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二课时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熟练地列出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理解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含义,能求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感悟运动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情景中分清哪个是变量,哪个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数。

2、难点: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函数的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写如右图(一)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图(二),请写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图(三),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

l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

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与长度x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

二、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问题1:在上面的联系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限制?

问题2:某剧场共有30排座位,第l排有1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写出每排的座位数与这排的排数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从右边的分析可以看出,第n排的排数座位数

座位 l 18

一方面可以用18+(n-1)表 2 18+1

3 18+2

示,另一方面可以用m表示,所以……

m=18+(n-1) n 18+(n-1)

n的取值怎么限制呢?显然这个n也应该取正整数,所以n取1≤n≤30的整数或0

2.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3x-l (2)y=2x2+7 (3)y=

1

x+2

(4)y=x-2

分析:用数学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式子有意义的值,对于上述的第(1)(2)两题,x取任意实数,这两个式子都有意义,而对于第(3)题,(x+2)必须不等于0式子才有意义,对于第(4)题,(x-2)必须是非负数式子才有意义.

3.函数值

例2.在上面的练习(3)中,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请同学们求一求在例1中当x=5时各个函数的函数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28页练习的第1、2、3题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29页的第3、4、5、6题.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如何列函数关系式,对于几何问题中列函数关系式比较困难,有的题目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很难确定,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做到熟练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关系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母不能等于0,其二是开偶次方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若关于x 的方程

223ax a x =-的解为1x =,则a 等于( ) A .12- B .2 C .12 D .-2

【答案】A

【分析】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把x=1代入原方程,原方程左右两边相等,从而原方程转化为含a 的新方程,解此新方程可以求得a 的值.

【详解】把x=1代入方程

223

ax a x =-得: 22=13a a -, 解得:a=12

-

; 经检验a=12-是原方程的解;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分式方程的解,解题关键在于把x 代入解析式掌握运算法则.

2.如果分式13a a b

-+的值为零,那么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1a =,3b ≠-

B .1a =,3b ≠

C .1a ≠,3b ≠-

D .1a ≠,3b = 【答案】A

【分析】根据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由题意得

a-1=0且1a+b ≠0,

解得

a=1,b ≠-1.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若分式的值为零,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分子的值为0,②分母的值不为0,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如果关于x 的方程

1033m x x x --=--无解,则m 的值是( ) A .2

B .0

C .1

D .–2

【答案】A

【分析】先求得分式方程的增根为x=3,再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然后把方程的增根x=3代入即可求得m 的值.

【详解】解:方程去分母得:m+1﹣x=0,

解得x=m+1,

当分式方程分母为0,即x=3时,方程无解,

则m+1=3,

解得m=2.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方程无解的条件:(1)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无解;(2)解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使原方程的分母等于0.

4.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A .256(5)6m m m m -+=-+

B .2241(21)m m -=-

C .2244(2)m m m +-=+

D .241(21)(21)m m m -=+- 【答案】D

【分析】因式分解:把一个整式化为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详解】A 没有把256m m -+化为因式积的形式,所以A 错误,

B 从左往右的变形不是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所以B 错误,

C 变形也不是恒等变形所以错误,

D 化为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所以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5.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16BC =,F 是DE 上一点,连接AF 、CF ,4DE DF =,若90AFC ∠=︒,则AC 的长度为( )

A .11

B .12

C .13

D .14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DE=8,由4DE DF =,可求EF=6,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到AC 的长度.

【详解】解:∵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16BC =, ∴1116822

DE BC ==⨯=, ∵4DE DF =,

∴1824

DF =⨯=, ∴EF=6,

∵90AFC ∠=︒,EF 是△ACF 的中线,

∴22612AC EF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进行解题,正确求出EF 的长度是关键.

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是边CD 上的动点,点Q 是边BC 上的定点,连接AP PQ ,,E F ,分别是AP PQ ,的中点,连接EF .点P 在由C 到D 运动过程中,线段EF 的长度( )

A .保持不变

B .逐渐变小

C .先变大,再变小

D .逐渐变大

【答案】A 【分析】连接AQ ,则可知EF 为△PAQ 的中位线,可知EF =

12AQ ,可知EF 不变. 【详解】如图,连接AQ ,

∵E 、F 分别为PA 、PQ 的中点,

∴EF 为△PAQ 的中位线,

∴EF =12

AQ , ∵Q 为定点,

∴AQ 的长不变,

∴EF 的长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平行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 235=

B 236=

C 623=

D .2(2)2= 【答案】A

【分析】根据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分别进行各选项的判断即可.

