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植物叶片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一)

谈植物叶片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一)
谈植物叶片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一)

谈植物叶片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一)

作者:康萨如拉牛建明张庆

摘要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干旱、盐碱、低温(冷害、冻害)、高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叶片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和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部位,是对逆境反应最敏感的部位。综述了植物为了适应自身生长的不同环境,其叶片大小、表皮毛、气孔、角质层、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等结构的响应特征。

关键词植物叶片结构;环境;响应植物生长于自然环境中,受到干旱、盐碱、低温(冷害、冻害)、高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植物对所生存的不良环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其响应过程有形态结构、解剖结构以及生理生化上的变化。植物形态结构能反映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自身对环境的适应1],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同种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也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异现象,这通常被认为是植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叶片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比例在整个植物体上最大,而又是植物最基本、最主要的生命活动场所,因此它是植物对不同环境反应最敏感的器官2],而叶片结构对不同环境的响应模式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1叶片的结构

通常被子植物叶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覆盖着整个叶片,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它不含叶绿体,细胞间没有间隙,形状十分规则;叶表皮上面附有角质层,具有减少水分蒸腾与保护叶肉细胞避免其受机械损伤的作用;表皮细胞上面一般会分布各种表皮毛和气孔器,气孔器的类型与表皮毛的数量随着植物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别。上下表皮层以内的绿色同化组织为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有些植物叶片叶肉组织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叫异面叶;而有些植物不明显,称为等面叶,单子叶植物的叶多数都属于此种类型。叶脉是叶片中的维管束,叶片中脉明显粗大,在中脉较大维管束的上、下两侧有发达的后壁组织与表皮细胞相连,增加了机械支持力。禾本科植物表皮细胞也有泡状细胞(运动细胞)的分化,在植物叶片卷曲、伸展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2叶片结构对环境的响应

植物对自身生长的生态环境有特定的响应和适应,在适应多样化环境的过程中,叶片各结构表现出了各自的响应特点,构成了类型繁多的响应模式3]。

一些旱生植物在适应干旱环境时尽量缩小其叶面积以减少蒸腾量4],如刺石竹(Acanthophyllumpungens)、麻黄(Ephedrasinica);叶片厚度也常作为衡量植物抗旱性的一个指标,植物叶片越厚,储水能力越强,而一般认为,小叶型也是耐旱的一种特征,细小的叶型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面积5]。

植物叶片表面角质层、硅质及绒毛等对叶片具有保护作用,在控制水分散失和光热伤害方面具有重要生理生态意义。表皮毛不仅能够反射阳光,防止强光对叶片的伤害,而且能够降低叶表面温度,从而间接地降低蒸腾作用。薄叶旱生植物体通常密被灰白色或白色绒毛,起到缓和强光的作用,保护叶绿素不致因强光而被破坏6]。

气孔器是植物叶片与周围空气之间交换气体的器官,由于影响光合作用的一个主要因子为CO2的浓度7],大的气孔密度会增加CO2的吸收量,导致强光合速率的提高,因此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气孔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短时间的有效水分8]。

角质层由不透水的脂类物质组成,能够防止植物体内水分的过分蒸腾,保持植物叶片水分,在控制水分散失和光热伤害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意义。水分子在角质层扩散的阻力通常是很大的,植物叶片表皮外壁角质层片层的排列方式、密度以及厚度因物种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为了更好地适应缺水、高温等干旱环境,植物叶片角质层加厚,增加水分的扩散阻力,使叶片叶肉细胞更有效地利用水分,更好地保护叶肉组织避免被强光灼伤9]。

叶肉组织中栅栏组织发达(厚度增加)而海绵组织退化(厚度减小)也是旱生植物区别于中生植

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叶片的组织形态建造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逐步恶劣时,植物有叶片增厚、栅栏组织增加、叶肉组织结构紧密度增加等现象。在干旱条件下有些植物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都具有发达的栅栏组织,同时海绵组织全部分化为栅栏组织,成为等面叶;有些禾本科植物的成龄叶上下栅栏组织中间有栅栏组织向海绵组织过渡的现象,这种细胞较小,为长椭圆状,有细胞间隙,但又不与典型的海绵组织相似。另外,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可反映环境中的水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该比值相对较大的植物可能具有较大的净光合作用速率10]。但也有人认为该值是较为稳定的结构参数1]。

