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积累

让学生课前积累这一课的字音字形、解词、文学常识,扫清阅读障碍,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确定答案。

二、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个儿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从小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13岁离开母亲外出求学,一生获得36个博士学位。历任北大教授、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学者。他是——胡适。

在《胡适自传》中,他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只一起生活了13年的母亲,也是给自己一生深刻影响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学者背后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1)、出示: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点明母亲身份的几个词语。

引导明确:(板书)母亲身份:严师、慈母、后母、寡妇等。

(2)、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方面的事?

引导明确:1、对我的管教;2、如何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3、如何应对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文中的母亲有着特殊的身份,既是我母亲,也是大哥二哥的后母,还是年轻的寡妇。这是一位很不容易的母亲。

(3)、出示助读资料:胡适母亲,名冯顺弟。17岁嫁给大自己32岁的丈夫做他的第三任妻子,成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们的后母,23岁就不幸成了寡妇。作为当家的后母,每天周旋于和她年龄相仿的儿子、儿媳之间,受尽委屈。并在短短几年间,失去了7位亲人。但她顽强地生活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亲生的儿子——胡适身上,让他读书,教他做人,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却在儿子刚刚有所成就时,仓然离世,享年46岁。

(过渡:这位母亲有怎样的特点?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找寻一下答案。)

2、研读品析:

细读文章5-12段,理解品味:

这是一位________的母亲?结合相关的词句和母亲的表现,谈谈自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以下为预设:

生: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每天”、“喊”坚持不懈、苛刻、认真、严格。)

教会我每天进行省身教育。教子有方: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对我进行反省教育。为什么要反省?——认识过错、用功读书。)

师结:俄国诗人海涅也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母亲虽没读过书,却深懂这个道理。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赞美父亲,可见父亲在母亲心中的形象之高大。给儿子树榜样,希望儿子和父亲一样,做个读书人。热爱思念父亲。启发:家里人让自己跟某个人学习时……)

师结:这也是母亲严格要求我好好读书的主要原因。读过书又当官的父亲在没见过世面的母亲心目是一个永远神圣、高大、像神一样的偶像。

严格要求: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管教严格。重视读书。对我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一个“总”字,多么难得!)

教子有方,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从来不”这两个词还让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细、细致、细腻、忍耐……)严厉: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威严。可见母亲平日严格要求我对我的影响。)

严厉: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母亲教育儿子除了语言上的责备,还要体罚。可见其严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他这样教训孩子是为什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懂得做人的道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通过我的反映突出我的惧怕心理,希望减轻责罚。侧面表现母亲的威严。)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说了句轻薄话而被重罚,可见母亲教子之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重重罚我,气得发抖,还有什么原因?我对父亲的不敬是她不能接受和容许的。对父亲的敬重和热爱可见一斑。)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突出母爱之深。“真”字换成“就”字好不好?——“真”字说明母亲的行为让我意外、感动、感激。母亲将“听说”当“真”,看似愚昧的行为,却展现了她内心的悔恨与治好我眼疾的急切啊。母爱之慈日月可鉴。)既然心底是这样的爱我,为什么平日里又要那么严厉的对我呢?——希望我读书成才,做像父亲那样的读书人。我是她全部的寄托和希望。

师结: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妇女,她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如何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丈夫?最艰巨最神圣的任务就是把儿子教育成才。所以,她不容许孩子有一丁点毛病和错误。慈,是一种爱,严,也是一种爱啊!再读,体会。)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突出母亲的辛苦。痛苦。不易。)

文中还有几个“从不”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结:偶尔为之容易,做到“从不”太难了!

母亲的容忍何止如此?再读: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

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

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或后堂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

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

从这几个“总是”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封建社会女孩地位低,而且是晚辈,应该事事敬我才对,体现了母亲的大度、善良、

顾全大局、克己谦让。后两句写嫂子的表现侧面反映出母亲的哭唤醒了嫂子们的良知,用心良苦的处理方式让嫂子们认识到错误。

母亲为什么不像对我那样,严厉的教育他们,反而一味的宽容忍让?

为了维系家庭的和睦完整,为了对得起死去的丈夫,这是一种牺牲小我、顾全大家的无私,这是一种家和万事兴,吃亏当是福的崇高啊!作为后母、寡妇又有何权力、能力去教育和改变这些非亲生不懂事又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媳妇呢!母亲却用她的智慧,她的温柔,她的宽容,她的坚毅平息了家中的一次次风波,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母亲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宽容、忍让吗?为什么?(五叔事件不行、侮辱了人格。)

“总”字是什么意思?某人是男是女?为什么气得大哭?——重视名节、热爱丈夫、对丈夫的从一而终思想让他不能忍受五叔的污蔑。

师结:文章三次写到母亲的哭,都和谁有关呢?这说明了什么?

