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比试验方法(收藏)

混凝土配比试验方法(收藏)
混凝土配比试验方法(收藏)

铁路客运专线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方法

目录

1 试验前准备 (1)

2 试样拌制 (1)

3 拌合物稠度试验 (2)

4 表观密度试验 (3)

5 含气量试验 (3)

6 凝结时间试验 (4)

7 泌水率试验 (5)

8 立方体抗压强度 (7)

9 抗折强度 (8)

10 劈裂抗拉强度 (9)

11 混凝土抗渗性能 (10)

12 混凝土收缩值测定 (11)

1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12)

14 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13)

15 混凝土抗裂性试验 (15)

16 混凝土电通量快速测定方法 (15)

1 试验前准备

1.1 试验室温度应控制在15-25℃。当需要模拟施工条件下所用的混凝土时,所用原材料的温度应与施工现场保持一致。

1.2 提前把材料放在实验室,使材料温度与试验室温度保持一致。

1.3 检查所用仪器设备是否齐全,运转是否正常。

2 试样拌制

2.1 确定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

2.2 按每盘混凝土量计算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材料的用量。

2.3 称取每盘混凝土量的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材料。称量精度应符合如下规定:胶凝材料、外加剂、拌和用水为±0.5%,粗细骨料为±1%。

2.4 将搅拌机叶片、搅拌锅用湿布擦一遍。

2.5 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所需用水量,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也不宜超过3min。

2.6搅拌完毕立即进行检验。

3 拌合物稠度试验

3.1 当配合比所用材料中骨料粒径不大于40mm、坍落度不小于10mm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可用坍落度与坍落度扩展度法进行测定。

3.2 用拧干的湿布湿润坍落度筒及底板,在坍落度筒内壁和底板上应无明水。底板应放置在坚实的水平面上,并把筒放在底板中心,然后踩住二边的脚踏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应保持固定的位置。

3.3 把按要求取得的混凝土试样用小铲分三层均匀的装入筒内,使捣实后每层高度为筒高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层用捣棒插捣25次。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进行,各层插捣应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插捣筒边混凝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插到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浇灌顶层时,混凝土应灌到高出筒口。插捣过程中,如混凝土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3.4 清除筒边地板上的混凝土后,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筒。坍落度筒提离过程应在5-10s内完成;从开始装料到提坍落度筒的整个过程应不间断地进行,并在150s内完成。

3.5 提起坍落度筒后,测量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坍落度筒提离后,如混凝土发生崩塌或一边剪坏现象,则应重新取样另行测定;如第二次试验仍出现上述现象,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佳,应予记录。

3.6观察坍落后的混凝土试体的粘聚性及保水性。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轻敲打,此时如果锥体逐渐下沉,则表示粘聚性良好,如果锥体倒塌、部分崩裂或出现离析现象,则表示粘聚性不好。保水性以混凝土拌合物稀浆析出的程度来评定,坍落度筒提起后如有较多的稀浆从底部析出,锥体部分的混凝土也因失浆而骨料外露,则表明此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能不好;如坍落度筒提起后无稀浆或仅有少量稀浆自底部析出,则表示此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良好。

3.7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用钢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坍落扩

展度值;否则,此次试验无效。 若发现粗骨料在中央集堆或边缘有水泥浆析出,表示此混凝土拌合物抗离析性不好,应予记录。

4 表观密度试验

4.1 用湿布把容重筒内外擦干净,称出筒重,精确至50g 。粗骨料最大粒径小于40mm 时,选用容积为5升的容量筒,粗骨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 时,容量筒的直径和高度应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4倍。

4.2 坍落度小于70mm 的混凝土拌合物,用震动台振实;塌落度大于70mm 的混凝土拌合物,用捣棒人工捣实。

4.3 采用捣棒捣实时,应根据容量筒的大小决定分层与插捣次数。用5升容量筒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每层的插捣次数为25次。用大于5升的容量筒时,每层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大于100mm 每层插捣次数应按每100cm2截面不小于12次计算。插捣方法同塌落度试验。每一层插捣完后可把捣棒垫在筒底,将筒左右交替地颠击地面各15次。

4.4 用刮尺齐筒口将多余的混凝土拌合物刮去,表面如有凹陷应予补平。将容量筒外壁擦净,称出混凝土与容量筒总重,精确至50g 。

4.5 混凝土拌合物容重rh 应按下式计算: rh =

V

W W 1

2 ×1000

式中:W1--容量筒重量(kg ); W2--容量筒及试样总重,(kg ); V--容量筒体积,(L )。

5 含气量试验

5.1 混凝土拌合好后先用湿布把含气量测定仪钵体与钵盖的内表面擦净,然后装入混凝土试样进行捣实。坍落度小于等于70mm 的混凝土拌合物采用震动台振实,坍落度大于70mm 的混凝土拌合物采用捣棒捣实。

5.2 用捣棒捣实时将混凝土拌合物分三层装入,每层捣时后的高度约为容器高度的三分之一。每层插捣25次,各次插捣应均匀地分布在截面上,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

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每一层插捣完后可把捣棒垫在容器底,将容器左右交替地颠击地面各15次。

5.3 用震动台捣实时,一次将混凝土装到高出容器,装料时可用捣棒稍加插捣,振实过程中如混凝土沉落到低于内口,则应随时添加混凝土。振实至混凝土表面平整、呈现釉光实,即停止振动。

5.4 擦净钵体与钵盖边缘,将密封圈放于钵体边缘的凹槽内,盖上钵盖用夹子夹紧使之气密良好。打开水龙头和排气阀,用注水器从水龙头处往量钵中注水,直至水从排气阀出口流出,再关紧水龙头和排气阀。

5.5 关好所有阀门,用手泵打气加压,使表压稍大于0.1MPa,用微调阀准确地将表压调到0.1MPa。

5.6 按下阀门杆1-2次,待表压指针稳定后,测得压力表读数。并根据仪器标定的含气量与压力表读数关系曲线,得到所测混凝土的含气量值。

6 凝结时间试验

6.1 试样的制备

6.1.1 制备所需测定的混凝土的拌和物(不同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制备参照各自不同的标准)。

6.1.2 立即将拌和物通过5mm 筛,每次应筛净并充分拌匀筛出砂浆,装入砂浆容器内,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70mm的混凝土宜用振动台振实砂浆;混凝土坍落度大于70mm的宜用捣捧人工捣实。用振台振实砂浆时,振动应持续到表面出浆为止,不得过振;用捣棒人工捣实时,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均匀插捣25次,然后用橡皮独锤轻轻敲打筒壁,直至插捣孔消失为止。振实或插捣后,砂浆表面应低于砂浆试样筒口约10mm;砂浆试件筒应立即加盖。

6.2 贯入阻力的测定

6.2.1 砂浆试样制备完毕,编号后应置于温度为20±2℃环境中或现场同条件下待试,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除在吸取泌水或进行贯入试验外,试样筒应始终加盖。

