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

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系统

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系统 近些年来,IT系统发展很快,企业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就一个网络信息系统而言,我们不仅需要考虑一些传统的安全问题,比如防黑客、防病毒、防垃圾邮件、防后门、防蠕虫 等,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业务系统也变得日益复杂,对业务系统的防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治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给企业造成的严重攻击中70%是来自于组织中的内部人员,因此,针对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治理成为一道难题,审计应运而生。 一、为什么需要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 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顾名思义,是对用户业务的安全审计,与用户的各项应用业务有密切的关系,是信息安全审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用户的业务安全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用户的网络业务中所存在的脆弱点和风险。 我们不妨先看两个鲜活的案例。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一电脑高手,方某今年25岁,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曾是某超市分店资讯组组长。方某利用职务之便,设计非法软件程序,进入超市业务系统,即超市收银系统的数据库,通过修改超市收银系统的数据库数据信息,每天将超市的销售记录的20%营业款自动删除,并将收入转存入自己的账户。从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方某等人截留侵吞超市3家门店营业款共计397万余元之多。 程某31岁,是X公司资深软件研发工程师,从2005年2月,他由A

地运营商系统进入B地运营商的业务系统--充值中心数据库,获得最高系统权限,根据“已充值”的充值卡显示的18位密码破解出对应的34位密钥,然后把“已充值”状态改为“未充值”,并修改其有效日期,激活了已经使用过的充值卡。他把面值300元的充值密码以281.5到285元面值不等价格在网上售出,非法获利380万。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内部人员,包括内部员工或者提供第三方IT支持的维护人员等,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频繁和突出,这些操作都与客户的业务息息相关。虽然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内网安全管理等常规的安全产品可以解决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对于这类与业务息息相关的操作行为、违规行为的安全问题,必须要有强力的手段来防范和阻止,这就是针对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 二、如何理解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密切相关,信息安全审计的主要依据为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例如ISO/IEC17799、ISO17799/27001、COSO、COBIT、ITIL、NISTSP800系列等。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控制体系,基于这些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安全风险,从而达到信息安全审计的目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此,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可以理解成是信息安全审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根据国外的经验,如在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信息安全内部审核管理规定

信息安全内部审核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科技发展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检查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文件要求,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并为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科技发展部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安全内部审核过程和活动。 第二章术语和定义 第三条本规定采用GB/T 22080-2008/ISO/IEC 27001:2013、GB/T 22081-2008/ISO/IEC 27002:2013的定义和缩写,需补充说明的定义和缩写如下: (一)信息安全内审:是指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包括检查信息安全策略、标准、规定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正确实施,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安全实施标准,信息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得当等。它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手段。

第三章组织与职责 第四条科技发展部负责本规定的制定、解释和修订、制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按本规定要求组织审核,编写科技发展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 第五条各部门负责按本规定要求和审核计划安排审核准备和审核实施、参与审核工作的内审员应该与被审核方没有直接的报告关系,以保证审核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负责体系审核的计划、验证跟踪和文件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四章内部审核管理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核计划制定 1. 科技发展部风险管理组负责编制年度信息安全内审计划。 2. 审核范围需覆盖所有GB/T 22080-2008/ISO/IEC 27001:2013标准要求, 既包括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自身运行框架,也应包括各个具体的控制项; 3. 安全体系度量活动应在内审前进行,通过内审活动检查度量指标的正确性。 4.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覆盖GB/T 22080-2008/ISO/IEC 27001:2013标准要求的科技发展部范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

信息安全审计解决方案

网络信息安全审计解决方案 ----主机审计、网络行为审计、数据库审计解决方案

目录 1概述 (4) 1.1信息安全审计产生的背景 (4) 1.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必要性 (5) 2某信息安全审计体系结构 (5) 3某信息安全审计方案介绍 (7) 3.1主机审计 (7) 3.1.1企业内部主机操作的风险问题 (7) 3.1.2某主机审计系统解决方案 (8) 3.2网络行为审计 (12) 3.2.1企业互联网管理面临的问题 (12) 3.2.2网络行为审计解决方案 (13) 3.3数据库审计 (24) 3.3.1数据库安全面临的风险 (24) 3.3.2数据库审计产品解决方案 (25) 4方案部署 (37) 5方案优势 (38) 6方案总结 (39)

