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的药引搭配
中药里的黄金搭档

中药里的黄金搭档古代医家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7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就有一项是“辅佐”之情。
指的是两味或几味药搭配,可产生协同作用,增进药物的疗效,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
但如果搭配不当,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甚至作用相互抵消。
那么,哪些中药配伍是最好的“黄金搭档”?1、党参+黄芪很多家庭经常会用一些药物来提高家人的抵抗力,谓之为“补补身体”。
最常用的是党参黄芪炖鸡,这实际上是一款药膳。
党参和黄芪是家庭中最常使用的补益中药。
其中,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身体虚弱、胃口不好的人服用;黄芪乃“补气之圣药”,能够治疗气虚乏力、脾胃虚弱。
党参和黄芪搭配可谓补中益气药物的最佳搭配,能够加强补气和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如果放入仔鸡或者排骨煲汤效果就会更佳。
如果是春季,潮湿多雨,适当放点生姜、桂皮更理想。
2、熟地+当归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熟地能滋润脸色,防治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功效,在补血方面可谓最佳搭配。
将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四者用水煎煮,生理期过后早晚两次,连续喝1周,如果要达到最佳效果,还可以在方中加红枣、杞子和冰糖,最好放上1枚鸡蛋,吃蛋喝汤,实为补血良方。
如果作为常用补血剂,也可以去掉川芎和白芍,少剂量长期服用,对于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女性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大黄+番泻叶大黄、番泻叶是一种较好的搭配。
两者都属泻下药中的攻下药,是治疗便秘的要药,将两者泡水喝即可,剂量不宜大(不宜提倡长期服此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身体虚弱或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常服泻下药,会使身体更加虚弱,所以必须搭配其他滋补气血的药物一同使用。
4、桑葚+枸杞桑葚有补肝益肾的功效,夏天饮用桑葚汁,不仅可补充体力,还可提高性生活质量。
与桑葚相比,枸杞子壮阳补肾的效果更为明显,它甚至被称为中药的“伟哥”。
两者同食,可发挥两味药的最佳效果。
52个中药“配对”应用,建议收藏

