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

王羲之书法全集

编辑词条

目录

1基本内容

目录

1基本内容

收起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

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

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

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

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

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

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著名的尚有《官奴帖》、《二谢帖》、《奉桔帖》、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从民间赚进御府,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从此真迹失传。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而后世临摹《兰亭序》的版本不下数百种。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几副临本除了刚才提到的冯承素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所临摹等。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现存的王羲之书法作品目录

1 兰亭序

2 乐毅论

3 黄庭经

4 东方朔画赞

5 佛遗教经

6 孝女曹娥碑

7 临钟繇千字文

8 王略帖(破羌帖)

9 丧乱帖

10 二谢帖

11 得示帖

12 奉橘帖

13 如常帖

14 快雪时晴帖

15 孔侍中帖

16 其书帖

17 姨母帖

18 寒切帖

19 长风贴

20 丘令帖

21 行穰帖

22 十七帖

23 频有哀祸帖

24 初月帖

25 官奴帖

26 追寻帖

27 极寒帖

28 伏想清和帖

29 近得书帖(永兴帖)

30 虞休帖

31 得万书帖

32 衰老帖

33 里人帖

34 秋中帖

35 司州帖

36 不快帖

37 太常帖

38 吾唯帖

39 袁生帖

40 重熙帖

41 采菊帖

42 独坐帖

43 想滨帖

44 秋月帖(七月帖)

45 此郡帖

46 八日帖

47 月半帖

48 远宦帖

49 知念帖

50 瞻近帖

51 清和帖

52 嘉兴帖

53 转佳帖

54 奉告帖

55 鲤鱼帖

56 一日一起贴57敬豫帖

58追寻伤悼帖

59 临川帖

60 袁生帖

61 疾患帖

62 定听帖

63 俎署帖

64 长素帖

65 谢生多在帖

66 奉对帖

67 汝不帖

68 更安和帖69大小悉帖70不审帖

71 运民帖

72 大热帖

73 周常侍帖74诸怀帖

75得西问帖

76 中郎帖

77 发虐帖

78 肿不差帖

79 昨还帖

80 贤内妹帖

81 狼毒帖

82 夜来腹痛帖

83 安西帖

84 阔转久帖

85 不审帖

86 飞白帖

87 小佳帖

89 增概帖

90 由为帖

91 独坐帖

92 如兄子帖

93 黄甘帖

94 尊夫人帖

95 日五帖

96 雨快帖

97 取卿帖

98 适得书帖

99 适欲帖

100 行成帖

101 阔别贴

102 建安灵柩帖

103想第帖

104 节日帖

105 仆可贴

106 知欲东帖

107 小婢帖

108 日月如驰帖

109 如何贴

110 想上下帖

111 奄至帖

112 桓公帖

113 时事帖

114 诸从帖

115 谢范新妇帖

116 平安帖

117 比诸贤帖

118 宰相安和帖

119 此事帖

120 三月十三帖

121 舅母帖

122 又不能贴

123 纸华精贴

124 秋中帖

125 严君帖

126 疾不退帖

127 力东帖

128 儿女帖

129 小园帖

130 讲堂帖

131 思想帖

132 平康帖

133 大都帖

134 劳人帖

135 得书知足下问帖136 半截碑

137 圣教序

138 洛神赋

139 阮郎帖

140 苦不得眠帖

144 十一月四日帖145 知君帖

146益州帖

147 自慰帖

149 执手贴

150 但凡帖

151 鹘等帖

152 西问帖

153 丘令帖

154 足下佳帖

155 爱为上

156 毒热帖

157 二哥帖

158 劳弊帖

159 豹奴帖

160 雪候帖

161 道意帖

162 尝新帖

163 何当帖

164 宏远帖

165 散势帖

166 罔极帖

167荀侯佳帖

168 知远帖

169 梦秋帖

170 昨得期书帖171 二月二十日帖172 十二月六日帖173 省飞白帖

174 皇象帖

175 源日帖

176 従洛帖

177 贤室帖

178 多日帖

179 期已至帖

180 远妇帖

181 舍子帖

182 得万书帖

183 折药贴

184 承足下帖

185 今日热甚帖186 君学书帖

187 致酒帖

188 迁转帖

189 万福帖

190 吾怪帖

191 累书帖

193 服食帖194 尚停帖195 百姓帖196 大道帖197 长平帖198 今因帖199 然恐帖200 数有帖201 丹阳帖201 君晚帖203 热日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