植物叶脉维管束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方式是具有比较密集的维管束,维管组织发达,使其疏导能力和支持能力增强等;同时叶片主脉厚度、导管直径及导管密度也相应地增加,从而增加输导水分的能力,以提高对干旱的抵抗和适应能力11]。

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对恶劣环境响应的另外一种重要途径是叶片的运动调整3]。叶卷曲是禾本科植物中常见的一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反应现象,它可导致有效叶面积显著减小,减轻叶片的能量负荷,降低蒸腾作用,并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禾本科植物运动细胞通过吸水与失水过程调节叶片卷曲程度,从而调节植物的水分平衡12]。

植物对环境刺激之反应

10-6 植物對環境刺激之反應 焦點 1 向性反應 ※向性反應:環境刺激→植物產生反應涉及生長方向的改變 1.正向性:植物體的生長反應趨性刺激方向(ex.莖的向光性、根的正向地性) 2.負向性:植物體的生長反應背離刺激方向(ex.莖的負向地性) 一、向光性:(植物體受到側面光照→向光照方向生長彎曲) (1)頂端分生組織產生生長素(向下運送) ?? ??→?側面光照莖兩側生長素分佈不均勻 向光面:生長素含量少、生長慢 背光面:生長素含量多、生長快 (2)莖的頂端:具有接收藍光的色素分子 ∵藍光刺激→莖的向光面和背光面的生長素分佈不均勻 ∴藍光對向光性的作用最為明顯 二、向地性: (1)植物幼苗平放????→?重力影響下半部的生長素濃度較高 莖的細胞生長快速→莖向上彎曲生長(負向地性) 根的細胞生長較慢→根向下彎曲生長(正向地性) (2)根的正向地性與根冠產生的『抑制生長物質』有關 根平放並將根冠摘除→根生長快速,不會表現向地性 若將根冠再置回根尖→根生長變慢,表現出正向地性 三、向觸性:(葡萄、豌豆、瓠瓜的卷鬚????→?接觸物體不均勻生長) 接觸面的細胞停止伸長→卷鬚纏繞物體而攀緣生長 →使植物體獲得支撐,並佔具有利位置以吸收陽光 試題範例 1.有關於植物生長的適應,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受地心引力、光照、溼度的刺激可引起向性運動 (B)具有接受刺激的神經系統,且能傳導刺激並引起反應 (C)平置的幼苗,莖會背地生長、根則向地生長 側面照光對芽鞘的影響: 芽鞘內的箭頭表示生長素的

(D)地心引力的刺激,使植物體內的生長素分布傾向朝下的一側 (E)溫度的刺激可促使葉綠素合成和葉綠體發育 【答案】(A)(C)(D)【詳解】(B)植物缺神經系統 (E)光線刺激可促使葉綠素合成和葉綠體發育 2.下列植物運動何者與生長素有關? (A)睡眠運動 (B)莖的向光性 (C)觸發運動 (D)根的向地性 (E)根的向濕性 【答案】(B)(D)(E)【詳解】(A)(C)睡眠運動及觸發運動與膨壓有關 3.下列有關於植物向性的敘述,何者錯誤? (A)一般而言,根具有向地性,莖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 (B)將幼苗平置,根部朝上的一側生長素較少,故生長慢 (C)將幼苗平置,莖部朝下的一側生長素較多,故生長快 (D)莖部向光的一側生長素較少,故生長慢 【答案】(B)【詳解】根部朝上的一側生長素較少、生長快,因高濃度的生長素會抑制根的生長 焦點 2 感性反應(與膨壓改變有關) ※感性反應: 環境刺激→植物產生反應未涉及生長方向的改變(一般為可逆反應) 一、睡眠運動:(豆科植物的葉片??????→?睡眠運動) (1)白天:葉枕上方細胞的膨壓較小、下方細胞的膨壓較大→葉片上揚平展 (2)夜晚:葉枕上方細胞的膨壓變大、下方細胞的膨壓變小→葉片下垂閉合 ps.光照刺激→牽牛花、豆科植物的花瓣和葉柄的膨壓改變 →花瓣和葉片在日間張開(夜間閉合) 二、捕蟲運動: 捕蠅草的捕蟲葉受到碰觸→葉片閉合以捕捉昆蟲 三、觸發運動:(含羞草葉片受到碰觸??????→?葉枕膨壓改變葉片閉合) (1)複葉未受到碰觸→小葉平展張開 (2)複葉若受到碰觸→小葉閉合,整片複葉下垂 ps.機械性刺激(震動、觸摸、摩擦)→抑制植物生長