1概述 1.1信息安全审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的覆盖到工作及生产的每一个角落。传统的手工生产已经逐渐的被信息化生产所替代。信息化生产大大的提高了社会化生产的效率,但是同时,作为生产工具的信息化系统存在着可能导致生产崩溃的风险和威胁。信息系统遭受内部攻击、违法违规操作以及信息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呈不断升温的趋势。 基于以上情况,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最快的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SOX法案(国内简称萨班斯法案)用以规范上市公司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审计性,从而消除或者减少信息系统中导致生产崩溃的风险和威胁。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在生产和信息技术上不断的向发达国家靠拢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及审计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手段。其中的技术规范应该覆盖内部信息体系的审计与控制以及由内到外的信息系统行为的审计与控制。从2009年7月1号开始实施的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联合颁发的《企业内部基本控制规范》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等法规文件中都明确要求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与控制。尤其在等级保护的第二级开始明确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机能创建和维护受保护客体的访问审计跟踪记录,并能阻止非授权的用户对它访问或破坏”。另外,2006年,公安部也颁布了《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简称“公安部82号令”),要求互联网提供者对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进行记录保存并可查询,其中要求日志保存时间在60天以上。 1.2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必要性 相关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80%左右的机构信息风险都来自于机构内部,因

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与审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避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事宜及其他安全要求的规定,遵从管理部门如公安机关的安全要求,确保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符合互联网借贷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部。 第二章xx 第三条安全检查包括技术部的自查和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定期执行的安全检查。 第四条技术部的自查内容应包括业务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自查应至少一个季度组织一次。 第五条技术部执行的安全检查内容应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各部门自查结果抽查等。安全检查应至少一年组织一次。 第六条自查和安全检查均应在检查之前形成检查表。 第七条应严格按照检查表实施检查,检查完毕,记录下所有检查结果。 第八条应制定措施防止安全检查结果的非授权散布,只对经过授权的人员通报安全检查结果。 第九条系统建设和运维人员应阅读并理解安全检查报告,在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十条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应对整改过程进行监督,并将整改结果报送信息安全领导小组。 第三章安全审计

第十一条安全审计作为整体审计工作的一个部份,依据审计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开展安全审计工作。 第十二条安全审计人员的配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方法的一种,原则上应以审计小组培养自身独立的安全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手段为辅: 1、由()部审计小组独立完成,应使用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完成审计工作; 2、由()部完成,()部应指派熟悉技术的人员配合安全部完成审计工作。 3、聘请外部专业安全审计单位完成审计工作。 第十三条安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2、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要求的符合情况; 3、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4、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 5、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6、安全检查和自查的检查结果及检查报告; 7、xx信息是否完整记录; 8、各类重要记录是否免受损失、破坏或伪造篡改; 9、检查系统是否存在漏洞; 10、检查数据是否具备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安全审计工作应具有独立性,避免有舞弊的情况发生。 第十五条安全审计的方式分为:

信息安全审计报告

涉密计算机安全审计报告 审计对象:xx 计算机审计日期:xxxx 年xx 月xx 日审计小组人员组成::xx 门:xxx : xxx 部门:xxx 审计主要容清单: 1. 安全策略检查2. 外部环境检查 3. 管理人员检查审计记篇二: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格式 一、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防病毒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安全产品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信息安全产品都是为了防御外部的入侵和 窃取。随着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技术的发展,发现由于部人员造成的泄密或入侵事件占了很大的比例, 所以防止部的非法违规行为应该与抵御外部的入侵同样地受到重视,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网络中实现对 网络资源的使用进行审计。 在当今的网络中各种审计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例如:数据库审计、应用程序审计以及网络信息审计等,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相对单一的审计产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对审计信 息的综合分析和综合管理能力远远不够。功能完整、管理统一,跨地区、跨网段、集中管理才是综合审 计系统最终的发展目标。 本文对涉密信息系统中安全审计系统的概念、容、实现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讨论。 二、什么是安全审计国通常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认识是要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息的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抗抵赖),简称"五性" 。安全审计是这"五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它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所有网络资源(包括数据库、主机、操作系统、安全设备等)进行安全审计, 记录所有发生的事件,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作为系统维护以及安全防的依据。安全审计如同银行的监控系统,不论是什么人进出银行,都进行如实登记,并且每个人在银行中的行动,乃至一个茶杯的挪动都被 如实的记录,一旦有突发事件可以快速的查阅进出记录和行为记录,确定问题所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 理措施。 近几年,涉密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系统中使用的设备也逐渐增多,每种设备都带有自己的审计模块,另外还有专门针对某一种网络应用设计的审计系统,如:操作系统的审计、数据库审计系统、网络 安全审计系统、应用程序审计系统等,但是都无法做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全面的安全审计,另外审计数 据格式不统一、审计分析规则无法统一定制也给系统的全面综合审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当前的 系统条件下希望全面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就需要对每种设备的审计模块熟练操作,并且结合多种 专用审计产品才能够做到。 为了能够方便地对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就需要设计综合的安全审计系统。它的目标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实现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对网络设备、终端、数据资源等进行监控和管 理,在必要时通过多种途径向管理员发 出警告或自动采取排错措施,并且能够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追踪。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潜在的攻击者起到震慑和警告的作用; 2. 对于已经发生的系统破坏行为提供有效的追究证据; 3.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有价值的系统使用日志,从而帮助系统管理员及时发现系统入侵行为或潜在的系统漏洞; 4.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的统计日志,使系统管理员能够发现系统性能上的不足或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三、涉密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包括的容《中华人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定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 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以下简称" 涉密信息

17网络信息中心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X 网络信息中心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人员及职责 (3) 第三章日志审计的步骤 (4) 第四章日志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5) 第五章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检查步骤 (7) 第六章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检查内容 (8) 第七章检查表 (8) 第八章相关记录 (9) 第九章相关文件 (9) 第十章附则 (9) 附件一:体系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控制点重点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X网络信息中心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并健全网络信息中心内部的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责,通过对人工收集到的大量审计行为记录进行检查,以监督不当使用和非法行为,并对发生的非法操作行为进行责任追查。同时根据X的各种与信息安全的相关的制度和技术手段进行检查,确保X的由网络信息中心管理的信息系统设备和应用系统正常、可靠、安全地运行; 第二条包括对各系统日志的审计和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符合性检查。 第二章人员及职责 第三条本制度指定X网络信息中心审计组作为X的信息安全审计组织,负责实施X内部审核,在聘请外部审计组织参与的情况下,网络信息中心审计组协助外部第三方进行审核;审计组的工作应该直接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实施独立审核,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各项控制及组成部分按照策略要求运行良好,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符合性和有效性; 第四条与审计制度相关的人员分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审计人除了网络信息中心的信息技术审计员外,还需设立信息安全协调员以指导和配合信息技术审计员的工作。被审计人及系统为X的信息安全执行组人员,包括X市招考热线系统、内部网络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机房视频监控系统和其相关的管理、维护和使用人员等; 第五条网络信息中心的审计相关人员根据X规划战略、年度工作目标,以及上级的部署,拟订审计工作计划,报经X领导批准后实施审计工作。除年度审计计划外,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或X领导的要求配合上级部进行非定期的专项审计、后续审计等其他审计事项; 第六条信息安全审计员的角色和职责 本着安全管理权限分离的原则,信息安全审计员岗位要独立于其他角色管理员和各类系统使用人员。信息安全审计员和本制度相关职责如下: (一)负责X的信息安全审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二)信息安全审计员要对人工收集到的大量审计行为记录进行检查,以监督对X的相关信息系统的不当使用和非法行为; (三)定期执行安全审计检查,对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向上级主管提供系统安全状况审计报告和改进措施等。 第七条 X网络信息中心的信息安全领导和本制度相关职责是: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工作职责安排 第一条安全审计员职责 1.制定信息安全审计的范围和曰程; 2.管理详尽的审计过程; 3.分析审计结果并提出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意见; 4.召开审计启动会议和审计总结会议; 5.向主管领导汇报审计的结果及建议; 6.为相关人员提供审计培训。 第二条评审员甶审计负责人指派,协助主评审员进行评审,其职责是: 1.准备审计清单; 2.实施审计过程; 3.完成审计拫告; 4.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建议; 5.审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第三条受审员来自相关部门 1.配合评审员的审计工作; 2.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3.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二章审计计划的制订 第四条审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的; 2.审计的范围; 3.审计的准则; 4.审计的时间; 5.主要参与人员及分工情况。 第五条制定审计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 1.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2.当进行巨大变更后(如架抅、业务方向等),需要进行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第三草安全审计实施 第六条审计的准备 1 .评审员需事先了解审计范围相关的安全策略、标准和程序; 2.准备审计清单,其内容主要包括: (1)需要访问的人员和调查的问题; (2)需要查看的文档和记录(包括日志); (3)需要现场查看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七条在进行实际审计前,召开启动会议,其内容主要包括: 1,评审员与受审员一起确认审计计划和所采用的审计方式,如在审计的内容上有异议,受审员应提出声明(例如:限制可访问的人员、可调查的系统等); 2.向受审员说明审计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