52个中药“配对”应用,建议收藏1. 肉桂配合黄连名交泰丸,能治心肾不交。
2.吴萸配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3.干姜配合黄连能除胸中寒热邪结。
4. 半夏配合黄连能化痰浊湿热郁结,宽胸止呕5. 厚朴配合黄芩能化脾胃湿热。
6. 桂枝配合白芍能调和营卫。
7. 当归配合白芍能养血。
8. 当归配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9. 蒲黄配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 桃仁配合红花能行血通经。
11. 柴胡配合黄芩能清肝胆热。
12. 柴胡配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13. 桑叶配合菊花能清头目风热。
14.高良姜配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5. 延胡索配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16. 附子配合肉桂能温下元。
17. 黄柏配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18. 苍术配合黄柏能治湿热成痿。
19. 杏仁配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0. 半夏配合陈皮能化湿痰。
21.神曲配合山楂能消肉食积滞。
22. 豆蔻配合砂仁能健脾胃。
23.常山配合草果能止疟疾。
24.龙骨配合牡蛎能涩精气。
25.杜仲配合续断能治腰膝酸疼。
26. 天冬配合麦冬能清养肺肾。
27.半夏配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闭。
28. 女贞子配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29. 桑叶配合黑芝麻名桑麻丸,能治肝阳头晕。
30. 山药配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31. 升麻配合柴胡能升提中气下陷。
32. 鳖甲配合青蒿能滋阴退蒸。
33. 乌梅配合甘草能生津止渴。
34. 苍术配合厚朴能逐湿浊。
35. 豆豉配合葱白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6. 皂角配合白矾名稀涎散,能吐风痰。
37. 木香配合槟榔能疏肠止痛。
38. 三棱配合莪术能消坚化痞。
39. 枳实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40. 丹皮配合山栀能清血热。
41. 旋覆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气。
42. 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43. 补骨脂配合肉豆蔻名二神丸,能止脾肾泄泻。
44. 桑白皮配合地骨皮能泻肺火。
45. 知母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46. 木香配合黄连名香连丸,能止赤白痢。
中药方剂的药引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甚为重要,有的用作主辅药,有的为佐使药,有的为了护胃、矫味,或为了解除部分药毒,方剂中用药引能提高药效,争取早日治愈。
淡盐汤——引主药加强补肾的作用,如六味地黄丸;灯心草——配主药导心经虚火而下,如天王补心汤;茶叶——引主药上清头目,如川芎茶调散、辛荑散;酒——引主药驱风解痉,疏通经络,如牵正散;米汤——引主药清热止痢,兼护胃气,如香连丸;苇根——引主药清散风热,解表而不伤津,如银翘散;葱白——协主药发散风寒,如升麻葛根汤;饴糖——协主药补土益胃,如小建中汤;醋——配主药收敛止血,如地榆苦酒煎;荷叶——引主药清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蜂蜜——引主药甘甜缓下,如凉膈散;梨皮——引主药润肺生津,如桑杏汤;童便——协主药降逆止血,如十灰散;荸荠——协主药润肺增液,清热消痰,如五汁饮;薄荷——引主药理血解郁,如逍遥散;乌梅汤——引主药镇痛驱虫,如集效丸;生姜——引主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茯苓甘草汤;大枣——协主药滋补脾胃,如治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姜与枣——同用能佐使主药调和营卫,宁心健脾,解肌祛风,生姜得大枣辛而有润,大枣配生姜补而不腻,如炙甘草汤、桂枝汤等。
汝州杨氏百草堂杨红祥附古罨药鉴行风开表羌独活。
荆芥防风蔓薄荷。
白芷细辛与藁本。
升麻天麻麻黄合。
秦艽威灵并紫苏。
一十五味是表药。
祛风化痰天南星。
白附藜芦皂荚同。
瓜蒂蝉蜕何首乌。
全蝎僵蚕牛黄通。
清热润燥青葙子。
菊花密蒙五加皮。
木贼蒺藜白薇蒌。
郁李天竺并巴吉。
各经风药肝川芎。
脾为升麻肺防风。
心为细辛肾独活。
太阳藁本羌活同。
阳明白芷并升麻。
少阳黄芪一味通。
上焦热药首黄芩。
栀子前胡山豆根。
桔梗桑皮共百部。
沙参元参与丹参。
中焦热药胡黄连。
石斛石膏硝黄先。
葛根香薷元明粉。
滑石茵陈并黄连。
连翘犀角羚羊角。
一十四味俱为寒。
下焦热药车前子。
龙胆通草并防已。
柴胡地骨龟鳖甲。
黄柏苦参共地榆。
各经热药肝柴芩。
心血黄连气麦门。
脾血大黄气白芍。
肾血黄柏气元参。
中药配伍药对总结表(收藏版)

中药配伍药对总结表(收藏版)处方上经常当归、白芍同用,苍术、厚朴同用,半夏、陈皮同用,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
通过适当配伍,能加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值得我们重视。
兹为便于大家的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拟分三类叙述如下。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这类最有意义。
例如: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汤,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汤,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泄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枸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壳(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酸——甘)连梅汤,化阴生津。
引用 神奇的药引子+药引

引用神奇的药引子+药引交流917236870各类出血证——————以牛角腮为引(黄牛或水牛中的骨质角髓)鼻出血————————以鲜白茅根为引热病烦渴———————以竹叶为引消渴病————————以藕节为引糖尿病————————以山药为引虚寒胃痛———————以胡椒为引感冒—————————以豆豉为引咳嗽—————————以枇杷叶上的露水为引疝气痛、睾丸肿痛———以橘核为引水肿—————————以鸭头血或鲤鱼为引饮食不佳———————以冬瓜仁为引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鲜山楂为引肥胖—————————以荷叶为引虚汗(自汗、盗汗)——以玉米茎心为引小儿慢性肾炎—————以玉米须为引贫血、血小板减少———以花生衣为引产后乳汁不下—————以花生米(连薄皮)为引低热不退———————以童便为引少女停经———————以未生蛋的新雌鸡为引痢疾—————————以石榴皮为引肺痈—————————以狗贴耳为引前列腺增生——————以南瓜子为引异嗜证————————喜食何物,以何物为引老人虚劳咳喘—————以人参为引久咳—————————以仙人头(打过子萝卜)为引痛风—————————以土茯苓为引哮喘—————————以蝉衣为引霍乱—————————以生熟水为引便秘—————————以急流水(流速很快的山涧溪流水)为引生龙凤胎———————以阴阳水为引呕吐—————————以灶心土为引鼻咽癌————————以鲜芦根为引惊惕不安————————以鸡蛋为引药引转载自走方铃医药引,又称引药,主要起“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的作用,同时还兼具调和、制约或矫味等功效。
药引与中成药适当配合服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
凡脾胃、产后等虚弱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
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
中药配伍总结大全