土壤性质指示植物

土壤酸碱性指示植物 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土壤是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植物与这样的生态条件息息相关。土壤的酸碱性是重要的理化性状之一。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结果,在酸性土壤上保存了一批只适应于酸性土壤生存的植物,称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的出现可以作为土壤酸性的标记。如岗松、石松、小米柴、芒萁、铁芒萁碱蓬骆 驼刺 芦苇 羽扇豆 等植 物。 芒萁岗松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岗松桃金娘科小灌木,分布于华南诸省,生于具有酸性土壤的低海拔向阳山坡。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植被调查中对了解生态地理条件有意义。 碱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南天竹、凤尾草、蜈蚣草、枸杞等,喜欢偏碱性的土壤。 有趣的是,一些植物还能较准确地指示出土壤的酸碱度(pH值)。如有算盘子、映山红、铁芒萁等生长的地方,土壤的pH值一般在4.5—5;在牙疙疸、齿鳞青木香等生长的地方,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6;有贯众、野花椒、牛毛草等生长的地方,土壤的pH值一般为8左右;生长有碱灰菜、麻落藜等植物的土壤,其pH值一般为8.5—9。 其他指示植物(indicative plant) 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指示植物与被指示对象之间在全部分布区内保持联系的称为普遍指示植物;只在分布区的一定地区内保持联系的则称为地方指示植物。地方指示植物在数量上远远多于普遍指示植物。按指示对象可分为: ①土壤指示植物。用植被来鉴别土壤性质的植物。如:铁芒箕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柏木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多种碱蓬是强盐渍化土壤的指示植物;葎草是富氮土壤的指示植物;那杜草是粘重土壤的指示植物。 ②气候指示植物。如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标志。 ③矿物指示植物。如海洲香薷是铜矿脉的指示植物。 ④环境污染指示植物。如唐菖蒲的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黄色片状伤斑,则说明空气中存在氟化氢污染。 ⑤潜水指示植物。可指示潜水埋藏的深度、水质及矿化度。如:柳属是淡潜水的指示植物;骆驼刺为微咸潜水土壤的指示植物。此外,植物的某些特征,如花的颜色、生态类群、年轮、畸形变异、化学成分等也具有指示某种生态条件的意义。 土壤酸碱度识别及调节方法 来源:《中国花卉报》2005 年11月8日第6版作者:曹涤环作者:未知编 辑:jiej007 人气:0 日期:2006-12-28 各种花卉的生长都需要酸碱性适宜的土壤,高于或低于适宜的界限,花卉便不能吸收所需养分,造成营养缺乏,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所以,栽培前一定要了解土壤的酸碱性,正确选择土壤。除化学试剂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外。还可用以下简便方法: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植物在经受干旱胁迫时,通过细胞对干旱信号的感知和传导,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新蛋白质,从而引起大量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变化.干旱胁迫对植物在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等水平的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也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植物对干旱胁迫分子响应较复杂,包括合成一些新的基因如NCED、Dehydrin基因和CBF、DREB等转录因子.另外,干旱胁迫还能造成蛋白质组学的变化. 关键词干旱胁迫;生态响应;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干旱作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分布以及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限制了作物的大面积扩展。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不仅与干旱强度、速度有关,而且更受其自身基因的调控。在一定干旱阀值(drought threshold)胁迫范围内,很多植物能够进行相关抗旱基因的表达,随之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显现出抗旱性的综合性状。因此,从植物本身出发,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揭示其抗旱特性,提高植物品种的抗旱耐旱能力,以降低作物栽培的用水量,同时最大程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科学选育适宜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所特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生存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更应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作物逆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一、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一)与干旱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 通过转化调节基因来提高植物脱水胁迫的耐性是一条十分诱人的途径.由于在逆境条件下,这些逆境相关的转录因子,能与顺式作用重复元件结合,从而调节这些功能基因的表达和信号转导,它们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过量表达会激活许多抗逆功能基因的同时表达.胁迫诱导基因能增强胁迫反应的耐力,不同的转录因子参与胁迫诱导基因的调控.遗传研究已经鉴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案例分析]生物教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 教学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活动准备: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该主题的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教师提出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专业人员采集黄浦江水样、测定水样,调查学校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绿化现状等。 (3) 学生经过对周边环境的各类污染因素与常见生物的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后,组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组3-5人),各自选定实验研究项目。 (4) 各小组相互评议实验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确定实验研究项目。 (5) 各小组设计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题目;②研究目的;③实验原理;④所需材料(应具有可行性);⑤具体实验步骤;⑥预期结果。 (6) 师生分别作实验准备。 (7) 在课堂内,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相互切磋,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 各组间相互交流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相互进行评议和质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各组在听取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或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9) 学生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提出自己对实验研究结果的见解。 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形成概念和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总结发现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就“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这一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多种体验,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形成一系列概念和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开始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小组讨论,以选定各自的实验研究项目,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第三阶段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辅导。探究的最后阶段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活动,教师明确提出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等,并预先制定了相应的量规用于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探究过程。 1.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参加活动对象:高-年级部分学生(由学生自由报名)。 4,活动的准备: 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5.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概述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1案例来源:上海故业中学费循蛟老师https://www.360docs.net/doc/dc10503898.html,/3_anli/3_jijin/jijin_008.htm

