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

其他植物激素

学习目标:

1.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3.举例说出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4.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课前导学:

五、其他植物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六、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生物组织、器官):当地常见植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枝条。3.作出假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设计

⑴配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溶液:先用少量_______溶解萘乙酸再加水稀释到需要的浓度,即________mg/L、__________mg/L、_________mg/L、_________mg/L。

⑵插枝的选择:选择生长旺盛且长势相同的一年生枝条,每段插条至少应有一叶一芽。

⑶插枝的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将上述插条中的1份不作任何处理,为_______组,组号为1;其余4份分别用浓度为100mg/L、300mg/L、500mg/L、700mg/L 的萘乙酸浸泡8-12h,组号分别为2、3、4、5。将插条随机均分成____________份。去除大部分叶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长势相同枝条并随机均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进行实验:将浸泡后的枝条用_____________冲洗干净,扦插于_______________的沙床上。

⑸观察实验结果:20天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定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结果,并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如_____________图、_______________图。

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表达与交流。

质疑探究:

1.除生长素以外,植物体内常见的其他植物激素有哪些?其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分别是什么?2.举例说明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举例说出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4.如何设计实验步骤“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5.“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例题精讲: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植物体的任何部位均可合成细胞分裂素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促进树木落叶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最恰当的是()

A.植物激素控制着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

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C.任何一种植物激素都可以单独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合成量的多少只影响细胞的伸长,并不影响其它植物激素的合成。

3.将燕麦幼苗的胚根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保持在25℃

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2)为什么要切去胚根的末端部分。

(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4)胚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多少。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反馈矫正:

1.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生根状况是( )

A.形态学下端生根

B.两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

C.形态学上端生根

D.两端都生根,数量基本一致

2.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在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减少

B.在果实发育初期,赤霉素含量最高,而果实衰老时期,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

C.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5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D.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主要是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乙烯主要是抑制生长和发育

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迁移创新:

1.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A.促进玫瑰插枝生根 B.促进香蕉成熟C.棉花保蕾保铃 D.人工培育无籽番茄2.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3.玉米种子萌发时,其胚会先产生下列何种激素以促进其萌发()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4.有人在清除果园虫害的时候误喷了一种除草剂,使果园中某些灌木叶片枯死、脱落。你认为这种除草剂最可能含有()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乙烯

5.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在果实的细胞分裂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

B.在果实生长发育的各个时刻,生长素起主导作用

C.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

D.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作用

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C.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7.(多选题)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任何一种植物激素可能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多个生理过程

B.生长素是维持植物顶端优势的重要激素C.植物在逆境条件下,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增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含量降低D.单侧光影响所有激素的分布

8.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来分别进行研究。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相同植物的三组带芽的枝条甲、乙、丙,每组10支;

②将甲、乙、丙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相同时间后,扦插在潮湿的沙土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丙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

的平均生根数量,绘制得坐标如下。据图回答:

⑴你认为他们的子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结果是_____组枝条生根最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组枝条生根最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吲哚丁酸(IBA )促进枝条生根准确浓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

其他植物激素

课前导学:

五、其他植物激素

1.

2.相互协调 共同调节

六、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

1.2,4-D 或NAA 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或“不同浓度的2,4-D 或NAA 对杨插条生根有何影响?”

2.菊花、山茶花、桂花、月季

3.促进插技生根的2,4-D 最适浓度是50mg\L 促进插技生根的NAA 最适浓度是300mg\L 。

4.(1)100 300 500 700 (2)5 防止蒸腾作用过快,幼苗过分失水而死亡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精确(或“减小系统性误差”) (3)5 (4)水 遮阴 (5)发根率、生根数和平均生根长度 曲线 直方(或矩形图)

质疑探究:

1.参见课前导学。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反应都不是单一激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有时表现为增效作用,有时表现为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大于生长素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出芽;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小于生长素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出根;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等于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只生长不分化。

3.参见课前导学。

4.参见教材P47。

5.①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②平行复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平衡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由以上实验设计的特点来看,采用了平行重复的原则来进行,消除了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干扰,可多次重复该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科学。③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对比)。④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即为变量。如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则应将光作为变量;要验证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则把二氧化碳作为变量等等。

例题精讲:

1.B

2.B

3. (1)探究促进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2)胚根的顶端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3)较多数量一组可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4)胚根为10-10mol·L-1 (5)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反馈矫正:

1.B

2.D

3.D

迁移创新:

1.B 2.A 3.B 4.A 5.B 6.D 7.ABC

8.2、(1)不同浓度吲哚丁酸IBM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或“探究吲哚丁酸IBM促进插枝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2)起对照作用

(3)甲甲枝条吲哚丁酸IBM浓度适宜,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乙乙枝条吲哚丁酸IBM浓度过高,抑制了扦插枝条生根

