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设备及管理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1.岗位责任明确:明确医学影像科各岗位的职责和义务,建立科室内部的工作分工和学术负责人制度,确保岗位职责的落实和责任追究。

2.质量指标制定: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规范、行业标准和科内工作特点,制定医学影像科的质量指标,包括设备质量指标、工作流程质量指标、图像质量指标等,用于评估和监控医学影像工作的质量。

3.质量控制措施: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包括患者信息登记、设备操作、影像采集、图像处理和报告撰写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失误和技术差异对工作质量的影响。

4.设备维护保养:建立医学影像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制度,包括设备的周检、月检、年检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5.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正常工作质量的日常监控,包括日常对影像工作的质量进行抽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6.培训与素质提升:定期组织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医学影像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医学影像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7.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学影像工作过程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包括辐射防护措施、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图像信息保密等。

8.教育宣传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宣传和质量意识培养工作,包括向患者传达医学影像工作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向医护人员宣传医学影像科的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措施。

以上是医学影像科质量保证方案的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的内容,通过有效地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学影像工作的质量水平,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医学影像设备是医院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能够提供高清晰度、低剂量和快速的医学影像,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医学影像设备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影像质量不稳定、剂量不准确等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因此,实施医学影像设备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1. 设备的选型医院要购买医学影像设备时,需要选购可靠的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的选型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品牌的信誉度、设备的性能指标、服务保障等等。

通过对设备的全面比较和选择,可以确保医院能够购买到性价比高、操作方便、耐用可靠的医学影像设备。

2. 设备安装及调试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对影像的质量和设备的寿命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设备的安装及调试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他们会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要求,制定合理的安装和调试方案,并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

在安装过程中,还要对设备所在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例如温度、湿度、电力等方面的调整,以确保医学影像设备可以在最佳的环境中运作。

3. 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的日常维护是医学影像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日常维护包括日常清洁、定期维护和设备保养。

日常清洁要求对设备外表、镜片、过滤器等进行清洗,定期维护要求对设备进行磨损部位的检查、升级软件等操作,设备保养要求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保险,以确保设备在使用期间保持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4. 设备的规范使用医学影像设备不仅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外,也要求医生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遵守设备的安全规定、纪律和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和避免设备的损坏。

设备校准是影响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针对医学影像设备存在的误差和漂移情况,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以确保设备提供的影像质量稳定和精确。

设备校准通常需要使用标准测试工具和标准样本等进行,测试人员还需要进行定期培训和评估,以确保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医学影像中心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学影像中心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学影像中心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学影像中心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影像信息的重要职责。

一个高效、规范、先进的医学影像中心科室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学研究以及提升医院整体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详细阐述医学影像中心科室的建设与管理要点。

一、科室规划与布局(一)选址医学影像中心应选择在医院内相对安静、远离强电磁干扰源的区域,以确保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就诊便利性,尽量靠近门诊和住院部。

(二)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科室的空间布局,包括检查室、操作室、诊断室、候诊区、设备存放区等。

检查室要足够宽敞,以容纳大型影像设备和方便患者体位变换。

操作室与检查室相邻,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检查过程。

诊断室应具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为医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防护设施由于影像设备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因此必须配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如铅墙、铅门、铅玻璃等,以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二、设备采购与维护(一)设备选型根据医院的规模、科室的发展定位以及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设备。

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包括X 光机、CT 机、MRI 机、超声设备、核素显像设备等。

在选型时,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

(二)设备采购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进行设备采购。

确保所采购的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并具备齐全的资质认证文件。

(三)设备维护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保养和维修。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同时,要做好设备的档案管理,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情况。

三、人员配备与培训(一)人员构成医学影像中心的人员包括影像诊断医生、技师、护士、质量控制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和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各类人员的数量。

(二)专业要求影像诊断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解读影像图像并做出诊断。

三级医院影像科管理制度

三级医院影像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三级医院影像科管理,提高医学影像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影像学科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影像科主任负责影像科全面工作,组织实施本制度。