【详解】解:A 23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直接合并,故本选项正确;

B 236,计算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C 623

D 、(2)2=2,计算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加减及乘除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及乘除法则. 8.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 )

A .108°

B .90°

C .72°

D .60° 【答案】C

【分析】首先设此多边形为n 边形,根据题意得:180(n-2)=540,即可求得n=5,再由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设此多边形为n 边形,

根据题意得:180(n-2)=540,

解得:n=5, ∴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

3605

︒=72°.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知识.注意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外角和等于360°.

9.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 )

A .三条中线的交点

B .三条高的交点

C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D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答案】D

【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的内心性质进行判断.

【详解】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内心,即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0.若分式211

x x -+=0,则x 的值是( ) A .﹣1

B .0

C .1

D .﹣2

【答案】C

【分析】直接利用分式的值为零,则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解:由题意得:x 2﹣1=1且x+1≠1,

解得:x =1,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分式的值为零的问题,若分式的值为零,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分子为1;(2)分母不为1.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填空题

11.分解因式:2312x -=____________.

【答案】()()322x x +-

【分析】先提取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完成因式分解.

【详解】原式()()23(4)322x x x =-=+- 【点睛】

第一步,提取公因式;第二步,公式法;第三步,十字相乘法;三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是分组分解.

12.如图,ABC ∆和EBD ∆都是等腰三角形,且100ABC EBD ∠=∠=︒,当点D 在AC 边上时,BAE ∠=_________________度.

【答案】1

【分析】先根据“SAS ”证明△ABE ≌△CBD ,从而∠BAE=∠C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求出∠C 的度数,然后即可求出∠BAE 的度数.

【详解】∵ABC ∆和EBD ∆都是等腰三角形,

∴AB=BC ,BE=BD ,

∵100ABC EBD ∠=∠=︒,

∴∠ABE=∠CBD ,

在△ABE 和△CBD 中,

∵AB=BC ,∠ABE=∠CBD ,BE=BD ,

∴△ABE ≌△CBD ,

∴∠BAE=∠C .

∵AB=BC ,∠ABC=100°,

∴∠C=(180°-100°) ÷2=1°,

∴∠BAE=1°.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312=______. 【答案】3

【分析】按照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即可. 12=43=23. 故答案为: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4.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910米,已知某种植物花粉的直径约为46 000纳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表示该种花粉的直径为____________米.

【答案】4.6×10-1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 ×10-n ,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解:46000纳米×10-9=4.6×10-1米.

故答案为:4.6×10-1.

【点睛】

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 ×10-n ,其中1≤|a|<10,n 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15.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制造出的晶体管长度越来越短,某公司研发出长度只有0.000000006米的晶体管,该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米.

【答案】9610⨯﹣

【分析】绝对值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10n a ⨯﹣,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

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解:90.000000006610⨯﹣=.

故答案为:9610⨯﹣

【点睛】

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10n a ⨯﹣,其中110a ≤<

,n 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16.已知点()A m 1,3-与点()B 2,n 1+关于x 轴对称,则m =________,n =________.

【答案】3 -1

【分析】根据“关于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点A (m-1,3)与点B (2,n+1)关于x 轴对称,

∴m-1=2,n+1=-3,

解得m=3,n=-1.

故答案为3,-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关于x 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对称点的坐标规律:

(1)关于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y 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

标互为相反数.

17.如图在ABC ∆中,13,10,AB AC BC AD ===是ABC ∆的中线,F 是AD 上的动点,E 是边AC 上动点,则CF EF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2013

【分析】作E 关于AD 的对称点M ,连接CM 交AD 于F ,连接EF ,过C 作CN ⊥AB 于N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BD 的长和AD ⊥BC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 ,利用“等面积法”结合垂线段最短进一步求出最小值即可.

【详解】

如图,作E 关于AD 的对称点M ,连接CM 交AD 于F ,连接EF ,过C 作CN ⊥AB 于N ,

∵AB=AC=13,BC=10,AD 是△ABC 的中线,

∴BD=DC=5,AD ⊥BC ,AD 平分∠BAC ,

∴M 在AB 上,

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AD=22 13512-=,

∴1122

ABC S BC AD AB CN ∆=

⨯=⨯, ∴120AB 13BC AD CN ⨯==, ∵E 关于AD 的对称点M ,

∴EF=FM ,

∴CF+EF=CF+FM=CM ,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CM≥CN ,

即:CF+EF≥12013

∴CF+EF 的最小值为:120

13, 故答案为:

12013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几何图形中最短路线问题,关键是熟练运用轴对称性质找出相应的线段进行求解.