(4)在5×10-5g\mL左右设置多组实验,降低浓度梯度,增加实验级别。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分层练习 5.4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基础巩固 1.下列植物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C.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2.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C.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3.一些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的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环境 D.减少呼吸消耗 4.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B.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C.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植物弯向窗外生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光照等因素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发现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B.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C.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 6.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 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一段时间后,该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 A.背地(心)生长 B.向水平方向生长 C.向光生长 D.无法确定 7.苍耳为菊科植物,一年生杂草。它是一种绝对短日植物,即在24 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成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0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高考模拟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选择题 1.(2020·安徽省高三三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D.组织液中的O2可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解析】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离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A错误;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B正确;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C正确;细胞外的O2(即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2.(2020·四川省高三三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HCO-3和HPO2-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 B.内环境的成分有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 C.血红蛋白对于维持血浆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 【解析】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维持血浆pH的稳定,如HCO-3、HPO-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态,A正确;尿素、氨基酸、胆固醇等均可被血液运输,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能维持血浆渗透压,血浆蛋白可维持血浆的渗透压,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D正确。 3.(2020·湖北省高三期末)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A.兴奋传到b点时电流计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 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A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复习 撰稿教师:李文强责编:陈莉 章节概述 本专题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专题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方式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多个动物生理的经典实验,很容易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能力。 在高考中本专题往往是考察的热点内容,命题热点有:结合人体相关病理,考察激素的功能,不同激素之间的关系,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结合反射弧模式图、突触结构模式图、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图来考察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稳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重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难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网络图:

知识链接: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主要介绍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以及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和作用。重点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要介绍了动物和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基本内容有反射、反射的结构接触、激素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知识结构梳理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许多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性质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的变化等,都要求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稳态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体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第八单元第1节[课下作业]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答案 C 2.(2013·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 B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血浆中有氨基酸、葡萄糖、抗体、胰岛素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管上皮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答案 D 4.如图是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答案 C 5.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细胞中CO2的排出路径是③→②→① 答案 C 6.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表示的含义相同 B.由乙图可知,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甲图中淋巴和组织液是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D.由乙图可知,一般内环境中的氧气浓度比细胞内液中的高 答案 A 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答案 B 8.(2012·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 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 D 9.(2013·济南一模)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重点归纳与精析提升 【知识梳理】 1.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并作出的特性。 2.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能发生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与有关,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是植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性、向性、负向地性、向化性、向性和向触性等都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3.植物的感性运动:感性运动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无关,刺激因素如机械振动、烧灼、电触、骤冷、光暗变化等。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知识广场】 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高等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可以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可以发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是植物受环境因素强度变化的刺激而引起的运动,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与刺激的方向无关。通常分为感光、感温和感震等运动。如最初的几滴雨滴使含羞草的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大雨猛烈下降时,可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花朵在日间开放有利于招引昆虫传粉,复叶在早晨水平展开,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精选例析】 【例1】下列使幼嫩植株向如图所示右上方生长的方法中,不合理 ...的是( ) A. 将花盆在室外空旷处横放一段时间后再正放 B. 把花盆放在窗台让其接受单侧光照 C. 人工控制植株按要求的方向生长 D. 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 【解析】在花盆右侧的土壤中多浇水、施肥,会使植物的根向右生长,而对植物茎的生长无较大影响,无法形成如图所示的盆景。 【例2】如图3.1-1所示是小科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感应性生长影响”的实验。一周后,暗箱中植株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解析】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茎具有负向地性,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因此图中植物茎、叶会弯向小孔方向生长,根会竖直向下生长。 【例3】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两种表现形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向性运动的是() A.水稻茎的背地生长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解读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 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 C.图2中B 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 D.图1中,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 转变为A的过程,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2+3.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通过突触前膜