2. 影像科设副主任1名,协助主任工作。

3. 影像科下设诊断组、技术组、护理组、行政组等,各组设组长1名,负责各组日常工作。

三、职责分工1. 影像科主任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2)制定影像科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3)负责影像科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4)保障影像科设备正常运行,确保医疗安全;(5)定期召开科务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影像科副主任职责:(1)协助主任完成各项工作;(2)负责影像科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3)负责影像科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

3. 各组组长职责:(1)负责本组日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2)组织本组成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3)负责本组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四、医学影像质量管理1. 严格执行医学影像检查、诊断、报告等工作规范,确保医学影像质量。

2. 加强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

3. 建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档案,对检查、诊断、报告等工作进行记录和追溯。

4.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五、设备管理1.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检测,确保设备质量。

3. 建立设备档案,对设备使用、维护、维修等情况进行记录。

六、危急值报告及管理制度1.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明确危急值定义、界限值、报告流程等。

2. 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过程和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3. 及时复核危急值,确保报告准确无误。

4.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作,提高危急值处理效率。

七、培训与考核1.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2. 建立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3.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整改和培训。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然而,不合格的医学影像可能会导致临床诊断结果的误差,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建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对于确保临床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备质量控制标准1.设备校准及质量控制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技术指标满足临床需求。

校准和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图像分辨率:应达到设备规格要求,确保影像细节的清晰度。

-灰度线性:优化图像对比度,确保影像灰度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加速电压和曝光时间:设置合理的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细节分辨力:检测设备对细小结构的辨别能力,以确保细小异常的检出率。

-噪声水平:控制噪声水平,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和管理医学影像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障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维护和管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定期检查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零件。

-定期清洁设备外壳和探头等部件,以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和故障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

三、操作规范1.设备操作人员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了解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掌握基本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以准确判断影像中的异常。

-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调整设备参数,获得最佳影像质量。

2.患者准备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以提高影像质量和检查效果:-向患者充分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获得其配合和理解。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要求,进行合理的患者准备工作,包括饮食、服药等方面的限制。

3.影像采集医学影像的采集应根据临床需要和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影像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根据病患病史和临床表现,合理选择影像采集的方法和技术参数。

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

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
4医学影像科室人员的管理质量良好的医学影像一方面取决于设备本身品质和技术水平以及运行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者对诊断影像的医学理解和对于设备的技术理解因此对人员的组织管理直接决定着获得影像的图象质量及其诊断价值
第2 5 卷
第2 期
菏 泽 医 学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RNA L OF H EZE M ED I CAL COLLEGE
线径 和材 质 , 均要 满 足设 备 的需 要 , 否 则直 接影 响 设 备 的正 常 运 转 。对 医学 影 像 设 备 的 安 全要 求 : 一 是 对 于患者 , 二是 对 于操作 者 , 三 是对 于设 备 本 身 。要
条件 , 清 扫 机 房 时尽 量 不 用 水 , 擦 拭 机器 不 用 湿 布 。
8 9
第2 5 卷
第2 期
菏 泽 医 学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0 U R N A L 0 F H EZ E M ED I C A L C 0 L LE G E
VO L. 25 N0. 2
2 01 3 ຫໍສະໝຸດ 2 01 3往 定功率 , 既要避免经济上的浪费 , 又要避免“ 小马拉 大车 ” 。供 电线路 的选择 , 电源 的 内阻 , 导线 的长度 ,

1 医学影像 设备 的选 购

医学影像设备 的选购是设 备管理的重要 内容之 合理 的选购能为医院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 的手
段,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 可推动 医疗水平 的提高 , 促进 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 。设备 的选购评 价 是 一项 复杂 的工 作 , 医 院 的 主要 负 责 人 应 组 织设 备管理部 门 、 医学影像科 室和财务部 门的相关人员