三、解答题

18.已知:y-2与x 成正比例,且x=2时,y=4.

(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点M (m ,3)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求点M 的坐标.

【答案】(1)y=x+2;

(2)M (1,3).

【分析】(1)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设y-2=kx (k ≠0),然后把x 、y 的值代入求出k 的值,再整理即可得解;

(2)将点M (m ,3)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m 的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解:(1)设y-2=kx (k ≠0),

把x=2,y=4代入求得k=1,

∴函数解析式是y=x+2;

(2)∵点M (m ,3)在这个函数图象上,

∴m+2=3,

解得:m=1,

∴点M 的坐标为(1,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注意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设出函数关系式.

19.如图, 在ΔABC 与ΔDCB 中, AC 与BD 交于点E ,且,∠A=∠D, AB=DC .求证:ΔABE ≌ΔDCE

【答案】见解析

【分析】利用“角角边”证明△ABE 和△DCE 全等即可;

【详解】证明:在△ABE 和△DCE 中,∠AEB=∠DEC (对顶角相等)

A D AE

B DE

C AB C

D ∠=∠⎧⎪∠=∠⎨⎪=⎩

∴△ABE ≌△DCE(AAS);

【点睛】

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判定定理得出∠AEB=∠DEC.

20.如图,在ABC ∆中,B C ∠=∠,D 是BC 的中点,DE AB ⊥,DF AC ⊥,E ,F 是垂足,现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DEF

DFE ∠=∠;②AE AF =;③AD 垂直平分EF ;④BDE CDF ∠=∠.其中

正确结论的个数是_____.

【答案】1

【分析】根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B C ∠=∠,

∴AB=AC ,

∵D 是BC 的中点,

∴.AD 平分∠BAC ,

∵DE AB ⊥,DF AC ⊥,

∴DE=DF

∴DEF DFE ∠=∠,故①正确;

∵DE AB ⊥,DF AC ⊥

∴∠DEA=∠DFA=90°

∵DE=DF

DA=AD

∴△ADE ≌△ADF(HL)

∴AE=AF ,故②正确,

∵ED=FD

∴AD 垂直平分EF ,故③正确,

∵DE AB ⊥,DF AC ⊥,

∴∠DEB=∠DFC=90°

又∵∠B=∠C ,且∠B+∠DEB+∠EDB=180°, ∠C+∠DFC+∠FDC=180°,

∴∠BDE=180°-∠B+∠DEB ,∠FDC=180°-∠C-∠DFC ,

∴BDE CDF ∠=∠,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1.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角平分线性质的综合运.

21. “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概念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骑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小军和爸爸同时骑车去图书馆,爸爸先以150米/分的速度骑行一段时间,休息了5分钟,再以m 米/分的速度到达图书馆.小军始终以同一速度骑行,两人骑行的路程为y (米)与时间x (分钟)的关系如图.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填空:a =______;b =______;m =______.

(2)求线段B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若小军的速度是120米/分,求小军第二次与爸爸相遇时距图书馆的距离.

【答案】(1)10,15,200;(2)2001500y x =-;(3) 距图书馆的距离为750米

【分析】(1)根据爸爸的速度和行驶的路程可求出a 的值,然后用a+5即可得到b 的值,利用路程除以时间即可得出m 的值;

(2)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线段B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由题意得出直线OD 的解析式,与直线BC 的解析式联立求出交点坐标,再用总路程减去交点纵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1)150010150

a == (分钟) 510515

b a =+=+= (分钟)

3000150020022.515

m -==-米/分 故答案为:10,15,200;

(2)设线段B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 kx b =+

因为点(15,1500),(22.5,3000)B C 在直线BC 上,代入得

15150022.53000k b k b +=⎧⎨+=⎩

解 得 2001500k b =⎧⎨=-⎩

线段B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2001500y x =-

(3)因为小军的速度是120米/分,所以直线OD 的解析式为120y x =

令2001500120x x -=,解得754x =

所以距图书馆的距离为753000120=7504-⨯ (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够从图象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2.已知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4422222220a b a b a c b c ++--=,试判定ABC ∆的形状.