6.2.2 凝结时间测定从水泥与水接触瞬间开始计时。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h~4h , 掺早强剂的在成型后1h~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h~6h开始测定,以后每0.5h

或1h测定一次,在临近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

6.2.3 在每次测试前2min,将一片20mm厚的垫块垫入筒底一侧使其倾斜,用吸管吸去表面的泌水,吸水后平稳地复原,吸水时,应避免试样筒震动,以免扰动被测砂浆。测试时将砂浆试样筒置于贯入阻力仪上,测针端部不与砂浆表面接触,然后在10±2s内均匀的使测针贯入砂浆25±2mm深度,记录贯入压力,精确至10N;记录测试时间,精确至1min;记录环境温度,精确至0.5℃。在贯入时,应避免过快或过慢对结果影响。

6.2.4 每次测点应避开前一次测孔,其净距为试针的2倍,而且不小于15mm ,试针与容器边缘距离不小于25mm 。

6.2.5 贯入阻力测试在0.2~28Mpa之间应至少进行6次,直至贯入阻力大于28Mpa 为止。在测试过程中应根据砂浆凝结状况,实时更换测针,更换测针应根据贯入阻力按下表选用。

贯入阻力应按下式计算:

P

R =

A

式中:R--贯入阻力值MPa

P--贯入深度达25mm时所需的净压力,N

A--试针面积,mm2

6.3 凝结时间计算

6.3.1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贯入阻力—测定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6.3.2 求出贯入阻力值达 3.5MPa时所对应的时间即为初凝时间,贯入阻力值达28MPa时所对应时间即为终凝时间。

7 泌水率试验

7.1 常压泌水率

7.1.1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0mm、高200mm),将混凝土拌

合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 ,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 。

7.1.2 自抹面开始计算时间,在前60min ,每隔10min 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 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每次吸水前5min ,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0mm ,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

7.1.3 吸水后,将筒轻轻放平盖好。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的量筒,最后计算出总的泌水量,准确至1g 。

7.1.4 常压泌水率按下式计算:

B =

()%100/?W

W

G G W

V

Gw = G1-G0

式中:B--泌水率(%);Vw--泌水总质量(g);W--混凝土拌和物的用水量(g);G-w--试样质量(g);G--混凝土拌和物的总质量(g);G1--筒及试样质量(g);G0--筒质量(g) 。

7.1.5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的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如果最大与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则应重做。

7.2 压力泌水率

7.2.1 称量压力泌水仪重量。

7.2.2 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试料筒内,用捣棒由外围向中心匀插25次,然后再称量重量,得出混凝土质量。

7.2.3 用分离式液压起顶机尽快给混凝土加压至3.5MPa ,立即打开泌水管阀门,同时开始计时并保持恒压,泌出的水接入1000mL 量筒内。

7.2.4 加压10s 后读取泌水量V10 ,加压140s 后读取泌水量V140。 7.2.5 压力泌水率按下式计算: BP =

140

10V V ×100%

式中:BP--压力泌水率(%);V10--加压10s 时的泌水量(mL);V140--加压140s 时的泌水量(mL)。

8 立方体抗压强度

8.1 核对试件数量、尺寸、制作日期、强度等级、工程部位与任务单填写的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后方能进行试验。

8.2 三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与上下承压板面擦干净。

8.3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试件周围应设防崩裂网罩。

8.4 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6.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或钢垫板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8.5 向混凝土试件均匀地加荷,加荷速度为: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按0.3-0.5MPa/s加荷,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按0.5-0.8MPa/s加荷,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 按0.8-1.0MPa/s加荷。

8.6 当试件接近破坏开始急剧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8.7 结果计算

8.7.1 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F

f=

cc

A

式中:cc f---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MPa)

F----试件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8.7.2 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2)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3)如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8.7.3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用非标准试件测得的强度值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为对200×200×200mm 试件为1.05;对100×100×100mm 试件为0.9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应采用标准试件。

9 抗折强度

9.1核对试件数量、尺寸、制作日期、强度等级、工程部位与任务单填写的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后方能进行试验。

9.2 三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擦干净。 9.3 检查试件外观不得有明显缺损,在长向中部1/3区段内不得有表面直径超过5mm ,深度超过2mm 的孔洞。

9.4 认真调整支承及压头的位置,安装尺寸偏差不得大于1mm ,试件的承压面应为试件成型时的侧面。

9.5 开动试验机,当加压头与试件快接近时,调整加压头及支座,支座及承压面与圆柱的接触应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9.6 施加荷载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按0.02-0.05MPa/s 加荷;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按0.05-0.08MPa/s 加荷;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 按0.08-0.10MPa/s 加荷。

9.7 试件接近破坏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9.8 结果计算

9.8.1 若试件下边缘断裂位置处于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线之间,则试件的抗折强度f

f 按下式计算:

f f =

2

bh

Pl

式中:f f --混凝土抗折强度(MPa) P --试件破坏荷载(N)

l

--支座间跨度(mm)

b--试件截面宽度(mm) h--试件截面高度(mm)

混凝土试件抗折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

9.8.2 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值(精确至0.1MPa);

(2) 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值;

(3) 如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9.8.3 三个试件中如有一个折断面位于两个集中荷载之外,则混凝土抗折强度值按另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计算。若这两个测值的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值的较小值的15%时,则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按这两个测值的平均值计算,否则该组试件的试验无效。如有两个试件的下边缘断裂位置位于两个集中荷载作用线之外,则该组试件试验无效。

9.8.4 若试件为100×100×400mm非标准试件时,抗折强度值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0.8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宜采用标准试件;使用非标准试件时,尺寸换算系数应由试验确定。

10 劈裂抗拉强度

10.1 核对试件数量、尺寸、制作日期、强度等级、工程部位与任务单填写的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后方能进行试验。

10.2 三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与上下压板面擦干净。

10.3 将试件放在试验机下压板的中心位置,劈裂承压面和劈裂面应与试件成型时的顶面垂直;在上上、下压板与试件之间垫以圆弧形垫条及垫层各一条,垫块与垫条应与试件上、下面的中心线对准并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宜把垫条及试件安装在定位架上使用。

10.4 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圆弧形垫块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加荷应连续均匀,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按0.02-0.05MPa/s加荷;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按0.05-0.08MPa/s加荷;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 按0.08-0.10MPa/s加荷,当试件接近破坏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下破坏荷载。

10.5 结果计算:

10.5.1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ts=

A

F

2=0.637A

P

式中:fts--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MPa);

F --破坏荷载(N);

A --试件劈裂截面面积(mm2)。

劈裂抗拉强度计算精确到0.01MPa 。 10.5.2 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值(精确至0.01MPa ); (2) 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值;

(3) 如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10.5.3 采用100×100×100mm 非标准试件取得劈裂抗拉强度值,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0.8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应采用标准试件。

