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考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重点问题】

●公共管理的性质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公共管理学的性质

●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时代挑战

【核心知识点】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性质有哪些?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2、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波兹曼就概念的演进,把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分为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3、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4、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的一个最重要之处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垄断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自由与依赖;利润与支出等。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相似之处(仅了解):

(1)公共管理和私部门管理都需要政策管理,包括制定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执行与评估问题;

(2)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问题,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和组织资源;

(3)都要处理和管理外部关系等等。

5、新公共管理

(一)胡德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有哪些?

(1)即时的专业管理,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

(4)转向部门分权;

(5)转向竞争机制;

(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法汉姆及霍顿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

(1)采用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

(5)改变现行的政策,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新公共管理】

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

6、公共管理在现时代面临哪些挑战?

(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安全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作为公共管理者,如何防止政府的崩溃,建立和发展宪政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至为关键。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政府治理绝非是一个工具——理性价值的追求问题。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要扮演执行与捍卫民主宪政的角色,这就是说它要致力于发展、弘扬民主治理过程的合法性。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一个有效的政府和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机轮。在公共领域,现阶段又过于崇尚市场机制取向,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

(4)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

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

(5)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问题

面对着人类日益增长的期望革命,如何平衡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政府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如果政府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必须提供自己的能力,依据世界银行的观点,政府的能力是指政府以最小的社会价格采用集体行动的能力。

(9)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

(10)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问题在于政府能否有能力激发、培养这种责任感;政府是否能够给社会提供这样的机会;政府是否改变自己传统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感。

(11)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管理问题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机械的管理思维方式,发展一种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管理方式。

(12)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公共管理,不仅关乎专业技术,也重视公共服务的道德追求。面对21世纪,我们的确面临着道德秩序重建的挑战。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在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秩序的维护、民主价值的维护、平衡政府与市场作用,回应全球化、新科技革命、重振政府的信任、增加政府的治理能力

重建道德秩序等。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重点问题】

●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公共管理者的知能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核心知识点】

1、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2、明茨伯格的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

(1)古典学派(职能学派)(2)伟人学派(3)企业家学派

(4)决策理论学派(5)领导有效性学派(6)领导行为学派

(7)领导权力学派(8)工作活动学派

3、明茨伯格的管理者的十大角色:[2012简答]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三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下列三项: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以下四个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4、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有哪些?

管理都会涉及到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然而,管理工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环境适应性,即管理者不断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价值、角色和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的特质,也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者不同的角色:

(1)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在任职时就已宣誓要护宪和行宪,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2)人民受托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委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政党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

(3)贤明少数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

(4)平衡轮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反应,也就是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业。

(5)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应该或必须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决策的价值体系与假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的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自己的治理过程,公共管理者应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

5、公共管理者所具备的技能有哪些?

(1)技术性技能

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所要求的。

(2)人际关系能力

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能力,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型的活动之中。

(3)概念化技能

所谓概念化技能,是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亦即抽象思维的能力。

(4)诊断技能

所谓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景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

(5)沟通技能

所谓沟通能力,是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语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态度。

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有效性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的综合体现。

(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自我评我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的执行时能优胜劣汰。

(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因其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同时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并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公共管理者还必须具有创造力。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公共管理者应成为“政治家型官僚”,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怀。

(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要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民众的各种需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7、(莫根)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1)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他们解读和预测环境趋势的能力

(2)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前瞻性管理的态度和技能,特别是“前瞻思考”、“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

(3)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领导技能。

(4)在信息社会中,组织的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公共管理者必须设法开发和调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潜能。

(5)未来的社会要求组织和成员加强学习、创新和创造性。

(6)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和控制的新路径。管理者需要开发“远程管理”的技巧,必须促进分权化,娴熟地设计和管理自组织系统。

(7)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8)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发展一种能使他们应对混乱和不能界定情势的管理哲学和技术。

(9)未来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寻找改变变化趋势的方法以便于管理。

第三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重点问题】

●公共部门的性质

●市场失灵的理论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治理工具与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政府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矫正政府和市场失灵的策略

【核心知识点】

1、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传统上,在实行混合经济的国家,人们习惯于将整个社会分为两大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或者政府与市场部门。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核心差别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

虽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分离的,但将它们视为相互排斥的领域的划分可能是武断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和社会,都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有机结合,二

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公共部门是公共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行的结果。

(二)公共部门的需要

对于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公共部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予以解释和回答。

政治学家伊斯顿曾经分析到:任何社会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就是确立一套以权威分配价值的机制。如果没有这套机制,社会就会在经常的争吵中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公共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各个部门存在必要性。他认为,市场机制无法单独地发挥全部经济作用是需要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何谓市场失灵,典型的市场失灵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1)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它满足的是社会性需求,具有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等量消费(共享性、非排他性)的特点,亦即公共物品是任何人不付出代价均可使用,而其使用并不损害他人的效用。因此,其特性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或占便宜。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经济所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的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致影响到该物品的价格。规模经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发展,但持续的成本降低和竞争是相矛盾的。

若某一行业、某一家厂商总是能够通过扩大再生产而在长期中降低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一旦该厂商成为该行业的垄断者,便能对市场价格起到某种程度的控制。便不再根据P=MC来定价,而是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来使利润最大化。垄断和寡头经济的祸害不在于谋取垄断利润,而在于破坏正常的市场运作,使生产者蒙受损失,资源被浪费,导致资源分配的扭曲。

保证竞争有效性的措施:

主要方法是实行政府的直接调控(如控制垄断程度、价格管制)和立法的控制(如制定反垄断法、公平竞争法等)。政府的作用不是取消垄断或寡头经济,而是维持有效竞争。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外部性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

外部不经济,亦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实现经济稳定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稳定,维持充分的就业、物价稳定以及控制总需求以保持适当的增长率。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自动稳定政策(存在于政府内部,通过年度收入与支出,以财政制度上的因素自动控制经济变动)和相机稳定政策(按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

货币政策一般来讲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谋取经济稳定,实行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在现实中是政府实现调控的主要工具)。政府可利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储备政策等来实现对经济的控制。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政府的作用在于进行无损于资源最佳分配和经济效益的收入再分配。作为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政府可以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全面实行税收政策和转移开支的政策。还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操纵价格,以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般的角色或职能主要有哪些?

政府的经济职能:

(1)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

(2)组织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

(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政府通常通过管制措施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或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问题。

(4)社会冲突的调整和解决

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在于解决或消弭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以维持正义、秩序和稳定。政府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5)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

(6)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

政府实现再分配的直接手段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进行课税。在选择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由此产生的“经济预外损失”,即效率代价。任一设定的分配变动都应以最小的效率代价完成。

(7)宏观经济的稳定

稳定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工具,主要是预算政策和税收政策;货币工具,如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市场开放政策、信用制度等。

4、简述政府治理工具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2010年简答]

治理工具又可以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它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就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

施耐德与英格认为政策工具包括:权威、诱因、能力建立、象征劝勉、学习。

莫舍把政策工具分为:经费工具(罚金、财政补助等)与非经费工具(公开表扬、责令停工等)

林德和彼得斯的观点:政府治理工具包括命令条款、财政补助、管制规定、征税、劝诫、权威、契约。

公共物品与服务的10种提供方式:

政府部门直接提供、委托政府其他部门、契约外包、经营特许权、补助或补贴、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服务、自我协助、政策贩售。

5、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1)政府可运用多元政策工具以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运用和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

(2)通过对各国政府改革的观察,我们发现,政府对政策工具的偏好正在发生转变,如更加强调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和市场机制,强调非赢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强调放松管制等。

6、何谓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有哪些典型的表现?政府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典型的政府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如下:

(1)成本和收益的分离

过剩和成本过高。政府活动缺乏价格的指引,这使得政府产生的价值同生产它的成本决

裂。

(2)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

由于理性选民的无知、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等级制和官僚制本身的障碍、政治家的偏好等因素,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并不能反映公共的利益,也不符合有效来的资源配置。

(3)内部性问题

内部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制信息使用是指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利。

(4)政府组织的低效率

政府是唯一拥有合法暴力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者,垄断同样在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5)另一种分配的不公正

由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质上涉及到价值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而这种再分配都给不公正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

(6)寻租

寻租是指在某种住房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7)政策执行的无效率

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导致政府的无效率。

(8)所有制残缺

国家干预是造成产权残缺的根源,管制导致所有权的残缺,所有者的残缺程度与管制的程度呈正比。

7、简述矫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策略有哪些?[2011年简答]

(1)市场的自由化、促进化和活泼化

市场的自由化是指政府对已经存在的市场管制予以解除,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其充分竞争,让市场的供需法则能够充分运用。

市场的促进化是指原本的市场机制不存在或者失灵,即没有价格机制能够促进有效的交易,政府提供价格措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市场的活泼化是指对财货的重新分配。

(2)诱导机制与政策

诱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供给面的赋税手段需求面的赋税手段

供给面的补助手段需求面的补助手段

(3)政府管制

管制政策与机制是政府利用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期符合政府的要求。

(4)非市场的供给机制与政策

政府以非市场供给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政府直接供给和政府间接供给。

(5)社会保险及社会救助机制与政策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重点问题】

●战略管理的性质、特征

●战略管理的过程

●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SWOT分析与战略规划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效果与限制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改进

【核心知识点】

1、何谓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特点?

战略与战略管理

在一般管理领域,战略就是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到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

对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成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型的过程。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2、公共部门为什么要重视战略管理?

原因:

(1)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

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安排组织内部的结构与程序以使其随战略选择而成长,并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以降低或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2)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

人们从“大政府”观念转向“小政府”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中,主张在公共服务中落实市场机制。据此,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要成为领航者而非划桨者。

(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为应付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压力,政府必须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观点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制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

(4)公共利益的挑战。

公共利益要求政府治理要兼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即公共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长期观。公共管理必须构建国家或地方长期发展战略,以维持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3、简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一)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以及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系统,进而掌握公共部门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通常称之为SWOT分析)

(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拟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

(三)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建立和发展行动的能力和机制,将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

(四)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从战略管理整体来看,它着重于建立一种反馈机制。

4、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有何不同?

战略规划是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

一般而言,战略规划所处理的议题和一般政策规划的议题是存在差异的。

一个好的战略计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战略范围;战略部署;战略应该说明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与威胁;最佳协调作用。

战略规划仅是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涉及战略执行与评估问题,如果将战略规划、执行与评估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

5、战略规划的过程

(1)发展初步共识。

(2)确认组织的法规及使命。

(3)进行SWOT分析。

(4)确认组织所面临的挑战议题。

(5)战略选择。

6、SWOT分析与战略规划

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strength)与弱势(weakness),掌握外部机会(opportunity),规避威胁(threats),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看,战略乃是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制造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匹配。SWOT分析的主旨在于给出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7、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正面效果:

(1)提供战略发展的方向

(2)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

(3)强化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设定了追求卓越的标准

(5)提供了控制和评估的基础

8、在公共管理中,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限制?