关于对XX银行科技信息风险管理进行专项审计的报告.doc

关于对XX银行 科技信息风险管理进行专项审计的报告(模板) 为有效防范、控制、化解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XXX农村信用社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和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规、XXX联社审计部根据市审计中心审计工作的安排,对本联社的科技信息风险管理进行了专项审计,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略。 二、审计依据 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银监会《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及省联社信息科技相关制度和本联社信息科技相关管理文件。 三、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及管理情况 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 (1)县联社董事会下设科技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规划全社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和监督科技部门的各项工作,审议全社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方案、软件项目招标、设备招标和统一采购及日常管理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建议。

信息系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辖应急处置的实施细则,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全辖应急处置的管理;负责全辖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和过程控制 (2)成立了科技部,加强了科技运维信息治理。 (3)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由联社稽核审计部完成。 2、信息科技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依据省联社相关制度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审定周期为一年一次,并且及时发现缺漏或不足对制度进行修订,并有修订记录 (2)事件管理 制订了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度》明确安全事件类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并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计算机安全事件等级划分方法和安全事件对本系统产生的影响,对安全事件进行等级划分,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程序,确定事件的报告流程,响应和处置方法等,并对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有《异常情况上报规定》(3)应急处理 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应急恢复策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处理方案》,对各业务信息

安全监控及审计管理办法

编号:SM-ZD-46311 安全监控及审计管理办法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监控及审计管理办法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策略目标: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保证网络通信畅通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在公司安全体系框架下,本策略规范公司安全监控及审计机制,和公司其他安全风险策略一起构建公司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策略适用于公司科技信息部。 第二章安全监控及审计管理 第一节安全监控及审计工作办法 第三条各部门安全管理组织中专、兼职安全管理员应监控并定期审计本部门各系统安全状况。 第四条各部门安全管理组织定期向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办公室汇报监控及安全审计结果。 第五条公司网络部根据各部门安全管理员上报审计结

果进行抽检和检验。 第六条公司网络部每半年巡检,进行安全审计,由公司科技信息部牵头,各部门协助执行。 第二节安全监控及审计的职责 第七条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组负责: (一) 组织策划公司信息安全审计工作; (二) 协调有关部门,以获得对信息安全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 确定信息安全审计工作的目的、范围和要求; (四) 制订信息安全审计工作具体实施计划和有关资源配置; (五) 监控信息安全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 (六) 审核信息安全审计工作情况汇报; (七) 负责向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公司信息安全审计工作情况。 第八条各部门安全组织负责: (一) 参与公司信息安全审计制度的制订、修改和维护; (二) 参与公司信息安全审计工作具体实施计划的制订;

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系统(一)