11 混凝土抗渗性能

11.1 核对试件数量、尺寸、制作日期、强度等级、工程部位与任务单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后方能进行试验。

11.2 六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擦干净。

11.3 将试件的侧面放在盛有熔化白蜡的磁盆中均匀地滚涂一层(滚蜡法),然后把滚涂好的试件压入已经予热过的抗渗试模内,用压力机压紧压平至试件不破坏;或将试件装上乳胶密封套(胶套法),必须将抗渗试膜内外处理干净后,在试膜内壁涂上一层润滑剂,再将装有密封套的试件装入试膜内,然后用压力机压紧压平到试件不破坏。

11.4 待试件套模稍冷后安装在渗透仪上,在其接触面垫以硬橡皮圈,随后上紧螺丝紧固试件在抗渗仪底座上。

11.5 试件密封检查:用较抗渗标号高0.1-0.2MPa 的水压进行试验,经恒压0.5h 后检

查试件周边有否渗水,若试件周边有渗水,应重新密封。

11.6 开始试验时之水压为0.1MPa,以后每隔8h增加水压0.1MPa。要随时注意试件端面情况,有无出现渗水并记录透水时间和透水位置。

11.7 当6个试件中有三个试件端面呈有渗水现象时,即要停止试验,记下当时的水压。

11.8 试件卸出来后,将未透水试件在压力机上劈开,用直尺测量并记录透水深度。

11.9 试验结果评定

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以每组6个试件中4个试件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压力计算,其计算式:

S = 10H-1

式中:S--抗渗标号;

H--6个试件中3个渗水时的水压力(MPa)

12 混凝土收缩值测定

12.1 试件带模养护1-2天(视当时砼实际强度而定)。拆模后立即粘好测头,送至温度20±2℃,相对温度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

12.2 试件应在3天龄期(从搅拌砼加水算起),从标准养护室移至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恒温室内测量其初始长度。

12.3 养护至7、14、28、40、60、90、120、150、180天或规定龄期后将试件从标准养护室移至恒温室测量其变形读数。

12.4 测量前应先用标准杆校正仪表零点,并应在半天的测定过程中至少复核1-2次(其中一次在全部试件测读完后)。如复核时发现零点与原值的偏差超过±0.01mm,调零后应重新测定。

12.5 试件每次在收缩仪上放置的位置方向均应保持一致。试件在放置及取出时应仔细轻稳,勿使碰撞表架及表杆,如发生碰撞,则应取下试件,重新以标准杆复核零点。

12.6 试件在恒温室放置在不吸水的搁架上,底面架空,其总支承面积不应大于100乘试件截面积(毫米),每个试件之间应至少留有30mm的间隙。

12.7 结果计算:

12.7.1 砼收缩值应按下式计算: st ε=

lb

L L t

-0

式中:st ε--试验期为t 天的砼收缩值,t 从测定初始长度时算起;

Lb--试件的测量标距,用砼收缩仪测定时应等于两测头内侧的距离,即等于砼试件的长度(不计测头凸出部份)减去2倍测头埋入深度(毫米);

L0--试件长度的初始读数(毫米);

Lt--试件在试验期为t 时测得的长度读数(毫米)。

12.7.2 取3个试件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砼的收缩值计算,精确至10×10-6。

1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13.1 核对试件数量、尺寸、制作日期、强度等级、工程部位与任务单填写的是否一致,发现不符合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后方能进行试验。

13.2 三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与上下承压板面擦干净。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试件周围应设防崩裂网罩。

13.3 将试件直立放置在试验机的下压板或钢垫板上,并使试件轴心与下压板中心对准。

13.4 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或钢垫板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13.5 向混凝土试件均匀地加荷,加荷速度为: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按0.3-0.5MPa/s 加荷,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按0.5-0.8MPa/s 加荷,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 按0.8-1.0MPa/s 加荷。

13.6 当试件接近破坏开始急剧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13.7 结果计算

13.7.1 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cp f =A

F

式中:

cp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MPa );F--试件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

积(mm2)。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13.7.2 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

(2)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

(3)如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13.7.3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用非标准试件测得的强度值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为对200×200×400mm试件为1.05;对100×100×300mm试件为0.9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应采用标准试件。

14 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14.1 六个试件为一组,试件从养护室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与上下承压板面擦干净。

14.2 取3个试件测定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

f)。另3个试件用于测定混凝土

cp

的弹性模量。

14.3 在测定混凝土弹性模量时,变形测量仪应安装在试件两侧的中线上并对称于试件的两端。

14.4 应仔细调整试件在压力机上的位置,使其轴心与下压板的中心线对准。开动压力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其接触匀衡。

14.5 加荷至基准应力为0.5MPa的初始荷载值F0,保持恒载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测点的变形读数ε0。应立即连续均匀地加荷至应力为轴心抗压强度的cp f的1/3的荷载值Fa,保持恒载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一测点的的变形读数εa。所用加荷速度与轴心抗压强度相同。

14.6 当以上这些变形值之差与它们平均值之比大于20%时,应重新对中试件后重复上述试验。如果无法使其减少到低于20%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14.7 在确认试件对中符合6.14.6、条规定后,以与加荷速度相同的速度卸荷至基准

应力0.5MPa(F0),恒载60s ;然后用同样的加荷和卸荷速度以及60s 的保持恒载(F0或Fa)至少进行两次反复预压。在最后一次预压完成后,在基准应力0.5MPa(F0)持荷60s 并在以后的30s 内记录每一测点的变形读数ε0;再用同样的加荷速度加荷至Fa ,持荷60s 并在以后的30s 内记录每一测点的变形读数εa (见下图):

14.8 卸除变形测量仪,以同样的速度加荷至破坏,记录破坏荷载;如果试件的抗压强度与cp f 之差超过cp f 的20%时,则应在报告中注明。

14.9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0 MPa):

n

a c L A

F F E ??-=

式中:EC--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Fa--应力为1/3轴心抗压强度时的荷载(N); F0--应力为0.5MPa 时的初始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L--测量标距(mm ); Δn=εa-ε0

式中:Δn——最后一次从F0加荷至Fa 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

εa ——Fa 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 ε0——F0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

弹性模量按3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如果其中有一个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与用以确定检验控制荷载的轴心抗压强度值相差超过后者的20%时,则弹性模量值按另两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如有两个试件超过上述规定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15 混凝土抗裂性试验

15.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通过考察受约束的混凝土圆环试件在规定的养护条件下的开裂趋势来评价混凝土的抗裂性。本方法也可用于评价影响混凝土开裂趋势的各种变量,如不同的水泥品种、掺和料、外加剂极其掺量和水灰比(水胶比)等。本方法经过改进,也可用以评价其他影响混凝土开裂的因素,例如养护时间、养护方法、蒸发速率和温度等。此外,试件的尺寸及养护条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