(1)政府任期的短期性和行动取向。

(2)公共管理战略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

(3)公共规则制定使得参与虽然可以改进接受的程度,但容易冲淡战略的焦点议题。

(4)可靠性分析通常是费力又费钱。

(5)创造性、非正式性和弹性在公共组织文化中还不成熟。

(6)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改革战略规划者的行为通常很难证明是合理的。

(7)与私部门相比,改革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控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

9、在公共部门如何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

改进措施

(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发展前瞻性思考。

(2)公共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发展一种全局观,强调整合的管理途径。

(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参与性管理)

(4)重视更高层次问题。

(5)追求满意,在战略管理中,满意比最佳更为重要。

(6)殊途同归。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达到类似的效果。

第5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重点问题】

●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类型

●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问题的建构与诊断

●政策规划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政府执行的理论以及影响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原则和标准

【核心知识点】

1、何谓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性质是什么?类型有哪些?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共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

性质: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

(2)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

(3)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

(4)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

类型:

(1)管制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是指政府设定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和处理不同利益的政策。

(2)自我管制性政策

是指政府未设定严格一致的管制规划和规范,而仅仅设定原则性的游戏规则,由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自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政策类型。

(3)分配性政策

是指政策将利益、服务和成本、义务分配给不同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享受和承担的政策。

(4)重分配性政策

是指政府将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和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团体享受或承担的政策。

2、何谓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特性为何?

政策问题,就是经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对于政策问题的性质,传统的政策分析者通常将公共问题视为封闭问题或第一类问题,或称之为“温顺的问题”。也即是说,传统上对政策问题性质的认定,基本上是将政策问题视为结构良好的政策问题。(此类问题涉及的决策制定者人数少,解决问题的政策方案有限、政策目标的价值和偏好可以排列、每一政策方案的后果可以预知)

实际上,当代政府所遇到的政策问题,其性质是复杂的。邓恩认为当代政策有如下性质:互赖性、主观性、人为性和动态性等。这反映了当地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3、如何建构政策问题?

可以从四种分析方法和实质内涵加以说明:

四种分析方法: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陈述

四种实质内涵:问题情境、后设问题、实质问题、形式问题

问题建构程序: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

(3)以“问题界定”建立“实质问题”;

(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

4、政策问题的确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避免这些误差?

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1)组织结构(2)意识形态(3)无知

(4)信息太多(5)噪音干扰(6)时间落差

(7)逃避问题(8)隐蔽问题(9)虚假问题

5、简述政策规划与设计的特性。

(1)政策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2)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

(3)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

(4)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

(5)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6、政策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公正无偏的原则(2)人民受益原则(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4)分配普遍原则(5)持续进行原则(6)人民自主原则(7)紧急处理原则7、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1)基本观点

古典行政理论认为行政组织为集权、层级的核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执行;

政治与行政分离,政治负责制策制定,行政负责制策执行;

行政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

(2)评价

优点:讲究科学管理精神,如观念分工、管理监督、命令统一、专业分工、层级节制、依法办事。

缺点:(过分重视中心而忽略边陲)强调从中央政策决定开始,容易忽视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由多元政府机关共同执行;忽视了低层官员与政策标的团体的策略;政策执行与规划之间不必要、无意义的区分。

(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1)基本观点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强调应该给与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

中央的决策制定者,其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能够采取适当的权益措施,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2)评价

优点是促进正视执行过程中机关组织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促进重视彼此意见与利益的沟通交流。

缺点是过分重视边陲而忽略中心。

8、试分析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有哪些?

(1)政策问题的性质

标的人口行为的特殊性、数目多寡、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

(2)政策执行的资源

人口、信息、设备、权威

(3)政策沟通

造成命令传达错误或沟通不良的原因:执行命令欠缺清晰性、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

(4)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

(5)政府组织结构

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权责分散化等是组织机构对政策执行影响的表现方面。

(6)政策标的团体的顺服程度

(7)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

9、何谓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有什么价值?

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

政策评估有以下四个基本特质:以价值为焦点;价值与事实的互赖性;目前与过去取向;价值的双重性。

政策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向政府及社会提供政策绩效的资讯,使政府重新审视政策目标及政策方案,以谋求改进之道。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形成政策问题或政策建议的基础。

10、政策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能: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2)效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间的关系

(3)充分性:政策目标达成后消除问题的程度

(4)公正性:公正是指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正分配的程度。

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措施: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保障最少量的福利、使净福利最大化、使再分配福利最大化。

(5)回应性:政策执行结果满足标的团体的需求、偏好或价值的程度。

(6)适当性:政策目标的价值如何、对社会是否合适以及目标根据假设的妥当性如何11、现实生活中,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1)政策目标不易确定

(2)政策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易界定

(3)政策效果、影响与政策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4)政策影响具有多层面,政策评估需要仔细、全面,务求客观,否则将陷入评估的陷阱

(5)政策评估所需信息资料不易获取

(6)评估的方法问题

(7)政治上的阻力

(8)政策评估的成本

12、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方案持续、政策方案终止、政策方案重组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

【重点问题】

●公共组织的性质和特征

●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科层制

●科层制的危机与困境

●弹性化组织与弹性化组织设计

●学习与组织学习

●学习型组织

【核心知识点】

1、何谓公共组织,简述公共组织的特性。[2010简答]

