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合集下载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价值
梅花山由于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 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 挡和截留作用,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仅对龙岩中心城市气 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使处于梅花 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首次在国内被发现的粗齿光萼苔羽枝亚种、北美毛耳苔、曲叶灰气藓、长柄灰气藓、卷叶拟假悬藓等6种苔藓 植物。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 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6日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两栖类2目8科 29种,还有鱼类5目14科51属65种,贝类4目15科27种及浮游动物9目32科170种,有昆虫20目150余科2000余种, 大型真菌116种。
森林覆盖率从建区前的60.4%上升到94%,并多次被省、市授予“无森林火灾”单位。1999年12月,被国家环 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被国家林业局授 予“2002-2003年度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过实施保护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设,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现有管理局、公安分局、华南虎繁育研 究所、两个保护管理站和一个护林哨卡等的办公用房及相应的办公用具、车辆、通讯设施和设备等。同时,在区 界周围立碑定界,设宣传牌143个;先后新建和维修林道、人行便道38km。2004年底国家林业局批复了“福建梅 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游剑滢(福州植物园,福建福州350002)摘要:为了解福建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情况,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闽江源国家级保护区与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峨嵋峰国家级保护区相似性最高;福建省自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89种,4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47种,占比78%,有效保护了全省近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分布有哺乳纲、昆虫纲、鸟纲、爬行纲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保护了福建省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各纲的83%、89%、77%、57%;存在物种生存空间日益不足,物种与其他保护区间交流、迁移少等问题。

同时提出物种保护措施。

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区划、管理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展就地、迁地保护,有效保护遗传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福建省中图分类号:S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82(2022)06-0029-04YOU Jianying(Fuzhou Botanical Garden,Fuzhou350002,Fujian,China)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n nature reserves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Fujian Province,the species richness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n40nature reserves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Fuji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 of data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Minjiang River Source National Reserve has the highest similarity to Daiyunshan National Reserve and Emei Peak National Reserve.There are189species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naturally distributed in Fujian Province,with147species distributed in40nature reserves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accounting for78%,effectively pro-tecting nearly80%of the province's terrestrial wildlife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The reserve is distributed with Mammalia,Insecta,Avian and Reptilia national protected terrestrial wildlife,and protects83%,89%,77%and57%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each national protected terres-trial wildlife in Fujian Province.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reasing lack of space for species survival,and little exchange and migration between species and other protected areas.The study also proposes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the specie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zon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rational in situ and relocation conservation,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and promo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nature.nature reserves;national protection;terrestrial wildlife;Fujian Province科学研究收稿日期:2022-10-08修回日期:2022-11-03作者简介:游剑滢(1988-),女,工程师,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

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与海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转变为促进福建区域发展的强有力工具,为福建发展服务。

要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这实质上可以视为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核心概念的福建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在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中,找到与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并依此提出一个总体构想,其基本框架包括下列几点:一是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指导意见,首先在福建辖区国土上确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中央有关文件规定:限制开发区域是指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积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并且关系到国家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则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

中央有关文件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原则上也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根据上述规定和具体指导意见,我们并不难在福建辖区国土上确定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由于我省原先已经确定了各类自然和文化保护区域,可供直接参照。

由此看来,这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应在于确定限制开发区域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那些典型的矿产区和农业区,可以依照中央有关文件的规定,直接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那些并不是那么典型的矿产区和农业区,可以根据是否具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潜能,来确定是否列入限制开发区域;某些矿产区和农业区确实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潜能,但又会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应该列为限制开发区域。

二是在确定了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数量、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确定福建辖区国土上的另外两类区域,即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在这点上,可以直接与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核心概念的福建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福建省“一河一档一策”编制大纲

福建省“一河一档一策”编制大纲

福建省河流“一河一档一策”编制大纲(试行)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二〇一七年七月前言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闽委办发[2017]8号),根据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编制组经调查研究,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大纲。

本大纲共5章、1个附件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有综述、河流台帐信息、河流治理保护对策、实施安排与效果评价、保障措施等。