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实例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如:香蕉等热带雨林气候的植物叶子面积大,多数呈圆形、椭圆形或盾形,这是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以增强水分的蒸发、减低叶面温度。松树一般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它的叶子进化成针状是为了适应较干旱的环境,减少叶片的蒸腾。仙人掌等生活在热带沙漠中的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动物的侵害,叶子退化为刺,它的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其他例子如: 根——红树为了适应海边多水的环境,长出了气根,令根部接触到更多空气不被淹死,众多的根系的防止了海水的冲击。 茎——含羞草适应多雨环境,茎叶可卷曲,以防在暴雨或冰雹天气中受伤。 叶——落叶植物适应冬、秋季节,在秋季就脱光树叶,以防冬季过多的蒸腾作用。 花——有的植物的花非常艳丽,并有花蜜和香气,这是为了吸引昆虫传粉。 果——豆科植物中的大豆,为了适应无风等不利于传播种子的条件,大豆夹在成熟后干扁弯曲,能将夹中种子远远弹射出去,大豆也挺有弹性的。有利于其传播。 种子——蒲公英也是一例。蓖麻,苍耳、常见的苹果等都是例子。 水生植物——莲藕为了适应水下环境,它的根(藕)为孔状,以防水流的冲刷,须根很短,是适应水中水分充足的环境。不需要过多的水。 旱生植物——沙拐枣、骆驼刺等,长长的须根可长到沙漠底层几米的地方,而露出地面的却只是小小的一丛。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中国文化艺术,渊源流长。 我国最早的歌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例如传说中伏羲时的【网罟之歌】,诗经中的【关关雉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我们华人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京剧,被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京剧则是国之瑰宝,是我们华人的骄傲,亦是世界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你可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你可知道诸葛亮身居空城,面对敌兵压境,饮酒抚琴的故事? 列宁曾经说过:我简直每天都想听奇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情想,人类怎么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什么对音乐如此痴狂?音乐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泰戈尔说:我举目漫望着各处,尽情的感受美的世界,在我视力所及的地方,充满了弥漫在天地之间的乐曲。 【二】 音乐,就是灵魂的漫步,是心事的诉说,是情愫的流淌,是生命在徜徉,它可以让寂寞绽放成一朵花,可以让时光婉约成一首诗,可以让岁月凝聚成一条河,流过山涧,流过小溪,流入你我的麦田……