(公共)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特性:

(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公共组织的活动结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这与私营组织有所不同。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

一般说来,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与制衡。行政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种利益团体的监督。

(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是政治性的组织,其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来自舆论或人民大众的监督,其所作所为必须向人民公开。

(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

公共组织中的各单位、各成员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且其运作必须要在各级政府间的网络中折衷协调。

(6)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

公共组织的行动必定发生在具有政治意涵的环境中,其各种行为必可避免地带有政治的意义。

(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公共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公共利益,当归利益大多是抽象模糊的,它似乎只是最为行政人员提醒自己负有公共责任以及必须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一种象征符号。

(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

政府所提供的财货或服务大多是属于公共财的性质,由于公共财的无排他性和无竞争性,很少有私人组织乐意提供,此外,有些公共工程的庞大性也使得只好由政府来承担。

(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凡是在其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务,皆有管辖权。

2、试析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

统一指挥的前提是统一目标,关键是统一领导,机构设置统一是统一指挥的保证。

(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

要实现有效的分层管理、分权治事,就必须处理好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管理幅度与管理

层次之间的关系;二是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人员能够有效领导或控制的下级人员的数目。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在被管单位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呈反比例关系。

如何改变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呢?首先,只设立必要的管理层次;其次,实行逐级指挥、逐级负责制。最后实行分权管理。

如何实行分权治事呢?这需要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集权就是把决策权、控制权和人事调配权等集中于组织最高层。分权是指下级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与其职责相适应的管理权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问题,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集权有利于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但集权将导致管理层次增加,限制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中下级管理者无权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使组织缺乏适应性和弹性。

分权有利于下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上级集中精力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分权的缺点是独立性较强,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本位主义。

集权和分权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组织既要集权,又要分权。分权能实现“近点决策”,集权能保持内部协调平衡。关键问题不在于集权还是分权,而在于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寻找一个适当的形式,使二者相互补充。

(3)职责明确,权责一致

因此,要明确事权范围;实行职务分工;建立奖惩机制。

(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

要做到这一点,在组织设计时,应注意一下方面:

A工作分配要符合组织成员的主动性与兴趣

B创造条件满足组织成员合理和正常的需要

C要增加组织成员晋升的机会,扩大调任的范围,使其不断产生新的希望和抱负,激发工作的热忱

D加强思想交流

E由纪律制裁走向人性激励

(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

为此,必须精简人员、组织结构和领导班子,简化机构层次、办事流程。

(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

(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组织原则固然是人们在进行组织设计时的基本规范,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3、试述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1)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固定和正式的职掌,依法行使职权。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人员见的工作关系,必须遵循法规的规定,不得掺杂个人好恶情感。

(4)科层组织内的职位,按人员的专长作合理的分工,其工作范围和权责也依法律明文规定,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原则下,职位的获得主要以技能为主。

(5)职业化倾向。

(6)人员的工作报酬有明文规定,有固定的薪俸制度。

(7)注重效率。

传统的官僚组织的副作用:

(1)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

(2)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

(3)制式化对组织效能的可能影响。

(4)遏制组织学习。

(5)科层价值与民主价值的冲突。

(6)科层价值与人格成长的冲突。

(7)防卫性的官僚人格。

4、试述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的不同形式。

政府结构的弹性化与功能化是当代民主政府的趋势。弹性化的政府结构的特点为:一是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提高组织的效能。

弹性化组织,是指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此去除中层管理者与扩大控制幅度、改善垂直的沟通,管理者的角色变成教导与树立榜样。

组织规模、组织策略、科技与外在环境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一种有别于首长制的组织结构,其决策是由一群具有相关经验与背景的人所共同决定并各自行使其不同的职能。委员会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需要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来确定。

委员会制有集思广益;相互监督、彼此制衡;分工合作、提供工作效率;体现民主自由精神等许多优点,也同时具有权责不清的许多缺点。

(二)自我包含的部门机构和分离的结构

包含的部门结构是指于正式的层级之外,专门成立的为达成某种特别任务或目标的分支部门,此部门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所有的资源与专才,且不受正式层级的约束。

其主要的焦点是将它置于那一层级。一般有三个层面:根据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

分离的结构是从现有的层级分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单位,并由总部来进行协调与控制,每一个分离的部门皆有决策的权力与自主的专业能力,并由部门管理者全权负责此部门的财务、人事等事项。总部也可以视需要给与实施的援助。分离的部门通常是依据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而成立,且内部结构较为庞大。

(三)矩阵式组织

矩阵式组织又称“专案组织”,是指为达成某种特殊的工作而进行的团队组合,也就是为了解决某种特殊问题所建立的团队或工作小组。它打破了传统层级节制组织所坚持的命令一致原则。[2012名词解释]

(四)跨越功能的团队

跨越功能的团队与矩阵式团队相似,都是从各功能部门中借调其成员以组成团队,不同的是跨功能团队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权力指挥其成员,因此不会发生矩阵式组织中因双重命令体系所引起的冲突。

(五)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活动,一反过去组织完全包办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可视需要而与人和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几乎没有界限的组织形态。

5、何谓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点?[2011简答]

所谓组织学习,是为了促进组织的长期效能与生存发展,而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结构和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持续改善

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组织,其学习的起点在组织成员、工作团体和整个组织。学习是一种持续性、战略性运用过程,并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结果将会导致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并可强化组织创新与成长的能力。

按照维特金和马席克的观点,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领导者能采取风险承诺及实验性的模式。

(2)分权式的决策。

(3)对学习能力进行技术性的记载并审核。

(4)有系统地分享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工作实务上。

(5)对员工的创建予以奖赏,并形成一套制度。

(6)对长期的成果以及对他人工作的影响等均能作出深入的思考。

(7)经常运用跨功能的工作团队。

(8)从日常工作的经验中提供员工学习的机会。

(9)培养出回馈与坦诚的组织文化。

6、一个组织如何促使自己的组织从传统的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呢?