【答案】ABC ∆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原等式的左边利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即得a 、b 、c 满足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解:∵4422222220a b a b a c b c ++--=,∴()()222

2220a b c a b +-+=,∴()()222220a b a b c ++-=,

∵a 、b 、c 是△ABC 的三边,∴220a b +>,∴2220a b c +-=,即222+=a b c ,

∴∠C=90°,ABC ∆是直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属于常考题型,熟练掌握分解因式的方法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关键.

23.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4,()1,2-.

(1)请在图中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请画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B C '''∆;

(3)线段BC '的长为_______.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13

【分析】(1)利用点B、C的坐标画出直角坐标系;

(2)利用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写出A′、B′、C′的坐标,然后描点即可得到△A′B′C′(3)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线段BC'的长.

【详解】(1)如图所示,

(2)如图,△A′B′C′为所作;

(3)BC'=22

+

32=13

故答案为:1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图−轴对称变换:在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也是先从确定一些特殊的对称点开始的,一般的方法是:由已知点出发向所给直线作垂线,并确定垂足;直线的另一侧,以垂足为一端点,作一条线段使之等于已知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得到线段的另一端点,即为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4.图①、图②均是6×6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

(1)在图①中,以格点为端点,画线段MN37

(2)在图②中,以格点为顶点,画正方形ABCD,使它的面积为2.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122

3761

=+6和1的直角三角形即.

(210的正方形即可.

【详解】解:(1)如图,线段MN 即为所求.

(2)如图,正方形ABCD 即为所求.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5.为庆祝2015年元且的到来,学校决定举行“庆元旦迎新年”文艺演出,根据演出需要,用700元购进甲、乙两种花束共260朵,其中甲种花束比乙种花束少用100元,已知甲种花束单价比乙种花束单价高20%,乙种花束的单价是多少元?甲、乙两种花束各购买了多少?

【答案】乙种花束的单价是2.5元,甲、乙两种花束分别购买100个、160个

【分析】设乙种花束的单价是x 元,则甲种花束的单价为(1+20%)x 元,根据用700元购进甲、乙两种花束共260朵,列方程求解.

【详解】解:设乙种花束的单价是x 元,则甲种花束的单价为()120%x +元,又根据甲种花束比乙种花束少用100元可知,甲种花束花了300元,乙种花束花了400元, 由题意得,300400260(120%)x x

+=+, 解得: 2.5x =,

经检验: 2.5x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120%3x +=. ∴买甲花束为:3003

=100(个),乙种花束为4001602.5=(个). 答:乙种花束的单价是2.5元,甲、乙两种花束各购买了100个、160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设出未知数,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注意检验.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某商场对上周末某品牌运动服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统计,如下表所示:

经理决定本周进货时多进一些红色的,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统计知识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平均数与中位数

【答案】C

【分析】商场经理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爱买哪种颜色运动装的人数最多,即众数.

【详解】由于销售最多的颜色为红色,且远远多于其他颜色,

所以选择多进红色运动装的主要根据是:众数.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

2.化简

212

11

a a

a a

-

-

--

的结果为()

A.

1

1

a

a

+

-

B.a﹣1 C.a D.1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原式=

212

11

a a

a a

-

+

--

=

2 (1)

1

a

a

-

-

=a﹣1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分式的运算法则,本题属于基础题型.

3.在1

2

,0,32-这四个数中,为无理数的是()

A.1

2

B.0 C.3

-D.2-

【答案】C

【解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选出答案即可.

【详解】解:无理数是3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无理数的定义,注意:无理数包括三方面的数:①含π的,②一些有规律的数,③开方开不尽的根式.

4.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把拿下的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所示,通过计算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验证了一个等式,则这个等式是()

A.a2﹣b2=(a+b)(a﹣b)

B.(a+b)2=a2+2ab+b2

C.(a﹣b)2=a2﹣2ab+b2

D.(a+2b)(a﹣b)=a2+ab﹣2b2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可知左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a2﹣b2,右图中矩形面积=(a+b)(a-b),根据二者相等,即可解答.

【详解】解:由题可得:a2﹣b2=(a﹣b)(a+b).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解题的关键是运用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得出关系式.

5.如图是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铁片,过两个顶点剪掉一个三角形,以下四种剪法中,裁剪线长度所标的数据(单位:cm)不正确的()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

,所以正方形内部的每一个点,到正方形的顶点

的距离都有小于14.14,故答案选A.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6.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 )

A .72°

B .60°

C .58°

D .50°

【答案】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中对应角相等,可得此组对应角为线段a 和c 的夹角,由此可知α∠=50°即可.