15.2 试件制备

试件标准模具包括内环、外环和底座。浇注成的试件尺寸为:内径305mm,外径425mm(即壁厚60mm),高度100mm。每组圆环试件至少浇注3个。搅拌混凝土前,宜筛除粗骨料中大于20 mm的颗粒。按规定配合比配制、搅拌混凝土。经振动成型后养护一定时间,拆去外模,将试件连同模具内环一起移入养护室或置于规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

15.3 试验

试验前可在试件外侧面粘贴应变片,用来记录试件收缩时受到模具内环约束而产生的拉应变,并监测试件出现开列的时间,定时观测试件顶面和外侧面的开裂情况和裂缝宽度。

15.4 试件抗裂性能的评价准则应为:

混凝土抗裂性能以试件侧面的开裂程度进行判定。试件侧面裂缝宽度越小,开裂出现的时间越晚,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越好。

16 混凝土电通量快速测定方法

16.1 使用范围

16.1.1本方法通过测定混凝土在直流恒电压作用下通过电量值的大小来评价混凝土原材

料和配合比对混凝土抗渗透性能的影响,也可用来间接评价混凝土的密实性。

16.1.2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直径为95~102mm,厚度为51mm±3mm的素混凝土芯样。

16.1.3 本试验方法不适用于于掺亚硝酸钙的混凝土。掺其他外加剂或表面处理过的混凝土,当有疑问时,应进行氯化物溶液的长期浸渍试验。

16.2 试验设备及材料

16.2.1 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直流稳压电源,可输出60V直流电压,精度为±0.1V;

(2)带有注液孔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试验槽

(3)20目铜网

(4)数字式直流表,量程20A,精度为±1.0%;

(5)真空泵,真空度可达133MPa以下

(6)真空干燥器,内径不小于250mm;

16.2.2 试验应采用下列材料:

(1)用分析纯试剂配置的3.0%氯化钠溶液

(2)用分析纯试剂配置的0.3mol/L氢氧化钠溶液

(3)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

16.3 试验步骤:

16.3.1 在规定的56d试验龄期前,对预留的试块进行钻芯制件,试件直径为95-102mm,厚度为51mm±3mm,试验时以3块试件为一组。

16.3.2 将试件暴露于空气中至表面干燥,以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涂于试件侧面,必要时填补涂层中的孔道以保证试件侧面完全密封。

16.3.3 测试前应进行真空饱水。将试件放入1000mL烧杯中,然后一起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启动真空泵,数分钟内真空度达到133Pa以下,保持真空3h后,维持这一真空度并注入足够的蒸馏水,直至试件被淹没。试件浸泡1h后恢复常压,再继续浸泡18h±2h

16.3.4 从水中取出试件,抹掉多余水分,将试件安装于试验槽内,用橡胶密封环或其他密封胶密封,并用螺杆将两试验槽和试件夹紧,以确保不会渗漏,然后将试验装置放在20℃-23℃的流动冷水槽内,其水面宜低于装置顶面5mm,试验应在20℃-25℃恒温

室内进行。

16.3.5 将质量浓度为0.3%的氯化钠和0.3mol/L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试件两侧的试验槽内,注入氯化钠溶液的试验槽内的铜网连接电源负极,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验槽内的铜网连接电源正极;

16.3.6 接通电源,对上述两铜网施加60V支流恒电压,并记录电流初始读数,通电并保持试验槽中充满溶液。开始时每隔5min 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变化不大时,每隔10min 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变化很小时,每隔30min 记录一次电流值,直至通电6h。

16.4 试验结果计算

16.4.1 绘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将各点数据以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对曲线作面积积分,或按梯形法进行面积积分,即可得到试验6h通过的电量。

16.4.2 取同组3各试件通过的电量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电通量。当3各试件中有1个超过平均值的15%时,取另两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电通量。当3个试件中有两个超过平均值的15%时,该组试验无效。

混凝土中有害物质计算书

委托单位:报告编号:工程名称:配合比编号:

混凝土配合比

水泥掺合

料1

掺合

料2

细骨

粗骨

料1

粗骨

规定值计算值

规定值计算值

结果意见:

计算:复核:技术负责人:单位(章)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

合比没有区分。 2、当掺和掺合料时,釆用内掺法可等量或超量取代,最大取代量应根据掺 合料性能进行强度对比实验结果而定。 3、配制流态性混凝土时,参考配比试验所采用的是减水率在15%以上的高效 减水剂。 4、参考配比试验所有砂石为丨丨区中砂,石子为5-31. 5mm的连续级配的碎 石。 水泥标号 百科名片 水泥的标号是水泥“强度”的指标。水泥的强度是表示单位面积受力的大小,是指水泥加水拌和后,经凝结、硬化后的坚实程度(水泥的强度与组成水泥的矿物成分、颗粒细度、硬化时的温度、湿度、以及水泥中加水的比例等因素有关)。水泥的强度是确定水泥标号的指标,也是选用水泥的主要依据。测定水泥强度的方法用前是“软练法”。目录 展开 基本信息 此法是将1: 3的水泥、(福建平潭白石英砂)及规定的水,按照规定的方法与

水泥拌制成软练胶砂,制成7. 07 X 7. 07 X 7. 07厘米的立方体抗压试块与8字形抗拉试块,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养护,分别测定其3天、7天及28天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以分组试块的28天平均抗压强度来确定水泥的标号,但3天、7天的技压强度也必须满足规定的要求。 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泥一般有225#、325#、425#、525#等儿种标号。生产不同标号的水泥,是为了适应制做不同标号的混凝土的需要。 水泥的标号 标准 水泥的标号是水泥强度大小的标志,测定水泥标号的抗压强度,系指水泥砂浆硬结28d后的强度。例如检测得到28d后的抗压强度为310 kg∕cm2, 则水泥的标号定为300号。抗压强度为300-400 kg∕cm2者均算为300号。普通水泥有:200、250、300、400、500> 600六种标号。200号-300号的可用于一些房屋建筑。400号以上的可用于建筑较大的桥梁或厂房,以及一些重要路面和制造预制构件。 关于水泥标号的用法,其实并没有非常精细的规定,一般来说,设计图纸中会给出明确的规定。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标号一般常用的有,。 有325的和425的325的250元一300元425的360—450元品牌,地区不一样价格就不一样 关于水泥标号