学者托宾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建立的五项基本原则: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彼此相互学习;学习促进变革;学习是持续的;学习是一项投资,而非消费。

另外,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圣吉也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系统思维;自我精进;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第7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重点问题】

●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权变领导理论

●转换型领导理论

【核心知识点】

1、何谓领导,领导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领导是领导者在各种能够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领导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过程。

领导的影响方式有:合法的要求、制约的服从、强迫、理性的说服、理性的信任、鼓舞的诉求、教导、个人认同、改变情景、决策认同。

2、简述领导权力的类型。

(1)参考权

参考权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意见和态度等,变成了他人采取行为、表达意见时的参考对象。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参考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参考权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领导者“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通过“角色塑造”,形成行为规范,让追随者模仿。

(2)专家权

在日趋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分工的组织背景下,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在组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任何专家在他们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领域所具有的权威就是专家权。

(3)合法权

合法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影响力,其产生与团体行为的规范(正式的非正式的),或组织的形态。就文化价值而言,合法权乃出自于个人的内在价值,即人们认为组织中有合法的权力来影响他,所以自己有义务去接受这种影响;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个人之所以接受领导,是因为领导正式职位的存在。

(4)奖酬权

奖酬权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影响他人,乃是基于他人的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接受这一影响,必会接受到某种程度的奖励。

(5)强制权

与奖酬权相对应,强制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认为不接受服从,便会受到惩罚的基础上。强制权属于剥夺他人某种权益,而奖酬权则是赋予他们人某种权益。

3、简述领导方式有哪些?

(一)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为标准

(1)独裁式的领导

又称为专制的领导,是一种传统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完全依赖于手中的权力与威势以强迫部属服从,其效果是短暂的。

主要特征:

以权力威胁为基础,不以人格感召为手段;

所有政策制度皆由领导者决定,部属只能奉命行事,没有参与和提供意见的机会或权利;

以事为中心,追求生产成果而忽视员工的情绪和利益;

采取严密的监督,时时刻刻鞭策员工服从;

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常以主观批评或决定员工的工作效率;

员工对领导者指示的命令不能加以怀疑;

有功归首长独享,有过则惩罚部下,自己毫无责任。

(2)放任式领导

放任式领导就是主管放弃其领导任务,一切听其自然,任由部属自行处理业务。很少主动去给予指导。平时与员工接触少,上下隔阂很深,感情淡薄。

缺点是主管对部下的工作没有适当的指挥监督,导致管理混乱;部下无法形成牢固的团体意识,组织涣散,随时面临瓦解的危险。

(3)民主式领导

民主式领导对部属使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工作的决定并了解如何去工作,部属的工作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以领导的作风与态度为标准

(1)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

(2)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

4、简述权变领导理论。

所谓权变领导理论,主要是认为管理工作即为诊断与评估可能影响领导者领导行为与效果的各种因素,因此领导者在从事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时,必须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1)艾凡雪维奇的情景因素说

领导者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四项情境因素:管理者的特性、部属的特性、团体因素、组织因素。

情境因素说,使人们认识到领导行为是领导者、部属及情境等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领导行为是极端复杂的过程,因此领导行为的选择运用,应对各种情境因素加以审慎的考虑、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适应情境,配合情境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2)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因素主要有:职位权力、工作结构、领导者与部属的关系。

其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欲完成高度的工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求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欲影响程度而权变。理论本身尚有缺陷,但使研究者了解领导效能的知识,对于部属生产力的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3)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基本命题:领导者的功能为辅助功能,亦即领导行为应能为部属所接受,并使部属认为领导是员工满足的来源,同时亦为员工将来获得满足的工具。领导行为对部属士气之激励,其影响是有情境所决定的。其情境因素包括:部属的特性、工作环境的特性、组织因素。5、何谓转换型领导?转换型领导有何特点?[2011简答]

转换型领导是一种能够结合组织成员共同需求与愿望的组织变革过程,通过领导的作用,建立起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承诺,基于共识承诺,领导者创造人员信念和行为转变的有利条件。

转换型领导的特质:

(1)创造前瞻愿景(2)启发自觉意识(3)了解人性需求

(4)鼓舞学习动机(5)树立个人价值(6)乐于工作

转换型领导的构成要素:强调个别的关怀、动机的启发与精神的感召、才智的激发、相互的影响关系。

第8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重点问题】

●人力资源的性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能

●工作生活质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

【核心知识点】

1、何谓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何特性?

