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的处置分析

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的处置分析摘要: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属于公路工程常见问题,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成因相对复杂。
在突发涌泥涌水情况下,掌子面水流量丰富,拱部存在裂隙夹泥,围岩遇水极易软化,由此带来的山体塌方、路面沉降等危害情况,对行人、行车及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安全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基于此,本文就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的处置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处置;1 公路隧道突发涌水引发塌方的成因分析如果隧道洞身结构是由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和砂泥岩构成,则其发生涌水涌泥的概率会比较高。
因为隧道洞身经过长时间的沉积钙化,其局部结构的胶结力会大幅下降,孔隙率也逐渐增大,加之地下水长年累月的流淌浸泡会使原有的岩溶分解并大量排放,进而发生地质塌陷和岩土流失情况。
1.1 地质因素软岩,也称软弱围岩,由于构造面切割、风化侵蚀,其孔隙较疏松、胶结程度低、强度小,公路隧道工程中的软岩大变形主要由其地质性质决定,具体表现在开挖后,自稳能力低。
从特征方面看,容易发生坍塌。
从变形原因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支撑隧道洞身的原位置围岩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临空洞壁。
在这种条件下,围岩会自动调整自身的应力,并向着隧道净空方向进行变形。
继围岩挖走后,缺失了支撑力,此时其他地方的岩石向空洞的地方施加压力,导致软岩变形。
1.2 设计因素目前,公路隧道工程设计形成了工业化建设思路,所以具体的支护设计参数会相对精准。
但由于围岩类型多,理论应力状态的计算即使非常精准,也只能保障其预案性的设计方案在理论上行之有效,而在实际施工中,设计值与经验值之间常会存在差异,且在各类外界条件共同作用下,软岩受到一定的压力,使其变形态势加强。
例如,地下水赋存量的不同,会使水岩耦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差异。
当水岩耦合作用力大于设计方案中的初期支护承载力时,会使初期支护在发生变形,其变形程度取决于水岩耦合作用力的大小。
1.3 施工因素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采用机械开挖、钻探开挖或者爆破,均会对围岩产生扰动,并使其内部应力发生变化,其为保持自稳性,会生成应力拱圈。
隧道岩溶处置方案

隧道岩溶处置方案摘要隧道岩溶是隧道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其具有高风险性和难度性,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会严重威胁隧道的安全。
本文就隧道岩溶的特性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具有实际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处置方案,希望能够为隧道建设和岩溶治理提供参考。
隧道岩溶特性分析岩溶是一种由水的侵蚀和溶解作用形成的地质现象,其具有裂隙密集、孔洞发育、岩层脆弱、破碎易发等特点。
在隧道建设中,岩溶是常见的地质问题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高不稳定性。
由于岩溶岩体性质的不规则性和脆弱性,它易于产生裂缝并发生塌方、滑坡等情况,给隧道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空洞和断层发展。
岩溶岩体中存在着许多空洞和断层,其易于演化并扩大规模,给隧道的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3.地下水问题。
岩溶中地下水流动迅速,这可能引起隧道地下水涌流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处置措施针对隧道岩溶的特性,必须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案进行处理,以保证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包括:1.岩体修整。
即对岩溶岩体进行强大的支护和固结处理,降低开挖岩体的内外荷载,如桥墩式路基、锚杆、钢支撑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层不稳定的高风险地区。
2.岩体加固。
即对岩溶岩体进行强度上提处理,如混凝土填充、灌浆封闭、地锚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空洞和裂隙形成的地区。
3.地下水治理。
即对隧道周边地下水的流动进行控制,如隔水帷幕、涵洞抽水、土工格栅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溶水文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
4.地质灾害预防。
即对岩溶区域进行周密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如流量预测、降水预报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下。
处置方案针对上述岩溶治理方法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如下的处置方案:1.对岩体修整。
在深度较浅(海拔高度小于300米)的隧道中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
2.对岩体加固。
在岩层高度较小,裂隙明显的隧道中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
3.地下水治理。
在地下水流量较大,涌水问题突出时,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与应对方法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与应对方法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然而,在隧道建设中,涌水问题常常成为一大难题。