医学影像中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医学影像中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医学影像中心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每台影像设备应有专人负责,做好日常保养工作,经常保持机器外表整洁,勿使湿气及尘土污染机器。

2、设备部分应定期打开前后板对内部进行检修除尘,检查各种电路板、开关触头等是否有接触不良现象,注意各种元件/电路板和接线头是否松脱和移位现象,并及时给予处理。

3、遇有电路板或元件损坏,应深入查明原因后再更换,更换后应对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4、影像设备半年一次全面除尘。

5、定期应检查皮带等的磨损情况,发现情况需及时调整或更换,对活动轨道和轴承每月进行清洗,并加注润滑油。

6、定期要检查一次各部位之间的固定螺钉、螺母、销钉是否有松脱现象,若有松动及时紧固。

7、定期应检查一次平衡系统是否失衡,若不平衡应及时调整。

8、每半年检查一次接地是否良好,各部件之间的外壳是否接通。

9、每半年检查一次传动链条、皮带有否过松现象,应及时进行调整。

10、定期检查一次各部位、开关、保险装置是否可靠,并及时调整。

11、影像设备应定期校准参数,经常与专职工程师联系,共同维护和检修。

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管理与持续改进

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七、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管理与持续改进4.17.1 医学影像(超声检查)部门布置、布局、设施合理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 4.17.1.1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科通过医疗结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超声检查)取得《大型设备使用上岗证》。

提供诊疗服务满足临床需要。

【c】4.17.1.1.1.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科通过医疗结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号合(超声检查)取得《大型设备使用上岗证》。

4.17.1.1..2提供医学影像(超声检查)服务项目与医学功能任务一致。

能满足临床需要。

4.17.1.1.3超声检查提供24小时x7天的急诊(包括床边急诊)检查服务。

【B】符合“C”并4.17.1.1.1有明确的服务项目。

时限规定并公示。

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4.17.1.1.2超声检查提供24小时x7天的急诊检查服务。

【A】符合“B”并4.17.1.1.1各类检查统一编码,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

4.17.1.1.2 医院设有PACS系统。

运行良好。

图像清晰。

3年以上离线存储功能(缺)。

4.17.1.1.3 医生工作站调阅,三年在线查询。

4.17.1.2根据医院规模和任务配备医疗技术人员,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C】4.17.1.2.1医师、技术人员和护士配备符合相关规定,满足工作需要。

各级各类人员具备相应资质和执业资格。

4.17.1.2.1【B】符号“C”并根据医院功能任务与设备的种类设若干专业组,人员梯队结构合理。

【A】符号”B”。

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4.17.1.3科室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意外抢救的能力。

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4.17.1.3 【C】科室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有必要的紧急意外抢救用的药品器材。

【B】符号“C”并4.17.1.3.1科室人员熟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意外抢救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s .. 《医学影像设备及管理》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设备及管理》教学大纲 ( 课程编码: ) 一、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数120,集中面授40学时,自学80学时,学分6分,开课第3学年 。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影像专业必修课之一。这是该专业必需着重掌握的重要的影像专业课。 2、目的要求: 主要讲授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简史和分类,着重要求掌握诊断用X线设备、X线电视系统、数字X线设备、PACS系统、CT设备、MRI设备、USG设备以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应用特点。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安装管理、维修管理、保养管理、应用质量管理、选购管理和人员管理。 3、教学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应用特点(第一章至第六章),以及医学影像设备和人员的管理(第七章和第八章)。总学时数120,其中集中面授40学时,自学80学时。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具体如下(括弧为自学的学时数)。