混凝土配比表

混凝土配比表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参考: 水泥 品种混凝土等级配比(单位)Kng 塌落度mm 抗压强度N/mm2 水泥砂石水7天28天 P.C32.5 C20 300 734 1236 195 35 21.0 29.0 1 2.45 4.12 0.65 C25 320 768 1153 208 45 19.6 32.1 1 2.40 3.60 0.65 C30 370 721 1127 207 45 29.5 35.2 1 1.95 3.05 0.56 C35 430 642 1094 172 44 32.8 44.1 1 1.49 2.54 0.40 C40 480 572 1111 202 50 34.6 50.7 1 1.19 2.31 0.42 P.O 32.5 C20 295 707 1203 195 30 20.2 29.1 1 2.40 4.08 0.66 C25 316 719 1173 192 50 22.1 32.4 1 2.28 3.71 0.61 C30 366 665 1182 187 50 27.9 37.6 1 1.82 3.23 0.51 C35 429 637 1184 200 60 30.***6.2 1 1.48 2.76 0.47 C40 478 *** 1128 210 60 29.4 51.0 1 1.33 2.36 0.44 P.O 32.5R C25 321 749 1173 193 50 26.6 39.1 1 2.33 3.65 0.60 C30 360 725 1134 198 60 29.4 44.3 1 2.01 3.15 0.55 C35 431 643 1096 190 50 39.0 51.3 1 1.49 2.54 0.44 C40 480 572 1111 202 40 39.3 51.0 1 1.19 2.31 0.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 1 坚固性 坚固性是指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因为混凝土的质量在目前是以抗压强度指标为主要依据的。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水泥强度等级及水灰比、骨料种类及级配、施工条件等。 1) 水泥强度等级:水泥强度等级大致代表了水泥的活性,即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主要从经济合理的角度来选择水泥强度等级,如果对水泥强度等级和品种没有选择的余地,那只能靠在配合比设计中调整比例,掺加外加剂等综合性措施加以解决。 2) 水灰比: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所用水的重量和水泥的重量比被称为水灰比。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为此,在满足和易性的前提下,混凝土用水量越少越好,这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3) 骨料的种类及级配:砂子、石子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因此统称骨料。砂石由石材的品种、颗粒级配、含泥量、坚固性、有害物质等指标来表示它的质量。砂石质量越好,配制的混凝土质量越好。当骨料级配良好,砂率适中时,由于组成了密实骨架,可使混凝土获得较高的强度。 4) 施工条件:如果施工条件较好,并有一定的管理措施时,可适当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反之,如现场施工条件较差时,应适当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1. 2 和易性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在一定施工条件下,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成分均匀,在成型过程中满足振动密实的混凝土性能。常用坍落度和维勃稠度来表示。 不同类型的构件,对和易性的要求在施工验收规范中已有规定,但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来确定。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一条就是用水量。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因此,采用使用减水剂的方法成了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最经济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 1. 3 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它抵抗外来及内部被侵蚀破坏的能力,新疆(北疆) 地处严寒地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雪,混凝土受大气的侵蚀很严重,所以,施工验收规范对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泥用量都作了规定,但是仅仅执行这些规定还不能完全满足耐久性的要求。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在配合比设计中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的选择,砂石级配和砂率的调整,但最主要的是用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1. 4 经济性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工省料才是最经济的。水泥是混凝土中价值最高的材料,节约水泥用量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必须是采用合理的措施达到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才是行之有效的。首先,使用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使用减水剂既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可以达到节约水泥的目的,掺加粉煤灰可以代替部分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其次,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最后,根据当地的砂石质量情况采用合理砂率和骨料级配。 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2. 1 熟悉现行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应该遵守国家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J GJ 5522000 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该标准规定了配合比设计应分三个步骤。 1) 配合比的设计计算;2) 试配;3)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该标准给出了许多全国性统一用的技术参数,如混凝土试配强度计算公式、混凝土用水量选用表、混凝土砂率选用表等。此外,配合比设计还必须掌握GB 50204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GB J1072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2. 2 原材料的准备和检验混凝土由四种材料组成: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目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详细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1.计算配合比的确定 (1)计算配制强度 当具有近期同一品种混凝土资料时,σ可计算获得。并且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计算值<时,应取σ=;当强度等级≥C30,计算值低于<时,应取用σ=。否则,按规定取值。 (2)初步确定水灰比(W/C) (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 a α、 b α回归系数,应由试验确定或根据规定选取: ce f 水泥28d 抗压强度实测值,若无实测值,则 ce f ,g 为水泥强度等级值,c γ为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 ce b a cu ce a f f f C W ααα+= 0,

若水灰比计算值大于表4-24中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时,应取表中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 (3)选取1m3混凝土的用水量(0w m ) 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 ①根据施工条件按表4-25选用适宜的坍落度。 ②水灰比在~时,根据坍落度值及骨料种类、粒径,按表4-26选定1m3混凝土用水量。 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以表4-26中坍落度90mm 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用水量增加5kg 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 wa m 是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0w m 未掺外加剂 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β外加剂的减水率。 (4)计算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 如水泥用量计算值小于表4-24中规定量,则应取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 (5)选用合理的砂率值(βs) 坍落度为10~60mm 的混凝土:如无使用经验,砂率可按骨料种 () β-=10w wa m m 0c m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

c60 525 178 675 1100 备注1、我公司同时生产不同强度等级的不同品种水泥,除早期强度、施工性能和工性能有所区别外,28天强度指标基本相同,故本参考配合比没有区分。 2、当掺和掺合料时,采用内掺法可等量或超量取代,最大取代量应根据掺合料性能进行强度对比实验结果而定。 3、配制流态性混凝土时,参考配比试验所采用的是减水率在15%以上的高效减水剂。 4、参考配比试验所有砂石为||区中砂,石子为5-31.5mm的连续级配的碎石。 水泥标号 百科名片 水泥的标号是水泥“强度”的指标。水泥的强度是表示单位面积受力的大小,是指水泥加水拌和后,经凝结、硬化后的坚实程度(水泥的强度与组成水泥的矿物成分、颗粒细度、硬化时的温度、湿度、以及水泥中加水的比例等因素有关)。水泥的强度是确定水泥标号的指标,也是选用水泥的主要依据。测定水泥强度的方法用前是“软练法”。 目录 展开 基本信息 此法是将1:3的水泥、(福建平潭白石英砂)及规定的水,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水泥拌制成软练胶砂,制成7.07 X 7.07 X 7.07厘米的立方体抗压试块与8字形抗拉试块,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养护,分别测定其3天、7天及28天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以分组试块的28天平均抗压强度来确定水泥的标号,但3天、7天的技压强度也必须满足规定的要求。 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泥一般有225#、325#、425#、525#等几种标号。生产不同标号的水泥,是为了适应制做不同标号的混凝土的需要。