本大纲批准部门: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本大纲解释单位:福建省水利厅河务处本大纲主编单位: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大纲参编单位:福建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本大纲主要起草人员:吴树延程永隆黄向阳詹冯达刘耀辉洪小筠陈曦钟明陈轶李帅张玲玲目录1 综述 02 河流台帐信息 02.1 河流自然状况 02.2 河长基本信息 02.3 经济社会状况 02.4 水资源状况 02.5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状况 (1)2.6 水污染状况 (1)2.7 水环境状况 (1)2.8 水生态状况 (2)2.9 河流管护状况 (2)2.10 相关规划情况 (3)2.11 问题清单 (3)3 河流治理保护对策 (4)3.1 编制依据 (4)3.2 总体目标 (4)3.3 分阶段目标 (4)3.4 主要任务 (4)3.5 治理保护对策措施 (4)4 实施安排与效果评价 (7)4.1 实施安排 (7)4.2 预期效果分析 (7)4.3 综合评价 (7)5 保障措施 (7)附件 (7)附表 (7)附图 (9)1 综述简述河流“一河一档一策”的编制背景、目的意义、编制范围及编制年限,简述河流(段)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措施、实施安排等主要内容。

2 河流台帐信息2.1 河流自然状况2.1.1 地理位置简述本河流(段)(指“河流(段)单元”,以下同)划分情况,本河流(段)在整个流域(水系)中的位置及在本省所处位置等情况。

2.1.2 水系特征简述本河流(段)水系形态、流域面积、干支流组成、河流长度、河道汇入点等特征情况。

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文本福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9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目标 (2)第四条区划原则 (3)第五条区划范围与实施期限 (4)第六条分类体系 (4)第七条区划成果 (4)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第八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5)第九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第十条海洋自然资源 (6)第十一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8)第十二条面临的形势 (8)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0)第十三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10)第十四条罗源湾海域 (10)第十五条闽江口海域 (11)第十六条福清湾海域 (11)第十七条兴化湾北部海域 (12)第四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12)第十八条海洋功能分区概述 (12)第十九条农渔业区 (13)第二十条港口航运区 (14)第二十一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6)第二十二条矿产与能源区 (16)第二十三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17)第二十四条海洋保护区 (18)第二十五条特殊利用区 (19)第二十六条保留区 (19)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20)第二十七条区划实施管理 (20)第二十八条海域使用管理 (21)第二十九条海洋环境保护 (22)第三十条基础能力建设 (24)第三十一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24)第三十二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25)第六章附则 (26)第三十三条区划效力 (26)第三十四条区划附件 (2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根据福州市海域及其依托陆域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保护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依据《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制定海洋开发战略,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保障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加快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

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

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

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09.30•【字号】•【施行日期】2017.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9月30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毗邻海域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形成,常年或者季节性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水体的地域,包括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者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本条例所称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红树林等植物资源。

第三条湿地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名录管理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湿地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并将湿地保护管理所需经费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林业、海洋与渔业、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旅游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日常工作由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

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利等部门(以下统称有关湿地保护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有关湿地的保护管理。

福州海洋功能区划

福州海洋功能区划

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文本福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9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目标 (2)第四条区划原则 (3)第五条区划范围与实施期限 (3)第六条分类体系 (4)第七条区划成果 (4)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第八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5)第九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第十条海洋自然资源 (6)第十一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8)第十二条面临的形势 (8)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0)第十三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10)第十四条罗源湾海域 (10)第十五条闽江口海域 (11)第十六条福清湾海域 (11)第十七条兴化湾北部海域 (12)第四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12)第十八条海洋功能分区概述 (12)第十九条农渔业区 (13)第二十条港口航运区 (14)第二十一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6)第二十二条矿产与能源区 (16)第二十三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17)第二十四条海洋保护区 (18)第二十五条特殊利用区 (19)第二十六条保留区 (19)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20)第二十七条区划实施管理 (20)第二十八条海域使用管理 (21)第二十九条海洋环境保护 (22)第三十条基础能力建设 (24)第三十一条监督检查与执法 (24)第三十二条法制建设与宣传 (25)第六章附则 (26)第三十三条区划效力 (26)第三十四条区划附件 (2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根据福州市海域及其依托陆域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保护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依据《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制定海洋开发战略,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保障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加快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03.31•【字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1995年7月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月20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12年3月29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福建省人民代表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二)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四)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五)专业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根据省政府、环保部统一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