2+上的Ca 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 C.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中α-银环蛇毒时,会导致肌肉收缩 2+D.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 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 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 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 ,刺激A ,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 ,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 ,刺激A ,肌肉收缩 A .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 5.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2+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 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高中生物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机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叶片,某农场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_______,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___________;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2、(4分)向触性是某些植物的一种向性运动,是指由接触刺激引起的植物的卷须卷成许多圈呈盘旋状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下列两则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达尔文观察到西番莲卷须的顶端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S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现象。他认为如此快速的运动不能用向光性原理进行解释,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信号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 资料二:为探究向触性的原因,有科学家在卷须顶端均匀涂抹一定浓度的吲哚乙酸,结果发现,卷须卷成了许多圈呈盘旋状。 (1)向光性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达尔文认为不能用向光性原理解释向触性的理由是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向触性是否是靠电信号传递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 (3)分析资料二中的实验现象,结合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请针对向触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一种假说: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3、(5分)下列化学物质中,是植物激素的是 A.生长激素 B.生长素 C.胰岛素 D.乙烯利 4、(5分)研究赤霉素和放线菌素D(一种转录抑制剂)对大麦种子中淀粉酶生成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去胚的大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加入该物质,“一”表示不加该物质。) A.去胚的原因是大麦种子的胚会生成大量的淀粉酶 B.放线菌素D可能抑制RNA聚合酶与mRNA的结合 C.赤霉素和放线菌素D对淀粉酶生成的影响有协同效应 D.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淀粉的分解进而促进大麦种子萌发 5、(5分)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效果可能相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通过预实验摸索适宜浓度范围 D.植物生长过程中与植物生长有关的激素发挥作用,衰老时脱落酸、乙烯才可发挥作用 6、(5分)“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里的“气”是指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7、(5分)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胚芽鞘中生长素合成和分布的主要部位都是尖端 C.开花期喷洒高浓度的NAA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D.缺乏氧气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 8、(5分)芸苔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下表是有关芸苔素内酯对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表中结果不能证明芸苔素内酯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若要继续探究促进油菜幼苗生长的芸苔素内酯最适浓度,则需降低实验的浓度梯度 D.促进油菜幼苗生长的芸苔素内酯的最适浓度在0.3?0.4mg·L-1之间 9、(5分)“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讲解和答案

考点一:植物激素的发现产生与运输: 植物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______________。 (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部分。 (3)运输 (验证极性运输的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①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运输到形态学的______________;极性运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 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外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______________此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 表现 ???? ?浓度:__________促进生长,___________抑制生长器官敏感程度:根>____ >______________器官不同发育程度敏感性:幼嫩>衰老 双子叶植物______单子叶植物。 2、实例:①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1)现象:______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____,发育受到______________。 (3)解除方法:去除顶芽。 ②根的向地性 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具有与______________相似生理效应的___________的化学物质。 (2)种类:α-萘乙酸、2,4-D 等。 (3)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获得______________果实促使扦插枝条______________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年级科学上册-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浙教版

让每个人平等 地提升自己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动植物的各种行为。 2. 了解生物的节律性行为及原因。 3. 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4. 了解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技能目标: 1. 学会观察比较 2. 学会分析归纳 3. 学习如何查阅和收集资料 情感目标: 1.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 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感应现象的分析 难点:植物感应现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教学课时: 2课时(1节完整内容,1节实验)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点出主题(猜谜语,点出动物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设问:哪些环 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展示图片,学生分析归纳--------出示FL ASH 动画:昼夜节律和季节规律,归纳生物的节律性行为-----------设问:植物的行为手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出示新闻,深化主题--------小结,巩固练习 教学准备 1、 含羞草、音叉 2、 豆发芽实验装置 3、 生物行为图片 4、 学生探究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猜谜语:打一动物 小小姑娘满身黑,身带剪刀满天飞,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 生:猜想,回答

在线分享文档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让每个人平等 地提升自己 最行 ---( ) 设问:这个谜语说明了燕子的行为受什么影响?环境因素对动物行 为的影响: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堵洞要下雨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录象:斑马的迁徙 问:这是哪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师总结:动物的行为会受到许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昼夜温度、阳光、食物、天气、水、触碰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影响生物行为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这是一个省略号,留待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讨论:是否动物的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他是无节律的呢? 展示flash :猫头鹰和招潮虾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规律 答:环境 观察 答:雨,温度 (湿度,气压) 观察 答:温度 观察 答:温度,食物等等 学生分析,总结,记录 观看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 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④是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的成份 B.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C. 因为有巨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D. ①病原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以“甲型流感病毒”社会热点为素材,综合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 A.图中④为蛋白质,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B正确; C.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 D.病原体侵入细胞的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盐加碘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预防大脖子症 B. 注射胰岛素可加快血糖氧化分解,加速糖代谢,降低血糖 C. 口服雌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达到避孕效果 D. 注射胸腺激素可加快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解答】 A.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需的元素,缺碘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患大脖子病,A 正确; 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使血糖含量降低,B正确; C.内环境中雌激素含量升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 D.注射胸腺激素不利于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D错误。 故选D。 3.下面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 一、内环境及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环境 道等 4、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与内环境的物质:①、外环境的成分:纤维素、 各种消化酶;②、细胞内成分:胞内酶、血红蛋白等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7、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8、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9、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0、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调节 1、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和脊髓【注意】: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体液

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元主要包括:树突、轴突、胞体 【注意】:①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包裹在外的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②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仅有一个轴突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注意】: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⑤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⑥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专题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讲解学习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专题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 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 D.图1中,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3.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 C.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中α-银环蛇毒时,会导致肌肉收缩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 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