环境保护用植物资源调查

环境保护用植物资源调查 环境保护用植物资源的种类、主要特征、利用部位及主要用途。 调查内容:了解环境保护植物的主要作用,通过调查,能够了解主要种类,熟 悉主要功能和用途。了解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调查结果: 1、小叶女贞(木犀科女贞属)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2~3米,枝条铺散,小枝具短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至倒卵状长圆形,无毛,顶端钝,基部楔形,全缘,边缘略向外反卷;叶柄有短柔毛。圆锥花絮。 环保功效及用途:主要作绿篱栽植;其枝叶紧密、圆整,庭院中常栽植观赏;抗多种有毒气体,是优良的抗污染树种。 2、法国梧桐(梧桐科梧桐属) 形态特征:落叶端直乔木,高可达16米,干皮青绿光滑,老时浅纵裂,小枝粗壮、绿色,有疏毛,单叶互生,叶形宽圆掌状深裂。 环保功效及用途:干形端直,干皮光绿,叶大荫浓,清爽宜人,自古以来即为著名的庭荫树种,栽植于庭前、屋后、草、池畔等处极显幽雅清静。对各种有毒气体的抗性很强,适于厂矿绿化。 3、槐树(蝶形科花科苦参属/槐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15-25米, 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9-15,卵状长圆形,长2.5-7.5厘米,宽1.5-5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10,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厘米,无毛,不裂;种子1-6,肾形。花果期9-12月。 环保功效及用途: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另外其也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 4、千头柏(柏科/侧柏属) 形态特征:为侧柏的栽培变种,常绿灌木,高可达3~5米,植株丛生状,树冠卵圆形或圆球形。树皮浅褐色,呈片状剥离。大枝斜出,小枝直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紧贴于小枝,两面均为绿色。球果卵圆形,肉质,蓝绿色,被白粉,10~11月果熟,熟时红褐色。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常见的还有侧柏的变种金叶千头柏,又名金黄球柏。矮生灌木,树冠球形,叶呈金黄色。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①减弱噪声功能。茂密的法国梧桐能吸收和隔挡噪声。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公园中成片的树林可降低噪声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比未绿化的街道可降低噪声8—10分贝。据报道,爆炸3kg三硝基甲苯炸药的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4km,而在森林中则只能传播400多米。在森林中声音传播距离小,是由于树木对声波有散射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毛就伤电影院里的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把噪声吸收掉。 ②杀死细菌功能。法桐之所以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茵数量,一方面是由于绿化使空气中的灰尘减少,从而细菌随之减少,另一方面植物本身有杀菌作用。如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钟内杀死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和痢疾杆菌。1ha圆柏林每天就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有些植物能产生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挥发性油。松树林、柏树林及樟树林灭菌能力较强,这与它们的叶子都能散发某些挥发性物质有关。 ③监测环境功能。有些植物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因为有些植物对污染物质比较敏感,当其受到毒害时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植物