隧道中的涌水不仅会给工程进度造成延误,还会给人员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探索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及其应对方法,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隧道工程中常见的涌水原因。
涌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位高,二是地质构造复杂。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地质勘察和水文分析来提前了解。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排水措施,例如井点降水、挡水墙等,以降低地下水位。
对于地质构造复杂的情况,我们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以确定可能存在的裂隙、断层等地质问题,从而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其次,针对涌水问题,隧道工程中有多种应对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隔水帷幕。
隔水帷幕是通过注浆技术在隧道围岩周围形成一道密实的帷幕,阻止地下水进入隧道。
这种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注浆材料和注浆技术,以确保帷幕的稳定性和密实度。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地下水抽排法。
该方法通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设置井点并利用抽水设备将涌入的地下水抽出,从而降低水位,减少涌水问题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封堵法、围护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应对。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注浆等多个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解决涌水问题,我们需要在工程设计前期加强勘察和分析工作,尽可能了解隧道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情况。
在隧道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测和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应对能力。
总之,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到涌水问题的重要性,加强地质和水文分析,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才能有效应对涌水问题,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涌水问题,推动隧道工程的稳定发展。
隧道涌水处理技术措施

隧道涌水处理技术措施隧道施工过程中,涌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施工造成影响,甚至危害施工人员的安全。
因此,采取有效的涌水处理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隧道涌水的原因、涌水处理的重要性以及涌水处理的技术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涌水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隧道涌水的原因。
隧道涌水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高,地质构造疏松等因素导致。
当隧道施工打入含水层或者裂隙带时,地下水就会向施工面涌入,形成涌水现象。
此外,地下水位波动、水文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隧道涌水。
2. 涌水处理的重要性隧道涌水一旦发生,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涌水会导致隧道内水位过高,加大了施工难度,延长了工期。
其次,涌水还可能造成隧道结构的松动、坍塌,甚至影响隧道的使用安全。
因此,采取有效的涌水处理措施,对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3. 涌水处理技术措施涌水处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封堵法:利用注浆、灌浆等工法封堵隧道进水口,阻止地下水进入隧道。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封堵材料和施工方法,以确保封堵效果。
(2)降水法:通过井点排水、泵水等手段将隧道内的水位降低,减少涌水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位较高、涌水量不大的情况。
(3)隔离法:在隧道周围设置防渗墙、挡水墙等隔离设施,将地下水与隧道分隔开,有效减少涌水影响。
(4)排水处理:对涌入隧道的地下水进行排水处理,通过排水管将水排除隧道外,确保隧道内干燥。
总结起来,隧道涌水处理技术措施是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涌水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涌水处理方法,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同时,隧道涌水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满足隧道施工的需求,促进工程的进展和发展。
隧道涌水处理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举措。
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隧道施工涌水处理技术能够更加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隧道涌水塌方成因机制分析及处治技术

隧道涌水塌方成因机制分析及处治技术摘要:目前关于隧道涌水塌方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突泥涌水的发生依然难以避免。
由于隧道工程项目施工所处的地质状况较为复杂,且不可预见性较强,都会导致隧道施工中出现突泥涌水塌方现象。
