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新人教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三、教学要点

1、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改变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虽然由于彼此间的扩军备战、争霸,使世界形势动荡不安,但由于势均力敌,避免了人类世界再次爆发战争,尤其是极具毁灭力的核战争;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可以说,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的几番动荡。可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何?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时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些后起的国家的黄金时代,但全球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又是如何?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展示板书: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内容组织】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师: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全球化的定义。以下是目前几种比较流行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全球化下的定义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在我们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畴。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经济全球化给出的定义侧重点就不同,给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殊为不易。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

师:那么,经济全球化趋势究竟为什么会形成?这和哪些因素有关?

(展示板书: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

生:(讨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第二、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也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实现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第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第四,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资料: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世界范围内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并由此形成的超国家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跨国公司既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又是世界经济和经济国际化的推动力量。首先,跨国国内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行为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其次,跨国公司目前拥有的资源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家,他们所覆盖的国土面积和运营范围比有史以来的任何帝国的地域更浩瀚。第三,跨国公司在把技术和经济增长传布到世界各国的同时,对各国的民族经济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对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各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与跨国公司这一国际体系中新行为者的关系。

师:第一,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

球化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师:由此可见,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但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这几个概念是否一致?生:(略)

师:首先,经济国际化不等同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以分工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为基础,以竞争为动力,以获得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利益乃至垄断利益为目的,而一国内部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市场往往是有限的,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要求推动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能够补充国内某些短缺的资源,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市场盈利机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可以说经济国际化其实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一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力量超越国界,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就是经济国际化,它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起点的,但从本质上说,全球经济和国际经济是两个概念。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主权,在此前提下,各个国家以交换、投资和信贷为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主权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它们是资本积累的基础,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全球化的准备。因此,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

师:其次,经济一体化也不同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一切障碍,使劳动力、资本、商品在全球自由流动。其次要有超国家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间关系。而且超国家的机构真正是超然的,并不为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所左右。第三,各国之间要做必要的主权让渡。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真正变成大同世界。目前看来,政治制度、生活水平、文化、信仰等差异在短时期内根本就是经济一体化无法消除的障碍。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目前能够在全球性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国际机构,还不能算是经济一体化要求的超国家机构,在处理全球经济问题上它们都或多或少“带着美国色彩”。经济一体化仍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师:既然,经济全球化不等同于经济国际化,也不同于经济一体化,那么,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呢?

(展示板书: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生:国际分工不断加强;跨国公司扩展加快;国际投资急剧增加;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师:在当代的世界经济领域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这两种表面上似乎对立、实际上相辅相成的趋势都在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全球范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半个世纪以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而这种庞大的生产力又非一国所能驾驭,于是出现了生产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国际化,区域集团化也应运而生了。只要世界生产力继续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就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表现在:第一,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迅速增长。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世界出口贸易额1960年为6053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21705亿美元。剔除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因素,世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实际增长 6.7%。从相对量来看,即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看,1960年为12.2%,1980年提高到21.8%。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外向型经济的行列,世界贸易有增无减。贸易往来的大幅度增加,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二,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其他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现象开始普遍化,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以至于1974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承认“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纷纷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兴办自己的跨国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超过四百亿美元,它们的跨国公司已有近二千家,其中有些跨国公司的规模较大。第三,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二次大战以后,一些新型的国际借贷资本市场出现。这些借贷资本市场的活动完全脱离了各国的借贷资本市场和外汇法的管理。而且出现了多国银行资本的联合,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吸收资金和贷款能力。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第四,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当代的许多国家认识到,要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他国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使本国的经济运行有效程度尽可能地接近国际水平。美国的一些企业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制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某些现代经济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试图按国际经济惯例来发展本国经济。总之,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正促使世界的经济力量超越国界,带来更多的贸易、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繁荣。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开放的程度同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后起的国家,只有顺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将自己的优势和国际环境中的有利

条件结合起来,确定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合理位置,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师:其实,经济全球化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47年,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进行了减让关税的多边谈判,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欧共体和加拿大1990年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从而取代了关贸总协定。这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了。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自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就提出申请,希望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的地位。但是,由于某些西方大国的阻挠,直至2001年12月,中国才结束了历时十五年的漫长的入世进程,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展示板书: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师:经济全球化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在此新趋势的面前,各国会面临怎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略)