的这种反应就是环境污染的“信号”,人们可以根据植物所发出的“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的状况。这类对污染敏感且能发出“信号”的植物被称为“环境污染指示植物”或“监测植物”。 经过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概念介绍,相信大家对法桐价格有很深刻的了解了。 发布时间:2011-11-0218:04 本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dc10503898.html,/jd/930.html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脉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形 对生叶 序 侧出平行 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因此,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叶子是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产生变化。水生植物的叶浸没在水里,在结构上与旱生植物迥然不同。可见不同环境植物叶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即使生长在同一环境,它们克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word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张涛 20135937 摘要:近年来SO2污染比较严重,它对植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植物既受到SO2污染的影响,又对SO2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能力。本文总结了关于SO2单一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适应机制,并提出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硫;植物;抗氧化酶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以SO 2 污染为主。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使煤炭以及石油的消耗量达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剧了SO 2的排放污染。SO 2 是我国当前最主要 的大气污染物,在个别地区污染相当严重。SO 2 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细 胞后快速溶于细胞中,在细胞内释放出H+、HSO 3-和SO 3 2-等,从而对细 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也可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硫酸盐,这些成分随雨水共同降落成为“酸雨”,能够导致土壤和水系的酸化,干扰植物的代谢,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从而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关 于SO 2 污染环境对植物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并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在SO 2 的植物伤害症状、伤害机理、对生理生化指标、植物组织结构影响等方面取的研究得了许多进展。 1.二氧化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李利红,仪慧兰[1]等采用室内培养及密闭箱静态熏气方法,研究了不同浓 度SO 2暴露对拟南芥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SO 2 暴露对拟南芥成熟 叶片的伤害主要是叶面伤害斑的出现和叶片枯死,伤

害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暴露于低浓度SO 2 时叶面无伤害斑,随 时间推移有少数叶片边缘卷曲,但在停止暴露后恢复正常;中浓度时暴露的植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透明斑,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伤害症状发展为坏死斑, 暴露于高浓度SO 2 的植株,叶片很快出现不规则形的黄色坏死斑,坏 死斑的面积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之后叶片大量枯死。但在脱离高浓度S O 2 后伤害性斑点不再增加,并能继续生长发育。 SO 2暴露对拟南芥植株的生长发育具有双向作用,较低浓度SO 2 暴露 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O 2 暴露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株高、单株叶片数和单叶面积呈浓度依赖性减少。 2二氧化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1二氧化硫对植物气孔的影响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间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体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组织,因此气孔在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吉喜 [2]通过试验表明:通常情况下 SO2 促使植物气孔关闭,但也有某些植物经S O 2熏气后气孔关闭。气孔对SO 2 浓度的反应通常是SO 2 浓度越大,气孔 反应越快。 2.2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调节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的屏障作用,当植物处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时,刺激首先作用于细胞膜。大量观察研 究表明,细胞膜也是SO 2作用的最初部位,在植物接触高浓度SO 2 后,膜 首先受到损伤,继而膜透性发生改变。植物膜透性对SO 2 的反应差异通常与 植物的抗性有关,抗SO 2强的植物,细胞膜对SO 2 的反应不敏感,反之则很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指示作用 ====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污染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是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全球环境污染研究的重要课题。大气污染的检测与治理也成为全球大气环境污染研究的重点。 植物是生物圈生态系统重要成员,大气污染使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广泛而又复杂的变化,植物的参与使环境污染的生态影响更为复杂。这是因为植物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和矿物营养物,通过光合作用与空气进行大量的气体交换,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于植物表面。沉降到植物体表面的可溶性化合物通过渗透、扩散为植物细胞所吸收,气态物可在植物产生气体交换时扩散入植物体内,在细胞表面溶解而被吸收。污染物可在植物体山发生积累,当大气污染物浓度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科学家们通过这一现象得到启发,来研究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的作用。 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所在地方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反之,见到某种植物出现,就可以据此判断它所在地方的环境性质。这种作用叫做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植物称为指示植物。显然,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越是狭窄,它受环境的限制越强烈,它对该种环境的指示作用就越显著。植物的这种指示作用常为人们所利用。许多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映非常敏感,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反映出的环境污染“信息”,分析和鉴别环境污染的程度,并研究治理的措施。这种能够对污染产生敏感反应的植物,被称为“环境污染指示植物”或“污染报警植物”。许多植物对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作者:黄盼盼, 周启星, 董璐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天津,300071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11) 参考文献(19条) 1.INGERSIEVH TORANGL;LOCKM L;et a1Primary blodegradation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erobic and anaerobic surface water simulation systems 2001 2.Diaz2Cruz M S;Larcelo 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nalysis of veterinary and human drugs in soils,sediments and sludge 2003(06) 3.王丽平;章明奎;郑顺安土壤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解吸特性和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土壤通报 2008(02) 4.Angel J.Baguer;John Jensen;Paul Henning Krogh Effects of the antibiotics ox tetracyeline and tyrosine on soil fauna 2000 5.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 2008(01) 6.Cerd Hamscher;Sake Sczesny;Heinrich Hoper;Heinz Nau Determination of Persistent Tetracycline Residues in Soll Fertilired with Liquid Manur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e prays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2 7.S.Thiele-Bruhn;M-0,Aust effects of pig slurry on the sorption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 soil 2004 8.曹卫东;王旭;刘传平;封朝晖,刘红芳,李芳柏当前部分有机肥料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期刊论文]-土壤肥料2006(02) 9.王丽平;章明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 10.刁晓平;孙英健;孙振钧;沈建忠安普霉对对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4(04) 11.孔维栋;朱永官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2007(01) 12.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3) 13.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张兵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3(01) 14.王校常;施卫明;曹志洪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绿色清洁的污染治理技术[期刊论文]-核农学摄 2000(05) 15.牛建平;吴泽辉;石起增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16.章明奎;王丽平;郑顺安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02) 17.Boxall A B A;Blaekwell P;Cavallo R;et a1The s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a sulphonamide antibiotic in soil systems 2002 18.李彦文;莫测辉;赵娜菜地土壤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9(06) 19.王丽平典型外源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转归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和机理研究 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c10503898.html,/Periodical_kjxx201011297.aspx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上海市园林学校(200051)胡天勤 化学与生活,1996(7)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任意排放,对我们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本文就二氧化硫这一主要大气污染物对绿色植物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二氧化硫的来源 在大氧中有许多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NOx、臭氧、烟尘等,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源,原因是它来源广、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多达2.4亿吨左右,单在我国,就有1400万吨之多,其污染量之大令人吃惊。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它来自以下凡方面: (1)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煤炭中含硫,一般含量在3%~5%左右,燃烧后即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大多从烟囱排入大气。 (2)钢铁、炼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水泥等工厂企业,在生产流程及工艺操作过程中,也会排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据统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可达3.4吨左右。而当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出0。2~0。3PPm时,一些绿色植物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二)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方式一般有三种: 1。急性危害:高浓度的SO2气体会大大超出植物的承受能力,使植物在短时问内(1~2天或几小时内)发生叶片枯焦脱落,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直到枯