面向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系统(一) 近些年来,IT系统发展很快,企业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就一个网络信息系统而言,我们不仅需要考虑一些传统的安全问题,比如防黑客、防病毒、防垃圾邮件、防后门、防蠕虫 等,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业务系统也变得日益复杂,对业务系统的防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治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给企业造成的严重攻击中70%是来自于组织中的内部人员,因此,针对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治理成为一道难题,审计应运而生。 一、为什么需要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 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顾名思义,是对用户业务的安全审计,与用户的各项应用业务有密切的关系,是信息安全审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从用户的业务安全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用户的网络业务中所存在的脆弱点和风险。 我们不妨先看两个鲜活的案例。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一电脑高手,方某今年25岁,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曾是某超市分店资讯组组长。方某利用职务之便,设计非法软件程序,进入超市业务系统,即超市收银系统的数据库,通过修改超市收银系统的数据库数据信息,每天将超市的销售记录的20%营业款自动删除,并将收入转存入自己的账户。从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方某等人截留侵吞超市3家门店营业款共计397万余元之多。程某31岁,是X公司资深软件研发工程师,从2005年2月,他由A地运营商系统进入B 地运营商的业务系统--充值中心数据库,获得最高系统权限,根据“已充值”的充值卡显示的18位密码破解出对应的34位密钥,然后把“已充值”状态改为“未充值”,并修改其有效日期,激活了已经使用过的充值卡。他把面值300元的充值密码以281.5到285元面值不等价格在网上售出,非法获利380万。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内部人员,包括内部员工或者提供第三方IT支持的维护人员等,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频繁和突出,这些操作都与客户的业务息息相关。虽然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内网安全管理等常规的安全产品可以解决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对于这类与业务息息相关的操作行为、违规行为的安全问题,必须要有强力的手段来防范和阻止,这就是针对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 二、如何理解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密切相关,信息安全审计的主要依据为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例如ISO/IEC17799、ISO17799/27001、COSO、COBIT、ITIL、NISTSP800系列等。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出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控制体系,基于这些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安全风险,从而达到信息安全审计的目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此,面向业务的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可以理解成是信息安全审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根据国外的经验,如在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Sarbanes-OxleyAct)》的第302条款和第404条款中,强调通过内部控制加强公司治理,包括加强与财务报表相关的IT系统内部控制,其中,IT系统内部控制就是面向具体的业务,它是紧密围绕信息安全审计这一核心的。同时,2006年底生效的巴赛尔新资本协定(BaselII),要求全球银行必须针对其市场、信用及营运等三种金融作业风险提供相应水准的资金准备,迫使各银行必须做好风险控管(riskmanagement),而这部“金融作业风险”的防范也正是需要业务信息安全审计为依托。这些国家和组织对信息安全审计的定位已经从概念阶段向实现阶段过渡了,他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行业、金融行业已相继推出了数十部法律法规,如: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移动集团内控手册》、《中国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程序(含表格)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程序 (ISO27001-2013) 1、目的 评价信息安全管理和实践的原则和控制,以维持公司期望的信息安全水平。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以及所有为本公司工作,同时接触公司的信息资源的外来人员。 3、术语和定义 无 4、职责和权限 在信息安全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实施。 5、工作流程 审计包括两种检查方式: a)自我评估 b)内部/外部审计 5.1自我评估 为保持各部门内部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状态及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不符合现

象,确定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要求每个部门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和实践和自我评估并根据需求采取纠正措施。 自我评估通常在信息安全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下,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实施。 自我评估通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除此以外,为了提高部门内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部门负责人也可以指定其认为必要和合适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估。 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要求和工作实际,制定适合本部门的自我评估的检查表并实施,但必须包括对控制措施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自我评估的结果要报告给信息安全委员会,由信息安全委员会确定纠正措施的计划并指导实施。纠正措施实施计划包括: a)对纠正措施的简单描述,包括当前控制措施与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 b)纠正措施的实施时间要求; c)纠正措施的实施负责人。 5.2内部/外部审计 信息安全委员会根据业务活动的安全需求,确定是否进行内部/外部审计。在一个年度内,若没有进行自我评估,则必须进行一次内部/外部审计。 由信息安全委员会确定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具有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并了解公司信息安全管理计划的人或组织。一般由内审员承担。

