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正文模板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正文模板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正文模板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研究课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认识危险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危险源的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危险源辨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部分危险物质分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事故树分析及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化工企业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相关分析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评价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是巩固安全系统工程专业知识, 使学生具有辨识危险源的能力, 找出、减少或除去工作上相关危害的方法; 对于不同企业会用不同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 对企业的某个单元或者系统进行简单的评价, 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主题包括: 危险源的辨识, 事故树的编制及有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 加深对《安全系统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掌握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掌握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及数据评价, 掌握事故成因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 常

见的事故预防和预测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以及安全措施的制定等知识技能, 以便能较好地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中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原理、方法, 对系统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预测和预防, 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得到控制, 并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

二、课程设计的相关要求

1. 进行事故现场调查, 查阅文献, 收集相关资料, 写出调查报告。

2.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方案。

3. 选取某化工企业和建筑工地, 辨识危险源, 并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 而且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4. 写出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报告。

三、研究课题

选取某化工企业, 辨识危险源, 并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 而

且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四、认识危险源

1、危险源的介绍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称为危险源。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危险源很多, 存在的形式也较复杂, 这在辨识上给我们增加了难度。如果把各种构成危险源的因素, 按照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成类别, 无疑会给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带来方便。

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危险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重大危险源同重大事故隐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前者强调设备、设施、场所中存在或固有的危险物质(能量)的多少, 后者能够认为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的重大危险源。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的基础是辨识或确认重大危险源。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 规定出要重点监控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经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 能够确定出要重点监控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国际劳工组织建议: 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标准的定义应能反映出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个国家的工业模式, 可能需要有一个特指的或是一般类别或是两者兼有的危险物质一览表, 并列出每个物质的限额或允许的数量, 设施现场的危险物质数量超过这个数量, 就能够定为重大危险源。任何标准一览表都必须是明确的和毫不含糊的, 以便使雇主能迅速地鉴别出她控制下的哪些设施是在这个标准定义的范围内。要把所有可能会造成伤亡的工业过程都定为重大危险源是不现实的, 因为由此得出的一览表会太广泛, 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要求。该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控制的

危险物质, 并便于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

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把危险源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1.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 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 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 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控制危险源。

2. 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 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 不会发

生意外释放, 即不会发生事故。可是, 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 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 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 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 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 即没有完

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 使屏蔽破坏或失效, 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 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 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 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 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 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 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 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 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 则被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 则能够用下面公式计算, 若满足的话,则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1Q q ....Q q Q q N

n 2211≥+++ 式中q 1,q 2,。。。,q n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或者以后将要存在的量, 且数量超过各危险物质相对应临界量的2%; Q 1,Q 2,.。。。,Q N —与标准表中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

2、 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 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 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以前, 人们主要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例如, 美国的海因里希建议经过与操作者交谈或到现场检查, 查阅以往的事故记录等方式发现危险源。由于危险源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比较隐蔽, 因此危

险源辨识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在系统比较复杂的场合, 危险源辨识工作更加困难, 需要利用专门的方法, 还需要许多知识和经验。(1)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①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 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②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 ③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

(2)危险源辨识方法能够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

①对照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 以及常见的安全检查表, 都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因此, 对照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 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后, 国外开始根据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检查表辨识危险源。例如,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OSHA)等安全机构制订、发行了各种安全检查表, 用于危险源辨识。安全检查表是集合以往事故经验形成的, 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其缺点是重点不突出, 难免挂一漏万。对照法的最大缺点是, 在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的新开发系统的场合没法应用, 它很少被单独使用。

②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 经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经常被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源, 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例如, 拉氏姆逊教授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预测了核电站事故, 辨识了危险源, 并被以后发生

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系统越复杂, 越需要利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来辨识危险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