师:如果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的话,同学们能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

生:(略)

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由于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3/4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其次,经济全球化如同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显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因而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

上资本规模大、流速快、投机性强,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总体地位特别是金融体制脆弱、市场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受金融风险的冲击。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总的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使得发达国家有望凭借传统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方。许多最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同时,最终完全有可能在经济上被边缘化。

师:那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生:(略)

【课堂小结】

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遏制的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任何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孤立于全球化之外,只能积极参与其中,并使之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布置作业】

1、完成历史地图填充册。

2、思考:你认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2)(1)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 2、课堂指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课标要求】:诠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认识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难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的异同及经济区域集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学习】: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欧共体的成立: 2、特点: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成立: 2、意义: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建立的原因: 2、建立并发展: 3、特点: 【课堂合作探究】 1.什么是经济区域集团?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那几个?这几个区域组织发挥了哪些作用?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91年11月,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同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二亚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起来的,相对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它们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亚太经合组织自建立开始就始终将“开放的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在注重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的经济合作。1994年的《茂物宣言》在确定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目标时,还强调应与关贸总协定保持一致,强烈反对建立封闭式的贸易集团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 战灾难→ 二 月 革 命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执行反人民政策) <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十 月 革 命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 A.2月 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2010高考一轮复习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案

201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经济生活第11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考点疏理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期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飞机、汽车、计算机等产品,往往是多个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②贸易全球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各国总要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的劣势产品。这样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③资本全球化 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去,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国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注意】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1)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要求就是,要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到国外寻找市场和货源。 (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商品、资本、劳务等市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配置 (3)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哪里有利润资本就到那里去,哪里利润高资本就到哪里去。资本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4)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 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 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 ______的结果。 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 [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 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 ——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 出现两种趋势⒊特点①学科越来越 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 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 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 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科 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 70 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70 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

高一历史第27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根据的要求,本课的基础知识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其中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是本课的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本模块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课,具有对整个模块的总结性的作用,反映了经济成长历程的最终趋势——走向全球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识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辩证地看待全球化。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中也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但初中重在基本史实的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的学习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辩证地看待全球化。 4、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存在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学生分析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世界史,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已经有所了解,并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从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行为来看,学生的兴奋点仍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全球化进程中问题。 2.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原因、表现和影响的具体分析,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教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辩论和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全球化教案

世界经济全球化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 3、激发学生为建设好祖国而奋发努力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读图(教材89页图5.4),找出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的地区。 发达国家:所谓北方;主要是指欧洲的一些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大多分布于北半球,面积约占世界的40%、人口占世界的25%。 发展中国家:所谓南方;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面积约占世界的60%、人口占世界的75%。 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均收入高、经济发达低、经济相对落后 输出技术、资金、工业产品等原料、燃料、劳动力等 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核心地位边缘地位 经济活动的扩散过程经济核心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掠夺和殖民逐步扩散,部分地区国家加入核心地区,亚非拉变成边缘地区。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读图(教材90页图5.5),指出麦道飞机零部件供应的国家所分布的地区。 答:北美、欧洲、东亚(日、韩)、拉美(巴西)等(回顾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分布图)

通过以上说明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完成。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密切,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1.首先是科技的进步——科技具有世界性,最早实现全球化。 ①促进了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 ②改进了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问题:现代各国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国际互联网对此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案 国际贸易和金融。以国际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业务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强大力量。 2.跨国公司的作用 供应的厂商多 销售的地区多 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优区位 形成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合并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 在物质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三、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一)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表现在: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

(完整版)人民版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教案

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分析欧洲联盟的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2.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3.归纳与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情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历史情境的再现等形式,使学生体味历史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域经济集团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2.通过中国加入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进程。 难点: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这堂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其次是让学生讨论,老师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还采用阅读法。 【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课件 【课时、课型】 一个课时,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经济全球化。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个也就是专题八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有哪些著名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同学回答略)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今天我们主要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例来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下面这幅图片是这三个区域组织的地理分布图,在地理上他们分别在欧洲、北美洲还有亚太地区。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153页看看课前提示。(老师写标题)。关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概念请同学们看课本153页知识链接了解一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欧洲联盟是怎么样形成发展的,他对西欧和世界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过渡: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欧洲联盟的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完整版