信息安全审计报告

涉密计算机安全保密审计报告 审计对象:xx计算机审计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审计小组人员组成:姓名:xx 部门:xxx 姓名:xxx 部门:xxx 审计主要内容清单: 1. 安全策略检查 2. 外部环境检查 3. 管理人员检查 审计记录 篇二:审计报告格式 审计报告格式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防病毒产品、防火墙、 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安全产品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信息安全产品都是为了防御 外部的入侵和窃取。随着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技术的发展,发现由于内部人员造成的泄密或 入侵事件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防止内部的非法违规行为应该与抵御外部的入侵同样地受到 重视,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网络中实现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进行审计。 在当今的网络中各种审计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例如:数据库审计、应用程序审计 以及网络信息审计等,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相对单一的审计产品有一定的 局限性,并且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综合管理能力远远不够。功能完整、管理统一,跨地 区、跨网段、集中管理才是综合审计系统最终的发展目标。 本文对涉密信息系统中安全审计系统的概念、内容、实现原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 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讨论。 二、什么是安全审计 国内通常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认识是要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 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抗抵赖),简称“五性”。安全审计是这“五性”的重要保障之 一,它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所有网络资源(包括数据库、主机、操作系统、安全设备等)进 行安全审计,记录所有发生的事件,提供给系统管理员作为系统维护以及安全防范的依据。 安全审计如同银行的监控系统,不论是什么人进出银行,都进行如实登记,并且每个人在银 行中的行动,乃至一个茶杯的挪动都被如实的记录,一旦有突发事件可以快速的查阅进出记 录和行为记录,确定问题所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近几年,涉密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系统中使用的设备也逐渐增多,每种设备都带有自己 的审计模块,另外还有专门针对某一种网络应用设计的审计系统,如:操作系统的审计、数 据库审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应用程序审计系统等,但是都无法做到对计算机信息系 统全面的安全审计,另外审计数据格式不统一、审计分析规则无法统一定制也给系统的全面 综合审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当前的系统条件下希望全面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 就需要对每种设备的审计模块熟练操作,并且结合多种专用审计产品才能够做到。 为了能够方便地对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就需要设计综合的安全审计系统。它 的目标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实现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对网络设备、终端、数据 资源等进行监控和管理,在必要时通过多种途径向管理员发 出警告或自动采取排错措施,并且能够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追踪。主要作 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潜在的攻击者起到震慑和警告的作用; 2. 对于已经发生的系统破坏行为提供有效的追究证据; 3.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有价值的系统使用日志,从而帮助系统管理员及时发现系统入侵行 为或潜在的系统漏洞; 4.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的统计日志,使系统管理员能够发现系统性能上的不足或需要 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第一条安全审计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检查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而发现安全隐患的过程。 第二条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工作,应根据审计内容确定安全审计周期。 第三条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信息安全审计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处理方法。 第四条安全审计分为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所有人员(包括第三方)都应履行其在业务流程中承担的职责,管理人员应在其职责范围内确保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 得到有效落实。管理审计侧重检查以上内容的执行结果和执行过程。技术审 计检查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中技术层面的落实情况。必要时技术审计可以利用 专业技术手段和适当的审计工具进行。 第五条安全审计范围包括: 1: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所有操作系统用户和其他用户; 2:网络、安全设备上的所有用户; 3: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填写各类 记录表单的相关人员。 第六条资产责任人为安全审计提供支持,对安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并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应跟踪督促责任人按期完成整 改。 第七条制定基于审计结果的奖惩措施,纳入被审计方的考核内容。 第八条安全审计方应秉承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实施审计活动。审计方与被审计方保持相对独立,包括审计职责和流程,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可靠。 第九条审计方应详细记录安全审计活动过程和后续整改工作过程。安全审计活动和后续整改工作应被正式记录并保存。 第十条为最大限度降低安全审计对正常运营造成的影响,采用以下措施控制安全审计过程: 1:审计时间、内容和范围应得到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 2:有可能对关键业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安全审计活动必须经过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的批准; 3:明确审计所需的资源,做好工作计划和安排;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1.0目的 为了预防和遏制公司网络各类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理网络出现的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确保移动通信网络畅通与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竞争环境,有效进行公司内部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整体控制,特制定本规范。 2.0 适用范围 本管理规范适用于XX所属系统及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及公司内部信息技术整体的控制。 3.0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及职责: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信息安全组织的指导意见,为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组织与指挥,XX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领导小组,由公司分管网络的副总经理任组长,网络部分管信息安全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由省公司网络部归口进行职能管理,省公司各网络生产维护部门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及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省监控中心设置安全监控人员,各市州分公司及生产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管理员,各系统维护班组负责系统信息安全负责全省各系统及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协调工作。 3.1.1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组组长职责: 负责公司与相关领导之间的联系,跟踪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并负责与政府相关应急部门联络,汇报情况。 3.1.2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管理组副组长职责: 负责牵头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管理规范,负责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安排与落实,协调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解决。 3.1.3省网络部信息安全职能管理职责: 省公司网络部设置信息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贯彻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要求,制定安全工作计划;制订和审核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相关工作流程及技术方案;组织检查和考核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和评估;组织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针对重大安全事件,组织实施应急处理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4)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制度要求 1.1总则 为了切实有效的保证公司信息安全,提高信息系统为公司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特制定交互式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设定管理部门及专业管理人员对公司整体信息安全进行管理,以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1.1.1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应包括: a)安全岗位管理制度; b)系统操作权限管理; c)安全培训制度; d)用户管理制度; e)新服务、新功能安全评估; f)用户投诉举报处理; g)信息发布审核、合法资质查验和公共信息巡查; h)个人电子信息安全保护; i)安全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 j)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行政审批文件。 1.1.2安全管理制度应经过管理层批准,并向所有员工宣传 2.机构要求 2.1法律责任 2.1.1互联网交互式服务提供者应是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或个人。 2.1.2互联网交互式服务提供者从事的信息服务有行政许可的应取得相应许可。