【详解】∵两个三角形全等,

∴∠α=50°.

故选D .

【点睛】

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且要准确识别图形,确定出对应角是解题的关键.

7.代数式229++x kxy y 是关于x ,y 的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的值是( )

A .6

B .6-

C .6±

D .3± 【答案】C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a 、b 求出中间项即可.

【详解】()222293x kxy y x kxy y =++++,根据a 、b 可以得出:

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教案 (3)doc初中数学 (1)

P B N A 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教案 (3)doc 初中数学 (1) 1、函数的四要素 2、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二、〔1〕看课本27页,试一试〔1〕 你能从中发觉了什么?〔学生发言〕 假如将涂黑的部分横向的加数用x 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 表示,你能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提咨询1、在那个关系式中,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咨询题? 〔在那个关系式中x 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关于每一个x 值,y 都有唯独的一个值和它对应〕 提咨询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为多少? 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为多少? 〔2〕请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 与底角的度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提咨询:在那个关系式中x 的取值有什么限制? 〔3〕如图,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 的 边长均为10cm ,AC 与MN 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 点与M 点重合,让△ABC 向右运动,最后A 点与N 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 〔cm ²〕与MA 长度x 〔cm 〕之间的函数 关系式。 提咨询1:在那个关系式中x 的取值有什么限制?假如有,请写出它的取值范畴。 提咨询2:设MA=1cm,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注意解题格式:老师边讲授,边板书) 例题1:等腰三角形中的顶角的度数y 与底角的度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畴是什么? 〔点拨:实际咨询题中,自变量x 的取值会受到实际意义的限制〕 例题2:求以下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畴 (1) y=3x —1 (2) y=2x ²+7 (3) y= 2 1 x

(4) y=2-x 分析: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样来讲,自变量只能使式子有意义,〔1〕〔2〕中,自变量所在的式子是整式,x 能够取任意数,〔3〕x 所在的式子式分式,必须使分母不为零,〔4〕中是根式,必须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因此,还要依照在实际咨询题中考虑实际的限制。例如在开始的几个咨询题 练习 一、求以下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畴(口答) 〔1〕y=275+x 〔2〕22--=x x y 〔3〕8 43+=x y 〔4〕3+=x y 二、分不写出以下各咨询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及其自变量的取值范畴(看谁答的正确又快) (1) 某市民用电费标准为每度0.5元,求电费y(元)关于用电量x 的函数关 系式 (2)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20cm ²,设它的底边长为x(cm),求底边上的高 y(cm)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3) 在一个半径为10cm 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半径为 r(cm)的同心圆, 得到一个圆环,设圆环的面积为S(cm ²),求S 关于r 的函数关系式. 三、一架雪橇沿着一斜坡滑下,它在时刻t 〔秒〕滑下的距离S 〔米〕由下式给出,S=10t+2t ²,假如滑到坡底的时刻为8秒,试咨询坡长为多少? 四、当x=2及x=—3时,分不求出以下函数的关系式 (1) y=〔x+1〕〔x+2〕 (2) y=1 2-+x x 择疑:你通过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咨询题。 作业见作业纸

八年级数学下册17.2.2函数的图象教案1(新版)华东师大版

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2.理解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经历探索用图象表示函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灵活选择自变量的值,便于描点使画图简便.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情景导入】 在前面,我们曾经从如图所示的气温曲线上获得许多信息,回答了一些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先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如何从图上找到各个时刻的气温的? 分析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是t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T轴,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实质上给出了某日的气温T (℃)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例如,上午10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气温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0,2).实质上也就是说,当t=10时,对应的函数值T=2.气温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t,T),表示时间为t时的气温是T. 【新知探究】 探究一、 画出函数2的图象. 分析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步. 解列表: 描点: 用光滑曲线连线: ……. 【知识梳理】 画函数图象,一般步骤是什么? 【随堂练习】 1.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先填写下表,再描点、连线). 2.画出函数的图象(先填写下表,再描点、然后用光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19.1.1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编制人:李秀芝 学习笔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2.从典型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初步认识函数的概念. 3.在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学习导航 活动一:研读教材 1、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认真阅读课本第72至73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并体验知识点的形 成过程。 思考1下列式子S=60t,y=10x,S=πr2,C=5-x中存在几个变量?在 同一个式子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能用具体数值加以说明吗? 归纳: 思考2 (1)在心电图中,对于横坐标表示时间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纵坐标 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吗? (2)在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 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 归纳:年份人口数/亿1984 10.34 1989 11.06 1994 11.76 1999 12.52