萎死亡。 2。慢性危害:植物因长期在低浓度SO2污染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一些症状,使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长不良。 3。隐性危害:植物长期在低浓度SO2影响下,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但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已受到侵害,生长发育受阻。 (三)二氧化硫危害植物的化学机理 当二氧化硫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叶子后,被叶肉吸收,转变成亚硫酸根离子然后又可转变成硫酸根离子,由于在植物体内SO2转变成SO32-的速度要比SO32-转变成SO42-快得多,所以当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内后,会造成高浓度的SO32-的积累,而SO32-对植物的毒性比SO42-扩大30倍,从这一意义上分析,二氧化硫对植物造成的损害,实际上是由于其还原作用所引起的。 (1)对气孔机能的影响 当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叶片以SO32-形式积累起来后;便会对气孔的开启和关闭机能带来影响,使气孔机能瘫痪,从而使大量二氧化硫气体进入植物体的细胞,加重对植物的危害。此外,由于植物气孔机能受阻,还会引起水份大量蒸腾,导致植物组织迅速枯萎。 (2)对叶片组织结构的破坏 当二氧化硫通过开放的气孔进入叶片组织后,溶解在细胞中,致使细胞内含物遭破坏或变形,引起外渗与原生质分离,使叶片组织结构遭到损害,海绵细胞与栅栏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其主要症状为:细胞失水变形、组织破碎。栅状组织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叶片明显变薄等。 (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研究和对策2