3.人员安全管理 3.1安全岗位管理制度 建立安全岗位管理制度,明确主办人、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岗位管理制度应包括保密管理。 3.2关键岗位人员 3.2.1关键岗位人员任用之前的背景核查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对应的业务要求来执行,包括: 1.个人身份核查; 2.个人履历的核查; 3.学历、学位、专业资质证明; 4.从事关键岗位所必须的能力。 3.2.2应与关键岗位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3.3安全培训 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定期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包括: 1.上岗前的培训; 2.安全制度及其修订后的培训; 3.法律、法规的发展保持同步的继续培训。 3.4人员离岗 应严格规范人员离岗过程: a)及时终止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 b)关键岗位人员须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c)配合公安机关工作的人员变动应通报公安机关。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A、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工作职责安排 第一条安全审计员的职责是: 1.制定信息安全审计的范围和日程; 2.管理具体的审计过程; 3.分析审计结果并提出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意见; 4.召开审计启动会议和审计总结会议; 5.向主管领导汇报审计的结果及建议; 6.为相关人员提供审计培训。 第二条评审员由审计负责人指派,协助主评审员进行评审,其职责是: 1.准备审计清单; 2.实施审计过程; 3.完成审计报告; 4.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建议; 5.审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 第三条受审员来自相关部门,其职责是: 1.配合评审员的审计工作; 2.落实纠正和预防措施; 3.提交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报告。 第二章审计计划的制订第四条审计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计的目的;

2.审计的范围; 3.审计的准则; 4.审计的时间; 5.主要参与人员及分工情况。 第五条制定审计计划应考虑以下因素: 1.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涵盖所有部门的审计; 2.当进行重大变更后(如架构、业务方向等),需要进行一次涵盖 所有部门的审计。 第三章安全审计实施 第六条审计的准备: 1.评审员需事先了解审计范围相关的安全策略、标准和程序; 2.准备审计清单,其内容主要包括: 1)需要访问的人员和调查的问题; 2)需要查看的文档和记录(包括日志); 3)需要现场查看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七条在进行实际审计前,召开启动会议,其内容主要包括: 1.评审员与受审员一起确认审计计划和所采用的审计方式,如在审计 的内容上有异议,受审员应提出声明(例如:限制可访问的人员、 可调查的系统等); 2.向受审员说明审计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 第八条审计方式包括面谈、现场检查、文档的审查、记录(包括日志)的审查。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审计管理制度