2、自变量和函数的概念: 活动二、新知运用 1、下列式子的y 是x 的函数吗?为什么? (1)y=3x -l ( (3)y= 1x +2 (4)y=x -2 2、下图是一只蚂蚁在竖直的墙面上的爬行图。 请问:蚂蚁离地高度 h 是离起点的水平距离 t 的函数吗?为什么?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离地高度 h/cm 水平距离 t/cm 蚂蚁离起点的水平距离 t 是离地高度 h 的函数吗?为什么?

达标测评 1、判断下列哪些变化过程中的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如果是,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 ,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 (2).水池中有水10L,此后每小时漏水0.05L ,水池中的水量V (单位:L )随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 2.用关系式表示题1(1)(2)的函数,并求出题1(1)(2)中当自变量的值分别为1,2,3时的函数值。 3、下列曲线中,表示y 不是x 的函数是( ) 4、请举一个函数的实例。 A x y O B x y O C x y O D x y O

17.2.2 函数的图象-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17.2.2函数的图象 学习目标 理解函数的图象是由许多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图形,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重点难点 ?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难点 用函数的图象描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平面上画两条原点________、互相________且具有相同________的数轴,这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1.图中点P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中标出Q(-3,2)的位置.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画函数图象 活动1画出函数y=1 2x 2的图象. 分析:要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关键是要画出图象上的一些________,为此,首先要取一些________的值,并求出对应的________值,最后再用________的曲线把这些点________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函数的图象. 展示点评:取自变量x的一些值,例如x=-3,-2,-1,0,1,2,3…,计算出对应的函数值.为表达方便,可列表如下:(填出空白部分) 由这一系列的对应值,可以得到一系列的有序实数对:…,(-3,____),(-2,____),(-1,____),(0,____),(____,0.5),(2,2),(____,4.5),…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有序实数对(坐标)的对应点,如图1所示.

通常,用________曲线________把这些点连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所示. 小组讨论: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反思小结: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列表、描点、连线三步,通常称为描点法.针对练习: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二从函数的图象中获取信息 活动2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所用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距离山脚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3.小强通过多少时间追上爷爷? 展示点评:从题意可以知道,线条①表达了小强离开山脚的距离与爬山所用时间的关系,线条②表达了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与爬山所用时间的关系(这两条线并不是小强与爷爷的爬山路线).刚开始计时时,爷爷已经在小强的前方60米处,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从上图来看,山顶距离山脚300米,因为小强登上山顶用的时间比爷爷用的少,所以,小强比爷爷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教学设计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教学设计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华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教学设计 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 单元要点分析 内容简介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这两类基本函数的性质和简单应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提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函数研究中所蕴含的辩证观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国际数学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表明,及早渗透变量和对应思想的数学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初中代数中,继方程和不等式的学习之后,函数及其图象的基本知识是又一次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学习内容。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变量的概念,它是函数学习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通过研究变量间的关系,使学生审视已有的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知识及联系,增强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教材的基础内容是前四节,对于第五节的内容可以结合情况选用或加以调整。 在例题和练习、习题、复习题中也有不少题目通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了一定的探索和拓展余地,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调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探索,学会用函数思想去进行描述和研究其变化规律。

(2)认识并会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函数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描述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也能结合函数图象对简单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和函数和关系式,确定一些简单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能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并会正确画出。能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关系式探索并理解它的性质。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函数图象和关系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现和形成的过程,进一步经历和体会数学学习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的过程,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中所体现的方程、函数思想,以及类比、化归、待定系数等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一次函数图象与正比例函数图象。 2、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状况,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各种方法。 在具体实施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