中药配伍总结大全处方上经常当归、白芍同用,苍术、厚朴同用,半夏、陈皮同用,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
通过适当配伍,能加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值得我们重视。
兹为便于大家的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拟分三类叙述如下。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这类最有意义。
例如: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汤,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汤,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泄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枸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壳(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酸——甘)连梅汤,化阴生津。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泄烦热。
中药最佳搭档——对药(一)

中药最佳搭档——对药(一)导读:人食五谷杂粮,难免阴阳失衡,身体也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太引起注意的小毛病,就医感觉又不值当,如果不及早干预,拖得久了,有些小毛病也会酿成大的毛病,后悔也来不及了。
下面是老中医根据经验总结出的治疗小毛病很有效的中药药对,两味最佳搭档的中药,中医讲究“药专效宏”,药物力量单一、效果才能更加突出,集中优势力量治疗疾病。
对症用了,三五天就能解决问题,花钱少见效快。
我汇总整理了一下,介绍给大家。
祈愿您身体健康,一生都用不上它。
假如哪天您身感不适用到它了,阻断了您身体里小毛病的进展,那也是我的祝福!干咳无痰——天冬+麦冬肺热咳嗽——贝母+知母健脾、消食、行气——莱菔子+炒麦芽风寒感冒——荆芥+防风风热感冒——金银花+连翘气血亏虚、心慌气短——黄芪+当归睡眠障碍:根据症状选用不同的对药。
入睡困难——百合+紫苏易醒多梦——半夏+夏枯草失眠健忘——远志+石菖蒲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降央卓玛 - 民歌中国一·天冬+麦冬——干咳无痰方解:天冬润肺止咳、养阴生津,归肺经和肾经;麦冬清心润肺、养阴生津。
功效:养肺阴、润肺燥的作用更加强大。
适合:干咳咽痛、嗓子发痒、嗓子发痛、嗓子干燥、痰少或无痰。
【二冬膏】成药:治疗阴虚肺燥引起的干咳、咽痛经典方剂。
病例1——感冒后咳嗽、咽喉痛、无舌苔。
适合天冬+麦冬专家:感冒后紧接着咳嗽,嗓子不舒服,干咳无痰,一点儿舌苔都没有,甚至还有裂纹舌,这是标准的肺阴虚。
适合麦冬+天冬。
病例2自述:肺有上结节,手术后有点儿咳嗽,尤其是半年来咳嗽比原来多了,晚上咳嗽比白天重,不仅有咳嗽还有喘鸣声,自己观察舌苔不厚。
专家:一是咳嗽,二是舌苔不厚,尽管不是镜面舌,三是肺结节做完手术后,对人的正气有损伤,正气包括气与阴,包括阴和阳,有所损伤,推荐用天冬+麦冬。
病例3适应症:干咳无痰、无舌苔、甚至是裂纹舌,是标准的肺阴虚,是天冬麦冬的适应症。
专家特别提示:舌苔厚腻或黄厚腻的,一定不要养阴,越养阴湿热越重,不但不能养阴,还得祛湿、祛湿热。
中药配伍有七情,常见功效倍增的搭配

中药配伍有七情,常见功效倍增的搭配中药配伍有"七情"之说,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相须,即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有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主辅配合,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
下面就是一些相须相使的几个常见用法。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服用的药引搭配
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
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
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
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
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
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
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
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
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
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
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
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
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
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
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
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
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
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