标准 水泥的标号是水泥强度大小的标志,测定水泥标号的抗压强度,系指水泥砂浆硬结28d后的强度。例如检测得到28d后的抗压强度为310 kg/cm2,则水泥的标号定为300号。抗压强度为300-400 kg/cm2者均算为300号。普通水泥有:200、250、300、400、500、600六种标号。200号-300号的可用于一些房屋建筑。400号以上的可用于建筑较大的桥梁或厂房,以及一些重要路面和制造预制构件。 关于水泥标号的用法,其实并没有非常精细的规定,一般来说,设计图纸中会给出明确的规定。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标号一般常用的有P.O 32.5/42.5,P.S 32.5/42.5。 有325的和425的 325的250元--300元 425的360--450元品牌,地区不一样价格就不一样 关于水泥标号 通用水泥新标准是:GB175-19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复合硅酸盐水泥》。从200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旧标准的区别 (1)六大水泥产品标准均引用GB/T17671-1999方法为该标准的强度检验方法,不再采用GB177-85方法。 (2)水泥标号改为强度等级 六大水泥标准实行以MPa表示的强度等级,如32.5、32.5R、42.5、42.5R等,使强度等级的数值与水泥28天抗压强度指标的最低值相同。新标准还统一规划了我国水泥的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分3个强度等级6个类型,即42.5、42.5R、52.5、52.5R、62.5、62.5R。其他五大水泥也分3个等级6个类型,即32.5、32.5R、42.5、42.5R、52.5、52.5R。 (3)强度龄期与各龄期强度指标设置 六大通用水泥标准修订的内容还涉及到强度龄期与各龄期强度指标的设置。六大通用水泥新标准规定的强度龄期均为3天和28天两个龄期,每个龄期均有抗折与抗压强度指标要求。 (4)其他方面的修订 编号与取样中取消了4~10万吨不超过200吨和小于4万吨不超过100吨为一个编号的规定,改为10万吨以下不超过200吨为一个编号。在水泥袋上应清楚标明的字样中,取消了“立窑与旋窑”字样,六大通用水泥新标准将“交货与验收”的第一号修改单并入标准正文。 水泥强度检测方法是衡量水泥力学性能好坏的一种有效手段,新标准用GB/T17671-1999取代GB177-85,将对我国的水泥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应该注意的是,GB/T1767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质量比例关系。确定比例关系的过程叫配合比设计。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粗集料、细集料和水,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应用日益普遍,因此,其掺量也是配合比设计时需选定的。 混凝土配合比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以1m3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混凝土中的水泥、水、粗集料、细集料的实际用量按顺序表达,如水泥300Kg、水182 Kg、砂680 Kg、石子1310 Kg;另一种表示方法是以水泥、水、砂、石之间的相对质量比及水灰比表达,如前例可表示为1:2.26:4.37,W/C=0.61,我国目前采用的量质量比。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施工条件,确定出能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项组成材料的用量。其基本要求是; (1)达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要求。 (3)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和使用条件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符合经济原则,节约水泥,降低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一个计算、试配、调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设计4个设计阶段。首先按照已选择的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初步计算,得出“初步计算配合比”。基准配合比是在初步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试配、检测、进行工作性的调整、修正得到;实验室配合比是通过对水灰比的微量调整,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配合比以确定水泥用量最小的方案;而施工配合绋考虑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对配合比的影响,对配合比做最后的修正,是实际应用的配合比,配合比设计的过程是逐一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节约水泥等要求的过程。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

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 《第一篇计算原理》《第五章杆塔基础施工》之《第四节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比设计规程JGJ55-2000》进行修改: 一、概述 1)普通水泥(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标号”(如“425号水泥”)在新的国家标准中改为水泥的“强度等级”(如“强度等级42.5的水泥”),其数值等于ISO法检验所得28天水泥胶砂抗压强度; 2)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例如“C25”)一般由设计文件提供,其数值等于该混凝土标准试块在28天时的抗压强度,单位为Mpa。 二、确定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 1、确定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 水泥强度等级 1)比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 2 其比值一般为1.5~2.5,最佳为1.5~2.0 采用较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为1.5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22.5~27.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22.5~32.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32.5~42.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42.5~52.5 3)一般气温地区钢筋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可选>27.5 寒冷地区(最寒冷月份里的月平均气温为-5℃~-15℃),水泥强度等级可选27.5~42.5 严寒地区(最寒冷月份里的月平均气温低于-15℃),水泥强度等级可选32.5~42.5 2.注意事项

1)若混凝土水灰比很小,且在浇注时能用振捣器振捣,可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水泥; 2)当水泥强度等级大于上述最高强度等级,且工程性质及施工条件许可时,可加适量掺合料,但本程序所用计算方法已不适用; 3)厚大体积的混凝土,当不掺用活性的或填充的掺合料时,不宜使用大于42.5号普 通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三、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 1.确定实配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 根据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原材料质量的可信度以及其它具体情况(如拌合、运输、浇灌、振捣、天气、养护等),确定实际施工配置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σ。 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确定,但: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20~C25时,σ ≦2.5MPa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30时, σ≦3.0MPa 当无统计资料时,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30时, σ =4.0MPa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30~ C45时, σ=5.0MPa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C45时, σ =6.0MPa 2.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 σ645.1+=设计配制C C 式中:C 配制 ——计算用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 C 设计 ——混凝土设计强度(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 σ ——实配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Mpa 。 四、计算砂、石用量 在算出了所用的水灰比(W /C )、用水量(W)、水泥用量(C)、砂率S (砂所占的体积为砂、石总体积的百分比)后,要进一步算出砂、石用量,这时有二种方法: 1.绝对体积法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例题 设计C20泵送混凝土,材料:水泥P.O42.5,中砂(筛余量25-0%),碎石(5-30mm)连续级配,减水剂YAN(参量0.8%,减水率14%)。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般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或工作度——维勃稠度)指标进行。如果混凝土还有其他技术性能要求,除在计算和试配过程中予以考虑外,尚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目,进行试验确认。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水灰比的最大允许值,可参见表1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1 注:1.当采用活性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即为替代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2.配制C15级及其以下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本表限制。 混凝土拌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适宜的坍落度。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有较适宜的技术经济性。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出要求的试配强度f cu,0,并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 (2)选取每立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由此计算出每立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3)选取合理的砂率值,计算出粗、细骨料的用量,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 以下依次列出计算公式: 1.计算混凝土试配强度f cu,0,并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W/C) (1)混凝土配制强度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 f cu,0≥f cu,k+1.645σ 式中f 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 f cu,k——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σ的取值,如施工单位具有近期混凝土强度的统计资料时,可按下式求得: 式中f cu,i——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组试件强度值(MPa); μfcu——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试件总组数,N≥250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2.5MPa,取σ=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30时,如计算得到的σ<3.0MPa,取σ=3.0MPa。 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 施工单位如无近期混凝土强度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取值。 σ取值表表2 查表取σ=5N/mm则f cuo≥20 N/mm+1.645×5 N/mm≈28 N/mm (2)计算出所要求的水灰比值(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时)

混凝土配比表[专题]

混凝土配比表[专题] 混凝土配比表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 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1立方米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如水泥300千克,水180千克,砂690千克,石子1260千克;另一种是用单位质量的水泥与各种材料用量的比值及混凝土的水灰比来表示,例如前例可写成:C:S:G=1:2.3:4.2,W/C=0.6。 常用等级 C20 水:175kg水泥:343kg 砂:621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51:1:1.81:3.68 C25 水:175kg水泥:398kg 砂:566kg 石子:1261kg 配合比为:0.44:1:1.42:3.17 C30 水:175kg水泥:461kg 砂:512kg 石子:1252kg 配合比为:0.38:1:1.11:2.72 .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参考: 水泥