八年级数学下册-19.1.1 变量与函数(2)教案

19.1.1 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2.能够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过程 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 情感 态度 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流程】 环节导学问题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探究一】回想前面学习的几个问题,完成 下列问题: (1)S = 60t 其中_______是变量,每当行 驶时间t 取定一个值时,行驶里程s 就_______________. (2)y = 10x其中_______是变量,每当电 影售出票的张数x取一个定值时,票房 收入y就 . (3)l =10+0.5x 其中_______是变量;当 x=2时,l =_____;当x=5时,l =_____. 每当重物质量m确定一个值时,弹簧 长度l •就______________ . 2 (4)s5x x =-其中________是变量;每当 矩形长度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y就 __________________ . 思考:对于上面的4个式子都有什么共同特 征?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初步 感知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1)s,t;有唯一确定的值. (2)y,x;有唯一确定的值. (3)l,x;11,12.5;有唯 一确定的值. (4)s,x;有唯一确定的值. 共同特征: 1.都有两个变量. 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 值,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 值. 自主探【探究二】 1.下图是一张心电图,心电图中显示了 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y随时间x的变化情 况,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值,y是否都有唯 一确定的对应值? 师生回顾、思考、分析得出: 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 方法计算、归纳出每个问题中的 两个变量之间的互相联系. 教师让学生归纳出类似“有唯一 确定的值与它对应”的答案. 1.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 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

变量与函数二课时教案

变量与函数二课时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概念及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活动一:创设情境 问题1:在上一节课课本第71面“活动一”的问题(1)~(4)中,是否都存在两个变量?请你用所学知识写出能表示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式子. 问题2:在上面的4个问题中,是哪一个量随哪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 问题3:在上面的4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你再举出一活动二:再设情境 些对应关系具有这种共同特征的例子. 二:讲授新课

问题1:函数是反映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特殊对应关系,请你根据上述6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用恰当的语言给函数下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 如果当 x =a 时,对应的 y =b,那么a叫自变量的值,此时b是函数值.问题2:在这个定义中,前提条件是什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中的“确定”x的取值有限制范围吗 问题3:如何理解“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这句话?请举例说明. 问题4:函数值由谁来确定怎样求函数值 教材例1: 汽车油箱有汽油50 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路程 x (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油耗为0.1L/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 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如y=50-0.1x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三巩固练习:问题1:课本74面第1题

初中数学_14.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4.1.2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与思考,探究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 2.体会生活中蕴涵的函数关系,会确定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二)过程与方法 3.经历回顾思考过程,理解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4.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合作探究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6.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概念,会确定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归纳与理解. 教学方法 回顾思考─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活动:运用课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回顾上节

课所研究的问题,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1和2. 自主探究: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使时间为t 小时,行驶里程s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是s = ,当t =1时,s = ;当t =2时,s = ;当t =5时,s = .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 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l为,当m =1时,l = ;当m = 2时,l = ;当m =10时,l = .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以上两题后学生自己订正. 师生互动:教师引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这两个问题中变量的共同特点, 完成学案探究收获: 在上面两个问题中,每个问题都有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 教师活动: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强调两个变量是一一对应的。 在此基础上, 运用课件出示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用图和表格描述的变化问题.观察思考: 1.下面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图上点的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 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 2.下面的我国世博会入园人数统计表中,月份与入园人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 与y,对于表中每一个确定的月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入园人数(y)吗? 2010中国世博会入园人数统计表 月份( x )入园人数( y ) 5月803万x y 0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17.1.2函数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17.1.2 函数 一、分析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章第1节第2课时。 2、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认识函数的开始,为接下去学习一次函数等和其它学科利用图象、表格等内容打好基础。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函数的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教材的重点,难点: 由于函数的概念和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否看成函数是学生认识生活实例是否具有函数关系的基本工具,因此函数的概念和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否看成函数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因此摩天轮转动时高度和时间的关系抽象成图象表示后,学生能通过思考理解图象表示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准备: 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课件演示,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教师问题设计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华东师大版初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初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 量与函数导学案 17.1变量与函数导学案课题变量与函数单元17 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知识目标经历对具体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能指出自变量和函数; 会求出函数值和写出解析式; 认识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和唯一性,有简单的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知识链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如何用代数式表示总收入?合作探究一、教材第28页问题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问题2、小蕾在过14岁生日的时候,看到了爸爸为她记录的各周岁时的体重,如下表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在哪一段时间内体重增加较快? 二、教材第29页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上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波长λ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4、如果用r表