广义的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它包括现在的、潜在的和未来的人力资源。

从狭义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因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人力资源的特性: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

其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此外,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

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人力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

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唯有前瞻性、计划性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

人力资源也会老化,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造成资源价值或创造价值的减损。这就需要组织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并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

2、试分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包括: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的观点或许代表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即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2)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优势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资源。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

研究表明,很多组织中55%的运营成本乃直接或间接地与人力资源费用有关。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技术的优势来自于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生产和销售的优势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发展民主、人道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中心议题。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

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专门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门的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管理者。

3、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

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和选拔。人力资源规划是系统评估人力资源需求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程;招募是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并鼓励他们的应聘和任职于本组织的过程;而选择是组织从大量的应聘人员中选择适合组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过程。

(2)人力资源的发展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人力资源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3)人力资源的激励

人力资源激励的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其主要任务就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

人力资源维持的主要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等,它更关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公共管理学重点考点

公共管理学 论述题: 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当代人们将工商管理的一些经验、方法、技术、广泛用于公共管理当中; 2、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相互融通,因为本身就存在相同的程序、计划、指挥、组织人事、预算等….. 区别:1、性质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为主导的、面向广泛大众、与公共利益相关、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政治性。工商管理是以商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追循市场规律为取向,从事的一系列如购原材料、加工、销售等工商管理…. 2、使命不同:前者主要目的为实现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后者主要目的为盈利。 3、效率意识不同:前者为政府主导,经费来自财政下拨,成本—效益意识差;后者反之。 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同:前者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后者则对权威和责任划分更清楚细致。 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程度不同:前者组织机构、系统程序复杂,严格。后者更注重效益、效率… 二、领导能力的内容:1、领导能力是指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等影响具体公共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性的总和。 2、领导的创新能力:根据公共坏境,与时俱进,探索新观念、新方案;主要特征;求异性、独创性、突破性、变通性、攻坚性;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分析力,全新的思想观念,但破胸怀。 3、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即着眼于全局、长远未来的观察、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战略洞察力、战略判断能力,战略分析、综合力。战略预见、创新力,战略统筹、决断力。 4、领导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努力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对国际局势,处理国际事务。等 三、公众与政府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及治理方法: 途径:1、首先理解这个问题先明确,按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关系,政府应该由传统的俯视、发号施令姿态改变为平等合作,服务大众的的意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沟通的方式逐渐多元化。。。。 2、政府政务信息的主动发布和公开:随着角色定位的转变,服务性政府积极的将自己的政务公布于众,受民众监督、指正。

公共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等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组织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公共管理学的重点知识点。 一、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决策,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方案,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二、公共组织管理 公共组织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公共组织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对公共组织进行管理和运营的过程。公共组织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公共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三、公共服务提供

公共服务提供是公共管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公共服务提供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过程。公共服务提供的目的是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公众福利。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 四、公共财政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公共财政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对公共财政进行管理和运营的过程。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 五、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管理的理论是指对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公共管理的实践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对公共管理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六、公共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是公共管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公共管理的创新是指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通过创新思维和方法,提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 1.管理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 管理就是人们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动员和运用各种资源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管 理者为主体) 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的环境条件即指管理者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指管理者所在组织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4.管理者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6.管理是一种 4.。 (1 (2 (3 。(4 5. 因而属于科学领域。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及环境条件,用富于创造性的灵活方式将管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则是一种艺术。管理科学是对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的逻辑描述,而管理艺术则是原理逻辑和数学领域;管理科学描述的是常规性原理,而管理艺术面临的是随机性问题;管理科学是体系化知识,而管理艺术是灵活的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管理学学科特征: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发展学科)Tip:管理理论的演进: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6.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管理学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被动的 受支配者和经济理性人,是机器的附属物,而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1)科学管理学派

Tip: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科学管理之父 简答题: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第二,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第三,实行标准化管理。第四,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第五,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第六,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第七,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 制”。第八,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2)组织管理学派 Tip: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代表人物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集中体现在他与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7. Tip ★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在管理过程中,保健因素起着保证和维持原有状况的作用,能够预防组织成员的不满,但不激发积极性。 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必须采用激励因素。 (2)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代表: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和阿基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麦格雷戈《企业的人事方面》 X理论是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设定为不诚实、不负责、懒惰、愚蠢等 Y理论是对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张的管理方法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 领域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