因此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对隧道突泥涌水塌方形成的原因以及处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期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隧道;涌水塌方;成因;处治技术隧道、隧洞水的主要来源有:地表水体、老窖或古矿洞水、溶洞或暗河水、断层水、含水层水。
它们一方面通过发生涌水或突水威胁施工,另一方面通过软化软质岩提高围岩级别(降低围岩类型)影响围岩稳定性。
涌水及塌方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也是最典型的工程病害。
一旦发生大规模涌水,不但对施工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会引起浅层地下水枯竭。
因此要想确保隧道的顺利贯通,就必须做好涌水及塌方这些最常见病害预防工作,并在病害发生之后做好处治措施,这不仅是施工需要,而且也是以后的运营需要。
一、工程实例某隧道为高速公路一座上下行分离隧道。
左幅起讫里程桩号为ZK55+211~ZK56+085,长874m,最大埋深约105m;右幅起讫里程桩号为YK55+215~YK56+111,长896m,最大埋深119m。
隧道施工采用传统的钻爆法,分台阶实施,支护系统采用复合式衬砌,二次衬砌整体浇注。
隧址区属山脊地貌,路线整体上沿西东向山脊展布,总体上北高南低。
隧道进口处紧靠山间冲沟地带,地面标高一般880~920m,相对高差约40m,自然边坡坡向约0~30°,坡度5~20°,隧道出口处紧靠山间冲沟地带,地面标高一般840~880m,相对高差约40m,自然边坡坡向约110~130°,坡度10~30°。
揭露(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碎石、块石,奥陶统湄潭组(01m)泥岩、泥灰岩、灰岩。
出露岩层属向斜构造,层面产状为81~295°,∠6~12°,进口处主要发育两组节理面:J1,245°∠85°;J2,350°∠80°;出口处主要发育两组节理面:J1,60°∠85°;J2,85°∠73°;均为闭合节理面。
公路隧道涌水突泥的处治

公路隧道涌水突泥的处治摘要:本文结合318国道102隧道涌水突泥灾害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涌水突泥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案,并对灾害处治施工过程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防治类似情况的一些有益建议,以供同行同类工程参考。
关键词:102隧道涌水突泥处治方案前言公路隧道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在隧道施工中,围岩变形坍塌与涌水突泥灾害是最为常见的典型事故。
涌水突泥一旦发生,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安全,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投资费用。
据统计这已经成为继隧道施工中塌方现象的又一较大地质病害,给整个隧道工程的实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本文结合318国道102隧道工程实例中K2+256处出现的涌水突泥问题,对如何处治隧道涌水突泥问题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对整个处治施工过程进行了总结。
一、工程概况102滑坡群位于川藏公路通麦以东8.3~10.5公里路段处,自1991年2#滑坡发生大滑动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滑坡群进行根本治理,为了对该路段进行彻底整治,采用隧道方案从102滑坡群2#滑坡后缘滑床以下通过该路段(如图1)。
隧道全长1731m,测设里程为K0+724~K2+455,属傍山长隧道。
隧道进口位于102东沟沟口;隧道洞身从102滑坡群2#滑坡后缘滑床以下通过并穿过102滑坡西侧山脊后从102西沟沟口以西山脊穿出,隧道线型沿山坡走向呈NW-EW-SW-NE弧形,总体走向为EW,最大埋深约350m,进口设计高程为2179.28m,纵坡为0.312%,出口设计高程为2168.97m,纵坡为-1.008%,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车道,建筑限界按40km/h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内轮廓净宽9.00m 净高5.00m。
图1 隧道平面走向图据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内共有四条构造断裂带,地层岩性复杂、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四条断层带直接影响隧道安全及稳定。
K2+256涌水、突泥处位于F2断层破碎带内,为Ⅴ级围岩,花岗片麻岩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呈角碎状散体结构,局部岩体已被挤压破碎呈断层泥或断层碎屑物等(如图2)。
隧道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谈公路隧道防排水关键施工技术…

隧道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2、谈公路隧道防排水关键施工技术3、谈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4、谈隧道工程软弱围岩检测技术5、谈分离式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仿真全文总字数:20325 字篇一: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理策略【摘要】隧道工程在受到复杂地质条件影响下,极容易导致隧道岩溶突水涌泥等问题的发生。
现阶段,要加强对隧道岩溶突水涌泥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提高隧道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本文首先对突水涌泥的危害、成因做出分析,并结合工程案例对该问题的处理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涌泥;原因;处理策略引言在进行铁路、公路等工程的建设期间,经常会遇到岩溶突水涌泥问题。
对于突水问题而言,主要是指水流量超过了0.1m3/s,涌泥指的是地下水中泥沙的含量大于50%。
一旦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突水涌泥问题,不仅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而,岩溶隧道建设前期要加强地质水文勘察,并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加强对突水涌泥等病害的防治效果。