2013-2014学年度高三生物单元训练(十) 一、单项选择 1. 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 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 2+的升高促进突触 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 +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 经递质释放的是 A .Na +流入细胞内 B .Ca 2+流入细胞内 C .K +流出细胞 D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3.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 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 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4.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 (脂肪与蛋 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C. VLD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5.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 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6. 蛙的神经元内、外Na +浓度分别是15mmol/L 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 正外负过程中有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 +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Na +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 .Na +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 .Na +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 .Na +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7.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8. 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团。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腓肠肌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试题

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试题 第Ⅰ卷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2.脂质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 3.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相应抗体以清除抗原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可减少尿的生成,以减少水的排出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③ 5.2012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比赛中,足球运动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A.静息电位 B.局部电流 C.突触传导 D.反射弧 6.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也有神经递质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7.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内容的是()A.体温的相对稳定 B.消化酶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对稳定 D.细胞膜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8.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温的调节也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部分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C.发烧时厌食是因体温高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D.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调节增加代谢产热,使产热大于散热,从而使体温升高 9.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信号的转化 10.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11.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12.某同学看到一篇专题报道《女冠军落病不能生孩子还得拔胡子》,主要报道曾是全国举重冠军的×××可能因长期吃药导致一些不正常的生理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A.出现上述生理变化的可能原因是服用了雄激素类似物 B.人为服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

2020高考冲刺生物重难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附答案解析)

重难点04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 本专题包括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等考查内容。其中神经调节的考查中关于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传导和突触结构的图例是两个考查热点和难点,而体液调节主要考查激素的功能,调节方式、特点等。免疫调节较少作为独立的非选大题出现,而多出现于选择题,或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结合,呈现在非选题中。 【满分技巧】 1.在分析激素调节问题时,要有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要在整体前提下考虑各种环境刺 激对体内激素变化带来的影响, 2.在分析神经调节问题时,抓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离子进出带来的变化,突触上的 各种细胞成分和结构最终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单向传导。 3.在分析免疫疾病问题时,注意审题,看看题干描述中,是否有“对自身细胞结构造成某种影响” 一类的讲法,往往涉及到自身免疫病 【必备知识】 1.熟悉神经调节的几个图解,特别是有关电信号转化的一些图解 2.掌握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产生和调节作用 3.掌握免疫调节中特异性免疫调节的主要内容,和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问题 【限时检测】 1.(2019全国卷III·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2.(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探究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

探究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8-12-26T09:47:53.03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作者:王孝坤[导读] 在生物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的综合素质以及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就应该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 摘要:在生物教学当中,为了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当中的综合素质以及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就应该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课中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节课的教学,大多数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没有做到合理科学。对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模式在现代高中教学中,通常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地掌握在这节课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而造成了成绩上不去,为了让当前的教学工作可以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问,就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课题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课题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概述人体的神经调节结构接触和调节的过程,在这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主要针对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教学,同时要对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反射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讲解,对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举例论证。第二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传导,在这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对检测神经冲动产生的基本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讲解神经纤维的结构基础和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产生和传导,这其中还包含突出的结构基础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等。第三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描述人脑的高级功能,在这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针对人脑的基本结构和大脑皮层区的特定功能进行定位教学,同时举例论证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简述其受损事例以及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第四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动物激素的调节,教师在这个小单元要进行人体内分泌腺体所分泌的激素和功能的教学,同时描述动物激素的分级调控和反馈调节等课程内容,探讨神经调节与体液之间的调节关系。第五个小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探讨动物激素的产生和应用,在这个小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通过积累和研究来对动物激素的药物以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的影响。 在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单元知识进行合理的科学化的教学课堂建设,对教学策略进行深人的研究分析,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不断改善,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课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过程 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对自己将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即通过教学的过程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且根据具体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要明确。 (1)重点知识的提炼。针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将所授课的重要知识点提炼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有主次之分,这些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神经的调节,这部分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木方式、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这5个重要内容;其次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这部分主要包括激素协调与行为和神经协调与行为两种;最后是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抵抗作用。 (2)关于学生的能力训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所学内容中动物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及协调方式等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达到教学的目的。 2.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中生物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要适量地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和教学目的的需求,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在高中生物课中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敢于实践,不断的创新。“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个章节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指导学生不断的发现、探索和总结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掌握知识主要内容的最佳效果。 在经过上述过程后,能为学生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并能联系实际,将激素的产生和对动物身体的作用相联系,方便学生记忆,达到最终解惑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引出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对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引出来,还可以利用教学当中相关的例子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讲述出来。 2.初读 通过对所讲内容的引出,学生对十所学的知识应该己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应该有了初步的掌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目标去阅读,将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加深对重点问题的印象,使学习的效率提高。 3.基本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和初读课本后,对课本当中掌握的知识进行练习。例如,对动物的神经调节和行为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强化,让学生更加坚实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展开简单的练习。例如,“在动物生命调节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还有就是“在反射活动中,中期分析作用的部门是什么?”进一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不断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