第一章 X线机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二章 数字X线成像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三章 CT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四章 MRI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五章 USG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六章 核医学成像设备 5学时(10学时) 第七章 影像设备的管理 5学时(10学时) 第八章 影像科室的人员管理 5学时(10学时) 4、本课程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使用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徐跃 主编 黄泉荣 副主编 2002年8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林枫 主编 2002年8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医学影像设备学》里仁 主编 2000年11月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5、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X线设备、X线电视系统、数字X线设备、PACS系统、CT设备、MRI设备、USG设备以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应用特点。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安装管理、维修管理、保养管理、. .. . . .. s .. 应用质量管理、选购管理和人员管理。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期终考核以理论知识闭卷考试为主。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应用特点和影像设备以及人员管理。 7、自学容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成教授课特点,安排学生80学时的自学容,主要是通过结合放射科X线、CT、MRI的实践诊断工作,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精要 第一章 诊断用X线机、X线管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和分类 2、掌握诊断用X线机和诊断用X线管 3、了解高压发生装置

容 一、 医学影像设备学概论 (一)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 (二)医学影像设备分类 1、医学影像诊断设备 2、医学影像治疗设备

二、 诊断用X线机 (一)透视用X线机 1、荧光屏式透视用X线机 2、X线电视系统 3、诊视床 4、遮线器 (二) 摄影用X线机 1、普通摄影用X线机 2、适时摄影用X线机 3、体层摄影用X线机 (三) 心血管造影用X线机 1、高压注射器 2、导管床和心血管造影专用X线管头支架 3、X线电影摄影机、录像机及点片照相机 (四) 其他专用X线机 1、牙科X线机 2、口腔全景摄影X线机 3、乳腺摄影X线机 4、床边用X线机 5、手术用X线机

三、 诊断用X线管 (一) 固定阳极X线管 1、固定阳极X线管的构造 2、X线管的焦点 (二) 旋转阳极X线管 (三) 特殊X线管 1、金属陶瓷旋转阳极X线管 2、三极X线管 3、软X线管 4、CT用X线管 . .. . . .. s .. (四) X线管的特性与规格 1、X线管特性 2、构造参数 3、电参数 (五) X线管管套 1、固定阳极X线管管套 2、旋转阳极X线管管套 3、组合机头

四、 高压发生装置 (一) 高压变压器 1、高压变压器的构造 2、高压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高压变压器的过渡过程 (二) 高压元器件 1、灯丝变压器 2、高压整流器 3、高压电缆、高压插头及插座 4、高压交换闸 五、 X线机主机单元电路 (一) 概述 1、对电路的基本要求 2、基本电路 (二) 电源电路 1、简单的电源电路 2、可变输入的电源电路 3、双“通”、“断”按钮的电源电路 4、电源电压自动调整电路 (三) 高压初级电路 1、管电压的调节 2、管电压的控制 3、管电压预示与管电压补偿电路 (四) X线管灯丝加热电路 1、谐振式磁饱和稳压器 2、空间电茶补偿器 3、X线管灯丝加热电路举例 (五) 高压次级电路 1、单相全波整流高压次级电路 2、三相全波整流高压次级电路 3、倍压整流高压次级电路 4、mAs表测量电路 5、高压次级电路举例 (六) 限时电路 1、电子限时电路工作原理 2、使用单结晶体管和可硅的简单限时电路 3、使用单结晶体管和三端双向可硅的限时电路 4、JSB-23型限时器电路 5、XG-501A型X线机限时电路 (七) 自动曝光控时电路 1、光电管自动曝光控时原理 2、电离室自动曝光控时原理 (八) 旋转阳极启动、延时、保护电路 1、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 2、几种觉的旋转阳极启动电路 3、旋转阳极延时、保护电路 (九) X线管安全保护电路 1、参数连锁式容量保护电路 2、负荷率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3、降落负载式瞬时负载保护电路 (十) X线机损伤控制电路 1、透视控制电路 2、点片摄影控制电路 3、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4、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六、 工频X线机 (一) 概述 1、主要技术参数 2、电路结构特点 (二) 电源电路 (三) 高压初级与管电压预示电路 1、台次交换与通讯电路 2、高压初级电路 3、管电压预示电路 (四) X线管灯丝加热电路 (五) 高压次级与管电流测量电路 (六) 限时电路 1、点片限时电路 2、摄影限时电路 (七) 旋转阳极启动及保护电路 1、启动电路 2、保护电路 . .. . . .. s .. (八) X线管安全保护电路 (九) 控制电路 1、透视控制电路 2、点片控制电路 3、普通摄影控制电路 4、滤线器摄影控制电路 (十) 电动诊视床电路