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S与r之间满足关系式:S=πr2 ,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概括: 变量: 。 自变量: ,因变量: 。 函数: 。 三、教材第30页函数的表示方法: ,,。 四、教材第31页例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y是底角度数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列函数关系式的步骤: ,,。 例2、如图,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CA与MN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点M重合,让△ABC向右移动,最后点A与点N重合(1)试写出两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y与线段MA的长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A向右移动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自主尝试1、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数学下册17函数及其图象17.3一次函数17.3.1一次函数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17.3.1 一次函数 教材内容17.3.1 一次函数上课时间月日第节教具多媒体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识别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列函数关系式,观察特点,概括总结一次函数定义和一般 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利用定义识别一次函数及求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法学法设计 一、课前准备 1、什么叫函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列出下列函数关系式: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底边长为y,腰长为x,试写 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小红的爸爸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为1.89%,x年后取出的本息和为y(元)(不计利息税),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根蜡烛长20cm,点燃后匀速燃烧每分钟燃烧0.2cm,x分钟后剩下的烛长为yc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某种商品进价100元,售出每件获利20%,售出m件的总利润n(元),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新课导学 探究任务一:观察复检2中所列函数关系式,回答问题(学生观察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定义) (1)y=30-2x (2)y=10000+198x (3)y=20-0.2x (4) n=20m 自变量在整式还是分式中,自变量的指数是多少 探究任务二:一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式。 (1)一次函数的定义:函数表达式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函数叫一次函数。 一般式:y=kx+b(k、b为常数,k≠0) 典型例题:上面4个函数表达式中k、b的值分别是什么? 探究任务三:n=20m中,k是多少,b是多少? 正比例函数:y=kx+b中当b=0时,y=kx叫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为常数,k≠0)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感受一次函数中变量间的关系。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2 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教案_27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22《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知道函数图象上的点与相应函数关系式的关系,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列表、描点、连线. (3)能解决一些与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简单函数的图象的过程,体会函数图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2、难点 如何从函数的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在上图中描出下列各点:L(-5,-3 0),N(0,5),P(6,2). 阅读教材第36-38页,完成下列问题:

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 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山,然后追赶爷爷,两人都爬上了山顶.图中的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y(米)与爬山所用时间

)乙先出发 h后,甲才出发; )大约在乙出发 h后,两人相遇,这时他们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知识目标是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函数的图象的知识进行描述和解决;能力目标是能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解决问题;能初步具有数形结合、分段函数的数学思想;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目标是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创设探索情境,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函数的角度解决问题。考虑到函数教学较难进行之处在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相关内容,其抽象性不易理解与掌握,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从

八年级数学下册17.2函数的图象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2

17、2 函数的图象 17.2.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一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的由来,能够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平面上的点应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反过来,每一对有序实数都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描出一点。 教学过程 同学们是否想到你们坐的位置可以用数来表示呢?如果从门口 算起依次是第1列,第2列、……、第8列,从讲台往下数依次是 第l行、第2行、……、第7行,那么×××同学的位置就能用一 对有序实数来表示。 1.分别请一些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 例如,×××同学是第3排第5列,那么(3,5)就代表了这位 同学的位置。 2.再请一些同学在黑板上描出自己的位置,例如右图中的黑点 就是这些同学的位置. 3.显然,(3,5)和(5,3)所代表的位置不相同,所以同学们可以体会为什么一定要有序实数对才能确定点在平面上的位置。 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还有应用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吗? 二、关于笛卡儿的故事 直角坐标系,通常称为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它是以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笛 卡儿的名字命名的。介绍笛卡儿。 三、建立直角坐标系 为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地点,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轴叫做轴或横轴,取向右 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 交点是原点,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用对有序实数来表 示.如右图中的点 P,从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分 别为M和N.这时,点P在x轴对应的数2,称为点P的横坐标;点P在y轴上对应的数为3,称为P点的纵坐标.依次写出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2,3),称为点P的坐标,这时点户可记作P(2,3)。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四个区域,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四象限,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四、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以下各点,并用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案. (-4,5)、(-3,-1)、(-2,-2)、(0,-3)、(2,2)、(3, 1)、(4,5)、(0,6) 2.写出右图直角坐标系中A、B、C、D、E、F、O各点的坐标. 3.课本第32页的第3、4题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上面的讲解和练习可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7.1 变量与函数

17.1 变量与函数 课题变量与函数课时第1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活动设计[来源:学。科。网Z。X。X。K] 二次设 计 课堂导入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小时1234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探索新知合作探究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并思考课堂导入中的几个问题. 自我总结:以上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合作探究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 cm,每 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 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变量与函数(第2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课时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熟练地列出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理解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含义,能求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感悟运动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情景中分清哪个是变量,哪个是自变量,谁是谁的函数。 2、难点:会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函数的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写如右图(一)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图(二),请写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图(三),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 均为l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与长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