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

至2004年底,全省84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利用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

《区划》范围为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12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

《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

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107个生态功能区。

《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区划》是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以及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重视自然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成果,综合决策部门可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从而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推动海西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特征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海岸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地上部分,由此构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

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其生态环境的保育是福建山海协调互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生态环境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较好状态,为福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

1.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是全国土壤侵蚀率较低的省份之一;全省共区划界定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和海岸沿线等重点生态公益林286.26万公顷;实施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省大陆海岸线基干林带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殊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1%;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海水水质和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福建全省均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其中85.4%以上区域达到优类水平。

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园地开发、采矿和工程建设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水葫芦、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增大;城市噪声污染、酸雨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仍受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点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海域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近岸海域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程度。

把区域生态环境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五个等级进行评价,确定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1.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指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的大小。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

区域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因素。

一般来说,在自然状况下,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

选择降雨侵蚀力R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并根据福建省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全省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1)如下:图1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极敏感区域: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市与宁德市辖区;总面积约60.7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坡和西坡,以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和中段;总面积1407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1.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于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西麓和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8250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8.05%。

2.酸雨相对敏感区域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大小,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关系。

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与土地利用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分值,再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并给出权重,并按照这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福建省酸雨相对敏感性评价。

全省酸雨相对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2)如下:图2福建省酸雨敏感性评价图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北段和中段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11356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比例为9.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约24943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0.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总面积34324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8.3%。

3.陆域物种生境敏感区域陆域生境敏感性是指陆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

生境敏感性可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进行评价。

以自然保护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评价地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占全省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福建省陆域生境敏感性评价。

全省陆域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3)如下:图3福建省生境敏感性评价图极敏感区域: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武平县东部山地、永安市东部山地、戴云山、尤溪县西南山区、南靖县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数量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地区;总面积1229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0%。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和武平县东部山地极敏感区的外围,以及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的部分县市;总面积11631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9.6%。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山区,以及闽中大山带中段山区;总面积5949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9%。

4.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外力,如降水、动力地质作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

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

滑坡与崩塌灾害的成因及属性特征相似,在福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多与山崩、滑坡相伴而生,故将其合并进行敏感性评价。

影响滑坡、崩塌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相关性强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等)、地形(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区域宏观上控制滑坡、崩塌发生的分布数量和格局。

另一类是诱导因素,包括降雨、人为活动(开挖削坡活动、不合理加载等)、地震等,这些因素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

根据对福建省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的分析,选择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大雨日数分布、道路分布(公路和铁路密度)以及现存滑坡、崩塌分布等5个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计算评价空间单元的敏感性综合指数,根据指数大小进行福建省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全省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4)如下:图4福建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敏感性评价图极敏感区域:零星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北段和博平岭南部;总面积54km2,仅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鹫峰山区、戴云山区和博平岭,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57665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7.5%。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和武夷山脉的丘陵山区;总面积30484km2,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5.1%。

5.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滨海风沙危害敏感区指沿海干燥度>1的所有风成沙覆盖的区域。

石漠化敏感区指可能因土壤侵蚀而造成基岩裸露、植被难以生长的区域。

福建的石漠化敏感区有两类:一是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分布区,这些区域坡度>15°的坡地且植被覆盖率<70%的区域视为中度以上敏感区域;二是侵入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和火山熔岩(流纹岩、玄武岩等)分布区,当这些区域被侵蚀成土层瘠薄、地面岩石裸露面积≥50%时,视为石漠化敏感区域。

根据福建省地质图、坡度图、土壤分布图、植被图和干燥度等值线图以及野外调查结果,按照上述指标划分出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图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