1突水涌泥的影响因素与危害性分析1.1突水涌泥问题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导致岩溶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突水涌泥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对于自然因素而言,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埋深、长度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
另外,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对岩溶隧道的突水涌泥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1.2突水涌泥的危害性分析岩溶突水涌泥问题的发生,将对隧道的正常施工与后期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首先,岩溶隧道施工时,出现突发性突水涌泥现象的概率较高,由于突水量大,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因而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同时还存在着设备冲毁的危险。
其次,由于突水涌泥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泥沙,使得土体内部的空洞区域越来越大。
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之中,不良地质的出现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处在地下河管道、岩溶地区的隧道,其不仅易诱发坍塌,还有可能出现突水、突泥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给隧道施工带来非常高的安全风险。
笔者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探讨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其它隧道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防治对策前言当施工区域的地质为岩溶地质的时候,无论是开展公路铁路建设还是水利矿产工程,突水突泥的现象都会频频发生,有时甚至会出现塌方冒顶的现象,进而造成地下有害气体泄露等危机事件发生。
在上述列举的现象之中,对于岩溶地质而言,隧道的突水突泥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危害着工程的安全。
由此,要想顺利高效地建设岩溶地区的隧道,就必须加强对上述灾害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针对岩溶区突水突泥现象的预防与解决则更应当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1 工程概况永福屯隧道是广西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项目的一座特长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幅:ZK61+220-K66+860,长5640m;右幅:YK61+192-YK66+839,长5647m,隧道最大埋深约301m,洞轴线进洞走向方位角约262°,洞身段走向方位角约289°,出口走向方位角约282°,单幅隧道净空:11.0m×5.0m,左右幅进口洞门、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
永福屯隧道施工过程中,一共发生了4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现象,严重影响隧道的施工进度,同时给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突水突泥灾害产生原因2.1地质原因在一定时期,如果水资源过于充足,突泥突水灾害也有可能发生。
故而,在河流或者盆地这样的具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十分容易出现突泥突水现象。
与此同时,地区的地质岩性不同,发生上述现象的概率也不同,碳酸盐丰富的地区较一般地区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此外,地质易产生裂缝与皱褶的地方也是突水突泥现象的高发区,例如喀斯特地区与一些容易出现承压含水层灾害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摘要]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时,常遇到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对人员及
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将隧洞岩溶涌水突泥的成因分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
两大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不同涌水情况,提出了整治对策,为隧道涌水
突泥灾害的分析、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 隧道工程 涌水突泥 成因 整治措施
1 前言
随着我国隧道、矿山、水利及其它地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遇到的工程地
质条件不断复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挑战性,特别是高压、富水区高埋深岩
溶隧道面临高压突水、涌泥的危险,详细地分析了成因,提出相应措施,对隧道
岩溶涌水灾害的防治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2 成因分析
隧道岩溶突水的实质是地下水原有的输水网络或存储条件受到外界因素的
影响而失去平衡而导致失稳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但总体上可分为地
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大类。
2.1 地质因素
(1)地形地貌。从多个隧道建设中的突水实例调查发现,整个工程的地形
地貌条件与突水的发生密切相关:地表岩溶洼地、沟槽地区为雨水等的汇集提供
有利条件,而岩溶洼地、槽谷中的落水洞或漏斗使降雨转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
补给区。在隧道横断面上,地形地貌可分平坦型、凸形、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山