思念时“往往掉下泪来”;忍无可忍时,“轻轻地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五叔污蔑时,却“气得大哭”忍辱负重却又刚气执着。虽然她和父亲只一起生活了三年左右,却也因为热爱和崇拜加上封建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终身守寡、终生孤独!这何尝不是母亲的悲哀?

3、疑难解析

(1)、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母亲当家的不易和解决方式,这跟教育胡适有关系吗?(有!母亲对他做人的指导,不仅有直接指导(言传),更多的是用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给胡适一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

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胡适?

生: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等品质。(齐读)生读: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是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相信他的这种宽容、体谅的处事态度就是来自母亲的影响。所以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对母亲的感激、怀念等)

在自传中用了这么多笔墨写母亲,甚至用了大量赞美性的语句来称赞母亲,你读出了胡适对母亲怎样的感情?(成长离不开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崇敬、热爱等)全文语言毫无夸饰之词,直白、坦诚、平淡中演唱了一首写给母亲的赞歌。

(2)、回头再看你的疑问,还有不理解的吗?前三段写什么?

(唯一收获是读书、看书,更重要的是做人。前三段既是为了引出对母亲品质的描述,体现母亲影响远大。也能看出,这是胡适自传中他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而母亲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任老师。)

4、教师小结

播放背景音乐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5、布置作业:

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给母亲写一封信,至少300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情分析

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叮咛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亲情,唤起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

因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2、让学生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我的母亲》效果分析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教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

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而且很多同学都没有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个问题也值得反思。

《我的母亲》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2、教材内容及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我的母亲》一文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在文中有多重角色:身为慈母,关爱儿子;身为严师,促我上学,教我做人;身为继母后婆,凸显“家长”的宽容度量;身为寡妇,贞洁刚烈。这是一个集温柔、善良、刚正、智慧于一体的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是缘于此文节选自《胡适自传》,作者是把母亲作为第一位“恩师”来写的,开头写了童年的经历,是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从胡适的一生追求及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由此看来,前三段看似的“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写自己在母亲影响下的进步相呼应。文中用了更多的笔墨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景,这些看似“闲笔”,写出了母亲的待人接物极有“分寸”,这是一位心地善良、是非分明、心灵清洁的女性,也彰显出了母亲作为“恩师”的魅力,她的以身示范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使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本文语言平实,但感情至深。结构简洁清晰,却自然流畅。作者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童年往事,文章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真挚的情感,“掏心”的话语,如行云流水,更像是与朋友拉家常,话往事,任凭心泉自然流淌,通过类似白描的勾勒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话语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也显得深沉而质朴。

《我的母亲》评测练习

播放背景音乐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给母亲写一封信,至少300字。

设计要求

1、学生课堂习作

2、学生深情诵读自己的作品。

3、师生点评

《我的母亲》课后反思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参设计的,基本上解决了教参上出现的所有的难点重点,包括课后的练习题。但是这样一个泛泛的学习,缺少深入的研究,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有关母亲的事情都找出,并且分析了母亲的品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出现,就是因为我当时备课太草率,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是需要耐心而细致的,备课更是如此。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这节课,如果我能够加上更多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如让学生能把课文多读几遍,思考问题的时候,能真正的动脑动口……

学生自有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的全心全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让学生走上学习的正途上来。所谓的教无止境是也。因此,我要学习的路还漫漫长长。

《我的母亲》课标分析

一、文本简析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二、目标定位

本着新课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本课教学应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另外,通过学习此文,除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外,让学生回忆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件,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之情。通过以上分析,本课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 读懂文章,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2. 品味本文质朴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的影响。

三、方法选择

本文语言平实,但感情至深。结构简洁清晰,却自然流畅。作者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童年往事,文章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但学生的阅历有限,对文中的母亲也有时代的隔阂感,因此也有许多不理解之处。因此,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诵读品味法:通过有感情的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感知母亲的品性。

2、讨论法。文中母亲对胡适父亲的尊敬和喜爱如何体现出来的,前三段只一句提到了母亲是否有必要存在等疑难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可能很难解决,运用讨论法,集思广益,也许能够为他们提供灵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