研 究 性 学 习 报 告 高一.(13)班 王天肖、巩康华等

题目: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研究和对策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班级:高一(13)班 组长:王天肖 成员:王天肖、王丽雪、王飞雪、金荣智、陆强、巩康华 指导老师:金黎明 摘要: 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条件起变化,在植物体上就会产生反应。在气象预告方面,植物对环境变化所起的反应在农业生产等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标准。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污染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也同样会在植物体上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利用这些植物来监测环境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敏感植物对其周围的环境都有显著的的预测和监测作用。因此,利用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有所准备,还可以让我们尽可能的避免环境污染的毒害。同时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监测系统,保护我国自然环境也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前言: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成了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毫无疑问,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各地区的监测站和环保局等均不同程度的设立了监测系统对环境进行监控。我们通过对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调查发现,监测站监测环境的方式普遍为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显然,这需要人工定期的采集样本,再进行化验分析来得出结论。无疑,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环境监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保险的,但是繁琐之至。倘若有其它特殊情况发生,导致监测人员未能及时采集样本,那么环境污染的毒害也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我们就需要一种更为敏感更为有效的方式对环境进行监测。众所周知,植物对于环境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且是非常敏感的。利用这些植物来监控环境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研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时掌握周边环境状况,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对于环境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经过: 一、活动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第1周)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广西大学 校选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班级:151 专业:哲学 学生姓名:李钰莹 指导教师:尤业明

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姓名:李钰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哲学151 学号:1522110135 摘要: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环境对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反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环境、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 人们常说:“我们要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而环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但总的来说环境指某一中心事物它周围的空间以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 所谓环境,通常是泛指植物生存四周空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例如,气候、土壤、生物等等因素的综合。这些事物中的每一个因素,称为环境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植物来说,各种环境条件并非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只有那些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对于植物的代谢作用直接或问接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于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以及内部等具有最深刻的影响的环境条件,才被列为生态条件。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植物方面接受了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方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植物花木是大自然的主体,不同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态的角度论述环境因子中: (1)温度与植物的关系;(2)水分与植物的关系; (3)光照与植物的关系;(4)大气对植物的关系; (5)土壤对植物的关系。

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海来伍达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1班) 摘要:苔藓植物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对大气成分浓度和全球气候等各方面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苔藓植物可以作为全球变化、环境污染、养分状况、森林整体性及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生物指示材料,利用苔藓植物可以监测指示大气污染,识别污染源,揭示大气层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反映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格局,进而评价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化;也可以用苔藓来示重金属污染和矿藏。所以苔藓植物是一种天然的指示剂。 关键词:苔藓植物、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检测、指示作用 引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环境的污染负荷日益增加,用灵敏的指示生物来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变化应用越来越多。苔藓植物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代谢特征,常被用来监测环境污染物质及污染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利用苔藓植物指示监测环境中重金属的沉降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可用来指示重金属污染物来源、迁移及时空分布等。少数植物仅局限生长于富含某种特殊金属的基质上,而且具有积聚某种金属的能力。通过研究这些植物的分布状况,分析它们的金属含量,可定性的研究当地的某些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 1 苔藓植物生理结构 苔藓植物是一类从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的生物类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它分布广泛,是生态系统演变关键的拓荒者之一。苔藓的植物体表面积与其生物量比值高,其解剖构造亦很简单,只由单层或少数几层细胞构成,植物表无蜡质的角质层覆盖,暴露于污染大气时,污染物质可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之中,植物体中无维管束构造,亦没有真正的根,只在植物体的末端生出单列细胞的假根。苔藓植物的这些简单的结构导致了其植物体抗性弱,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大气中重金属污染物质在其植物体内的富集,从而可以达到指示监测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目的。苔藓植物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之更适合应用于污染的监测研究工作。首先,由于其分化程度低,植物细胞的生长势能相对旺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