七、 中频X线机 (一) 概述 1、中频机的主要特点 2、中频机的框图 3、中频机的工作原理 4、中频机的技术参数 (二) 直流逆变电源 1、直流电源 2、桥式逆变 (三) 电路分析 1、开关机电路 2、直流稳压电源 3、计算机控制电路 4、键操作及显示电路 5、阳极启动电路 6、采样调整电路 7、可控硅触发电路 8、曝光控制电路 9、诊视床参量选择电路 10、高压变压器组件电路 (四) 软件介绍 1、初始化程序 2、主程序 3、中断服务程序 4、曝光准备程序 5、曝光程序

第二章 X线电视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X线电视系统 2、熟悉数字X线成像设备 3、了解图像存储和通信系统与远程放射学系统 容 一、 X线电视系统 (一) 概述 1、X线电视的特点 2、X线电视系统的构成 (二) 影像增强器 1、影像增强管 2、管套 3、电源 4、光学系统 (三) 中心控制器 1、影像组成与传送 2、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3、全电视信号 4、辅助功能 (四) X线电视摄像机 1、摄像管式摄像机 2、CCD摄像机 3、CMOS摄像器件 (五) X线电视监视器 1、显像管 2、偏转系统 3、监视器电路 4、高清晰度电视简介 二、 数字X线成像设备 (一) 概述 (二)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1、影像板 2、读取装置 3、计算机图像处理 4、图像存储和记录装置 (三) 数字X线摄影系统 1、DR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直接数字X线摄影 (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1、DSA的基本结构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2、DSA对设备的特殊要求和技术措施 3、现代DSA设备和新技术 (五) 图像存储和通信系统与远程放射学系统 1、PACS的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 2、远程放射学系统

第三章 CT设备 . .. . . .. s .. 目的要求 1、掌握CT扫描机的发展简史 2、熟悉X线CT扫描机的基本组成

容 一、 概述 1、X线CT扫描机的发展简史 2、X线CT扫描机的发展趋势 二、 X线CT扫描机的基本组成 1、数据采集系统 2、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系统 3、图像显示、启示和存储系统

三 螺旋CT 螺旋CT的特点 2、螺旋扫描装置 第四章 MRI成像设备 目的要求 1、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简史和设备的组成 2、熟悉主磁体系统和磁场的屏蔽

容 一、 概述 1、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简史 2、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3、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与局限性 4、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组成

二、 主磁体系统 1、主磁体的性能指标 2、主磁体的种类与特点 3、磁体的匀场技术

三、 梯度磁场系统 1、梯度磁场的作用 2、梯度磁场的性能指标 3、梯度线圈 4、梯度场发系统 5、存在的问题 . .. . . .. s ..

四、 射频场系统 1、射频脉冲 2、射频线圈 3、射频脉冲发射系统 4、射频信号接收系统

五、 信号采样与量化 1、信号采样和采样保持 2、量化和量化误差 3、信号采集单元的组成

六、 计算机图像重建与控制系统 1、主计算机系统 2、主计算机系统中运行的软件 3、图像重建 4、图像显示

七、 超导及低温系统 1、超导性与超导体 2、低温技术 3、超导环境的建立与失超保护

八、 磁场的屏蔽 1、磁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主磁体屏蔽 3、射频屏蔽 4、梯度磁场屏蔽

第五章 USG设备 目的要求 1、掌握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应用特点 2、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

容 一、 概述 1、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 2、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特点 3、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类型 4、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