公共管理学知识考点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1公共管理的概念 (I)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①公共管理概念的三重含义 a.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 b.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 c.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②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的分析 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 b.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c.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2)公共管理的特征 ①公共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 ②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外向的社会管理两个部分构成。公共管理则要求把公共管理组织自身的行政管理与对外部的社会管理区分开来,把社会管理放在中心位置上,让组织自身的管理从属于社会管理的要求。 ③公共管理担负着健全社会的责任,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的最为根本的区别,也是它与以往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私人组织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等)只求组织自身的完善,即通过组织自身的完善去提高与其他组织相比的竞争力。 2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1)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 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②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③由于行政改革以及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形成了与政府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 (2)美国社会学家贝尔与后工业社会 ①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 ②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a.经济上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 b.由于经济的变化,白领工人数量大增,从而导致社会的领导阶层由企业家变为科学研究人员: c.理论知识居社会的核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决策的根据: <1.未来技术方向应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 e.制定各项政策都要通过智能技术,”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分配”已成为革新与变革的直接力量。 ③贝尔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a前工业社会就是以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为产业的社会,社会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也称为“对自然的博弈”。 b.工业社会则是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为主要构成部门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是一种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c.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活动主要与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过滤和使用密切关联。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社会劳动者从事着创造、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工作。 (3)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 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 引言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有效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责任的日益增加,公共管理学逐渐成为热门的考研学科。在考研中,了解公共管理学的考点热点以及真题解析是备考的重要一环。本文将重点讨论公共管理学的考点热点和真题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提高考试成绩。 考点热点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考研中,公共政策通常是作为公共管理学的考点之一。考生需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定义、形成过程、实施与评估等相关知识。在真题中,通常会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分析、评价和设计等问题。考生需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政府绩效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又一重要内容。政府绩效管 理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目标设定、绩效评估、绩效报告等方面。在考研中,政府绩效管理通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考点,考生需要掌握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和实践经验等。在真题解析中,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政府绩效管理的案例,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公共组织管理 公共组织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组织管 理主要涉及到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与沟通等方面。在考研中,公共组织管理是一个常见的考点,考生需要了解公共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真题解析中,通常会涉及到公共组织管理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 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公共服务 管理主要涉及到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传递等方面。在考研中,公共服务管理是一个常见的考点,考生需要了解公共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真题解析中,考生需要通过分析公共服务管理的案例,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 共利益,而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 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古利克(Luther Gulick)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概括为“POSDCORB”, 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七个原则或原理。 4、波齐曼和斯特拉斯于1990年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 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5、最常见的组织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 1)目标与客户的冲突 例如退伍军人管理局、印第安人事务管理局 2)功能与领域的冲突 例如中央可能要求对其在地方的下属部门加强管理,但地方则希望 对其实行属地管理。 3)目标间的冲突 例如1988年美国纽约的警察与消防员发生的冲突。 6、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是属于哪种理论? X理论 7、从1949年到2002年我国前后经历了七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 的行政体制改革。 8、在两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所应该采取的是国家指导型或政府主 导型的干预行为模式。而不是秩序导向型或自由市场型模式。 9、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者是布坎南。 10、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 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 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做出规定。 11、分配性的、调节性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具体方法, 选的依据) 12、铁三角是由:政治家、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构成。 13、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对象上 看,可分为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从评估的目标来看,可 分为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和节约开支型评估。 二、多项选择 1、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弊端是: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 雍正,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不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正式的职位;2) 所控制的资源3)对决策前提和信息的控制4)居于组织中心位置 3、没有政府的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2) 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公共原则、规范、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浏览P92)4、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1)可治理问题2)合法性问题3)有效性问题4)

公共管理学知识考点课后答案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意义 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1.公共管理的发展 (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典范变迁: ①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以行政学者古德诺、怀特为代表,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应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②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在这一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③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这个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④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I960年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行政的部分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 a.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 b.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c.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 (2)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二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 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a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b.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a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张问题、都市化问题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论 1.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特定 的管理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其特点包括政府性、公 共性、社会性、管理性和目标性。 2.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 政治学理论等。其中,经济学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和行政效率理论;组 织理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等;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角色 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政治学理论包括政策制定、决策理论和政体理论等。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环境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公共组织是政府的执行机构,公共政策 是政府的目标和行动准则,公共服务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2.公共管理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政治环境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政治力量和决策制度,经济环境影响公共 管理的资源配置和财政支出,社会环境反映社会需求和组织行为,国际环 境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 三、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和过程 1.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政策制定、决策实施、资源配置、组织 管理、监督评估和公共参与等。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决策实 施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资源配置是按照政策目标进行资源分配,组织管理

是通过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实现目标,监督评估是对政策实施和组织绩效进行评估,公共参与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政策形成阶段、政策实施阶段和政策评估阶段。政策形成阶段是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政策采纳;政策实施阶段是政策的具体操作,包括组织实施、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政策评估阶段是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公共管理的相关领域和实践 1.公共行政管理:研究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政府行为的决策实施。 2.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地方政府组织体系和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和问题。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 4.政策分析与评估: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方法和工具。 5.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研究财政资源的收入和支出管理。 6.公共服务管理:研究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方式。 五、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1.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实践:强调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共同管理。 2.电子政府和数字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 3.公众参与和社会创新:注重民众的参与和社会创新的推动。 4.管理创新和绩效管理: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全球化和跨国管理:研究公共管理的跨国合作和全球治理。

公共管理知识点

公共管理知识点 篇一:公共管理学重点 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互相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合法法制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公共组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首长制: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网络治理: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 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间关系: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政府失败: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过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公共政策: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幅度越小。层越少,幅度越大。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公共管理学考点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①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①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②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3. 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How)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特点:(1)鲜明的实践导向性(2)理论上的包容性(3)学科的年轻性 4.怎样理解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 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 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1)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

公共管理学考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重点问题】 ●公共管理的性质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公共管理学的性质 ●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时代挑战 【核心知识点】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性质有哪些?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2、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波兹曼就概念的演进,把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分为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3、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4、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公共管理学考点总结