版本变更记录

1 目的 为加强我公司信息安全及服务水平,保障信息安全及业务安全,清晰了解我公司系统运行状况,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相关审计人员。 4 安全审计管理办法 (1)审计原则:对重要系统、核心设备、规章制度、技术要求等进行审计; (2)各部门对本部门需要审计的内容进行识别,指定专人作为审计管理员,专管本部门审计事宜; (3)信息中心安全审计员统筹公司安全审计工作,各部门审计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安全审计事宜,每月对审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向信息中心汇报审计结果; (4)信息中心安全审计员根据各部门审计管理员的审计汇报结果,进行抽查; (5)重要日志(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日志、数据库日志、业务日志、服务器审计日志、阿里云安全服务日志等)需保留至少6个月以上。

5 安全审计内容 5.1 网络安全审计 (1)对登录阿里云管理平台的用户进行审计,包括用户行为、用户权限、账户是否过期等; (2)阿里云安全服务应用防火墙相关安全日志; (3)安骑士安全监测日志及补丁修复日志; (4)数据库审计服务相关日志; (5)堡垒机用户操作日志。 5.2 服务器操作系统审计 (1)对系统登录进行审计,审计用户的登录情况,审计内容包括登陆时间、登陆用户等; (2)对服务器操作进行审计,审计用户在服务器上的操作,审计内容包括:用户、操作、事件及事件结果等; (3)对操作系统进行综合审计,审计系统的配置信息和运行情况,包括主机机器名、网络配置、用户登录、进程情况、CPU和内存使用情况、硬盘容量等; (4)对系统进程进行审计,排查异常进程、未知进程。 5.3 数据库安全审计 (1)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审计,分析数据库中数据操作语法,审计数据库中对某个表、某个字段和视图进行的操作;

信息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XXXXXXX局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流程,明确职责,有效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XXXXXXX局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 第三条安全管理员应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 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第四条安全检查包括安全例行检查、安全专项检查等。安全例行检查是指按照已制定的检查周期所作的检查。安全专项抽查是指根据监管机 构或相关部门要求,对安全运行状况所作的不定期的抽查。 第五条安全检查应当遵循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 第六条信息系统负责人牵头负责内部安全检查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安全管理员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发布的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业界规范标准确定安全 检查内容和安全检查方案。 第八条安全管理员应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检查周期进行安全例行检查,根据需要组织安全专项检查。 第九条信息系统相关部门或人员配合安全检查,如实提供所需要的检查信息,对安全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整改计划并实施整改。第十条信息系统负责人应组织建立检查机制,制定检查计划,定期开展检查活动。检查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第十一条应当每年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应覆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大方面。

第十二条安全管理员检查的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第十三条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项检查,对于信息系统发生的重大事故和问题,要进行专项检查,对重大事件实施全面的监控和评价。 第十四条对于新系统,包括设备、主机、应用系统上线前必须经过安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后方可上线。 第十五条必须对检查工具、检查过程信息和检查结果信息的使用和访问采取控制措施加以保护,以防止任何可能的风险。 第十六条由安全管理员提出检查申请,报信息系统负责人审批,通知相关业务部门。 第十七条安全管理员应协调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服务商对安全检查方案进行测试,必要时可进行安全检查的风险论证;对于第三方服务商应按照 第三方服务商管理制度相关要求执行。 第十八条安全管理员应明确检查要点、检查方式、检查工具、检查所涉及的信息系统范围和检查所需配合部门,报信息中心负责人进行审批。 第十九条安全检查应按照所规定的检查要点、检查方式、使用规定的检查工具进行检查。 第二十条应选择对信息系统运行影响最小的方式和时间进行检查。 第二十一条对生产环境实施安全检查应按照《XXXXXXX局信息系统变更管理规定》所规定的变更流程执行。实施对生产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安全检查 后,应协调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检查结果进行验证。 第二十二条安全检查可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抽查的采样量应能确保安全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代表性并符合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检查过程中应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