品种混凝土等级配比 (单位)Kng 塌落度mm 抗压强度 N/mm2 水泥砂石水 7天 28天 P.C32.5 C20 300 734 1236 195 35 21.0 29.0 1 2.45 4.12 0.65 C25 320 768 1153 208 45 19.6 32.1 1 2.40 3.60 0.65 C30 370 721 1127 207 45 29.5 35.2 1 1.95 3.05 0.56 C35 430 642 1094 172 44 32.8 44.1 1 1.49 2.54 0.40 C40 480 572 1111 202 50 34.6 50.7 1 1.19 2.31 0.42 P.O 32.5 C20 295 707 1203 195 30 20.2 29.1 1 2.40 4.08 0.66 C25 316 719 1173 192 50 22.1 32.4 1 2.28 3.71 0.61 C30 366 665 1182 187 50 27.9 37.6 1 1.82 3.23 0.51 C35 429 637 1184 200 60 30.***6.2 1 1.48 2.76 0.47 C40 478 *** 1128 210 60 29.4 51.0 1 1.33 2.36 0.44 P.O 32.5R C25 321 749 1173 193 50 26.6 39.1 1 2.33 3.65 0.60 C30 360 725 1134 198 60 29.4 44.3 1 2.01 3.15 0.55 C35 431 643 1096 190 50 39.0 51.3 1 1.49 2.54 0.44 C40 480 572 1111 202 40 39.3 51.0 1 1.19 2.31 0.42 P.O 42.5(R) C30 352 676 1202 190 55 29.***5.2 1 1.92 3.41 0.54 C35 386 643 1194 197 50 34.5 49.5 1 1.67 3.09 0.51 C40 398 649 1155 199 55 39.5 55.3 1 1.63 2.90 0.50 C50 496 606 1297 223 45 38.4 55.9 1 1.22 2.61 0.45 PII 42.5R C30 348 652 1212 188 50 31.***6.0 1 1.87 3.48 0.54 C35 380 639 1187 194 50 35.0 50.5 1 1.68 3.12 0.51

混凝土配比设计

Proportioning Concrete mixes 混凝土配比設計 Mix design :依據指定之強度、工作性及耐久性,對混凝土之成分進行適當的配比設計,已決定其使用量。 基本考慮: 1. 經濟 材料費用 主要因素 cement 最貴 人工費 設備費 理想情況: a 、使用最少之水泥,可減少shrinkage ,降低水化熱;b 、使用最大之骨材,c 、最佳之粗細骨材比。 缺點:水泥用量過少易減低早期強度。 2. workability (工作性):使用最少之workability 且可達澆置之目的。 3.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規範中規定最小之水泥量及允許之w/c 範圍,有時 並不一定以D C f 28' )(為設計標準。 durability : 考慮抗凍耐寒或化學侵蝕,可決定w/c 比值或添加劑之種類。 9.2 Fundamental of mix design 含水量 級配 水灰比(w/c ) 1919,Duff Abrams 公式 w/c 5.1B A c = σ (9.1) c σ:在某固定材齡之混凝土強度 A :經驗常數≈14,000 psi B :和水泥性質有關之常數≈4 強度和w/c 成反比, w/c 增加,水泥漿之孔隙增加,故強度下降。 理想之級配:較密之級配,將產生較經濟及較強之混凝土(最少之孔隙, 需最少量之cement 來填充)。 ACI 配比法 配比設計之步驟: 1. 材料基本性質: ◎篩分析(粗骨材及細骨材)

◎粗骨材單位重 ◎bulk specific gravity (BSG) ◎骨材吸水率(absorption capacity ) 2. 決定坍度(slump ):和澆置方式及處理方式有關 3. 最大骨材尺寸 (a)對於RC ,51max ≤d 最小模板間距,或 4 3 max ≤d 鋼筋淨間距 鋼筋束淨間距 (b)slab 中之混凝土骨材的3 1 max ≤ d 版厚度。 在固定之w/c 之下max d 減少,則強度上升。 4. 估計用水量及空氣含量 工作性決定於 paste content of concrete (水泥漿含量) amount of entrained air 骨材之最大尺寸、級配及形狀。 Table 9.2 Approximate Mixing Water and Air Content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Slumps(坍度)and Nominal Maximum Sizes of Aggregates.

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101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102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103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104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第一篇计算原理》《第五章杆塔基础施工》之《第四节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比设计规程JGJ55-2000》进行修改: 一、概述 1)普通水泥(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标号”(如“425号水泥”)在新的国家标准中改为水泥的“强度等级” (如“强度等级42.5的水泥”),其数值等于ISO法检验所得28天水泥胶砂抗压强度; 2)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例如“C25”)一般由设计文件提供,其数值等于该混凝土标准试块在28天时的抗压强度,单位为Mpa。 二、确定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 1、确定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 水泥强度等级)比值:1混凝土强度等级 2其比值一般为1.5~2.5,最佳为1.5~2.0 采用较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为1.5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22.5~27.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22.5~32.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32.5~42.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时,水泥强度等级一般选42.5~52.5 3)一般气温地区钢筋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可选>27.5 寒冷地区(最寒冷月份里的月平均气温为-5℃~-15℃),水泥强度等级可选27.5~42.5 严寒地区(最寒冷月份里的月平均气温低于-15℃),水泥强度等级可选32.5~42.5 2.注意事项 1)若混凝土水灰比很小,且在浇注时能用振捣器振捣,可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水泥; 可加适量且工程性质及施工条件许可时,当水泥强度等级大于上述最高强度等级,)2. 修改一混凝土配比设计计算《规程JGJ55-2000》105 掺合料,但本程序所用计算方法已不适用; 3)厚大体积的混凝土,当不掺用活性的或填充的掺合料时,不宜使用大于42.5号普通水泥或硅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最新规范)

6.1.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形式和施工条件来确定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以1m3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如某配合比:水泥240kg,水180kg,砂630kg,石子1280kg,矿物掺合料160kg,该混凝土1m3总质量为2490kg; 另一种是以各项材料相互间的质量比来表示(以水泥质量为1),将上例换算成质量比为:水泥∶砂∶石∶掺合料=1∶2.63∶5.33∶0.67,水胶比=0.45。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基本要求 市政工程中所使用的混凝土须满足以下五项基本要求: (1)满足施工规定所需的和易性要求; (2)满足设计的强度要求; (3)满足与使用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要求; (4)满足业主或施工单位渴望的经济性要求; (5)满足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性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质上就是确定胶凝材料、水、砂和石子这四种组成材料用量之间的三个比例关