谷侧下平行型和单斜面型;在纵断面上,地形地貌可分平坦型、凸型、横贯河流
型、盆地型和平凸型。在横断面地形类别中,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和侧下平行型隧
道的比突水量最大,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则最小。从纵剖面来看,横贯河流型、
盆地型和平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最大,平坦型和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则相对要小
很多。从中可以看出,突水量的大小与地形地貌有较大的关系,在隧道前期勘察
过程中应多注意,尽避开可能发生突水的地段。
(2)地层岩性。大型突水灾害多发生在灰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层中,地
层岩性越纯、单层厚度越大则岩溶越发育,越易形成大型岩溶管道。在碳酸盐岩
中,除化学沉积,还有碎屑沉积,为发育大型含水岩溶管道创造了条件。长兴组
灰岩中常沉积隧石结核,隧石结核和隧石条带与灰岩接触界面附近易溶蚀,水流
沿着此界面逐渐淘蚀,使结核孤立直至最终剥离。因此界面上易发育大量溶孔、
小型溶洞,为岩溶的进一步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岩层中的易溶特殊矿
物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可加速岩溶的发育,特殊物质与水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对
碳酸岩有很强侵蚀性的岩溶水,导致溶蚀作用加剧,从而造成该地层深部含水岩
溶管道的大量发育。
(3)地质构造。岩层构造和褶皱形态对岩溶的发育影响很大,大量野外地
质调查发现在构造强烈地区,薄层灰岩与厚层灰岩交界处往往易发育溶洞,因构
造强烈岩层层面张开程度远大于节理裂隙面,为地下水渗流形成了良好的通道,
较易形成大型含水构造。在同一地层中,褶皱构造的核部岩溶发育程度强于翼部,
背斜倾伏端或向斜翘起端及各类褶皱构造的转折部分,岩层走向和倾向均发生改
变。同时岩层弯曲产生的二次构造应力场导致岩体易破碎,更有利于岩溶的发育。
从大型突水灾害事后揭露地质情况来看,较为发育的破碎带居多,如断层破碎带
和节理密集带、岩性接触带、可溶岩与不可溶岩接触带、岩浆接触挤压带以及变
质接触带等等,其中大断裂带和区域性断层附近发生的突水灾害尤其严重。
(4)岩溶动力分带。岩溶水动力分带与突水关系密切,尤其是垂向分带。
岩溶水动力垂向分带分为表层岩溶带、包气带、季节交替带、浅饱水带、压力饱
水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表层岩溶带和包气带发生突水的概率最小,但岩溶洞穴
充填物易塌陷;季节变化带又称过渡带,在雨季期间可能产生自上而下的有压突
水、涌泥灾害;浅饱水带处于岩溶含水层上部,岩溶发育强烈,一些水平洞穴、
地下河主通道及一些大的充水溶洞、宽大的溶缝、溶潭和地下湖常发育于此带,
威胁到隧道施工突水,一般为有压突水、突泥;压力饱水带主要位于暗河排水面
以下、当地主要河流排水基准面影响带以上的含水层中,很多特大型突水、突泥
都出现在此带;深部缓流带是指饱水带之下受当地基准面影响比较弱的含水带,
该带岩溶发育较弱,但在大的构造断裂带出亦可形成溶洞或溶蚀 断裂带,有时
膏溶作用、混合溶蚀作用和古岩溶作用都能在深部形成溶洞,一般交通隧道不涉
及此带。
2.2 工程因素
影响岩溶突水的工程因素主要是开挖扰动和爆破振动。在隧道的施工过程
中,施工工法、工艺均可能诱发岩溶水突出,甚至在注浆失效后也可能引起滞后
型突水灾害。但从突水实例的统计来看,大多数突水均发生在施工爆破开挖后。
因此可认为开挖和爆破扰动是工程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 整治措施
3.1 断层突水治理
断层揭露前一般岩溶水会在沿较明显的弱面结构涌出的可能,因此突水治理
以断层系统的封堵为原则,基于综合物探手段的精细定位,充分借助隧道左右线
和横洞的空间位置实施未揭露断层的超前预注浆治理,具体见图1。探明导水断
层属性后,根据断层规模及其于隧道位置关系,选择双洞掌子面预注浆或横洞预
注浆。在安全的前提下,掌子面预注浆尽量靠近断层位置实施作业,但横洞预注
浆时,超前洞尽量远离断层,并在横洞口设置防水闸门,确保注浆实施安全。若
导水断层因误探或施工揭露发生大面积突(涌)水,则迅速在此实施超前预报,
并侧重超前钻孔与钻孔电视手段探明含导水构造的性质,实施分区划段治理方
案,对断层影响范围内的渗水、滴水、淋水以及小股涌水实施分区划段治理,对
于断层附近的突(涌)水则实施分流减压控注浆治理。
3.2 岩溶管道突水治理
当岩溶管道未揭露时,岩溶水沿管道衍生的地质结构面涌出时,同样实施分
区划段治理,快速封堵隧道附近的裂隙通道,为靠近掌子面实施深部围岩的固注
浆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掌子面前方固结灌浆的基础上实施管道内固结灌浆,
截断管道内的水流,具体见图2。若岩溶管道揭露突水时,一般为股状大流量出
水,此时适宜在引排减压的条件下实施模袋注浆,后采用单孔多泵集中注浆或多
孔多泵大流量控水注浆。
3.3 暗河突水治理
暗河突水水量大、持续性强,未揭露时采取局部预注浆或绕行的措施,若暗
河在隧道上方则需施作分流导洞进行排水,若暗河位于隧道底板则采用施作桥涵
的方式通过,暗河预注浆时则一般需施作纵通道和横通道,以保障引排水和施工
安全需求,具体见图3。若暗河不慎揭露后,只能以排放为原则实施被动治理,
具体治理措施为:1)施作导流泄水洞,将大部分暗河水排至隧道外;2)固结并
清理含水涌出物,改善施工条件和环境;3)对危险地段加强支护,尤其是突水
突泥部位;4)分析与探测潜在突水位置与区域,实施封闭注浆,防止二次突水
发生。
4 结语
隧道一旦发生突水灾害,对施工人员甚至整个隧洞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施
工前应通过各种手段查清是否存在岩溶条件,预先采取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结合
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突水灾害,通过判断突水类型,采用
相应措施,治理突水,避免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云,王兰生.深埋长大公路隧道高地应力岩爆和岩溶涌突水问题及对策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9):1319-1323.
[2] 刘招伟,何满潮,王树仁.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J].
岩土力学,2006,27(2):228-236.
[3] 顾义磊,李晓红,赵瑜,任松.通渝隧道涌突泥成因分析[J].岩土力学,
2006,26(6):9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