爱国既不需要多么豪情壮志,也不需要多么高亢激昂,只要务实,就是爱国;并且谨记随时维护祖国的尊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热切的希望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强大,只要强大了,我们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公平地发展,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发展新世纪中日关系,必须牢记中日友好的历史和经验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成果。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和精神。
既要不断扩大双方利益的汇合点,要重视并处理好双方的关切,尤其要慎重处理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
中日两国领导人应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方向,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
胡锦涛还指出,中日应“共同构筑‘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中日关系。
”这应该成为我们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目标和共同口号。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
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第一,要加强政治互信。
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
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尤其要加强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中日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分方法和适当的行为帮助发展中日关系,理性表达爱国情怀,珍惜和平发展局面,这也是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要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对立只是短暂的,友好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更好发展。
【篇三: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
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
“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
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
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
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