系: (1)水与胶凝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水胶比表示; (2)砂与石子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砂率表示; (3)胶凝材料与集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单位用水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来表示。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包括配合比计算、试配和调整、施工配合比的确定等。 (1)初步配合比计算 1)计算配制强度(f cu,o)。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规定,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①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f cu,o≥f cu,k+1.645σ 式中f 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 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②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表20(体积法)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表(体积法) C20砼设计坍落度:50-70mm 设计依据:JGJ55-2000,JTJ041-2000 1.确定砼配制强度: f cu,o =f cu,k +1.645б =20+1.645×5 =28.225(Mpa) 2. 0.57 在试配过程中经过调整用水量确定水灰比0.51。 3.确定单位用水量: 根据JGJ55-2000的要求取用水量m w0=165kg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 水泥选用宜兴水泥厂生产的青龙P.O32.5。 m c0325kg 根据桥规JTJ041-2000最小水泥用量250kg/m 3,符合要求。 5的要求,取33% 。 即,βs = =33% 6.碎石为16~31.5mm 单粒级配碎石。

7.计算粗细集料单位用量(m g0, m s0) + 10×1 = 1000 , + + 10×1 = 1000 解得, m g0=1297kg/m 3 , m s0=638 kg/m 3 。 m c0: m s0: m g0: m w0 =325:638:1297:165 =1 : 1.963: 3.991: 0.51 同理,w/c=0.56时 m c0: m s0: m g0: m w0 =358:626:1272:165 =1 : 1.749 : 3.553 : 0.56 w/c=0.46时 m c0: m s0: m g0: m w0 =295:647:1314:165 =1 : 2.193 : 4.454 : 0.46 经过试配得到7天强度值如下:

我部拟采用水灰比为0.51 m c0: m s0: m g0: m w0 =325:638:1297:165 的配合比,请批示。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泥配合比混凝土 (一)、混凝土的组成:水泥、集料、水。 1、水泥起黏结作用 2、集料(粗集料、细集料)起骨架作用(填充作用) 粗集料:(1)、力学性质 (2)、粒径、颗粒形状和级配 (3)、有害物质 细集料:(1)、力学性质 (2)、分类、等级和规格 (3)、颗粒级配 (4)、有害物质 3、水,一般饮用水赋予新拌混凝土流动性作用,(二)、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因素 一,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因素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外因:指施工环境条件,包括外界环境的气温、湿度、时间等;内因:包括原材特性、用水量、水灰比和砂率等)(1)、水泥浆的数量和稠度 新拌混凝土中,水泥浆填充集料间的空隙,包裹集料赋予新拌混凝土一定的流动性。(1、水泥浆数量过多,将出现流浆现象,容易发生离析;2、水泥浆数量过少,集料间缺少黏结物质,粘聚性变差,易出现崩坍;3、水泥浆干稠,

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差,施工困难;4、水泥浆过稀,造成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产生流浆和离稀现象。) 对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用水量的多少。(提高水灰比或增加水泥浆都表现为用水量的增加)不能单纯改变用水量调整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单纯加大用水量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砂率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砂率的变动,会影响新拌混凝土中集料的级配,使集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有很大的变化,对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产生显著影响)(在水泥浆数量一定时:1、砂率过大,集料的总表面积和空隙率都会增大、起润滑作用的水泥浆相对减少,新版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小;2、砂率过小,集料的空隙率显著增加,不能保证粗集料之间的有足够的砂浆层,降低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并会严重影响粘聚性和保水性,容易造成离析、流浆等现象。) 所以,砂率有个合理范围,处于这一范围的砂率称为合理砂率。当采用合理砂率时咋爱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混凝土拌合物获得最大的流动性且能保持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合理砂率随着集料种类、最大粒径和级配、砂子的粗细程度和级配、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施工要求的流动性而变化,需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归纳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规范) 一、术语、符号 1.1 普通混凝土 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 1.2 干硬性混凝土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 1.3 塑性混凝土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1.4 流动性混凝土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1.5 大流动性混凝土 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

1.6 胶凝材料 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1.7 胶凝材料用量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 1.8 水胶比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二、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规定 2.1 基本参数 (1)水胶比W/B; (2)每立方米砼用水量m w; (3)每立方米砼胶凝材料用量m b; (4)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m C; (5)每立方米砼矿物掺合料用量m f; (6)砂率βS: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 (7)每立方米砼砂用量m S; (8)每立方米砼石用量m g。 2.2 理论配合比(计算配合比)的设计与计算 基本步骤:

?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计算水胶比; ? 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 ? 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 确定混凝土砂率; ? 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 (1)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σ645.1,0,+≥k cu cu f f (1) 式中:0,cu f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 k cu f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 度等级值(MPa );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 当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k cu cu f f ,0,15.1≥ (2) ?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有近1~3个月同品种、同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

JGJ 55-20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1) 2011年12月1日实施 1 总则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 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

等级维勃稠度(s) V0 ≥31 V1 30~21 V2 20~11 V3 10~6 V4 5~3 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坍落度(mm) S1 10~40 S2 50~90 S3 100~150 S4 160~210 S5 ≥220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凝土。(包括流动性混凝土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泵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f b—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m0—计算(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kg);γf—粉煤灰影响系数;

C50混凝土配比设计

C50混凝土配比设计 一、原材料 1.集料 商品混凝土中集料体积大约占商品混凝土体积的3/4,由于所占的体积相当大, 所以集料的质量对商品混凝土的TRANBBS技术性能和生产成本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配制C50商品混凝土时,对集料的强度、级配、表面特征、颗粒形状、杂质的含量、吸水率等,必须认真检验,严格选材。 (1)细集料。砂材质的好坏,对C50以上商品混凝土的拌和物和易性的影响比粗集料要大。优先选取级配良好的江砂或河砂。因为江砂或河砂比较干净,含泥量少,砂中石英颗粒含量较多,级配一般都能符合要求。山砂一般不能使用,山砂中含泥量较大且含有较多的风化软弱颗粒。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6以上,细度模数小于2.5时,拌制的商品混凝土拌和物显得太粘稠,施工中难于振捣,且由于砂细,在满足相同和易性要求时,增大水泥用量。这样不但增加了商品混凝土的成本,而且影响商品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如商品混凝土的耐久性、收缩裂缝等。砂也不宜太粗,细度模数在3.3以上时,容易引起新拌商品混凝土的运输浇筑过程中离析及保水性能差,从而影响商品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及外观质量。C50泵送商品混凝土细度模数控制在2.6-2.8之间最佳,普通商品混凝土控制在3.3以下。另外还要注意砂中杂质的含量。 (2)粗集料。粗集料的强度、颗粒形状、表面特征、级配、杂质的含量、吸水率对C50商品混凝土的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级配是集料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对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配制C50商品混凝土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因为C50商品混凝土一般水泥用量在440-500kg/m3,水泥浆较富余,由于大粒径集料比同重量的小粒径集料表面积要小,其与砂浆的粘结面积相应要小,其粘结力要低,且商品混凝土的均质性差,所以大粒径集料不可能配制出高强度商品混凝土。集料的级配要符合要求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