宋代经济发展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案 浙教版

一欧洲的联合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通过概述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来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并对此做出评价。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史实,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处在世界发展大坐标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欧洲的联合》为本专题第一节内容,通过对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和表现的学习,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背景;通过对“欧共体”及“欧盟”成立和发展过程的学习,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对欧元产生的过程的了解,认识欧元在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基本了解欧盟,了解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认识欧洲一体化建设中所体现的经济先行、政治跟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路。欧洲的联合使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欧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和平联合,这对于欧洲的稳定与繁荣,以及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一个典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石。 本课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二、课前导学材料 1.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的时间是() A、xx年 B、xx年 C、xx年 D、 xx年 2.填空: 1971年,通过“维尔纳计划”,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在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1995年,在马德里举行德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埃居,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正式登场。 欧元的启动将有效地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020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教案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1)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①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有何影响?

经济全球化优秀教案

第18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含义,分析其成因及表现;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名称;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提高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向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特点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趋向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繁荣与危机共生,因而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 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面对全球化,主动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资料;调查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国际品牌。 教师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影像、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材料研习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可口可乐的图片,同时教师把可口可乐拿在手上,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师:同学们知道可口可乐产自哪个国家吗? (学生不难回答出:美国。) 师:那么,美国的可口可乐为什么卖到了中国来呢? 生:因为“经济全球化”。 师:对,就是经济全球化,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那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到底什么经济全球化吗?或者说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什么? 学习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师:快速阅读教材,归纳出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有哪些?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教师归纳并明确)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经济全球化就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趋向形成的时间、原因 师:同学们看书回答什么时候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向? 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 师:为什么在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才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共同探讨有哪些因素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出现。 (学生看书本知识归纳概括)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试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复习备考安排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间:20**年2月—4月上旬 2、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3、复习方法:抓住主干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重视课本,让学生认真听好课,抓住知识,抓线索,抓问题,抓重点。把分散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变成主干知识网络。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 第二轮:专题复习 1、复习时间:2021年4月中旬—5月中旬。 2、复习内容: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专题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专题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史。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专题八、时事热点。在记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形成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的能力。经过整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作答。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第三轮:综合复习 1、复习时间:2021年5月下旬—中考前。 2、复习内容:注重政史综合综合、适应开卷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复习方法:这一轮复习体现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通过综合检测、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用中考常见题型把初中阶段重点知识展现出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教案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表现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应对各种挑战,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通过分享对外开放的成就,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帮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培养学生开放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老师想了解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平时都有接触过哪些外国的产品?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外国品牌广告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外国产品。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提到了很多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国外产品,那大家有了解我国有哪些产品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吗?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品牌的图片,让学生更了解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产品。 教师总结: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些经济间相互往来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新课传授: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与加强,各国

的生产活动日益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案例分析:课本P89 思考:为什么一架飞机要由许多国家共同生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富士康这个企业的角度出发,思考为什么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为什么外国公司会选择在中国加工生产产品。 教师总结:生产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2)贸易全球化 ①参与全球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 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的范围。 ②世界经济组织的建立 引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见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很有必要建立一些经济组织来规定经济往来等方面的规则和维护贸易往来秩序。 a 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日内瓦,被称为“经济联合国”,负责管理世界经济与贸易秩序,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中国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充满机遇的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大考验和挑战。 b欧洲联盟 引入:教师提问:中国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人民币。 教师提问:美国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美元。 教师提问:法国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德国、意大利使用的货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几个国家使用的货币都是欧元,那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国家共同属于一个欧洲地区的经济组织,为了方便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所以该经济组织规定欧元成为它们的通用货币。这个经济组织就是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由欧洲共同体演变而来,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c 亚太经合组织 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地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3)资本全球化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加快了在国际间的流动,把各国经济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案例分析:阿里巴巴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教案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教案 备课教师:徐长城章国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波动。 3、过程与方法: 战败后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特别是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从50年代中期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难点: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变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长崎。由此导入。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 1、大战对日本的破坏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一段,讨论文中问题。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二)、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