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概括: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异同: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2)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公共管理是重视公共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一门学问,它着重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运作及其结果,着重于执行。3.)公共管理中包含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项目的划分、绩效目标与指标体系的确定,都离不开意识的支配,或者说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起作用。因此,我们又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工具。4.)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以“公共”为核心,支配公共管理技术、方法、手段的意识,无疑应该是公共意识、公共精神。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不仅重视3E,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公共管理在强调弹性化、自主管理、授予权能的同时,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这种责任通过绩效测量与评估体现出来。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行政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对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和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公共行政”这一核心概念。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既不同于政治学、行政管理和管理学,但又与它们有着深刻的联系,甚至还以它们为理论基础,这正体现了公共管理的多学科取向性特征,任何单一学科取向来理解公共管理,都是不恰当的。 (2)公共管理不能理解为纯粹的管理工具、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它必须围绕公共这个核心融入政治的、管理的、经济的、法律的意识,体现它是艺术。(3)公共管理不能像以往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只注重概念、理论,它强调公共意识是如何得到贯彻和实现的,它强调有用的、实用的普遍性原理的提炼和应用方法、应用途径。因此,它更注重了应用。 2、胡德归纳的新公共管理的要点:(1) 即时的专业管理(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3)强调产出控制(4)转向部门分权(5)转向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与实践管理主义关注的重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尽管新公共管理也主张政府活动向外转移,如合同出租,但它更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内部理性化——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率。概括起来,管理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作如下总结:(新公共管理评价) (1)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 (2) 私营部门管理的优越性。 (3) 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 (4) 服务、绩效及顾客导向的强化。 3、▲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是一种国家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公共管理学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学考试重点 一、公共管理含义: 公共管理乃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依据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及公共部门的内部事务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公共行政: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官员执行政策法律,关注焦点是过程程序。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更多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三、公共产品含义: 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四、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五、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1.管理性质的不同。 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使命不同。 3.效率意识的强弱不同。 4.责任的性质、范围不同。 5.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程度不同。 六:韦伯官僚制的特征: 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章办事的运行机制。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七:西蒙管理理念: 西蒙在该书中不仅广泛引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开拓了行政学研究的新视野,使行政学研究由狭隘的单一学科的概念框架迈向了学科研究的科级整合之路,而且为后来研究行政现象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正要的研究途径,即决策研究方法。他使学者们对行政组织的研究焦点由对制度、法制、结

公共管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段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2、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段方面科技整合的研宪。 3、奥托.海蒂和沙弗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部分。 4、波兹曼与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5、休斯的观点: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学科背景(公共行政学的变迁):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第二阶段:行政原则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学即行政学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学即管理学。 时代背景: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巨大影响。 特质 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 2、。。是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6。。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部门或组织则没有。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或组织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组不同,政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往往面对的不是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性的,而私部门或组织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 现时代对公共管理的挑战 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安全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凡是人类存在的地方,人们莫不试图建立良好的秩序。作为公共管理者,如何防止政府的崩溃,建立和发展宪政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至为关键。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政府治理绝非是一个工具——理性价值的追求问题。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要扮演执行与扞卫民主宪政的角色,这就是说他要致力于发展、弘扬民主治理过程的合法性。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一个有效的政府和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机轮。在公共领域,现阶段又过于崇尚市场机制取向,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 4、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 5、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面对着人类日益增长的期望革命,如何平衡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政府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6、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7、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公共管理学核心考点整理【最新】

公共管理学核心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导向上行政官僚要帮助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愿望与要求,私人管理以利润为导向。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资金来自财政拨款,不为利润担忧。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管理方面,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解雇和雇用 第五,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2.公共物品概念 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三种划分,一是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特征区分),二是有形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三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定义) 公共管理学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等;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等);研究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研究对象上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特点。研究者来自不同学科,多依赖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日益同工商管理学相融。 第三,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第四,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等。 第五,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 第六,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实践基础上,更具现代性。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5.公共组织定义

公共管理学-导论考点总结

公共管理学-导论考点总结 ●1.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公共行政: ●1.组织主体: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2.个人主体:行政官员或人员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3.关注焦点:过程、程序、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4.定向:内部定向,关心机构、人员、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1.主体:公共组织 ●2.客体:公共物品和服务 ●3.关注:不是过程、程序、遵照指示办事、内部取向,而更多是取得结果、对 结果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部门: ●1.公共事务管理者、公共服务提供者 ●2.广义:政府、两公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各种不同组织公共层面 ●3.狭义:政府、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纯粹的公共部门 ●(4)第三部门纳入公共部门的原因: ●第三部门:“准公共部门“组织、非营利组织:两事业、非政府机构等 ●1.目标一致:主要从事公益事业,为公共利益服务 ●2.关系密切:生产和活动由政府控制或必要行政管制,甚至被当作政府用来实 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 ●3.提供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4.投资、提供资源主体:政府 ●(5)公共物品: ●1.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谁提供:上述特征、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私人企业、市场不愿、难 以提供、难以有效益,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 ●(6)公共物品分类: ●1.纯公共物品:严格满足消费非排他性等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 ●2.有形的(硬公共物品):看得见,摸得着 ●无形的(软公共物品): ●3.全国性的:国家或中央政府 ●地方性的:地方政府

●(7)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1.相同点: ●(1)who:合作团体的活动 ●(2)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不同点: ●(1)使命(根本):公共管理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 目的。 ●(2)效率意识: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责任意识: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人事管理的复杂性: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复 杂和严格。 ●(5)管理的性质:政治性(在政治环境中运作)、公共性(广泛而复杂的政府 活动) ●(8)治理和善治(第三章更详细) ●(1)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2)善治: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这些要素是 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2.公共管理学三次范式变化:传统的公共管理学—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新公共管 理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20世纪20、30s形成,60s中期前支配地位) ●1.理论基础:科层制理论、政治-行政二分法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官僚体制、机构、过程、程序、行政原则 ●3.研究方法:制度或法理 ●3.特点:内部取向 ●4.最高目标:效率(最小投入最大效果) ●(2)新公共行政学(20世纪60s末70s初) ●1.目标与理论基础:公平与民主 ●2.两关联: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 ●3.重视人性、行政伦理 ●4.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灵活的行政体制 ●5.要求拓展研究范围 ●6.新研究方法 ●(3)政策分析(政策科学,1951拉斯韦尔提出,70、80s与传统公共行政学抗衡) ●1.联系科学知识、方法与公共决策过程 ●2.研究对象:政策实践、系统、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